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王总裁在接受《金陵商业报》采访时,也竭力澄清:“任何怀疑和不满都在情理之中,企业改革是把双刃剑,如果不是出于无奈,哪个企业愿意如此动摇自己的根基。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服装业更是前景堪忧。在这种经济局势下,企业只能选用管理手段以获得重生。裁员被业界斥为放血,是管理思维中最不受欢迎的东西。事实上,企业在冗员时也受到了重大打击,因为它是让企业重获生机的所有措施中最有效的一种,也最易削弱员工士气。同时,为了完成企业改革而进行的裁员措施,也有可能让公司失去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中层管理人员,当这些职员最后一次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原有的公司的传统和企业文化也有可能会随之流失。这会使公司淡忘对自己历史的记忆和了解……但是,裁员的思维逻辑就是为了应付日益收缩的市场需求,必须剜掉公司的部分赘肉。”
在王熙凤的办公桌上,搁着一本名为《这样的员工该辞退》的管理系列丛书,它全面而系统地让了王熙凤明白了裁员的具体办法和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员工该辞退》一书中,王熙凤用红笔勾出一段文字:
“‘陈力就列,不能者至’,领导者必须大力阔斧,弃旧布新,引进新鲜血液。在战场上,如果不能任人惟贤,而把一些不称职的人留在原职上,那么后果是难以想象的——紧急的军情可能被延缓,军官的计划可能被耽搁,千载难逢的战机无法把握,其结果会使更多的人流血,甚至全军覆没。危难之时受命的领导,指挥的也是一场战争,不是以新鲜的血液拯救病体,就是让病毒耗去更多的新鲜血液。
凡是领导者都必须明白,所谓弃旧布新并不是随随便便辞退下属——正因为身为领导,所以有权辞退下属;同时,也正因为身为领导,又无权随意辞退下属——因为你必须为企业负责,而任何不理智的管理行为都有悖于这一原则。
所以,领导者在掌握职员的具体情况后,才能实施裁员、改组计划;而且,在裁员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六条原则:
第一条,一旦决定,马上执行。
第二条,裁员事大,领导者必须亲自执行。
第三条,不打招呼、不讲原因,不要裁员。
第四条,官僚主义害人不浅,所以不要在要辞退的职员跟前摆官架子,免得无故树敌。
第五条,人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轻易说“你不行”之类的话。对他们说:“你的工作能力和方式不符合我的要求!”
第六条,必要时,针对被开除人的性格或职务给予一些额外帮助。
王熙凤遵循着这部“葵花宝典”,按部就班地落实到她的裁员计划当中。几个月后,贾氏集团果然焕然一新,呈现出朝气蓬勃之势。当然,不管“葵花宝典”多么厉害,由于是把“双刃剑”,王熙凤之举也难免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嫌。
5.精英跳槽风波
令贾氏集团高层意想不到的是,裁员成为了一个价格不菲的活广告,无论是商界人士,还是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总是谈一些关于贾氏集团裁员的话题。加上媒体大肆炒作,使得原本知名度不低的贾氏集团声名更噪。一场关于企业改革的争论也因此席卷商界。在北京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还召开了一次企业高峰论坛,全国企业明星专门就裁员的问题座谈。
王熙凤作为此次论坛关注的贾氏集团的总裁,应邀赴北京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裁员将走向何方》的讲话。会议闭幕后,她又专门考察了北京著名的秀水街、女人街,以及王府井金街的服装城,也算是取了一回经。
可是,王熙凤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她兴致勃勃地徜徉于首都的名胜古迹、酝酿着拓展北京市场的计划的时候,来自南京总部的一个紧急电话几乎打乱了她的方寸。原来,王熙凤前脚登上飞往北京的客机,荣国府人力资源部经理后脚就带领贾氏集团的部分精英投奔了贾氏集团的竞争对手,通过媒体攻击贾氏集团及其高层领导,并一纸诉状将贾氏集团告上法庭。总部担心这个消息会在企业高峰论坛上引起爆炸,所以直到现在才告诉王熙凤。
王熙凤再也没有兴致游览首都的名胜古迹了,她尽力使自己保持平静,告诉总部等她回去,然后心急火燎地向首都国际机场赶去。
几个小时后,飞机落在南京机场。王熙凤一下飞机,就坐进已在机场等候多时的专车。汽车风驰电掣般地驶向荣国府大厦,坐在车里的王熙凤脑子里也像车轮一样在打着转,思考着如何应付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以及怎样稳住公司上下的人心。
荣国府大厦的会议厅里,包括董事长贾政在内的所有高层,都面沉似水地坐在圆型会议桌前,一言不发。
