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掌上曾国藩胸中胡雪岩
22394200000034

第34章 选人用人,独具慧眼(2)

综观胡雪岩在商业中的用人技巧,这一切都建立在胡雪岩对人情世故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这种基础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在长期的做人与做事的社会实践中练就,自然就会成一套自己的风格。在基于对事物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深谋远虑,精细谋划,事必易成。正如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个本末之分,个人的观念思想、行事风格是一种基础性的东西,技巧是随时随地因人而异的。因而,凡事首先要做的是要先给自己定个方向和范围,如胡雪岩谈及自己的志向说道:说到我的志向,我与众不同,我喜欢钱多,越多越好。在范围上,他的眼光不仅看到了全国,甚至看到了国外。在上海与洋人的交往过程中,发觉与洋人做生意大有可图,甚至谈及要求政府向外国学习,提高商人社会地位,保护商人合法权益,庇佑中国商人与外商做生意的利益和权利。这种眼光与看法在当时是极具远见的了。能站到这种政治的高度去谈商经商,功效自然与一般人迥异。

总结一下胡雪岩用人策略,他的目的就是职工要“忠”和“卖力”。自己使用的人才,当然不能随便被别人“挖”了去,因而他用的人一般都许以高薪,这样为胡雪岩做事的职工往往深感其知遇之恩,为之办事忠心牢靠而且卖力有加。当然除许以让人无法想到的高薪之外,向职工大施恩情也是他非常厉害的一招。正是在使用人才的实践中,对人情世故的加以运用,对他人许以好处,不仅获得自己想用的人才,甚至清除了许多无形的阻障。如果一个人是许多企业都用得着的人才,如果自己无法把他“挖过来”,他就会被其他竞争对手“笼”过去的。人才为他人所用,潜在地就加强了对方的实力而降低了自身的实力,这一点也是用人时需要考虑清楚的。

胡雪岩在做生意过程中,常用到非常忠于自己的朋友或员工。对这些人的收服或结交,均显示出胡雪岩的用人策略心思。这些人也确实没有辜负胡雪岩,为他的生意做了许多事。如果说胡雪岩的事业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大厦,那么这些人就是支撑大厦不坍的坚石。

胡雪岩事业大厦的坍垮与他晚期用人失误有着必然的关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典当行的档手宓本常。

胡雪岩开始用宓本常做上海典当行的档手时,对此人的品质本性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因为宓本常进典当行的动机就不纯,他的目的并非真正的是为胡雪岩做事,而是吃里扒外做小货,后来挪用了钱庄数十万的银子作为自己做生意的本钱。曾经有人善意地提醒胡雪岩此人形迹可疑,建议胡雪岩要求各地典当行档手互调,因为各地互调就必然要求所有典当行整理账目。这个建议十分恰当,当时胡雪岩的典当行累计有不下百来万银子的资金,胡雪岩因为自己的事情实在太多,典当行的事情无法顾及。事实上他早就放手典当生意了,这行生意也因为下属的挪用和贪污年年亏损,更谈不上利润。正当胡雪岩准备实施各行档手互调的行动时,宓本常闻得风声已有所防备了。他想来想去只能用美人计,便叫自己的姨太太去与生性风流的胡雪岩套近乎。胡雪岩果然中了圈套,在这位姨太太温软耳语中取消了档手互调计划,这样宓本常躲过了这一大劫。以后宓本常的行动自然更加为所欲为。胡雪岩后来实在无法,迫于资金紧张,要用银子,去上海典当行提现款,但却只提到三十万两。宓本常制造假相让胡雪岩以为他只挪用了十万两,而这十万两他完全有能力尽快凑齐。胡雪岩再一次轻信了此人,后来叫古应春去宓本常处取现款,结果一无所获。除此之外,宓本常还散布谣言,说胡雪岩的钱庄已濒临破产,他在丝业上与洋人的斗法必定会失败等等,使得上海的挤兑风潮愈来愈烈。后来胡雪岩一听有人提到宓本常,就脸现痛恨之色,喝道:“别提此人,别提此人,想到这人我就想往他脸上吐唾沫。”

但这却是胡雪岩晚年用人上的失察,连古应春的妻子七姑奶奶都对此看得十分明白:“小爷叔近年来用的人大不如前了,不是没什么本事就是离心太重,这样怎么能成事呢?”

一粒老鼠屎,搅乱一锅粥。一个人使用不当,有时会影响大局。宓本常不仅使胡雪岩的典当行全面亏损,而且在关键时刻还处处从中作梗,落井下石。有这种下属,难道还指望他能起什么作用吗?用人的重要性到此你可能深有体会了吧!

