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掌上曾国藩胸中胡雪岩
22394200000026

第26章 审时度势,应时而变(1)

商场如战场,经营商业与用兵之道是相通的,所以我们亦可以说:“商”者,诡道也。这便是说,做生意要做到审时度势、应时而变,万万不可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随机应变,打破成规

胡雪岩深谙商道,能够在充满风险的商海中,时刻注意了解当前时势的特点,及时地预测可能要发生的变化,审时度势,应时而变,采取积极灵活的应对措施,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运送漕米时采用就地买米的策略,就是一个典型的打破成规随机应变的案例。

当时王有龄刚刚担任浙江海运局坐办,就遇上了运送漕米这一件难以完成的公事。

“漕米”的“漕”,本义是以舟运谷,特指将朝廷在江南征收的稻谷由运河运往京城,以供应中央政府使用。因为这些稻米都由运河北运,故而称漕米。由于晚清吏治腐败,漕运积弊已久,主管漕米征收解运的人能够从中得到好处,因此漕运主管是可以捞钱的一个肥差。

只是这一年浙江的情况不比往年,上半年闹旱灾,钱粮征收不起来,且运河淤积严重,河道浅,官府又无力疏通,没有办法行船,因此浙江漕米至九月还没有启运。同时,浙江负责运送漕运的长官藩司椿寿,由于没有给巡抚黄宗汉送礼,与黄宗汉结下怨仇,被黄宗汉以没有完成漕运为由,严厉处罚,以至自杀身亡。王有龄上任后,漕米已改为海运,由浙江运到上海,再由上海从海路运往京城。漕米是上交“公粮”,每年都必须按时足额运到京城。所以,能不能及时完成这桩公事,不仅关系到王有龄的官场前途,甚至事关生死。

更加麻烦的是,如果按常规办,这桩公事几乎就无法完成。一是浙江漕米多年来欠账太多,达三十多万石之巨,二是船队的运力不足。以前漕米可以交由漕帮运到上海,可是由于河运改为海运,等于是夺取了漕帮的生意。漕帮巴不得漕米运不出去,肯定不会为官府出力。那时你急他不急,慢慢地给你拖过期限,官员的职位就保不住了。

这桩无法解决的麻烦事,被胡雪岩用就地买米之计十分容易地就给化解了。胡雪岩认为:朝廷要米,看的是结果,并不管你的米是哪里来的。只要王有龄能按时在上海将漕米足额上交朝廷,也算完成了任务。既然如此,浙江可以在上海当地买米,差多少就买多少。这样省去了漕运的麻烦,问题也就解决了。

就地买米,解决漕运麻烦,严格说来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意。从这里可以看出胡雪岩遇事思路开阔,头脑灵活,不墨守成规的本事,他能够准确地看到事情的关键。比如黄宗汉、王有龄以及浙江藩司等人,只看了具体的现象、具体的问题,想的只是漕米数量大,一时在浙江难以筹足,想到只是漕米改海运之后漕帮会从中做梗,不为官府出力,即使筹足米数,要按时运达上海也难。他们就是想不到朝廷要的是米,而不管哪里的米。想不到漕米改海运后,实际上也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契机。因而他们为事物的表象迷惑,只能在那里一筹莫展干着急。究其原因,也就是他们拘于漕米必须由征收地直接上运的成法,而不会打破惯例,另辟蹊径,解决问题。

生意场上要成就大事业,就必须要像胡雪岩那样思路开阔,不拘成法。胡雪岩依靠官场势力,用公款开自己的药店,用避难上海的苏州富家公子的资金办自己的典当,都是他头脑灵活,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结果。

生意场上,各种情势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成功的商人要学会审时度势,应时而变。这是因为此时可用且用之有效的招数,彼时不一定用之有效。凡事不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一种情势下绝不能采取的做法,移到另一种情势下,也许恰恰适用。生意场上要善于灵活变通,因为商场中没有陈法可以遵循的,墨守成规,等于作茧自缚,也等于自杀。

所以,一个生意人要在商场中做出大事业,一定要有随机应变的意识。因为“商”者,诡道也。

面对危机,沉着应对

大凡成就大事业者,其取得非凡成功的重要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具有超人的才干,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应时而变,面对危机,身处逆境能够镇静从容,沉着应对。他们往往能够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抓住机遇,化逆境为顺境,使自己摆脱危机,走向成功。

前面恶山挡道,后面洪波汹涌,面对此种局面,凡俗之人,束手无策。对成就大事业的人来说,却正是奋力拼搏的时候。行动之前,周密计划,做到万无一失,行动开始,干净利索,出人意料,就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

这是冯梦龙在《上智》中“迎刃”篇开篇之语。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身处逆境,惟有迎刃而上。方能闯出逆境,绝处逢生。

生意场上更是如此,没有人能够宣称自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确实没一个人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根本上说,做生意,成功的机会总是相对的,而失败的可能却是绝对的。

没有哪一个生意人愿意自己的生意失败,但没有一个生意人不会遇到失败。

那么,当做生意要承担风险时,应如何面对呢?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呢?