一见王熙凤走进来,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盯在她身上,贾政甚至像看到了救星一般喘了口气。
王熙凤明白,这是考验她的时刻,也是表现领导力的时刻。所以要绝对要镇静,她向在座的高层们打了声招呼后,步履从容地径直来到总裁专座上,然后边喝茶边听取有关人力资源部经理率众跳槽事件的详细汇报。
事情其实很简单,整个跳槽事件都是因为裁员引发的。不过,根据贾氏集团获取的消息,很可能在此之前早有猪头公司盯上了贾氏集团,并在这次跳槽事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其跳槽后的诉讼充分显示,这是一起早有预谋的事件。
王熙凤注意到几位董事们此时已经义愤填膺,其实,她又何尝不是。要知道,跳槽名单上的职员可都是贾氏集团的精英,更让她无法平静的是,他们现在已经成了贾氏集团的竞争对手,而且将贾氏集团告上了法庭。她别无它法,只有先应付这场很可能有损自己和整个贾氏集团声誉的官司。不过,略微可以让她放心的是,贾氏集团的法律顾问贾雨村此时已经是律师界的名人了,但愿他能挽回贾氏集团的尊严,同时尽力减少公司的经济损失——任何一场官司的诉讼申请,最终无疑都会落到金钱上。
几天后,南京市劳动仲裁委员会审理了这起纠纷,并最终正式做出裁决,原告的多项诉讼申请中,除裁决贾氏集团支付其应得的工资外,其余各项申请匀被驳回。
一场纠纷终于平息了,然而,王熙凤的心里久久无法平静。这起事件的背后,留给她太多关于管理员工的思考。而王熙凤本已酝酿成熟的企业改革计划,也因为这次跳槽风波差点破产了。
6.被迫的改组行动
精英集体跳槽对荣国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许多重要岗位的空缺,由此而起的企业不能正常转,导致贾氏集团每天都有几十万元的经济损失。
当务之急,是在企业内部实行紧急改组,先使企业正常运转起来。但这又谈何容易。王熙凤当初似乎发现贾氏集团到处都是赘肉,所以才会毫不犹豫地裁员;可是,几乎在一夜之间,贾氏集团似乎成了一副骨瘦如柴的患者——没有人才的企业,就是一个空壳,就是一架没有血肉的骨架。
王熙凤这一次真的着急了。即使董事会对她充满信任,丝毫没有向她施加任何压力,但公司的诸多业务濒于停滞,宁荣双子大厦人心惶惶,新闻媒体无处不在的炒作,这比压力更可怕。
可是,王熙凤一直在提醒自己,越是危难的时刻,越不能急躁和草率。企业改组如同人体输血,如果不确定血型就行事,很可能会引起“血凝”现象,最终导致人体残废;企业改组时如果急功近利,找一些不合格的才滥竽充数,用更糟的人顶替曾经不称职的人,那无异于自掘坟墓,这样的代价当然要比一天损失几十万更可怕。王熙凤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贾氏集团物全体成员明白了这个道理。然后,她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提拔和任命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紧锣密鼓地准备召开人才招聘会。
如今的贾氏集团可真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是因为人员过剩、组织臃肿而大幅裁员,现在又因人才匮乏而急于招聘。人们不禁要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就是玩火自焚、自食其果的明证!”
不过,议论归议论,贾氏集团的名字仍然极具诱惑,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高耸于南京市中心的宁荣双子大厦,依然显示着贾氏集团雄厚的实力。所以,人才招聘会开那天,慕名而来的应聘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为表示对此次招聘的重视,王熙凤亲临招聘会现场,和几位面试官一起接待应聘人员。招聘会现场活跃的气氛感染了她,让她忍不住想起唐太宗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进士鱼贯而入,于是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当然,这些应聘者中到底有多少人是“英雄”,是能够入她“彀中”者,只有等“殿试”之后才能下结论。
7.招聘官的“十万个为什么”
招聘会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浏览简历的、正在用外语交谈的、做测试题的、操作计算机的,甚至还有现场演示的……
“主考官们的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考察应聘者的背景、智商、仪表、气质、口才、应变等综合能力,判断他们是否具备相应职位的任职能力。”王熙凤在召开活动之前就如此叮嘱主考官们。
所以,主考官与应聘者要进行一场心理上的较量。
此时,王熙凤总裁的对面坐着一位文质彬彬的男士。王熙凤面带微笑地浏览了一下他的简历,然后抬起头问:
“张先生,我想知道,你为什么参加这次面试?”
