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变好一点点:通往幸福的五个阶梯
22418700000018

第18章 自我:我们需要爱和归属感,我们也愿意付出爱(12)

可不久前,在一家大超市里,我看到了这么一条小提醒:每一个角落都在录影中,请美美地微笑!前后两种警告目的都是防小偷,但前者让人看了不舒服,好像见者都有嫌疑,而后者则让你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这是一种很贵重的派送礼物,它让我拥有好心情。善良可以是很小很小的琐事,比如赞美一个婴儿、感谢出租车师傅、提醒食客点的菜够了、排队时不紧贴别人身子,看到别人接吻会高兴,看到别人摔了一跤不发笑,鞠身捡走地上别人随手扔的香蕉皮,车厢里有人吸烟会上前劝阻、电梯里有人放屁不大张旗鼓地掩鼻子……甚至只要一个微笑,因为那是一种可以看到的香味。善良不只是一种本性或愿望,它更应是一种修养,滋润自己的心灵,美化别人的生活。

傲慢的“我们”

曾帮朋友摆过西瓜摊。当时,我注意到一个普遍的有趣现象,即几乎所有来买瓜的人总喜欢把西瓜举在耳际老练地旁敲侧击一番,我很奇怪,同时不明白他们到底希望听到什么。终于,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问了一位顾客,那是一位老者,他听了我的问题后,哈哈大笑,然后有点自嘲地说:“孩子,我已经这样做50多年了,我所知道的是,如果你拿起瓜就走,别人都会像看傻瓜一样地盯着你!”

不久,我这位卖西瓜的朋友,突然给我送来喜帖,我很惊讶:“你怎么心血来潮想结婚,好像从未听说过你有男友呀!”我的朋友一边点钱一边回答:“反正大家都要结婚,晚做还不如早做!”我无言以对。好像大家都是为别人活着,而唯独忘了自己的内心需求。随大流也许很省心也很安全,用“我们”或“咱们”造句时,总有一种踏实的豪迈感,而用“我”做主语造句时,显然有点心虚,但这是什么道理?

有一天,我在修剪指甲时,不小心剪到了肉,很痛,叫了起来,同事站在一旁大笑:“大惊小怪,娇气!”他不是我,他怎么有权嘲笑我真实的呼喊?我痛,他能感觉到吗?我为这一切感到滑稽,我们常常要看别人的眼色而学习些什么,反过来,还会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别人的是非。其实,我们都错了,但因为是“我们”,所以心安理得,所以错得有规模。

真挚的呻吟

这个社会什么都可以假,从眼皮到胸怀,甚至包括快乐与呻吟。朋友卢君在一次酒后吐真言,很是感慨,他说,白天在生意场上要陪着脸假笑,要愉快地喝酒,自己个性本是腼腆的,但是为了社交必须扯着嗓门装豪放……太假了,比跳假面舞会还憋闷!可是,回到家里,孩子一听自己回来,忽地关了电脑,拿起英语书聚精会神地读,过去摸着电脑,还热着呢!游戏的回音似乎还在天花板上……太太贴一脸的面膜,也是很吓人,画皮一样。午夜床上活动,本该是尽兴,真性情的,可以彻底释放压抑,但是太太明显的呻吟很不真挚,潦草敷衍,装着高潮,犹如男人捏着嗓子唱歌!可怜的卢君受不了,他说,其实,物质生活,现在很如意,但是总觉得心虚、不踏实,因为人间处处缺真情,到处都是“秀”,而缺乏真流露。我们的社会气候只有客气,没有诚恳之美,所以我们的社会,好像歌舞升平,但是因为失真而有些怪异,内心容易迷惘、无措,大家都学会油腔滑调,大家都无辜地觉得“快乐是他们的,寂寞才是我的”。

实话实说,很多人还不是道德的虚伪,而是病态的伪装。比如,有个美女,害怕生孩子,就用各种含蓄的姿态、语言渲染生孩子带来的坏处;目前她已经进入30岁熟女行列,似乎还没有新的爱情归宿,但是她必须做出很忙的样子,花样应酬很多,有数不清的约会……是的,快乐也需要用力装出来,目的是给人看。我们身边有不少人为了与国际接轨,不管是在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上都要努力撑着很“与时俱进”的局面,事实上他的思想观念是跟不上的,所以他说的许多话、做的许多事、吃的很多东西,都是违心的,不是他最真挚的需要,也许有的是经过脑子,但是绝对没有经过心。

