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出于现实利益考虑,其他各国不得不在政治上向俄罗斯作出让步,搞好相互关系;但从长远利益考虑,这些国家会力争摆脱对俄罗斯的依附,以产生除俄罗斯之外的其他政治选择。由于历史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还未被淡忘,以及现实存在的大量矛盾,相当一部分独联体国家仍把俄罗斯视为对它们主权的最大威胁。它们担心俄罗斯一旦重新崛起,首先将恢复传统帝国。因此,利用俄罗斯民族目前衰败、孱弱的历史时机首先在经济和安全上摆脱对俄罗斯的依附,力争实现选择的多样性,是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目标。政治选择的多样性将为它们与俄罗斯建立真正平等关系构筑前提。
从独联体外部看,外部世界的竞争所产生的强大拉力,也将会加剧独联体的离心力。这表现在经济和军事政治两个方面。
(1)经济方面:与外部世界相比,俄罗斯经济属于弱势经济,它所产生的“磁场”效应和凝聚力是有限的。
在独联体的西部是强大的欧盟,东部是欣欣向荣的亚太,独联体是夹在其中的相对落后区域。俄罗斯的衰败拉大了它与世界的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差距,独联体其他国家的情况更差。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独联体国家主要以资源和初级产品出口方式,参与国际交换和分工。在一西一东两大经济中心巨大“磁场”引力下,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和独联体各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扩大,各国的离心趋势会逐渐加大。与俄罗斯经常谈论要把自身经济进步同欧洲和亚太经济联系在一起一样,其他各国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愿意使本国经济仅仅局限在独联体范围内,受制于俄罗斯。个别资源相对富足的国家,如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已拉开与俄罗斯的距离。由游离在独联体核心圈子之外的乌克兰、莫尔多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乌兹别克斯坦五国组成的“古阿姆”非正式联盟,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六个独联体国家与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共组的中亚经合组织,都是独联体国家力求摆脱对俄罗斯的依附、寻求自我发展的尝试。里海石油的发现已引发里海沿岸国与俄罗斯的矛盾,随着里海石油的开发,以及在美国援助下绕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铺设,这些沿岸国将会获取参与国际交换的资本,程度不同地摆脱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
俄罗斯宣称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前景是要建立类似欧盟的经济共同体,但实际上二者有本质的不同:第一,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即不是完全独立的经济体的自由结合,而是各国经济独立尚不完整的情况下对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结构的被迫认同。一旦哪个国家经济发展到能够脱离这种经济结构,俄罗斯就将失去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控制。第二,独联体的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俄罗斯经济施援、其他国家政治让予的利益交换关系,是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的需要,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这种利益交换关系维持了现有的平衡,但其实质在经济上对俄罗斯、在政治上对其他国家都是有欠公平的,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不公平的因素就会凸显出来,这为独联体的分裂埋下了可能。
(2)军事政治方面:在北约东扩、从地缘政治上挤压俄罗斯的背景下,独联体大多数国家将会采取左右逢源的政策。
由于独联体各国的独立同时产生了基于本国利益的独立政治意识,从自身利益出发,它们不愿卷入北约仅仅针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角逐,相反,它们或许更愿意借助西方的力量制约俄罗斯,取得对外关系的平衡。乌克兰与北约签署双边关系文件,“古阿姆”五国集团与北约达成合作协议,北约侵略南联盟导致与俄罗斯关系恶化,与此同时独联体大多数国家的首脑前往参加北约成立50周年庆典,这些都是在表明它们不愿绑在俄罗斯的战车上。
三、独联体的前景
上述分析表明,独联体一体化因素和分裂因素同时并存,从而形成或合或分两种发展趋势。其前景如何,取决于下列基本因素的发展:
(1)俄罗斯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和快速发展,加大对独联体其他国家经济的“磁场”作用。假定俄罗斯经济能够按规划达到年均5%的增长率,那么俄罗斯就有能力稳定对其他各国的资源供应,并确保它在独联体共同市场的中心地位,加大“磁场”作用。反之,俄罗斯对其他各国的吸引力就会减弱。
(2)独联体其他国家经济独立的发展。这主要包括:资源开发速度,从而减少对俄罗斯资源的需求,以及增强参与国际交换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势看,除个别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短期内还很难摆脱对俄罗斯经济的依附。
(3)国际资本参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经济以及这些国家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国际资本参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经济的程度与独联体的离心倾向成正比。目前国际投资受到这些国家投资环境差的影响,除能源领域外,其他领域的大规模国际投资暂时还不可能。
(4)北约东扩进程。北约东扩至原苏联共和国,不仅将激化俄罗斯与北约的矛盾,而且也将激化俄罗斯与想参加北约的原苏联共和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从现实看,由于俄罗斯能够在国际安全问题上形成对北约的反制,北约在进一步东扩问题上将会谨慎行事。
(5)恐怖主义(包括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发展。这三种恶势力的存在与膨胀,将会促进独联体有关国家与俄罗斯的军事政治团结。而三种恶势力的消亡将会使它们失去共同的敌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军事政治结盟的必要性。但是,这三种恶势力短期内还难以彻底消除。
鉴于上述因素,独联体未来的前景可能是:
