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西北菌草栽培双孢蘑菇原理与实践
22357500000021

第21章 双孢蘑菇栽培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1)

(第一节)双孢蘑菇的病虫害的概念

栽培双孢蘑菇和栽培农作物一样,会发生病害和虫害。双孢蘑菇的病虫害是指在蘑菇的栽培过程中,由于栽培管理不当,使有害生物大量繁殖与蘑菇争营养,啃食蘑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造成蘑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不良或死亡。蘑菇病虫害发生最后的结果是导致蘑菇的减产、质量降低或栽培失败。

危害蘑菇的病菌种类较多,有真菌、细菌、病毒等,蘑菇的病菌或和蘑菇菌丝体在培养料中争夺营养,形成竞争关系;或寄生在蘑菇菌丝体、原基和幼菇上,造成菌丝体、幼菇的死亡或菇品质的下降,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病毒寄生在蘑菇的细胞内繁殖,病毒病在发病初期很难发现,严重时造成子实体变形甚至绝收。

蘑菇的主要害虫有:线虫、螨类、菇蚊、菇蝇等。它们直接摄食菌丝体和子实体,有些线虫还与蘑菇在培养料中争夺营养,并分泌抑制蘑菇菌丝生长发育的物质,害虫还是杂菌传播的媒介。

蘑菇还有非生物性的病害,即发病的原因不是由生物引起的,而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所以也叫非传染性的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双孢蘑菇病虫害传播的主要途径

自然条件下栽培蘑菇,是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中进行的,自然界中,危害蘑菇的生物无处不在,水、空气、土壤、堆肥、菇房、工具、动物的身上等等都可能存在对蘑菇有害的生物,病虫害传播的途径是很多的,传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传播的过程是隐秘不易发现的。栽培过程中菇房、堆肥和覆土消毒不彻底,管理过程中使用了不干净的水,用了污染杂菌的菌种,操作工具没有消毒等都会造成病虫的传播。菇房内发生病虫害后,没有及时隔离清除病虫害污染的堆肥和子实体,杀灭病菌和害虫,如啃食过带病蘑菇的害虫再去啃食健康蘑菇、把水喷在感染细菌性斑点病的子实体上、把污染了病虫害的材料堆放在菇房内或外面等等,会使病菌的营养菌丝和孢子在菇房内进一步扩散,使害虫的卵、幼虫、成虫在菇房内进一步繁殖,而造成再次污染。

蘑菇栽培者和病虫害的斗争就像一场生物之间的战争,为了能彻底消除有害生物对蘑菇的危害,就必须了解蘑菇病虫害传播的途径和发生的原因,从而做到知己知彼,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治措施,打赢这场蘑菇病虫害防治战,取得蘑菇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第三节)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蘑菇病虫害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治早、治小、治好”的原则。蘑菇病虫害的预防最重要,只有在少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药物来防治。应慎用农药,用药剂防治病虫害,虽然能杀灭有害生物,但对蘑菇也会造成影响,如使用不当还会造成子实体中农药的残留,影响蘑菇品质。所以,应采取保护的方法,在整个栽培过程中采取保护蘑菇的措施。

一、从栽培方法方面进行预防

1、制作优质的堆肥

(1)一次发酵时,堆肥温度要求达到70—80℃,碳氮比要合理,Ph值和水分要达到蘑菇堆肥发酵的要求。

(2)堆肥严格按照二次发酵的技术进行发酵,巴氏消毒的温度60℃保持8—10小时,杀死堆肥中的有害生物,不影响对堆肥发酵有利的微生物生长。蘑菇在含有氨的堆肥中不生长或生长不好,而橄榄绿霉在这样的堆肥中却能生长发育得很好,堆肥中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不经过充分发酵,像木霉、曲霉等杂菌就容易繁殖,如Ph值过高,蘑菇不利于生长,但石膏霉等却高的Ph值环境。所以在制作堆肥时,应通过选择基础物质和通过发酵除去某些成分,制作出对蘑菇有利而又能抑制其它有害生物的选择性堆肥。堆肥二次发酵的腐熟过程,温度应在48—53℃保持5—7天,并注意通风。

2、增加播种量,使蘑菇菌丝在和其它杂菌竞争时,处于优势地位。

3、降低菇房温度。如蛛网霉和引起湿泡病的真菌在温度18—20℃生长最好,但在更低的温度条件下,生长受抑制或停止生长。所以出菇期间把菇房温度控制在14℃最理想。

4、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如引起褐斑病的细菌在高湿度条件下生长发育很好,要预防这种细菌的危害,就需要降低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使致病菌不能生长或生长缓慢。

二、从搞好环境卫生方面来预防

蘑菇生长的环境就像人一样,菇房就如人居住的房子,人居住的内外环境不好,人就容易得病。菇房的内外的环境卫生情况,对蘑菇生长和病虫害的控制非常重要。搞好环境卫生、隔离菇房的外界污染源,对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极其重要。卫生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