因为虚荣,我们作假,从态度到情趣;因为到处都在表演,我们生活里的真人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我们社会正在变革、转型,所以我们内心要经受很多撕裂的考验,这是无声的,而且极其个人主义的,是内心的斗争,有些人顺应了,是心灵英雄,觉得很舒畅;但是,很多人内心充满挣扎与痛苦,为了像个“识务者”而不是落伍者,就只好打肿脸充胖子!活在别人的视野里,好像生活真的就是个舞台,每天都要努力表演对得起观众!

如果大家都在表演,这样的画面也许开眼,但是大家都不开心。一位北京出租车司机与一位会说汉语的日本客人在车上海聊,甚至大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但是,去北京大学的路却不会走,半途迷路了。对此,日本客人对那个尴尬的司机说:“你懂得很多,却对道路不熟悉!”平常,你对护士一定要尊称为“医生”,对买牙膏的人也最好叫他“老板”……现在中国,仿佛做什么就不像什么。其实,做回自己,就是对内心的负责。

做个真挚诚恳的人,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我好,大家才好。

狗盛

晚饭后,小区里总是一派狗咬狗的热闹盛世景象,富养狗,因为“汪汪”就是“旺旺”。而以前在乡下,是“穷养狗富养猫”,因为狗可以随便吃小孩的便便,而猫是要吃荤的,那是很奢侈的。现在有品位的富人也在努力吃素中。

这天,在等电梯,后面两女士在说话,抱狗的赞叹:“你的头发很直啊。”拎菜的谦虚:“最近一直掉头发。”抱狗的突然恍然大悟:“换季了。没事!”我暗笑,她以为人也像狗狗换季掉毛吗?狗风兴盛,除了与国际接轨外,个人认为,还与国人根深蒂固的官瘾有关,因为狗是最听话、忠诚的动物,养着它,如同养着男司机女秘书,就可以满足一下深切的指挥欲。所以,现在养狗人的阶级不那么分明了,基本都是为了锦上添花的体面,满足心灵的需要。在理发的时候,那师傅养的一只朴素的狗老爱嗅我的裤管,不胜骚扰。于是,师傅的太太穿着睡衣欢快地跑来把它抱走,就地坐下,一起吃饼干,场面温馨如同湖南卫视拍煽情片,是这样的,她吃一口,再递给它吃一口,它居然心有灵犀,也只是小口地接,好把剩下的让女主人再接再厉地吃……如此往返,一片饼干居然被她们吃出繁文缛节,风生水起。

周末,跟一群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到一朋友家吃烧烤。有人说,这样带有中产阶级性质的派对,有利于中国本土上流阶层的形成。就冲着中产这两个字,男人的虚荣心都会沸腾的。同行的还有一摄影师,决定做些附加值,比如为我拍照。

到了别墅群,我们下车走路。结果反而鸡犬不宁起来,仿佛是我把那些别墅里的狗,全引了出来,难得有人步行经过,所以狗们很不适应,以为小偷都是这样的,汹涌而出,狂吠,几乎要跳过铁栅栏,吓得我半死。据说,这些住别墅的狗,没什么事干,又不屑嗑瓜子,比二奶还寂寞,而且几乎与人的作息制度差不多,晚上睡觉,白天精力旺盛,看见生人如同看见仇人,分外眼红。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狗也是,如果运气不好,就会碰到一些心智不好的狗,那往往比踩到狗屎还倒霉。我朋友家的狗,就有个毛病,对高价狗粮爱理不理,喜欢吭哧吭哧吃自己拉的大便,怎么纠正都改不了它吃自己屎的恶习。网上说这是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于是买了几种营养膏,又用了厌粪片,都没用。后来往狗屎上撒辣椒粉,滴芥末油,也没用。无法无天。

我笑着开导她,吉狗自有天相,这个“天”就是天性,狗最初的天性就是吃屎嘛。但是,她没有欣喜,反而兜圈说了一个狗医生的观点:爱咬人的狗,其主人家多有暴力倾向与言行。看她一脸遇狗不淑的懊恼表情,除了说“别想太多”,我不知道怎么继续安慰爱干净有爱心的她,我总不能说:我了解你的为人!

