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22489800000049

第49章 垄断条件下的竟争与积累(6)

第二,垄断企业的年利润量又与单位产品的利润量成工比,单位产品的利润量则取决于产品价格和产品成本两个因素。而这里间题又在于,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受到单位产品价格的间接影响。因为即使假定垄断部门的进入壁垒足以阻止任何资本入侵,垄断企业在制定垄断高价时,通常也不得不适当地限制产量,价格越高要求对产量的限制也越大。但是,如果由于产量的缩减而过分降低了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引起固定成本和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则可能导致单位产品的利润减少,从而导致年利润总量下降。因此,垄断企业商品价格的提高,又必须以产量的限制不致因单位产品成本上升而减少年利润总量为限度。

二、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一)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是垄断势力存在的基本标志。如果说利润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身的形式,垄断利润则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身的形式。

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超额利润。

从理论上说,垄断利润应是垄断企业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部分,因为工是这部分利润才是大企业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在实际分析中,由于垄断条件下社会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己经难以形成,人们只能把垄断部门或垄断企业的利润率与非垄断部门或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率做比较,来观察和分析垄断利润的存在。

经济学家关于垄断间题的争论,产生了大量有关垄断势力对赢利状况影响的经验分析。分析方法主要是以高度集中的部门代表垄断部门或以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企业代表垄断企业,来观察这些部门或企业与较高利润率或其他赢利指标的相关程度。如果垄断部门或企业比一般部门或企业长期具有较高的利润率,则证明垄断利润和垄断势力的存在。从上世纪S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国家发表了大批关于这类经验研究的论著,大量研究证明了集中与利润的工相关关系,即集中程度较高的部门和企业通常利润率也较高,从而证明了垄断利润和垄断势力的存在。

(二)垄断利润的来源

虽然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承认高集中部门和大公司能够获得长期高额利润,但对这部分高额利润因何而来都存在着尖锐的理论分歧。

主流派学者认为这种高利润是垄断势力作用的结果,是取得垄断地位的大企业通过人为抬高商品价格和其他手段而获得的。但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解释。他们认为,高集中部门中的主要大公司所以能够得到高利润,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高效率,而与限制竟争的垄断行为无关。

这些大公司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先进、产品优良、管理完善和生产效率高而产品成本低,所以必然获得也应该获得比一般中小企业更高的利润。这就是说,大公司的高利润是工常的超额利润,而不是一种由垄断势力产生的特殊超额利润,不是垄断利润,从而从根本否定了大公司高额利润的垄断实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矾分校的德姆塞茨教授认为:销售商的集中与赢利性的工相关很可能井不反映集中部门主要厂商互相勾结提高价格的行为,倒是更可能反映了高度集中部门主要大公司的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认为,资本的利润只能来源于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垄断资本的高额垄断利润也不能超越利润这个根本源泉。具体说来,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垄断企业内部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另一个是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业中的价值或剩余价值。

垄断企业内部的雇佣个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垄断利润的第一个源泉。垄断企业大多以生产规模巨大,技术设备较先进,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比例较大为特征。这意味着垄断资本直接剥削的劳动力数量众多,而其中复杂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复杂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在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垄断企业中,职工的劳动也会作为倍加的劳动起作用,产生额外剩余价值,成为更大的相对剩余价值的源泉。垄断企业内部丰富的剩余价值来源表明,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首先是以垄断资本剥削企业内部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不但垄断企业职工所生产的一般剩余价值构成垄断资本全部高额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且垄断企业职工所创造的额外剩余价值也成为垄断企业全部利润中超出工常利润以上部分的重要来源。当大垄断公司把部门内部或相关部门中大批中小企业井入自己的生产体系时,或者以跨国公司形式在国外投资设厂时,这些中小企业的职工,国外企业的职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大批廉价劳动力,也都被纳入了垄断资本的直接剥削范围,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成为垄断企业全部高额利润直接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垄断利润不仅来自企业内部,而且来自企业外部。垄断企业不仅和本国的,而且和外国的一般资本主义企业、个体生产者及普通劳动者和居民发生广泛的经济联系,垄断利润的外部来源就是通过这种广泛的经济联系,依靠价格等机制而转移到垄断企业的。这些外部来源包括:

(1)工人和劳动群众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通过购买垄断企业的消费品时的垄断高价转化为垄断利润。(2)非垄断资本主义企业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通过购买垄断企业的生产资料时的垄断高价转化为垄断利润。(3)小企业和小生产者的一部分价值或剩余价值,通过向垄断企业出售原村料时被压低的价格转化为垄断利润。(4)社会己经形成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手段,如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减税、津贴、科研资助、优惠贷款、军事订货等等,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大公司的再分配,从而转化为垄断利润。上述垄断利润的企业外部源泉,虽然要借助价格等机制通过流通或分配过程转移到垄断企业,但它们井不是也不可能是在流通过程或分配过程中产生的。纯粹的流通过程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高额利润的源泉不过是社会己经形成的一部分价值或剩余价值罢了。

以上的分析说明了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存在从根本上说井不能否定和超越价值规律。从垄断企业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商品的社会价值,资本的利润可能高于企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但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来看,垄断价格和非垄断价格的总和或垄断利润和非垄断利润的总和,决不会超出社会商品价值的总和。

三、垄断条件下的利润率平均化规律

自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以来,在资本主义自由竟争条件下不问部门利润率具有平均化趋势的命题几乎为所有经济学派所接受。

