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习惯影响孩子一生
22435500000014

第14章 和孩子做朋友就这么简单(3)

朋友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平时学习也努力。但是,朋友还是恨铁不成钢。有一次,朋友听儿子说语文测验成绩出来了,就急忙问道:“这次考了多少分呀?”

“不太好……”儿子有些闪躲地回答。

“不太好是多少分啊?”朋友紧追不舍地问道。儿子支支吾吾半天,最后才小声说:“99分。”

朋友痛心疾首地说:“怎么就不能拿满分呢?是知识掌握得不好?还是自己粗心呢?如果现在都做不到一丝不苟,那么以后你怎么考大学?怎么出人头地啊?”

听了这话,孩子羞愧地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但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总是学不进去,整天精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降。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对朋友说,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你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朋友惊奇地说:“孩子学习压力小了怎么能进步呢?”

很多父母认同这句话——“油井不压不出油,人不加压成绩差”。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是没有加压,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有时越加压,孩子的成绩越差。反而,平时做得好好的事情,都会因为太大的压力而弄得一塌糊涂。

后羿是中国夏代着名的射箭能手,他射箭可称得上百发百中,举世无双,天下所有射手的箭法没有一个能超过他。

一天,夏王叫后羿对准一块大小一平方尺、红心直径只有一寸的靶子射箭。并告诉他:“你射中了,我赏赐你黄金万两;你射不中,我剥夺你的封地。”

后羿听了这一巨额的赌注,心里很紧张,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呼吸也很急促。

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靶子射去。第一箭,没有中;再射第二箭,又没有中。

夏王不解地问旁边的臣子:“后羿平日射箭,百发百中,今日为什么射不中了?”

臣子回答说:“因为您规定的厚赏重罚的条件,使他的心里紧张,情绪不安,不能心平气和地瞄准,所以就射不中靶心。”

看看,连平日百发百中的后羿,在厚奖重罚的条件下都不能心平气和地射中靶心,更何况常人呢?

有时候,人们造成失败不是因为缺乏自信,也不是缺乏时机,更不是缺乏才华,而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各界的压力过多的压力,容易造成临场的失误。如果让他们能抱着平静的心态来处理每一件事,轻松却不轻浮地面对,说不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知道琴弦只有在不松不紧的时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来。

一些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拿去北大、清华等名牌学校读书,当作孩子的目标来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这种做法并不见得好。

有人说,父母这种做法叫做“定向培养”,可以让孩子树立崇高理想,提高竞争力。但是,这也存在着弊端,就是约束了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沦为一种单纯的人为造就。同时,许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具备进北大、清华的竞争力,父母把目标定得太高,一旦实现不了,孩子便失去信心,认为考一个普通学校没什么出息,于是便索性躺倒不干。

一位美国博士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这导致在最关键的时期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她认为,“一般说来,为了考试,加班加点记下来的东西都是快餐式的,过后忘得很快。中小学时期,是孩子兴趣、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孩子应该除了会做考试题目,更要养成独立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并独立做研究、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和习惯。”

显然,人的成长更需要考试以外的许多素养、习惯的培养,一味争求考高分,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很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许多本质的东西。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少给孩子一些压力,多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

六、对孩子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不觉传递着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念,出尔反尔,这样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为父母朝令夕改的教育,会让孩子觉得世界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从而挫伤孩子理解事物的积极性和判断事物的自信心。

一对老鼠夫妇生了一窝小老鼠,下决心要把小老鼠培养成才,至少不要当过街老鼠、做坏老鼠,“人人喊打”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于是夫妇俩专偷饼干、面包、蛋糕、香肠等美味食品给小老鼠吃。等小老鼠吃饱后,夫妇俩还要商量明天偷什么,怎样偷的计划。

一天晚上,夫妇俩从隔壁邻居家偷面包回来。突然看见自己孩子——一窝小老鼠爬在五斗橱上,正在偷吃小主人的一包饼干。它们气坏了,把小老鼠一只只喊到洞里,瞪圆眼珠,翘起胡子,狠狠教训它们:“你们这些小东西,我平时教育你们,长大做只好老鼠,为啥不听爹妈的话,还未长大,倒先干起小偷来了,这像啥样子,真气死我了!”说着说着,它们流泪了。

小老鼠望着爹妈,哆哆嗦嗦地争着说:“你们天天偷东西,说的又是怎样偷东西,我们听得多了,当然要学着偷东西了。”

这对老鼠夫妇你瞧我,我瞧你,好久说不出话来。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不觉传递着互相矛盾的价值观念,出尔反尔,这样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因为父母朝令夕改的教育,会让孩子觉得世界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从而挫伤孩子理解事物的积极性和判断事物的自信心。

父母可以看看以下场景,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影子。

场景一,该拿大苹果还是小苹果

不少家长注意到了要培养孩子谦和礼让的品质,看到孩子吃独食,或者不让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谦和,讲孔融让梨等故事。可是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高高兴兴地告诉父母,幼儿园发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觉得孩子吃亏了。孩子满心以为能得到父母的赞扬,结果却挨了一顿骂,他们就犹如吃了一闷棍,糊涂了。

有些家庭仅仅在理论上要求孩子礼让、尊重他人,而在实践上却在大力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当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时,做父母的往往会忘记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说,“这是我们为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东西就该归我”的观念。父母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孩子困惑、最后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他们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

场景二,对孩子放手还是圈养

有的家长鼓励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励孩子和他的朋友做游戏,鼓励孩子参加多种活动,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学会了骂人,或者弄坏了东西,他们会马上叫回孩子,关上门,认为还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一个人安心。于是他们就企图用说教来培养孩子尊重别人和相互协作的好品行,这其实是不能奏效的。

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才能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场景三,开发潜能还是顺其自然

有的父母追求发展孩子的多种“潜能”,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给孩子安排多种学习活动,从学英语到绘画、弹琴……赶得孩子团团转。事实上家长们提出的这些要求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他们接受上的消化不良,结果事与愿违,弄得孩子惶恐不安,甚至呆头呆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情绪一落千丈,同时又担心这种强迫性的训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又不要孩子学这、学那个了,让孩子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大人们做的事情,他也会学着做。所以,家长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意识,时刻以理性的言行来克服这种矛盾心理,才能培养出言行一致的好孩子。

七、孩子的日记本还是不看为好

孩子有了秘密是走向独立的特征之一,说明他已经开始自己处理事情。同时秘密和责任往往是相连的,说明他准备自己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一意义上说,父母把孩子培养成“水晶人”,孩子就永远也长不大。

当你走进你孩子的屋子去吸尘,无意中发现他的日记就放在桌子上,日记本是关着的,但是没有上锁,也没有放在抽屉里。

那么,你会打开孩子的日记看吗?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金伯利·肖内特·赖克尔认为——你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