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重生之再许芳华
2239100000280

第280章 言说旧事,渐明祸因

京里五月,远离了乍暖还寒,却还不到炙热沉闷,春已向晚,夏季初薄,最是清爽的季节。

可是在苏直的映像里,天盛六年的这个初夏,国公府里却是阴霾密布。

那一年圣上登基两载,尚未改元,可老国公苏庭的生命却已经走到了尽头,犹记得才刚立夏,老国公又再吐血,相比前几次昏厥,那一回足足两日不醒。

宫里三名太医寸步不离地施针急治,好不容易才让老国公从昏沉里回复了意识。

苏直记得那一天阳光清透,映入白桑纸,沉没在青砖上,恍恍惚惚地苍白着。

老国公硬撑着从榻上披衣坐起,每一个动作都是沉晦缓慢,可他在一旁看着,却不忍上前掺扶。

发际未白,青眉不苍,但生命却渐到耗尽,展眼离别,让人不及作好准备。

“上元呢……”苏直听见老国公已经有些干哑的嗓音。

“公主与太医们商议药方。”苏直强忍悲痛回答。

他看见老国公似乎竭力想站立起来,手臂在榻沿撑了几撑,可膝盖尚且虚软,最终放弃……一声浑浊的叹息——

“秉端,我还剩多少时日。”

苏直痛不能言,却见老国公朝向他看来,目光里并无伤感,一如既往地坚定:“秉端,我不想这么糊涂着离开,说吧,那些太医的诊断。”

“国公爷……”曾经征战沙场,无惧生死的汉子,如今却被简简单单地一句话,窒息了喉咙。

三日,或者两日,最长拖不过五日,人生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尽头。

苏直至今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说出来那句艰难的话。

“去看看上元,让那些太医回宫去吧,我只想安安静静地……”

犹记得老国公说完那句话,似乎总算积蓄了力道,稳稳站了起身,迎着窗外的明亮,离开黯沉的病榻,依然是铁骨铮铮,轩昂挺拔的身影,不让人看出踉跄虚弱。

也就是那一日,宋嬷嬷求见。

苏直记得大长公主才被老国公劝回屋子里安歇,又请世子苏轶嘱咐后事,宋嬷嬷来时,苏轶才刚离开。

苏直是随着宋嬷嬷一起进的书房。

自从婉丝事件后,老国公从不与府中仆妇单独会面,二十余载来,无一次例外。

他原本还以为宋嬷嬷是奉公主之命前来,但才一入书房,就见宋氏长跪不起。

“国公爷,有一件事,奴婢本想一直隐瞒,可这时……奴婢不忍再瞒着国公爷。”

苏直惊异地看着宋氏匍匐在地,哽咽不断,他下意识地打量老国公的神情,却只见主子浓眉轻蹙,并没有让人回避的意思,苏直也便端端正正地立在一旁。

“阿宋,你起身说话。”老国公一手撑在案上,语音里多少还是有些疲惫了。

“国公爷可还记得婉丝?”

这一句话,让苏直神情大变,他清楚地看见老国公的目光也凌厉起来。

“大征九年,婉丝私下联系奴婢,说有要事相请,奴婢不明所以,与她府外私见,才听她说……当时,她已有五月身孕……国公爷,婉丝想通过奴婢传话给公主,求公主宽容她……奴婢当时不敢擅断,而国公爷又已随驾亲征……奴婢只好先安慰了她,一直隐瞒着公主……当年腊月,她产下一男婴。”

苏直看见宋氏抖抖擞擞地从袖子里取出多件物什,想呈给老国公,连忙上前接过,却见一枚玉佩,还有当时老国公交给婉丝的地契、房契。

“当年国公爷让婉丝回宁海,可她于半途发现有了身孕,不甘就此远离,又折返回京,奴婢听说她腹中胎儿是国公爷的骨肉,只好先将她安顿,哄她先产下小郎君,可是奴婢不敢让公主得知……奴婢威胁婉丝,若想母子平安,不能留在京都,婉丝哭求,不想让小郎君随她颠沛流离,与国公爷父子分离……后来,奴婢只好答应她照顾小郎君,打发她回宁海,可她却将这些留给奴婢,说是国公爷当日所赐,以为凭证。”

“为何现在才说出此事?”老国公肃颜追问。

“奴婢不忍让公主难过,更不想看着国公爷与公主夫妻生隙,可是如今……若不将实情相告,奴婢委实不忍。”

“那孩子……”

“当年为了不让公主生疑,奴婢只好交给一农户抚养,直到七岁时,才想办法接回国公府,并认为养子……”

苏直说到这里,长长一叹:“五娘,当年的情形就是这般,老国公已是大限将至,没有时间核实此事,可那婉丝……当年,的确与国公爷有……而算着时间,宋辐若为婉丝产下之子,的确是国公爷的骨肉。”

旖景定了定神,只觉得千头万绪一团凌乱,不由苦笑:“所以,祖父但凭宋嬷嬷单方所言,就写下了认子书,并嘱咐她一直欺瞒祖母?”

