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母爱——催人泪下的115个篇章
22455000000056

第56章 母爱的滋味

母亲,也只有母亲,才能够做到为自己所爱的人舍弃自己原本可以得到的一切。

三月,母亲从美国回来。

我正在屋里做功课,父亲神色凝重地叫我,我知道将要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母亲曾在E—mail里跟我说,这次回来,她要接我出国,不让我参加高考了。说实话,我向往美国,也真的希望能去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可是,面对父亲的时候,我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父亲是一个浪漫、忧郁、单纯的男人。他常常给我讲自己的爱情故事。在那个遥远的知青岁月里,父亲用他那缠绵的情诗和优雅的小提琴声征服了活泼开朗的母亲。恢复高考后,父亲考上北大中文系,母亲回城当了工人。母亲常常回忆说,父亲读大学的四年是他们最幸福的四年。这,我相信。

打我记事起,父亲和母亲总是无休止地争吵。那时候,母亲已经“下海”,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中型酒店,而父亲则在一所大学里教书。童年时代我常常跟着父亲,他的办公室就是我的游乐场,学校餐厅就是我和父亲的餐厅。母亲赚钱买了房子和汽车,她把二楼靠南的一间大屋装修成父亲的书房,一排朱漆油亮的书柜很气派,我想这也是父亲一直都想要的。但是,父亲拒绝坐汽车,仍用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我上学、放学,不管风刮日晒,也不管泪眼婆娑的母亲的哀求,他就是不愿坐进母亲开的汽车里。

母亲终于还是离开了,在我上初二的那一年。我知道,其实母亲是想给他们之间的爱情留有一个反思的空间;我还知道,她是多么爱父亲。为了帮父亲出书,母亲东奔西走,上下找关系,而父亲那纯学术性的东西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出版社也不愿意赔钱出书,母亲就毅然决定自己掏钱给他出书。她深知,这是父亲一直以来的梦想。后来父亲知道他的书是母亲掏钱出的,而不是出版社看中的书时,他不能容忍,坚持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母亲到学校接回了我,手中拿着蓝色封皮的离婚证书给我看时,已泣不成声,这是我看到母亲最软弱的一刻。她告诉我,签证已办好,她就要走了。我想这样也好,他们在我耳边吵了多年,也该解脱了,这对于他俩和我们这个家都是一件好事。那年,我十三岁。

母亲到美国跟大舅一家住在一起,并很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她很想我,也很想父亲,那时,网络还没有现在这样方便,母亲只好打电话,叮嘱我照顾好父亲,再叮嘱父亲照顾好我。她的薪水也都消费在长长的电话上。父亲也给母亲打电话,因为有好几个月我家的电话费都超过两千元,我知道他还深深地爱着母亲,母亲的大幅照片还挂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常常会望着照片发呆。

母亲在美国稳定下来后,想让父亲也过去。她想换一个环境,或许对父亲和我及我们的家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于是,她又像当年帮助父亲出书一样奔波着为父亲联系工作……然而,这次她又以自己的付出再次地伤害了父亲的自尊。他俩在电话里大声争吵的时候,我流泪了。我很敬重我的父亲,但在这件事上,我从心底里不能原谅他的固执。他不知道,我多么需要母亲的温存和抚摩。就这样,五年过去了,母亲在等着父亲说一句“你回来吧,我和孩子需要你”;而父亲也在等着母亲说一句“我想回家”,可是他们谁都不肯主动说。母亲不再幻想拯救爱情,她开始计划着接我去美国读书。

母亲回来的那天,很不自在又拘束地坐在客厅里,可是她却不想想,这是她的家呀!她把随身携带的小包放在沙发的一角,低头坐着,父亲坐在她的对面百无聊赖地玩着我的史努比。我在沉默中走向母亲,静静地坐在她的身边,没有拥抱,也没有痛哭,就那样坐着。气氛沉闷得有点可怕,我哭了,泪水顺着脸颊奔涌而出,母亲哭了,父亲也哭了。那一夜,我们就那样坐着,谁都没有提出国的事儿。

第二天,我们三人一起坐车去了父亲母亲插队的小村子。我们一同走向他们当年约会的小桥,桥身已经塌陷,桥下也没有了流水。我们在桥上站了很久,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母亲侧着身问父亲:“你在想什么?”“我就像这片静静的土地,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父亲说完大步走下小桥。

接下来的几天,母亲天天到学校接我,然后做好饭等着父亲回家。父亲却一天比一天沉默,整个儿人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母亲这次回来的目的很明确,我们三个人都很清楚。想到离别,我的心很痛。如果我走了,那么在这场爱情战争中,父亲就是一个失败者,我们抛弃了他;如果我留下来,那母亲就要孤单地流浪天涯。

八日下午,父亲带我去逛书店,我想这也许是最后一次了。我们逛了很久,当我俩抱着书在夜色中回到家时,房间的灯亮着,母亲不在。餐桌上的水果盘下压着一张纸条:“孩子,我走了。这两天我想了很多,你还是留下吧,爸爸需要你。”

我拼命地跑到院子里抬头望去,满天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我仿佛看到了银色的飞机载着我的母亲从头顶上缓缓滑过,又慢慢消失在天际。转过身,我看见父亲斜靠在门框上,眼里闪动着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