胡雪岩是这样说的: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胡雪岩的这番话,不仅仅适用于做生意,做任何事都是如此。胡雪岩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取得了经验:“遇到难点,壮起胆子来闯”,“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这些经验不仅仅适用于在商业中如何面对危机,也是适合于处理任何事情中遇到的危机。

这里实际上说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危机时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问题:在危机到来的时候,需要“壮起胆子”。只有“壮起胆子”,才能够镇静自己,从容应对各种困境,才可能真正冷静而准确地判断局势,为自己找到一条“闯”过危机的路。假若面对危机心中惊慌,由惊慌必至失措,导致处置不当并且使自己在危机之中陷得更深,以至于无可救药。许多生意人在关键时刻棋输一着,多数时候其实就是输在心理素质上。

其实,想通了,危机到来之时,不妨“壮起胆子”闯它一闯,反正已经无路可走,怕亦是死,不怕亦是死,闯错了是无救,不闯更是无救。在这种时候,还不如闯它一闯,或许还有可能闯出一条路来,走出危机。这样一想,大约心思也就可能定下来了。

胡雪岩曾打过一个比方:一个人处在危急关头,就如一个人在舞台上顶着一个石臼做戏。对于做戏的本人来说,石臼压在头上,是一种艰难的负担。但越是这样,越要尽力把戏做好,如果能够让观众看不出自己头顶上顶着一个石臼,戏就可以演下去了,能够维持到转场换幕,那就不要紧了。

这个“顶着石臼做戏”的比喻,其真实寓意在于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注意:不能将自己的弱点暴露给竞争对手。这也正是所谓的兵不厌诈。危急关头大兵压境,自己心中明白自己一方守备空虚而弱点太多,但这些弱点只有自己知道。如果向对手示之以镇静,不让对手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不让对方摸透自己的虚实,大着胆子坚持做下去也就还有化险为夷的希望。《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想来大家都知道,这不就是一力证吗?如果事先自己已经气馁,甚至一不留神将自己的弱点露给对手,那也就只有等着对手给你致命的一击了。由此可见,危机面前,担心害怕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速自己的失败。

要开辟一番事业,一帆风顺是完全不可能的,必然会经历种种艰难曲折。

许多情况下,越是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越是开始发生转机的时候。务必坚决挺住,保持镇静,从容应对,就会看到新的曙光。

身处逆境,面对危机,不仅要树立信心,同时更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握事物的根本,看准目标,突然出击,出其不意,解决问题。在顺境中,谁都会潇洒;在逆境中也能同样洒脱,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当年楚汉相争,刘邦隔鸿沟与项羽对峙,项羽一箭射中了刘邦的前胸。刘邦应声蹲下,却依然镇静自若,假装摸着脚,开玩笑似地说:“好家伙!射了你大爷的脚趾头。”而后不动声色,徐徐退军。刘邦回到军中秘密养伤,全军上下,竟然没有人知道他受了重伤。

楚汉双方对峙,刘邦身受重伤,如此的危机关头,刘邦仍然十分沉着从容地应对,这样一来,刘邦就始终掌握了事情发展的主动权,有计划地使环境逐渐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直到取得完全胜利。

相反,如果你没有掌握环境,而是任由环境掌握你,那么即使你目前还是很强大,就像一项羽那样,最终也将陷入被动,归于失败。

掌控事态,在逆境之中只有始终保持一份冷静的心态,方能在挫折面前迎难而上,游刃有余。

同行交流,切莫拆台

胡雪岩经常告诉自己的员工,生意人要学会“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这里的“想想别人”,也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想想别人的难处和利益,想想别人和自己一样做事十分地辛苦,也是和自己一样为了利益而奔波,为了赚自己该赚的那份银子。生意人要处处为自己着想,时时刻刻细心地算计筹划如何去赚钱——钱是赚来的,更是算计筹划来的。但生意场上,在想自己的时候不妨也相应地想想别人,这样会避免一些错误,避免因拿了烫手的钱而同别人结下梁子,给自己也“拿”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说到底,为别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