胡雪岩在事业初期用人的方法和手段,谨慎求才,笼络有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再加上他独特的眼光,用了不少可以帮他成大事的有用之才。

胡雪岩用人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用人不责备求全,他能够充分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在使用人才方面将什么人摆在什么位置,心中有一本明账。如对刘不才、陈世龙、张胖子与刘庆生等人,用每个人的方法就各不相同,对他们的安排因人而异。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世上的事情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所以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求全责备。如果事事追求尽善尽美,那么会让人对世上的事都看不顺眼,总是吹毛求疵、不停抱怨。

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否则他就可以不需要别人来辅助自己了。任何人都是集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综合体,只不过有的人充分发扬了自己的优点,同时能够克制自己的缺点,看起来也就比别人成功了。如果他能以使用人才帮助自己的办法将自己的弱势弥补得天衣无缝,无疑他将取得巨大成功。要能够恰当地使用人才,就要理解人和宽容人。对一般人都一致认为很差的人,如果用一种理解和宽容的眼光来看待,就会在缺点之外发现长处,发现优缺点的转换,看出人才能够为自己所用之处。当然,对别人一致公认的缺点,还是不能姑妄听之任之,而应力劝其加以改正。而对一些纯属个人的习惯、爱好、怪癖等,对工作或事业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不妨听之任之甚或说两句好话,这样下属对上司能理解自己感到由衷的高兴。恰当地处理下属与上司的关系,下属必然会对上司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那么自己的事业不就是成了下属回报自己的大好机会了吗?如果这样的下属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一批,事业岂有不成功之理?

柳宗元曾说过:玉上的瑕点,怎么能损害它的光泽呢?

伍子胥也曾说:用人之长,避人之短,遂天下无不可用矣。

由此看来,人非完人,若要找出一个人的缺点,极其容易。人这漫漫一生中谁能保证自己永不犯错误呢?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知道自己的缺点能加以改正,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分阶段地看人,正是这个道理。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不拘泥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业。正因如此,瑕不掩瑜,怎么可以以小过失来完全否定一个栋梁之才呢?

知人善任,方成大业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用人。这是王有龄在官场中时来运转、漕米难题圆满解决之后的一番感悟。后来,胡雪岩在商界功成名就,成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后,古应春又对“胡财神”十分赞叹地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用人。小爷叔最会用人。由此可见,知人善任方是胡雪岩事业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落泊中的王有龄,靠着胡雪岩五百两银子的资助,进京买了个官职,又靠着小时候的朋友何桂清的关系,得到浙江巡抚黄宗汉的大力提携,坐上海运局“坐办”的位置。当时有许多事情实在难以料理:在海运交通不畅,各地战火纷飞的情况下,要把浙江拖欠的十几万石漕米千里迢迢运至上海,实在困难重重。但靠着胡雪岩从中疏通官场、江湖、商界关系的巧妙运作,事情做得极为顺利,各方皆大欢喜。

胡雪岩能够全力帮助王有龄,一方面是为了朋友,另一方面却是在为自己精心培植一棵来日可以为自己蔽风遮雨的官场大树。胡雪岩在用人方面除了给对方以信任之外,还特别注意从心理上、物质上满足对方的需求,使对方对自己产生感激之情、报效之心,并为此目的而竭尽全力为自己办事。胡雪岩帮助王有龄出谋划策打点官场,出钱出力,固然有助于王有龄仕途通达。而官场步步高升的王有龄,自然十分地感激胡雪岩这位“恩人”,从而运用官场势力处处关照胡雪岩的生意,这种以情动人的用人技巧,正是胡雪岩的高明之处。

一位伟人曾说过:路线确定之后,干部问题就是决定性的问题。这里的干部问题,也就是使用人才方面的问题。可见人才对实现事业目标的重要作用。用人之道,不拘一格;能因时因地制宜,就是用人的诀窍。

清人顾嗣协在一首诗中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在这里作者借诗说明:大凡人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用人贵在择人任势,扬长避短,能够使天资、秉性和特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得其所。

在构成企业的所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一般来说,在用人方面,白璧无瑕、文武全才者固然是最为理想的人选,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在选拔使用人才时往往会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这个时候,究竟是用“有瑕之玉”还是“无瑕之石”,就完全看用人者的眼光了。春秋时期的管仲,是齐国一代名相,但他既非完人,也非全才。管仲曾与少年时代的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因家中贫困,分利时常要占大头,用现代人的说法,是有点爱占小便宜。后来,他服兵役去打仗,又顾念家有高堂老母,三次临阵脱逃,是个“逃兵”。但是鲍叔牙却看出管仲有治国的雄才大略,并没有因为管仲有这些缺点而全盘否定。当齐桓公小白要鲍叔牙担任太仆时,他郑重地推荐了管仲。管仲被拜为上卿,后来为相,在齐桓公手下一干就是40年,政绩非凡。他大胆推行改革措施,减少劳役,保护耕畜,发展盐铁业,组织铸造和管理货币,发展了经济。他还确立了人才选拔制度,使得齐国聚拢了许多人才。这些措施使齐国国力大大增强,并帮助齐桓公大会诸侯,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这个例子说明“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用人要做到“德看主流、才重一技”。

