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跟发小聊天,得知他在读《曾国藩》,而近日听闻已经读完了,还有朋友偶尔让我推荐几本好看的书来,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审美,就想到了张承志的小说,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样的风格与内容适合朋友的审美,但书自身的价值和趣味,并不需要任何人的评价和赞赏。因此,《黑骏马》是我推荐给朋友的,当然像《北方的河》也颇具散文风格,都是张承志的代表作,闲余时间阅读总是能够让人生显得绰绰有余。所以,其实不管读什么书,既然选择了阅读这种安静的娱乐方式,本事就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赞美和洗礼。
看到一句话,说不读书你只知道秦始皇陵是一堆土丘,丝绸之路也只是一条高速公路,即使你喜欢旅游环游了世界,你也只是个只会看风景的邮差罢了。其实,当我们生活拮据的一地鸡毛的时候,当我们没有经济能够去阅历人生的时候,读书就是一种最廉价且优雅的增长见识的方式。很多人,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每天在公交车上,低下疲倦的头颅,不是去看一些宣扬肥皂生活的辣鸡剧,不是去痴迷的纵情于游戏之间,而是把自己不自由的灵魂流放到了一本书的世界之中。杭州的挤公交车的人大多如此,度过自己漫长的下班路程,如此,当我们邂逅一个人,聊起天时,最起码你的谈吐是高雅的,你的灵魂是深厚的,你的生活是充沛的。
文字的世界很大,浮躁的人却很少发现。对于阅读,我的阅读方式则是拉长线,慢进展,也许因为每个人的兴趣不同,所以选择书的题材就大相径庭,推理小说我常常看东野圭吾的,逻辑严谨而又悬念十足,雅俗皆赏,我觉得一般人都会喜欢。当然,一直阅读这样的书籍,审美肯定疲劳,这时候就需要贴近纯文学之类的书籍补充一下,像余秀华的诗歌、读者文摘上的杂家文章,还有文章中作者提到的一些书籍,都是相当值得玩味与思索的。
但生活总有泛善可陈的时候,所以有时读一些理论书籍也是有必要的,像朱光潜的《谈美》、《诗论》等专业的理论书籍,势必是对审美的一个提高,境界的另外一重开拓。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她笑,她就对你笑,你对她哭,她就对你哭,因此,当我们的审美、心灵、格局、视界都提高了,你看到的生活也就会有更多的色彩。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常常去捧着一本被评为经典的书籍漫读,却发现自己读不出一点深意和味道来,这就好比喝酒,对于不会喝酒的人,任何酒水在他面前都宛若辣椒水般难以下咽。比如,举个例子读《百年孤独》,一个没有受过文学专业知识训练的人,读起来肯定没有什么多大兴趣,与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参照对比,晦涩难懂多了,我想说一直这样死磕只会妨碍自己对书的热望。这个时候,你不妨去百度一下这本书的专业评论,看看那些学者的论文是如何对这本书评价的,这本书的出彩点在哪里,相比你往常读的那些书籍又有什么区别,当然这样的经典之作势必有着恢弘的时代意义。当你了解了这些内容,以及从侃侃而谈的论文中了解到主人公的性格是多么有趣,是多么无赖与缺陷时,怀着这样一颗好奇心去阅读,你的角度俨然是在欣赏,而不是陌生的碰撞。我是带着这样的习惯去阅读的,毕竟自己的认识和领悟都有限度,哪里有百家之言悟出的道理和趣味多啊?所以,读书不仅是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更是读者与读者间心心相惜,产生共鸣的一种社交方式。
人人都渴望遇见一个懂自己的人,我觉得这需要从共同阅读一本书开始,懂你,无非是解放你内心桎梏与愁结,一本书就能够照出两个人的心,一本书就能囊括你的前生今世,所以,阅读才是最美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