王有龄因筹解漕米有功,很快被上司提拔为知府署理湖州。当时官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辖区范围内所有官员和地方士绅逢年过节都必须给当地的一把手长官备送“节敬”。王有龄改升署理湖州府正在端午前,手下劝王有龄赶在五月初一上任,五月初五必有一笔不菲的“节敬”可以收入口袋。拿这笔钱于情于理实在也并无大碍。但胡雪岩认为这是一笔烫手的钱,不能拿。他的理由有两条:“节敬”只此一份,前任已署理好些日子,该当他得,王有龄要为他着想,不能去抢了他的利益;往深一层说,抢别人的好处必定得罪对方,与前任知府结下怨恨。“铜钱银子用得完,得罪一个人要想补救就不容易了。”

胡雪岩常对身边的员工说: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只有联络同行,要他们跟着自己走。朴实的话语中,却透着深谙经商之道的胡雪岩对于商场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商场如战场,一般的人常常将这句话简单片面地理解为对商场竞争的形象描述,而往往忽略了商场的另一面,即商场上有竞争也有着商界同行的联合。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无论你实力多强大,也不管你有多少文韬武略,你都不可能完全地占有整个市场。一个明智的生意人必须懂得,要想在商场上站稳脚跟,做出大事业,不仅要有天时、地利,还必须结下人缘,赢得人和。

胡雪岩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在生意场上,他特别善于广结人缘。

为了充实浙江防务,胡雪岩建议向洋人购买洋枪,而且胡雪岩与洋人已经基本商量好了,议定每支25两银子(其中五两为中间人的“好处”)上下的购进价格。谁知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浙江炮局的龚振麟父子走了浙江抚台黄宗汉三姨太的路子,从中以32两银子一支洋枪的价格与洋人签了购买一万五千支洋枪的合同。

胡雪岩眼看着自己的军火生意被别人抢走,而且对方一笔生意打下至少每支12两,共18万两银子的回扣以中饱私囊。以胡雪岩向来不服输的性格,自然是不会让其得逞的。胡雪岩与朋友嵇鹤龄、裘丰言严密筹划,马上采取了夺回生意的行动。由裘丰言出面向龚家父子展开攻势,终于迫使他们让出部分军火生意,同意拿出五千支由裘丰言经手,每支洋枪32两的价格不变,但他们只要每支二两的手续费。如果这样,就等于迫使龚家父子让出了五万两银子的好处。

胡雪岩认为这是烫手的钱,不能要这五万银子。因为这笔钱数目巨大,等于是剜了对方的心头肉,为了钱让对方记恨自己,双方结下怨恨划不来。事实上按现在的情况胡雪岩也已经得不到五万银子的好处了。因为以裘丰言经手的洋枪每支的向官府的报价是25两,好处减半只有二万五千,除掉疏通抚台衙门的一万,实落只有一万五。就这一万五胡雪岩还建议派作三股,裘丰言得两股,剩下五千全部让给龚家父子,而自己和嵇鹤龄分文不要。

胡雪岩处理这桩生意的做法许多人会不理解。本来是自己的生意,被人抢去如今再夺回来,一般人认为,胡雪岩获得这笔生意的好处是理所当然的。再说做生意的目的就是为赚钱,到手的而且该拿的钱却不拿,自然是让人无法理解。但胡雪岩有自己的道理,那就是做生意,钱要拿得舒服。拿了以后会不舒服的钱,即使该拿也宁可不拿。

什么钱拿了会不舒服?也就是那些拿了会给自己留下后患、会带来不良后果的钱。比如这笔军火生意中的利润,就是一笔可能拿了不舒服的钱。因为胡雪岩认为,龚家父子之所以最终剜去自己心头肉让出五万银子的好处,实际上是在自己施以官场压力和强烈攻势之下迫不得已的忍痛牺牲。胡雪岩一旦拿了这笔好处,就等于与龚家父子结下大怨,对方心怀怨恨,以后肯定会寻机报复,这好比为了一时利益却为自己埋下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留下极大的后患,实在不合算。这是一笔烫手的钱,拿了会得罪同行、结怨于同行的钱,虽然有可拿的道理,但是胡雪岩宁可不拿,也不能为自己埋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