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理事会2012年高官会议3月2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落下帷幕。来自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美国、加拿大、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以及观察员国和地区工作组等组织的代表,还有萨米人、因纽特人等无投票权的北极原住民代表共约180人出席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会议的议题涉及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航线评估、极地油气开采、极地科考等,还就加强北极事务的战略沟通等问题开展了讨论。会议主席、瑞典北极事务大使古斯塔夫·林德一语双关地表示:“北极现在‘火热’。”所谓火热,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北极地域丰富的资源;二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北极冰层融化,使开通经过北冰洋连接东亚和西欧地区的“西北航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走北极“西北航道”,北美与亚洲之间的航程可缩短6500公里。
2013年5月15日,北极理事国八国外长当天在瑞典基律纳举行会晤,赋予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永久观察员国地位。但欧盟和国际机构等8个实体被拒之门外。
北极地区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资源富集区,据预测蕴藏着全球近30%的油气资源。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显示,北极地区未开发的油气资源占全球总量的1/5。随着冰块减少、开采成本降低,北极资源开发迎来了一个新时期。俄专家判断,至本世纪中叶,世界相关国家对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至本世纪下半叶,北极地区的油气开采规模将达到目前海湾地区的水平。
另外,随着冰面不断融化,北冰洋还将出现更多可用于航行和军事用途的水域。北极的远洋航道可以分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与走巴拿马运河航线相比,走西北航道可以使北美东海岸与亚洲之间的航程缩短6500公里,商业运输成本可大大节省,航道军事意义的重大也不言而喻。
(第十一章)全球自贸区
自贸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通常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同意消除关税、贸易配额和优先级别的一些国家的组合;有时它也用来形容一国国内,指一个或多个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
欧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以及于2002年11月签署并于2010年元旦开始实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协议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
欧洲经济一体化步骤:1950年5月9日提出,欧洲国家煤和钢的资源供应共同规划;确立了创立“欧洲联邦”的战略目标。1951年5月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成立。1952年5月27日签署《欧洲防御联盟条约》,该条约在法国未得通过。1957年3月25日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1959年1月1日首次降低关税10%。1962年1月30日共同农业政策生效。1967年7月1日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委员会合为一体。1968年7月1日关税同盟生效,取消了欧盟内部工业产品流通关税,制定了共同对外关税税则。1968年7月29日欧盟内部劳务自由流通。1972年3月创立“洞中之蛇”汇率制度,使各国货币浮动幅度降至2.25%。1973年1月丹麦、英国和爱尔兰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使共同体扩为9国。1975年2月28日签署洛美公约,同44个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建立联系。1978年4月3日同中国签署《贸易协定》。1978年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委员会合为欧洲共体(EC)。1979年3月13日埃居体系取代货币蛇型浮动体系;欧洲货币单位(埃居)成为欧洲记账单位。1981年1月1日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1986年2月签署《单一欧洲法案》。1987年7月1日《单一欧洲法案》生效,规定在欧洲委员会中实行投票加权的表决规则,不再实行全体一致原则。1990年7月1日资本流动自由化,经济货币联盟第一阶段开始实施。1992年2月7日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实现单一大市场。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改称欧洲联盟(EU)。1994年1月1日经济货币联盟第二阶段开始实施;欧洲货币局建立。1995年1月1日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1995年12月确定欧洲单一货币第三阶段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启动。货币的名称为“欧元”(EURO)。1997年6月签署稳定与增长公约、第二汇率机制。1998年6月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1月欧元诞生,2000年1月15日准备接受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马耳他等国加入欧盟。2001年1月2日希腊成为欧元区的第12个成员国。2002年1月1日欧元开始流通。2002年12月13日欧盟哥本哈根会议决定在2004年5月1日前,接受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立陶宛和马耳他等十国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
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三个会员国彼此必须遵守协定规定的原则和规则,如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来实现其宗旨,借以消除贸易障碍。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货物可以互相流通并减免关税,而贸易区以外的国家则仍然维持原关税及壁垒。美墨之间因北美自由贸易区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国受惠最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英文简称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
