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环保常识
22463300000035

第35章 污水的治理

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显然,资金支持是污染治理重要的条件之一,没有资金,一切治理措施就无法实施。

政府的支持是后盾。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广,不但涉及到居民,还涉及到外地人员,涉及到部队系统,涉及到少数民族,也会涉及到权利持有者的利益。因此,单靠水利部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即使再加上环保部门,力量依然是苍白无力的。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没有一个强大政府的支持,许多强制性措施就难以行得通。

1.污水治理的法制

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绳,应制定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地方性法律,让水系管理部门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这样一些事情做起来会容易一些。

2.水资源调控措施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3.公众参与措施

让公众参与河道环境管理。河道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渠道,定期访问居民,公布举报电话,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巨大热情,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搞好大众教育。对大众加强保护水质的教育,沿河树立一些警示牌,呼吁人们注意保护水质。另外,新闻媒体继续对大众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4.水污染的治理

首先,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要避免将水环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强制措施完全等同起来。应该在整治的过程中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排污单位的内部积极性,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综合治理成为企业主动的自发的自愿的行为。

其次,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他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难度更大,因为洪水的发生在时间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则是每时每地都存在。洪水、干旱是天灾,面对天灾,人类更能团结一致,更能吃苦耐劳,更能相互帮助,更能激起一股热情,1998年长江大水就是一个例证。水污染是人祸,是人引起的,治污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会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5.污水处理设施

我国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污水处理率低,是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要比排水设施先进得多,例如1996年我国城市供水设施服务人口的普及率达到了94.5%,而同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仅13.1%,而且城市污水的日处理能力的增加幅度远低于城市日供水能力增长的幅度;1990~1998年城市市政公共污水处理厂平均年增加日处理能力110万m3左右,而城市供水年增加日供水能力850万m3左右。如照此模式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的状况将难以缓解或好转。

由于目前仅有部分城市征收“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或“污水处理费”,而且收费额低于污水处理成本,城市污水处理厂所需费用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由于资金不足,使一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难以维持正常运行。

此外,我国的非点源污染也相当严重,主要有农田径流,许多农田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包括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其中有些是高毒性、难降解、高残留的农药,在食物链中有富集作用,对水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6.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小城镇、村镇的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为工程筑造的湿地,筑有围堤,为保证污水有良好的水力流态和较大体积的利用率,采用适宜的形状和尺寸,及进水、出水和布水系统。其中种植生长芦苇等沼生植物。人工湿地运行简单,处理效果良好,不仅能去除COD、BOD等有机物,而且能除磷脱氮和去除重金属等;因此近年来发展迅速。例如英国Severn Trent水公司所服务的区域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从80年代以来的一座迅速发展到90年代末的一百余座,并迅速推广应用于雨水处理,成为雨水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国有大面积的分布广泛的自然湿地,如:黑龙江省有自然湿地2 000万亩(133.40万hm2);在我国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分布有大量的自然湿地;仅天津就有湿地面积200余万亩(13.34万hm2),在山东省寿光、胶南、胶州和荣城等都有大面积的天然的湿地或半人工的湿地,在处理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中,表现出明显的净化效果。这些自然的或半人工的湿地处理系统,与国外人工湿地相比是原始的,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和成功的经验,许多城市可建成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比较完善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7.污水处理与利用

在我国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在污水处理上应因地制宜的处理与利用相结合,利用生态处理系统,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污水生态系统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日光辐射提供能量)的推动下,通过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该系统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最后不仅去除了污染物,而且以水生作物,水产(如鱼、虾、蟹、蚌等)和水禽(如鸭、鹅等)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净化的污水也作为再生水资源予以回收再用,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实现了污水处理资源化。

污水在高效厌氧塘、曝气塘和曝气养鱼塘中处理后,进入到养鱼塘、藕塘和苇塘进行多级利用和进一步净化。在这一处理与利用工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通过食物链的物质转移和能量转化,实现了污水的净化和资源化。该工程已于2000年10月建成并投产运行。生活污水作为稳定可靠的水源,将极大地缓解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