“五娘别怨老国公,仓促之时,这也是无奈的事,老国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征得公主的原谅,他不想最后时刻,在公主的怨恨中撒手人寰,更不想让公主痛苦。”苏直沉声说道。

旖景用手掌摁在眉心,心里涌上各种复杂难辩的情绪,她依稀觉得,一切祸因,也许就是因为祖父这封认子书,宋嬷嬷定是对祖父早有情意,却求而不得,一直对祖母深怀妒恨,她隐忍多年,就是要为养子宋辐夺得国公府的所有。

“祖父就这么信任宋嬷嬷。”

“当年不仅是国公爷,就连老奴也相信宋氏如此行事,全因对公主的忠诚维护……五娘,您没有经历过那些年月,宋氏曾随公主同生共死,老奴尚还记得,当年苍山一役,公主捕得东明佃作,洞悉东明军欲暗伏青谷关伏击老国公,正是宋氏冒着九死一生之险,将消息递给骁骑军,才让老国公避开了那次死祸。”

可是就因为后来宋嬷嬷暗藏祸心,再兼着自己糊涂愚蠢,不仅害死了无辜的世子,自身也落得个畏罪服毒的收场。

旖景无力地想,在那已经终结的时光里,宋氏在害死自己之后,不知还会生出多少祸事。

可这些话,自然无法质问出口。

“那个婉丝,与祖父究竟是怎么回事?”旖景直觉其中隐情并不单纯,宋辐究竟是不是祖父的骨肉,尚且不能定论。

“婉丝原本是公主身边的丫鬟,大征八年,先帝兴兵征归化,老国公领兵前往,于大征九年大胜,收复归化周围十八座城池,先帝召老国公归京,举宫宴为庆,当时,公主才产下三爷,还不足一月……老国公在宫宴上饮得七、八分醉,当晚宿在书房,公主不能亲自服侍,便让婉丝煮了醒酒汤……那婉丝,本与公主年轻时有几分相似……兼着她存心……老国公……次日酒醒之后,老国公悔之不迭,警告了婉丝不能胡言乱语,与公主商议,借口将婉丝赐给部卒为妻,公主询问婉丝自己也情愿,便允了下来。老国公嘱咐老奴,在宁海准备了田产宅子,欲将婉丝远远打发了事,老奴当时托付了一个素有交情的商贾,因他恰好要往宁海,便让婉丝同行。”

“可是那丫鬟却半路折回?”旖景对祖父“酒醉乱性”之事,委实不好评说,只询问后事。

“因数月之后,先帝起意亲征,召老国公随驾,老奴也随同大军前往,对婉丝之事再无关注,直到宋氏在老国公临终前坦白了实情,事后老奴也询问了那商贾,果然,当年半途之中,婉丝便因身子不适,请了郎中诊脉……那商贾也知婉丝当时有孕,见她坚持不肯再往宁海,要折返京都,他不知其中隐情,自然不好勉强。”

这么说来,婉丝当年有孕之事不假。

“可祖父心中也有疑惑,否则,也不会嘱咐阿翁细察。”旖景又说。

“的确如此,老国公虽信宋氏对公主之忠,可也知她行事果决,应该不会放过婉丝,再兼着……那些房契的确是老国公亲赐给婉丝之物,可却从没有交托给她玉佩为信。”

旖景惊讶:“可宋嬷嬷却说那玉佩是祖父赐给婉丝之物?”

“是,因此老国公当年就怀疑婉丝应是察觉到宋氏欲对她不利,才故意这么说,留下后着,但却不知真相究竟如何,故而,老国公虽觉宋辐无辜,写下认子书,交付老奴,却一再嘱咐,若公主在世,不能公布,若不能察明宋辐身世,也绝不能公布,若老奴有生之年,尚不能查到婉丝行踪,确定宋辐乃老国公骨肉,死前便将认子书销毁。”

也就是说,若苏直死时,大长公主尚且在世,宋辐的身份也不会得到认可。

“老国公当时也只能为公主做到如此,可始终对宋辐怀有歉意,因此才交待老奴要照顾他的生活。”

“阿翁,可您现在对宋嬷嬷母子防备十足,又是为何?”旖景微蹙了眉。

“这些年老奴遍寻婉丝无果,便已怀疑她已经遇害,可始终无法确信宋辐身世,此番归来,又听说宋氏母子欲陷杨嬷嬷于不义,心里便疑她是因天长日久,渐生贪心,再有听家人说自从宋辐遭责,宋氏屡屡登门,便去见了一面,她竟威胁老奴,若不助宋辐回国公府当差,便向公主坦白此事。”

原来如此……

宋嬷嬷应是摁捺不住了。

“老奴告诉她,若她一意如此,老奴自当矢口否认,宋氏咬牙切齿,声称宋辐怎么说也是国公爷骨肉,想说服老奴出面为证,老奴当然不肯,越发疑她别怀企图。”苏直说道。

“阿翁,我认为若是将祖母一直隐瞒,并非妥当。”旖景叹了一声,想到自从祖父过世,祖母虽不曾在人前表露出哀痛,可时常怔忡,应是怀念伤感,她不敢想像当祖母得知祖父曾经背叛……“可我赞同,若不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还是暂且隐瞒为好。”旖景又说。

“五娘,老奴已知无不言,那么,还请五娘能将宋氏的蹊跷尽数告知。”苏直又请。

旖景思忖,事已至此,能得阿翁相助,更能将宋氏母子堤防得严密,便也不再隐瞒,将宋嬷嬷那些“好事”仔细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