有不少人知道中国早在2001年年底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那为什么还要和其他国家组建自由贸易区呢?WTO和自由贸易区有什么区别呢?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区域化的一种合作形式,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合作形式。说白一点就是一个是全球范围的,一个是区域范围的,自由贸易区是WTO的补充,自由贸易区和世界贸易组织所体现的贸易原则基本一致。WTO多边贸易体制所体现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自由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等,而这些基本原则恰恰也是双边自由贸易所追求和遵循的,只是这些原则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其次,WTO允许成员方成立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也存在4个为WTO规则所肯定的例外: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普遍优惠待遇和边境贸易。根据WTO协议和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的规定,WTO成员可以依《关贸总协定1994》第24条和《关于解释关贸总协定1994第24条的谅解》成立关税同盟及自由贸易区,或依授权条款签订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贸易协议。
全球自贸区的经济学意义是:自贸区和WTO起着一样作用,都是根据本国产业发展状况,尽可能降低关税,消除贸易配额,从而促进各国的对外贸易。在“国内篇”讲过,开放是市场经济题中之意,而市场经济又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设立自贸区,就是使得区域内更加开放,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外贸,互通有无,交易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区域内企业获得更加廉价和物美的原材料,使区域内各国百姓买到更加物美和廉价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加入自贸区和加入WTO一样,都是符合“国内篇”中所阐述的经济学意义的。
(第十二章)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
全球化对两种人有利,对两种人不利,对聪明和勤劳的人有利,对愚笨和懒惰的人不利
如今环顾全球,美国金融危机余波未灭,欧债危机也远未缓解,就在我撰写本书之时,在欧盟成员国之一的塞浦路斯,为了拯救濒临破产的塞浦路斯银行,欧盟领导人作出决议,欧盟将向塞浦路斯提供100亿欧元救助资金,但前提条件是,对所有塞浦路斯银行的储户要一次性征税,存款额在10万欧元以下的税率为6.75%,10万欧元以上的税率为9.9%。
另一方面,金砖国家崛起,本世纪前10年,金砖国家平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也高于4.1%的全球平均增长率。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近3年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40%、34%和79%。金砖国家由此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若再加上金砖国家拥有全世界25.9%的国土面积、43%的人口,外汇储备合起来高达4.4万亿美元,人口占世界的43%,金砖国家无疑是全球规模最大、最为亮眼的新兴经济群体。因此,金砖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有力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与面貌。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3月发布的《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3)》指出,去年金砖国家除巴西外,增长率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而未来几年金砖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将超过60%。
绝大多数公司都要在全球配置资源,包括个体户。不要以为这是说笑,你或许知道中国的石油供给一半以上需要进口,个体户用来送货的车所使用的汽油说不定就是来自某个中东国家。全球化意味着个人将不仅仅在面临着国内劳动力人口的竞争,实际上面临的局势是全球劳动力人口的竞争。你看看苹果系列产品为什么不在美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而放在中国,就是因为苹果高层认为,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比如劳动力价格、零部件配套、社会稳定等,中国至少目前还是最优选择,那么个人如何来应对这一系列挑战呢?那就同样要引用国内篇讲到的观点,财富是靠人去创造的,即靠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公司雇佣你是要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因此增加自己在全球化过程的竞争实力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全球化对两种人有利,对两种人不利,对聪明和勤劳的人有利,对愚笨和懒惰的人不利,而人的天性之一就是懒惰,因此大家除了要终生学习,使自己成为聪明的人,还要克服自身的惰性,成为一个勤劳的人。
要面临考验的不仅仅是个人和企业,还有大学,本土高校处于教育全球化大趋势中,正通过不同路径创造“不用出国的留学环境”。“教育全球化带来教育资源的高流动性和高竞争性,包括学生、教师及课程资源”。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举例表明,2008年至2011年,中国国出境留学人数从18万人增至35万人,几乎翻番,年均增长约23%。同时,出境留学人数在2010年时超过来华留学人数,近四年平均增幅是来华留学人数增幅的两倍左右。他认为,无论大学还是大学生,都正面临教育全球化的极大挑战。在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引入世界一流教育资源,是扩大本土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一大途径。上海纽约大学(筹)校长俞立中介绍,筹建中的这所中美合办高等学府虽未正式启动招聘,全球范围已有100多人通过各种渠道申请教师岗位。除了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还有一位业界认同的近年诺奖有力争夺者也有意加盟上海纽大,可能与美国纽大采取双聘方式引进。据悉,上海纽大明年将首届招生300人,其中51%为本土生源,49%为海外生源,到2017年办学规模可能增至1600人,最终规模在4000人左右。可以说,本土学生在上海就可实现不出国的留学,包括就读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纽大学科专业,接触与纽大相同或更高标准聘请的国际师资,“全校以英语为授课语言,可授予中美两国认证的双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