樱桃也伤心

樱桃,在我们南方,应该是一种高贵的水果。我在水果店买樱桃的时候,来了两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应该是租住附近的民工子女,穿短裤的那个怯生生问另外一个穿裙子的,那是什么?好鲜艳可爱。

“穿裙子的”脆声说,“樱桃啊,你不知道?”那种拥有“知识”的骄傲,让她很激动;然后,她再接再厉兴奋地问老板:“多少钱一斤?”老板略抬眼皮,懒洋洋答:“30元!”正提着一粒樱桃仔细端详的那个“穿裙子的”女孩,仿佛被电似地,倏地扔下樱桃,近乎惨叫:“太恐怖了!”拉着那位连樱桃都不识的同伴,拔腿就跑。我有些难过,心疼。

刚刚建立起来的“知识优越感”,在金钱面前,一下子被彻底摧毁,更确切地说,是她因为囊中羞涩,而遭受“一斤30元”的打击;只要是人间,哪怕是孩子,手里揣着两枚硬币的孩子,也会真切地为钱所困。这让我想到我7岁的时候,妈妈给我1毛钱去很远的“供销社”买盐和火柴,上世纪70年代,家里很穷,有时连火柴都买不起,三餐做饭,要谦卑地到邻居家里去引火,所以后来读到“卖火柴小女孩”的童话时,我还有些羡慕,而没有忧伤,起码她还可以一根一根地划着火柴玩;直到不久前,我朋友陈晓明出版新书,附带配送一盒自己创作的艺术火柴,很珍贵,结果被我小儿子偷偷拿去划着玩,我居然没有生气还略有快感,潜意识里一定是让他补叙我童年缺失的那些明亮火花?

就在去买盐和火柴的路上,遇见了小伙伴阿龙,他与我同龄,比我高壮,更重要的是他家里比较富有,就是“有吃不完的地瓜和大米”,每逢口粮青黄不接时,我母亲常常要趁着夜色悄悄向他家借一些以度难关……

阿龙给我一分钱,他想托我买粒糖果吃。我愉快而谨慎地答应了,糖,那是天堂里的东西啊!有时,如果有人给你一张色彩斑斓的糖果纸,轻轻张开,浅嗅,气息都是香甜的。重点是,回来的路上,我受不了那粒糖果的诱惑,几次忍不住打开,看了又看那圆润造型,然后小心包上;接着得寸进尺,忍不住再打开,贪婪地嗅几口,仿佛伸手即是天堂;到最后,少年的心彻底崩溃了,很不道德地伸出舌头,舔了几下,意味深长;最后,糖果上的图案没了,慌了,天也暗了……

当我忐忑、负罪地把那颗被我糟蹋过的糖果交给阿龙时,我连瞥他的勇气都没有。然后主动与他隔离三天。多年后,我回老家看他,他是一个农民,生活艰辛。我们把酒回忆往事,我正要招供这一童年糗事,他微醉,摆摆手,“兄弟不说了,其实我也不傻!”近30年了,他一直按下不表,懒得揭穿这个事,一定是懂得穷孩子的脆弱和穷人的悲哀。

给乞丐下的精美请柬

午夜,我在街上漫步,夜灯绚烂而慷慨,我喜欢这样的视觉奢华领略,清风伴我,而华灯则可以人人“见者有份”,我觉得人世间诸多美丽境界中的一种是:众人围着火堆取暖,如同我们自由地对光的分享,那些阳光、月光、星光、还有霓虹灯的光……你看见了,有颗分享的心自然就可以心领神会,利己却不损人。

