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说理教育,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启发孩子自觉关心他人。
说理教育可以提高孩子对行为是非的认识,使他们分清善恶、是非,并形成相应的行为动机,推动孩子行动。如:有的孩子看见别人上公共汽车抢座位就跟着学,家长可以告诉他这样不对,应该给老人、抱小孩子的人让座,孩子以后就不去抢座位了。
2.善于发现孩子关心他人的萌芽,使其无意识的举动,变为有意识的行动。
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如果有时孩子是无意识地或者是在成人的暗示下帮助他人,就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激发孩子继续关心他人的愿望。经过不断训练,使其无意识的行动,变为有意识的行为。
例外
高洁的人喜欢施惠,而耻于受惠。
——亚里士多德
爱因斯坦经常拒绝作家的采访或坐着由画家为他画像,但有一次,他改变了态度。
一天,一位画家请求为他画像。
爱因斯坦照例回绝道:“不,不,我没有时间。”
“但是,我非常需要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画家恳切地说。
“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爱因斯坦马上改变了态度,“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您画像。”
能给别人以幸福的人,他自己也是幸福的。幸福是生命所能感知的心身体验和愉快享受。
生命希望幸福,也追求幸福,然而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必须珍惜。珍惜幸福,就是珍惜给自己以幸福的人的奉献。
从别人的眼睛中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人生最幸福的。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给别人施予幸福的好习惯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教育孩子具有爱心
让孩子多交朋友,珍惜友谊;让孩子学会主动帮助他人;培养孩子拥有一些基本的美德,如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同情弱小;让孩子多参与公益事业,通过耳濡目染,培养起他的爱心。
骑士与老人
有人烟之处即有仁慈。
——塞尼加
有一个为人善良的骑士,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跟着部队前进。在走过一座桥时,他看见一个老人畏缩着身子靠在桥边。当他经过老人身边时,老人突然开口:“好心的人,请带上我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骑士把差不多冻僵的老人扶上马,并将老人送了目的地。在老人的家里,骑士问老人:“我前面过去很多骑士,你怎么没有让他们载你一程呢?”
“因为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的是冰冷,他们根本不会关心別人怎么样,所以问也是白问。而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仁慈和温暖,我知道你一定会帮我的。”老人回答。
听完老人的话,骑士高兴地走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伪装的面容掩饰不了内心,聪明的人从眼神里就能辨出善恶。
这样的人有一种清爽之气,如同兰花一样。没有污染,没有浅俗,只有高雅,只有文质。这样的人,给予别人的甚多,留给自己的甚少。对朋友,以君子之交;对同志,以宽仁之心;对家庭,以奉献之诚。这样的人品行极高,严于律己,脚踏实地地工作,孜孜不倦地读书,以书养清气,以书育德性,以书导人生。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连自己也会清爽起来——心理朝着健康发展,目标朝着高峰接近,生活朝着阳光充实,心境朝着高洁内化,思想朝着事业奋飞。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真诚助人的良好习惯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诱导法
当孩子不原意帮助别的同学,家长可以引导他去想,如果是自己遇到了困难,希不希望别人帮忙?会不会从心里感谢帮忙的人?这样孩子就能渐渐明白,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举手之劳就能带来很多快乐,也能得到真心的朋友。
2.告诉孩子“多个朋友多条路”的道理
孩子通常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别的同学对自己好。家长就可以引导他,你会对什么样的同学好?是帮你的,还是不肯帮你的?帮助别人,不仅被帮助的人会对你有好印象,其他看到的同学也会觉得你人非常好,愿意和你交往。你帮助了一个同学,会让更多的同学愿意帮你。
给人以爱
善的极端便是美。
——马罗
从前有个国王,非常疼爱他的儿子。这位年轻王子,没有一件欲望和要求不能满足。他父王的钟爱与权力,可以使他得到一切他所希望的东西,然而他仍常常眉头紧锁,面容戚戚。
有一天,一个大魔术家走进王宫,对国王说,他有方法使王子快乐,能把王子的戚容变作笑容。国王很高兴地说:“假使能办到这件事,则你要求任何赏赐,都可以答应。”
魔术家将王子领入一间私室中,用了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涂了些笔画。他把那张纸交给王子,让王子走入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呈现些什么。说完,魔术家就走了。
这位年轻的王子遵命而行。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那些白色的字迹化作美丽的绿色。而变成这样的几个字:“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照魔术家的劝告,很快就成了国土中最快乐的一个少年。
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这个世界也会回报给你一些惊喜。爱是主动给予,而且这种给予是无私的,不索取任何回报。
爱和关怀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对祖国、亲人、朋友,一旦被这种感情所驱使,就会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并以无私之举去表达爱与关怀。它也应是最纯洁的,不掺假,舍功利,超自我,进而达到至真至圣至神的境界。它更是最健康的,最道德的,没有伪君子的卑琐,没有岸然的装饰。它剥离了一切非爱与非关怀的杂质,只有心心相印,灵魂交融。播撒人类之爱,贯注人类的关怀,这种感情仅存在于执着追求者之中,享受其爱是最幸福的,得到其关怀也是最幸福的;同样奉献其爱是最幸福的,赐予其关怀也是最幸福的。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具有爱心的良好习惯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给孩子作出表率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学会爱别人。父母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他的父母,因为孩子正是从爱父母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科学、爱他人、爱祖国的啊!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家人温和亲爱,对外人也谦让有礼。