那位张先生似乎有些拘谨,但还是接口答道:
“因为贾氏集团是服装业的龙头企业,而我所应聘的企划部主管又是贵公司目前最需要的,我学的就是这一专业,又有五年的工作经验,所以想在贵公司谋求发展。”
王熙凤点点头,心想幸亏没有听见他说是为了这里的高薪或待遇!她接着问:
“好像你在上一家公司呆的时间不长,是吗?”
“是的,我也想找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但我希望自己的工作具有挑战性。我在那里已经不能继续有所突破。”
王熙凤点点头说:“嗯,这是可理解的,有挑战才有进步。能谈谈你的上一任老板吗?
“当然可以,和他们工作我挺愉快的,而且我在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能与一个人愉快的老板合作,的确是值得庆幸的事。同时,如果能与公司的人文、工作环境相融合,那会更有利于工作和发展。你觉得,如果进入我们公司,在5年之后会是什么样?”
张先生面露难色地说:“这不太好说。不过肯定是在这里做我最喜欢的工作,而且得到提升了吧。”
接着,王熙凤又问了若干早就准备好的问题,而那位一开始还有些拘谨的张先生,在与她的交谈中早已轻松起来。本来王熙凤刚才看了张先生的简历,就已经对他的工作能力有了初步把握,经过一番考验,她心里已经有了底。不过,她突然灵机一动,问道:
“张先生,你认为自己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其实,她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嘿嘿!瞧你怎么挖一个坑让自己陷进去。
张先生当时还真一愣,差点将一长串的缺点都说出来,他毕竟已在职场上驰骋了好几年,所以一本正经地回答:
“我有时候太苛求完美了,所以总对自己不太满意。”
王熙凤说:“这能算缺点吗?”不过,她实在挑不出对方的一点毛病——招聘说白了就是一个挑毛病的过程,也是主考官与应聘者较量的过程,那些在较量中能够获胜,或者至少是打成平局的应聘者,就拥有了优先被录用的资本。原来,坐在王熙凤对面的这位应聘者还真不好“对付”。
当然,王熙凤不会轻易就“甘拜下风”,她的脑子里有十万个“为什么”。在没有下结论之前,她会步步为营。
“应聘这份工作,你的期望工资是多少呢?”她使出了“杀手锏”——刚才就有好几位条件不错的应聘者败在了这招之下,其他应聘者不是有意抬高自己,就是迫不及待地打探工资和待遇。对面的这位倒是很有“定力”,自始至终还没提过“待遇”二字。不过,王熙凤也知道没有哪个应聘者会不在乎工资和待遇。所以,她要看看他到底对自己的“身价”如何定位。
这的确是个令人难以作答的问题,说得太少当然不行,说得太多难免有太在乎金钱和没有自智之明之嫌。打算如实相告,又不知道招聘方的标准。张先生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把球抛给了王熙凤,反问道:“贵公司的工资标准是多少呢?”
王熙凤不得不佩服他的狡猾和反应之快了,她只好被动地将公司的工资标准告诉了他,而老先生自然根据这一标准,说出了自己的合理“身价”。
其实,面对贾氏集团的总裁,特别是王熙凤这样干练的女性,张先生心里并不真正轻松。这一番考问真令他筋疲力尽,想赶快逃出去好在休息室里找回自信和轻松。但是,王熙凤在结束对他的接待之前,又给他设了一个陷阱。她问他:“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张先生当然不会回答“没有”,因为那只能显示自己对贾氏集团和要做的工作不够重视,这会让他处于一个不利的境地。但是,如果问题问得不好,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我们一般什么时候下班?”或者“我们周末要不要加班?”抑或“是不是总得加班?”“公司有哪些章制度?”这些问题在他心中一一被排除,因为提这些问题说明应聘者有爱溜号、爱开小差之嫌。同时,他又不能让王熙凤觉得控制不了面试的局面。
略微沉思后,他终于问道:“请问有哪些职业培训和专业素质培训机会?”
这完全是他情急之下的发问,没想到王熙凤十分感兴趣。因为贾氏集团的员工培训还是在她的努力之下才开展起来的,公司为此投入了巨额经费,但是反响一直不强。张先生这一提问,正好和她不谋而合。只是她此时并不想占用过多时间谈论这个话题,她现在求才若渴,还有那么多人才需要她去挖掘呢。所以,她简单地向张先生介绍了公司在员工培训方面的事项,然后告诉他等候答复的日期,就结束了对他面试,继续接待下一位应聘者。
当她一看到走过来的是一位穿着得体、落落大方的女孩时,发自内心的笑容浮上了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