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路人都是站在清朝政府的观点上看洋人,但都未能正确认识西方,所以可以说都是“隔”了一层的做法。
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和洋人在生意场中和社交中打交道多,经常在洋人与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中充当经纪人或代理人,并从中获取经济报酬。这一部分人就是早期的通事、买办商人以及与洋人交涉较多的沿海地区官僚。
对于洋人的认识不同,必然产生政治见解上的不同。清朝政府官员中,与胡雪岩有交往的薛焕、何桂清、王有龄他们与胡雪岩的见解极其接近。胡雪岩他们利用洋人的态度,与曾国藩等人对于洋人的反感态度相反,由于观点的不同,形成两派在许多问题上的摩擦。胡雪岩一直是薛、何、王立场的策划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受惠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国藩、左宗棠在镇压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以及西方科技的先进之处,对于洋人的看法和观点开始变化。左宗棠由开始的认识到可以引进西方军火、先进技术富国强兵,进而积极地要开兴办洋务风气之先,胡雪岩之洋人观得以有了依托。
基于准确把握时局,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的考虑,胡雪岩从来都紧紧依靠官府。从依靠官场中的靠山从王有龄始,运漕粮、办团练、收厘金、购军火,到依靠薛焕、何桂清,胡雪岩协助清兵筹划中外联合剿杀太平军。最后,胡雪岩还千方百计地说动左宗棠,设置上海采运局,大批采购洋枪洋炮,帮助他西北平叛成功。由于帮助官府有功,官府对于胡雪岩也处处关照,胡雪岩得以使自己的生意在领域和地域上都得到了扩展。从南方做到北方,从钱庄做到药品,从杭州做到外国。官府承认了胡雪岩的选择和在办理洋务中的功绩,也为胡雪岩提供了他从事商业所必需的自由选择权。正是因为有了官府的层层放任和保护,在这样的一个等级森严、商人地位低下的封建帝国,胡雪岩才没有处处受滞阻,他的商业帝国反而一帆风顺,生意越做越大。
由此可见,胡雪岩对那个时代的时事时局独到的把握和应对能力,是直接决定他的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
紧跟形势,与时俱进
与时局共同震荡,这是一个看似浅显其实深奥的商业哲理。其含义是:时局形势发生了变化,你的思路、观念也要随之变化,惟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时局,巧妙应对,在商场中屡屡取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紧跟形势,与时俱进。胡雪岩正是吃透了这一点。
胡雪岩在总结自己的生意历程时,明确地表示:自己做生意,都与时局有关。
胡雪岩认定自己做生意,都无时无刻不与当时的时局有关,自然是他切于己身的体会。胡雪岩的生意成也好,败也好,确实都与当时的时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向太平军逃亡兵将吸纳存款,就与太平天国抵抗不住清军的猛攻走向败局的大势相关;比如他的生丝销洋庄生意,既与太平军将战火引向了浙江阻断上海生丝来源有关,同时也与朝廷政府在乱世之中采取“东南互保”而上海市面相对稳定有关。正因为如此,胡雪岩总是能准确地把握时局,把帮助清廷政府维持市面的平静安定,放在高于自己做生意谋利润的地位。即使自己因此要付出一些代价,花上一笔银子,他也在所不惜。
在杭州为清军收回后,胡雪岩的善后赈济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也就是胡雪岩非同一般人,着眼于时局稳定的眼光所在。正因为有这非同一般的眼光,胡雪岩总是从稳定大局出发,舍弃个人私利,十分热心公益。比如他定下的药店免费为顾客送药的规矩,比如他把典当当成穷人的钱庄来办,比如他要求刘庆生尽自己所做的最大努力帮助朝廷做事,其中都有做市面的成分。胡雪岩这样做其目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维持当时社会局势的安定、市面的平静。
当然,局势是否安定,市面是否平静,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许多时候并不是生意人能够做主的,也不是单纯地依靠生意人就能维持得了的。但是胡雪岩认为:生意人应该有着眼于时局发展的眼光,应该有做市面的自觉,应该时刻想着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确实赚了钱,甚至赚了大钱而有能力去做的时候,去帮助政府来做事,来维持市面。
与时局共震荡,胡雪岩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道理,而且努力地去身体力行。这既可以说是胡雪岩与一般商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捷径之一。
胡雪岩善于把握时局:杭州被官军从太平军手中收复的消息一传到上海,胡雪岩就马上起身赶赴杭州,投入到了战后繁忙的善后赈济工作之中。时局对做生意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再看当今社会表现更为直观,海湾局势紧张石油价格就飙升,美国政坛一出事华尔街股市就暴跌,地区战事一起那个地区的生意就十分萧条。可见,研究好时局对于做好生意十分关键。