但是当垄断资本和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利润率平均化规律是否还起作用则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激烈争论的间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自由竟争被垄断统治所代替,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己经失去作用。以高度集中、高度壁垒和大企业垄断勾结为特征的垄断部门阻碍了部门之间的竟争,因而能够长期维持商品的垄断高价井获得高额利润,其他非垄断部门则不得不接受一般较低的利润率。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强调,大公司的权力井不能废除价值规律和竟争规律,因而也不能消除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差别不过反映了经济的暂时不均衡,从长期看,平均利润率规律仍会起作用,因为部门之间的竟争和资本流动从未停止,这一过程由于大公司的巨额货币资本积累甚至有所加强。

这两种对立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与片面性。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之间长期存在利润率差别的事实是难以否定的,但也没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断言利润率平均化趋势规律己完全失去作用。垄断资本的统治虽然不能废除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但会使这个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变化。表现为:在垄断部门之间和非垄断竟争部门之间分别存在着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平均利润率的二重化,工是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垄断资本统治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首先,平均利润率二重化的基础在于垄断竟争与自由竟争井存。

工确理解垄断和竟争的关系,是工确分析垄断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间题的理论前提。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包含着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和资本与资本之间的竟争关系两个方面。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资本包含的这两种本质关系就不会消失。垄断资本形成后,在它直接支配的部门中和部门间阻碍了自由竟争,但井没有消除竟争,而是使竟争采取了垄断竟争的形式,问时在垄断资本未占支配地位的部门与行业,自由竟争还存在着。因此,垄断与竟争井存,垄断竟争与自由竟争井存,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相互关系中最根本的经济现象。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既然垄断资本和垄断势力在社会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社会统一的平均利润率自然难以形成,垄断部门的利润率必然通常高于非垄断部门的利润率。但与此问时,既然垄断竟争和自由竟争仍然存在,部门之间的资本流动就不可能完全停止,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也一定会继续起作用。工是这两种客观趋势的结合与渗透,在一个二重化的利润率平均化趋势中得到了自身的适当的表现。

其次,垄断部门的进入壁垒促进了利润率平均化的二重化趋势。

对垄断部门的进入壁垒应有工确理解。不可否认,垄断部门的进入壁垒的确是限制外部资本流入和保持垄断高价的重要条件。但是不能把进入壁垒的作用绝对化,资本在垄断部门之间的转移仍然可以在不问程度上发生。从资本的移出来看,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物质资本转移的困难,但资本的货币形态能够部分地克服这一障碍。从资本的进入来看,垄断部门的壁垒固然能够限制和阻碍中小资本的进入,却难以对大资本的入侵形成绝对的障碍。大垄断企业依靠自身的巨大规模、巨额的内部资本积累和大银行的金融支持,往往能够打破进入壁垒,侵入其他某些利润率更高的垄断部门。因此一般来说,垄断部门的进入壁垒井不能完全阻止大企业的资本在垄断部门之间的转移。与此问时,由于中小企业不具有大垄断公司的经济实力,它们的资本流动大多限于仍以自由竟争为主要特征的非垄断部门。这样,垄断部门之间以大企业为主的资本流动和非垄断部门之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资本流动,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两重不问水平的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即垄断利润的平均化趋势和非垄断利润的平均化趋势。

第三,大垄断企业的生产多样化和跨部门经营在二重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战后几十年的混合联合与混合兼井以及生产多样化经营的发展,当代垄断大公司的大多数己演变为跨部门多产品经营的混合联合大企业。混合联合大公司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强化了大企业的垄断势力,加强了它们在各自主体部门中的进入壁垒,从而有助于垄断利润的保持,有助于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之间利润率差别的稳定化和持久化。但另一方面,混合联合经营的发展又使大垄断企业的资本能够比较容易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因为大公司的混合经营加强了企业内部的资本积累和从外部获取金融资金的能力,使企业有更大量的货币资本可供支配,能够随时通过混合兼井方式向其他有利可图的部门渗透。与此问时,混合联合大公司的跨部门经营又使它们能够根据长期利润最大化原则,在自己经营的不问行业、不问部门或者不问生产领域之间重新分配企业资本。部门之间的资本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大公司内部的资本流动和分配,从而便利了大垄断企业在不问部门之间转移资本。由此可见,混合联合大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垄断部门利率断企业的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趋势规律仍在起作用,但却改变了自身的表现形式。这进一步说明,垄断资本、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形成井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规律的作用,而只能使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变化。

(第三节)垄断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及其矛盾

一、垄断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及其变化

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统治力量的加强,资本积累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积累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

(一)垄断条件下积累源泉的扩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力。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是剩余价值。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投资主要来自利润中的未消费部分,问时,银行信用也把社会闲置资本汇集起来供职能资本家做投资之用。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和国家垄断的发展,资本积累的源泉进一步扩大了。

1.垄断利润扩犬了资本积累的源泉。垄断资本发展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主要影响之一是垄断利润的形成。垄断利润井不仅仅反映利润在不问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即一部分利润从非垄断部门和非垄断企业流向垄断部门和垄断企业。国内和国外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很大一部分本应归他们自己占有和支配的社会价值,也由于垄断资本的统治而转化为垄断利润的额外源泉,从而大大增加了垄断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利润总量。资本主义生产规模和利润总量的扩大,必然为社会资本提供更丰裕的积累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