经济上:独联体共同市场将会长期保留,独联体核心圈各国仍将致力于建立经济共同体;与此同时,各国将会极力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随着资源的开发和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扩大,各国对俄罗斯的经济依附程度会逐渐降低,政治让予随之而减少,一体化的政治色彩会淡化;在经济利益契合的基础上,独联体有可能发展成为相对稳定、联系相对紧密的区域性经济联盟;独联体各国在经济上脱离独联体的可能性较小,但一些国家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距离的可能性将会长期存在。
军事政治上:独联体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乌克兰将会在对外政策特别是与北约的关系方面保持与俄罗斯的分歧;受俄罗斯压力最大的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等国,仍有可能继续寻求北约的庇护;“芬兰化”,即在北约与俄罗斯之间保持相对中立,很可能成为大多数独联体国家的选择;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职能将局限在保障边界和内部安全方面,不大可能向外延伸;前面提到的三种恶势力将是独联体有关国家的共同敌人,其威胁的大小将会与这些国家军事政治联盟的紧密或松散程度成正比;类似于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政治联盟或许只会存在于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而不会为大多数独联体国家所接受;非独联体核心圈子的国家将会长期游离在独联体军事政治联盟之外,但共产党新近上台执政的莫尔多瓦有可能成为例外。
四、美国因素的影响
美国对中亚战略在“9·11”事件后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中亚国家大多是独联体核心国,美国军队进入中亚增加了独联体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
美国对中亚战略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可进入”,具体解释就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挡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第二步是“可选择”,即增加该地区国家选择的多样性,其要点是美国和北约参与对中亚国家的安全保证,同时加大经济投入,实现中亚国家的能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它们逐步摆脱对俄罗斯的经济依附,进而扩大政治选择余地;第三步是“可控制”,即增强美国对这一地区发展进程的可控性。“9·11”事件前国际资本已可以自由进入中亚,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中亚国家的援助和投资逐渐加大,但是这尚不足以抵消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为实现其中亚战略目标提供了历史良机。“俄罗斯总统允许大批美国军队进入中亚,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竞赛规则。俄罗斯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它对原苏联共和国的影响,用集体安全条约和经济依赖关系把它们与克里姆林宫捆绑在一起。但是,美国C—130飞机进入乌兹别克斯坦预示着克里姆林宫政策的突然改变。”美国军队现已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并视需要还可以进入哈萨克斯坦,同时,美国还利用“国际反恐”加强了对格鲁吉亚的军事渗透,这些标志着美国对独联体战略特别是对中亚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国人现在可以和俄国人一道共同参与对中亚国家的安全保证。
中亚及里海地区丰富石油资源的发现,决定了美国人不可能轻易从中亚撤出。中亚及里海地区发现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中东地区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为世界第三大油气储区。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60%的能源需要外部供应,每天进口石油约1100万桶。鉴于国际反恐和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使美国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深化,过于依赖中东石油供应将会对美国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美国致力于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2002年5月它已和俄罗斯达成能源供应保障协议,同时美国资本正积极开展中亚及里海地区油气开发和输油管道铺设活动。从趋势上看,美国人有可能把中亚及里海地区石油开发和利用作为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这一地区在能源供应上成为第二个中东,中亚及里海沿岸国成为美国重要的能源供应伙伴,这些国家将会很快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随着自身经济的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上会逐步摆脱对俄罗斯的依附。同时,美国从自身能源安全战略出发,也会加强在中亚的存在,增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
在中亚国家看来,美国人进入中亚有益无害,这不仅可以增强它们的安全保证,而且可以提高它们与俄罗斯讨价还价的能力。当然,这些国家将会警惕美国对它们内政的干涉。不过,随着中亚地区能源开发的加快,美国为了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很可能对这些国家采取与对中东伊斯兰世界相同的政策,避免在其内政问题上过多地指手画脚。因此,总体上说,中亚国家对美国的进入会抱乐观其成的态度,它们会在美国与俄罗斯之间奉行左右逢源政策,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美国人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存在,势将对俄罗斯在中亚和独联体的控制地位构成严重挑战。为了应对美国和北约的挑战,2002年5月14日,俄罗斯统领的有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参加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更名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从单纯的军事联盟正式改组为国际性军事政治组织。这样做的实际意义不在于俄罗斯向该组织成员国提供安全保证,因为这种安全保证过去就一直存在,而在于可以防止这些国家加入北约。俄罗斯将会通过加强军事、政治、经济和人文合作的各种方式努力维持它在中亚和独联体的影响,它目前所做的首先是加强独联体核心圈国家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