胡雪岩在杭州收复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将自己运来的一万石大米无偿捐献给杭州用于军粮和赈济灾民。一年多以前,杭州被太平军包围,守城的军民在坚守数月后,弹尽粮绝以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胡雪岩受巡抚王有龄委派,冒死出城,到上海筹款买到一万石大米,运往杭州却因太平军的层层封锁而进不得城去,只好把米转道运往宁波。胡雪岩在杭州济灾时,捐献杭州的就是这批大米。当初胡雪岩想方设法将这批大米转道运往宁波时,宁波刚被清兵收复,城中难民无数,粮食奇缺,这一万石大米正好救急。只是当代表宁波官府接收这批大米的米行要开价付款时,胡雪岩却分文未要,只提了这样一个条件:要求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杭州收复,三天之内以等量大米归还。
从做生意就要赚钱的角度来看,胡雪岩将运往杭州的米献于宁波无疑是将一大笔钱搁置在那儿。因为就当时的时局来看,清军与太平军之间展开了拉锯战,杭州能否收复,什么时间收复,真是无法确定。而且,即使在三五年之内能够收复杭州城,如此之长的时间,这笔钱利上滚利,一石米也翻成了两石米了,其利非常丰厚。然而,胡雪岩却有另一种看法:如果他留着大米不捐献给宁波,等杭州收复,可以随时起运,这样固然稳妥。但是如果时局万一把握不准,战火烧身,一万石米化为灰烬,即可就是老本赔尽了。于是,不如干脆将米捐了。
后来,胡雪岩再次将宁波还的大米献于杭州,自然也是出于他尽心乡梓的诚意。当时,杭州为太平军重重包围,他冒死出城,采买大米,又冒死将大米运往杭州,就是希望能为坚守杭州城赈济乡梓饥民尽一份力,这诚意确实不容怀疑。客观说来,从胡雪岩生意人的用心来看,他要通过捐献这一万石大米为自己重新在杭州站稳脚跟“垫”底,提高自己在杭州的声望。他虽然在经济上损失一些,但是把这一万石大米捐献杭州,就使他在杭州士绅、百姓中名声大振,也使他一下子就得到朝廷重臣左宗棠的信任,委他负责杭州的赈济善后事宜。但不管从主观上看,还是从客观分析,胡雪岩此举对于尽快振兴杭州市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胡雪岩认为:杭州战后当务之急就是振兴市面。而市面要振兴、要兴旺,第一要务就是要安定人心、安定市面。也只有保持人心安定,市面平静,人们才会放心大胆地来做生意。这样于公于私,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而民以食为天,有了充足的粮食供济,人心就容易安定。胡雪岩认为自己献出这一万石大米,“这是救地方,也是救自己”。
着眼于时局变化,积极应对,胡雪岩从客观上考虑的是救助军民,但却达到自己保持稳定市面的目的。这就是胡雪岩不同于一般商家的眼光所在,现代企业商家也能从中看出点经商办企业的门道,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扭转时局,变害为利
一般人认为,做生意必须讲究顺势进招,在看准大势之后乘势而行。可胡雪岩对做生意与时局的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他认为:顺势进招,乃做小生意之举,要想做大生意就必须学会并能够做到帮助政府,把不利的局势扭转过来变害为利,稳定市面。这样,既帮了政府保持时局的稳定,自己也可大赚一把。由此可以看出胡雪岩志在做大生意的非凡气魄和胆量。
胡雪岩认为:做大生意一定要敢于大胆向前、大胆开拓。一个畏首畏尾的人,永远成不了巨商名贾,只能做一个日入日食的小商贩。所谓大胆向前、大胆开拓,用现代的经营理念说,就是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在做大生意方面,胡雪岩的“胆”可说是大得惊人。
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做成之后,胡雪岩马上就想到另一项能赚大钱的新行当——可以充分地利用漕帮的人力、漕帮在内地水路上的势力影响以及他们现成的船只,承揽官府和民间的物资运输,并且可以以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为基础,做粮食运输和贩卖生意。
胡雪岩之所以要急着搞粮食贩运,是因为乱世米贵。兵荒马乱,田地荒了,粮食的出产少了。再就是战火纷飞,社会动荡造成了交通不便,眼看有米的地方因运不出去卖不掉,多么可惜!这还不算,有些人家积存了好多粮食,但打起仗来,烧得精光,或者秋收到了,战事迫近,百姓四处逃亡,有稻无人割,白白作践。能够想办法不让粮食毁于战火,贩卖粮食,于公于私在当时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于是胡雪岩又找到了尤五。
“有道理!”听完胡雪岩要做粮食生意的话,尤五霍然而起,连忙问怎样具体地运作实施才确保生意安全。
“这就要时刻注意时局变化。眼要明,手要快,看啥地方在太平军的攻击下,清兵快守不住了,我们多调船过去,将存粮抢运出去。能割的稻子,也要抢着割下来。”胡雪岩又说:“这当然要当地的官府帮忙,或者派兵保护,或者关卡上格外通融。只要各方面环节疏通好了,五哥,你们将来人和、地利都具备,是独门生意。”
尤五和古应春两个人将胡雪岩的话,细细品味认真地考虑了好一会儿,都觉得这贩卖粮食的确是一项别人抢不去的可以挣大钱的好生意,但做起来却又有一定的难度。关键得有官场的支持。
“官场的情形,小爷叔你晓得的,他们是见钱眼开的主儿,未见得肯帮我们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