2.和孩子一起做好事。
父母对周围人应表现出真挚的同情,并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父母还应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要热忱支持孩子的“献爱心”活动,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学校、社会经常举行为希望工程、为身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的活动,父母应支持和参加。
骨肉兄弟
人生的柊极目的在获得至善,至善即幸褔。
——亚里士多德
从前有两兄弟感情很深,他们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两兄弟相依为命。
哥哥结婚成家后就与弟弟分开过,他们各种各的地,收获的粮食也各人存进各人的粮仓。可是只有一个粮仓,哥哥就用木板从中隔开,兄弟俩一人一半。
一年大旱,收成比往年要少了七、八成。
夜里,弟弟想到哥哥有妻小,负担较重。而自己一个人,好应付。再说去年自己的粮食还剩了些,认为应该分一些给哥哥。因此就偷偷地将自己仓里的粮食,转了一些到哥哥的粮仓里。
而哥哥想到弟弟还是单身,媳妇也还没接进门,一个人种地又辛苦,必须为未来打算。自己已经成家了,孩子也不小了,人多力量大,有什么事也好过。因此也趁夜里偷偷地将自己仓里的粮食转进弟弟的粮仓里。
翌日清早,兄弟俩彼此看到对方仓里的粮食都没有增加,到了夜里又继续重复前一晚的做法。
如此持续了3个晚上,到了第四个晚上,两兄弟终于撞到了一块儿。二人都被对方吓了一大跳,当互相看清楚是谁后,都放下了手中的簸箕,抱头痛哭。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真心的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止是血浓于水的亲人,更包括那些需要帮助且我们不曾认识的陌生人。
能给别人以幸福的人,他自己也是幸福的。幸福是生命所能感知的心身体验和愉快享受,它并非有钱人家的宠物,也并非权势者们的玩物,更非浮浪子弟的赌物。当寒流袭来的时候,温暖就可以带来幸福;当饥饿濒临的时候,五谷就可以带来幸福;当干渴威胁的时候,雨露就可以带来幸福。幸福的双手把生命最为需要的东西奉献出来,那奉献出来的需要就使生命得到了幸福,所以,是幸福就只去雪中送炭,不去锦上添花;只给不时之需,不去画蛇添足;只给生不逢时,不去虚度时光。生命希望幸福,也追求幸福,然而幸福来之不易。唯其不易,我们必须珍惜。珍惜幸福,就是珍惜给自己以幸福的人的奉献。珍惜了奉献,则奉献者又享受了被别人珍惜的幸福,他自然就是得到心灵安慰的幸福的人。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真心关爱他人的良好习惯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父母必须做出榜样
父母要在生活中热心帮助弱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世界,当然,帮助别人一定不是为了获取什么,而是一种无私的、坦荡的自觉。
2.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鼓励孩子帮助同学时,事情不分大小,而在于用心、主动去帮助,从小事做起恰恰是养成帮助别人的关键。所谓用心,就是坚定地认为,别人的事情一定比自己的事情重要。
3.注重可实现性
父母需要经常强调的原则和道理,一定要有可实现性,让孩子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使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同学,逐渐形成习惯。
与上帝共进午餐
对他人有善行的人,对自己本身上的善行更多。
——辛尼加
有一个小男孩,他总希望能见到上帝。他知道要见到上帝得走很远的路。他收拾好一个小旅行箱,里面装了几个小馅饼和几瓶饮料,就上路了。
他走过了三个街区,看见了一个老奶奶,她坐在路边公园的长椅上,凝神地望着在草地上啄食的鸽子。小男孩在她旁边坐下,喘息片刻,擦了擦汗,打开了小箱子。他拿出一个小馅饼正要往嘴里送,却发现老奶奶定定地望着他,好像她很饿了。他于是把小馅饼送了上去,老奶奶面带感激的神色接过馅饼,向他笑了一下。这张笑脸真好看。小男孩想再看到一次,他又送给她一瓶饮料。老奶奶又向他笑了笑,小男孩高兴极了。
他们就那样坐了一个下午,一边吃,一边笑,可谁也没说一句话。
天快黑了,小男孩觉得该回家了。他起身离开椅子走了几步,又转回来,他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老奶奶,而她回送给他最美丽、最动人的微笑。
小男孩回到家,妈妈马上发现,儿子的脸上带着巨大的喜悦。她问:“今天怎么了?你这么高兴?”
“我和上帝一起吃了午饭。”没等妈妈反应过来,他又加了一句:“你知道吗,我从没有见过像她那样美丽的笑脸。”
就在同时,老奶奶也回家了,浑身喜气洋洋的。她的儿子十分奇怪地问:“妈妈,今天有什么事这么高兴?”
“今天中午我和上帝一块儿吃了馅饼。”没等儿子反应过来,她又加上一句:“你知道吗,他可比我想像的要年轻得多!”
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上帝,只要真诚地去爱别人。人们都渴望见到上帝,无意间自己却做了上帝。做上帝确实不难,有一颗爱心足矣。
我们有太多的机会为别人服务,为老人、为父母、老师、为同学……,流露出我们的善心。一天做一件好事,可以使我们心胸开阔,心情舒畅。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颗爱人之心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让孩子多交朋友,珍惜友谊
多交朋友能使人平易近人,易于相处,缺乏爱心的人总是习惯把脸绷得紧紧的,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2.教育孩子学会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富有爱心的人,很少计较个人得失,只是一味不停的付出,并不奢求太多的回报,然而,“世间终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得到曾经被他们付出爱与关怀的那些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哪怕只是一张小小的贺卡,他也能聊以自慰。
3.培养孩子拥有一些基本的美德,如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同情弱小等。
4.让孩子多参与公益事业,通过耳濡目染,培养起他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