在用人上胡雪岩颇有裁缝量体裁衣的细心。他经营钱庄,“知人善任,所用号友皆年少能干,精于会计者”;办胡庆余堂药店,不惜高薪聘请多年从事药业经营、熟悉药材业务,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行家担任阿大(经理),聘请熟悉药材产地、生产季节和质量真伪优劣有真正技术的人当阿二(协理),作为阿大的副手,负责药材原料的采购业务,还选熟悉财务的会计人才担任总账房。以上三种人被列为头档雇员,称“先生”。他们能写会算,懂业务、善经营,属于当时社会中穿长衫的“白领”,因而一切待遇从优;先生以下,是被称为“师傅”的二档雇员,他们略懂药物知识,会切药、熬药、制药,药品生产经验丰富,是穿短衣、在工场生产一线上劳动的“蓝领工人”,工资待遇低于先生;师傅以下是末档帮工,他们是临时工,是临时招聘的,主要从事搓丸药等简单劳动,计件付酬。由于企业内部分工明确、能位相称、酬劳合理,胡雪岩的钱庄、药号运转灵活,相互协调,生意十分兴隆。

在经营管理中,胡雪岩非常善于用人之长,客观待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国宝》一书记载了这样两件事:

有一年,胡庆余堂负责进货的“阿二”不畏路途遥远,到东北采购大批药材。当他历尽旅途艰辛地回到杭州后,药号“阿大”见采购的人参质量不如往年,价格却比往年高出许多,就埋怨阿二不会办事。阿二以质次价高是因为边境有战事人参生产受到影响为由而据理力争,两人找胡雪岩去评理。胡雪岩了解情况后,留他们吃饭。酒席上胡雪岩特意向阿二敬酒,感谢他万里奔波不辞辛苦,在货源短缺的困难时期为胡庆余堂采购到大量紧俏药品。胡雪岩的这些话打动了阿大的心,他也向阿二举杯敬酒,两人的矛盾在敬酒中化解了。饭后,胡雪岩再三嘱咐阿大:古人云,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商事如同战事,应当用人不疑。以后凡采购的价格、数量和质量,就由阿二负责。后来,胡雪岩又实施了人事制度改革,任命阿二为“进货阿大”。从此,胡庆余堂便有了两个“阿大”,两位阿大各司其职,把生意做得更红火。

又有一次,胡庆余堂的一个业务员不小心把豹骨误作虎骨买了进来,而且数量还很大。进货阿大认为这个采购人员平日做事仔细认真很牢靠,加上自己手头正忙,也就没有仔细验货就把豹骨直接入库备用。有个新提拔的副档手(副经理)得知此事,以为自己又有晋升机会了,就直接找胡雪岩打“小报告”,揭发了这件质量事故。胡雪岩当即亲自带人到药库查看了这批药材的质量,发现确实把豹骨误作虎骨了。胡雪岩对进货阿大进行质量教育时说:你知道什么是生命之源吗?它指的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能把假药、次药用来欺骗我们生身养命的父母吗?然后,就命药工把这批假虎骨全部烧毁。眼看由于自己工作失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货阿大十分羞愧地主动向胡雪岩递交了辞呈。不料,胡雪岩却再三地挽留,说:忙中出错,在所难免,以后小心就是。进货阿大心怀感激地对胡雪岩说:烧了这批假药,您心里踏实,我们也可以引以为戒。

处理了进货阿大工作失职一事,那位自以为举报有功,等着提拔的副档手,正在美滋滋儿地偷着乐的时候,却意外地接到了胡雪岩发来的一张辞退书。胡雪岩不仅没有奖赏这个打小报告的人,反而炒了他的鱿鱼。因为胡雪岩认为,身为副档手,发现伪药不及时向进货阿大汇报,已是渎职行为,而背后打“小报告”更是心术不正,继续用这种品德不良的人,肯定会造成上下隔阂,影响企业内部团结。

在用人方面,胡雪岩宁愿用有一技之长的“刺头儿”,也不愿要那些唯唯诺诺的没有才华的人。叶种德堂有个专门负责切药的师傅,业务上很过硬,人称“石板刨”,但因脾气耿直火爆而得罪人,被叶种德堂炒了鱿鱼。后来,他经人介绍来到胡庆余堂,胡雪岩不但没有因他的“牛脾气”冷待他,给“石板刨”高工资不说,还提拔他当了大料房的头儿,让他充分发挥他的技术才能。人是感情的动物,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石板刨”见驰名朝野的胡雪岩竟然没有大人物的架子,如此器重自己这个在叶种德堂受气的小人物,怎能够不心怀感恩而加倍努力工作呢?所以,这位“石板刨”从22岁到胡庆余堂,一直踏踏实实地干到77岁,整整干了55年!

委以重任,放心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