读初中的时候,每天清晨上学,我都要步行近一个钟头的路程,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看到其他学友骑自行车去学校特别羡慕。一天早上,那个叫瑞棋的学长吹着口哨潇洒地在马路中调头“画”了个漂亮的弧线把车斜靠在我面前,“以后我看见你,就顺路载你!”突然的邀请,是有些突兀,但仍然惊喜地跳上他的车后座,反正是“顺路车”!但让我感动与惊讶的是,从那以后居然天天早上都“看见他”,都有顺路车。渐渐地我们就这样熟悉了,成了好朋友,一次问他,我步行所以要早出发,他骑单车没有必要那么早,按理说,我们在不同时光轨道上很少有机会互相“看见”的……他笑了,发挥他一向的干脆与诚实:“也没有想那么多,我就觉得两个人一起吃饭会比一个人吃饭更有意思!”所以他就特地迁就我的时间,早起,然后义务“顺路”载我近三年!那个美丽而朴实的比喻,是纯真年代的孩子最简单而美好的想法,一个人骑车是赶路,多带一个人就是赚了,原来分享也是一种“赚”。这是善的经济学、美的哲学。

之前看了个很温暖的新闻,印度有对普通新人举行的婚礼,吸引了全印度乃至世界各地的媒体的目光。原来,新郎的父亲沙哈从大街小巷邀请来250名乞丐,这些特殊的嘉宾于婚礼当天手持请柬、换上新衣,齐刷刷赶来道喜。这是沙哈家族延续多年的传统,他们相信大喜之日积德行善,可以为子孙后代带来好运。

一身盛装的新娘手捧红玫瑰以示欢迎,然后一一为“乞丐嘉宾”递上冷饮;新郎则为到访的每一位乞丐呈上米饭、炸鱼、甜点等丰盛的食物,并为每名女乞丐准备了一条漂亮的纱丽和腰布。沙哈一家婚宴款待乞丐的事情很快在印度传为佳话。老沙哈事后告诉记者:“无人可以理解我的喜悦之情。想当年,我父亲曾在我婚礼当天邀请了175名乞丐。正是在他们的保佑之下,我和我妻子生活得幸福美满。”

而最让我喜欢的一句话是新郎的,他说:“我有很多礼物可以送给我的新娘,不过,我知道她最喜欢我送给她的是颗分享幸福的心。”在你快乐幸福的时候,想给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加温吗?那么不妨做件好事来给你的快乐幸福加个框,把好心情变成一幅精美的画,供更多人分享但是你却秋毫无损,反而升值了你的快乐与幸福。做好事是积德,其实也是让他人分享你的好,如果你的好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感动分享,你的好就会萎缩、贬值,就会被打折扣。大家感受到你的好,才是真的好!

每个人都有表演之痒

小时候为了不去上学,常常表演生病,父母、老师,甚至医生都信。当然,那只是小聪明的撒谎。谎言是没有掌声的,而舞台上有,我喜欢舞台上的感觉,被瞩目,被喜欢,被议论,被需要……但最终,舞台只是我人生的一个梦幻布景,我成了一个写字的人。

后来,有评论家在解读我的作品的时候,很深刻地指出我的“文字表演天赋”,我笑纳。并有机会成了一些省市电台午夜节目的嘉宾主持,也尝试在电视舞台里做所谓特约“新闻评论员”等角色,不久前,湖南一家电视台的策划总监也与我商讨一情感类节目的合作事宜……舞台,仿佛更接近梦想、荣耀。我热爱它。

其实,每个人都有“秀”(show)的本能与欲望,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又一个的舞台,大如城池,小如板凳。所以,我们喜欢掌声,喜欢K歌,喜欢明星,喜欢露一手……

我们传统文化里,强调内敛,不太鼓励表现,所以常常谦虚到压抑。我家装修的时候,用木板在客厅正面墙上嵌着一个硕大的“好”字,由“女”和“子”组成,意为我育有一女一子。这个“好”字后来被我的一位前辈看见,他批评我“没有文化”,因为一般传统文人都习惯把自己的书房叫“陋室”什么的,哪有像罗西这样大张旗鼓恬不知耻地把自己家冠上“好”字!

那天,在上海地铁里,正接到福建老家母亲电话,于是我就用福建莆仙方言和母亲聊天,旁边有一对抱在一起的情侣,女的嗲声对男的说:“你听,好好听,韩语!好好啊,是韩国人!”然后他们四目惊羡地看着我,我感觉很玉树临风,很“韩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