1、进出菇房的空气要经过空气过滤器过虑,菇房的门应适当关闭,菇房需要有一定的正压。

2、菇房进出的门口放合成塑料泡沫做的垫子,每天早上把垫子用2%的福尔马林溶液喷湿。

3、每天清洁工作通道,定期用2%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

4、检查菇房内及周围空间有无鼠类、蝇类和螨类等有害动物。

5、在播种、覆土、菇床平整和采菇时,都要注意手、工具和工作服的清洁。

6、当机械和其它设备从一个房间转到另一个房间进行播种、覆土、采菇等操作时,应该先用2%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

7、检查时应从最后一个房间开始顺序检查,尽可能限制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

8、不要把播种和装料时散落堆肥再装入菇床,应将它从菇房内清除出去。

9、在覆土之前用2%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菇房和地板。

10、把消毒过用来菇床补土用的覆土装入密闭的塑料袋中。

11、从播种到第一潮菇期间,要注意菇蝇的防治,防止它们携带孢子、线虫和螨类从一个菇房带到另一个菇房。

12、子实体应在开伞前采收,尽可能少摘开伞的蘑菇,抑制受病毒感染的蘑菇孢子的散布。

13、用具要消毒。

14、采菇时把废物收集到密闭袋或密闭的容器中。

15、尽快地从蘑菇栽培场移走废物和用过的堆肥。

16、在菇潮之间将菇床上的废物捡干净,以减少感染病害的危险。

17、缩短发生病虫害严重的菇房的出菇期,菇房提早进行蒸汽消毒。

18、生长周期结束时,把蒸汽通入菇房,使菇房温度达到70℃,保持12小时。

19、栽培场周围的植被要低矮些,要开阔,不积水,废水要排入封闭的沟内。

20、尽可能把栽培场的二次发酵室、发菌室和出菇房分隔开来。

21、选用没有有害生物污染的菌种。

22、覆土要用甲醛或用60℃蒸汽消毒3小时以上。

三、选用抗病菌株

双孢蘑菇菌株对害虫没有天然抗性,具有明确抗病性的菌株也很少,但也存在双孢蘑菇菌株抵抗某些病菌的例子,如在双孢蘑菇中没有观察到能引起软腐病的一种细菌。

四、化学药品的应用

使用化学药品来防治蘑菇的病虫害,目的是杀死有害生物或抑制其繁殖,但不会对蘑菇和栽培者有害。

一般来说,对本次有效的化学药品,对蘑菇也会有影响,特别是喷药量和混合不当时。所以所有化学药品应注意:1、保持正确的浓度。2、喷药时要戴防毒面具,不要喷到眼睛和口中。3、子实体采收前和采收中,要注意农药残留。4、喷药后,要有肥皂洗手和洗脸。5、不到迫不得已不使用化学药品来防治。

五、其它控制病虫害的措施

1、堆肥的巴氏消毒,温度60℃保持6—12小时。

2、菇房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在清出废菌料前,通入热蒸汽,温度保持70℃12小时。

3、用灯光下面放一盆水捕捉害虫。

4、有捕蝇纸捕捉蝇类。

(第四节)危害双孢蘑菇的霉菌、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引起双孢蘑菇病害的真菌可分为寄生的和腐生的两类。寄生真菌属于藻状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用孢子进行世代的或营养体繁殖。这些真菌一方面寄生在菇床内的蘑菇菌丝体内,使蘑菇菌丝体全部或部分死亡。另一方面,寄生在菇蕾上,使菇蕾死亡、品质破坏或不能食用。腐生真菌是与蘑菇在菇床堆肥中争夺营养和地盘,被称为菇床中的“杂草”,即在菇床堆肥中感染了其它菌类。就像农作物地里的自然发生的杂草一样,处理不好会影响蘑菇的产量。

一、存在于堆肥中的有害真菌

(一)橄榄绿毛壳菌:(Chaetomium lobosum)

1、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粪壳霉目、毛壳霉科、毛壳霉。该病菌平时存在土壤中及各种有机物中,其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

2、症状:毛壳菌又叫橄榄绿霉菌,开始在培养料表面或内部出现灰白色绒毛菌丝,和蘑菇菌丝不易区别,几天后,在灰白色菌丝丛中出现颗粒状小点,随后转变成橄榄绿色或褐色,白色绒毛点消失。生长有毛壳菌的培养料,会变黑腐烂,并散发出阴湿臭或霉臭味。蘑菇菌丝不能生长或受到抑制,覆土后不能出菇或出少量的菇。原因是该病菌除了破坏培养料外,还产生一种对蘑菇菌丝有毒害作用的毛壳毒素。如堆肥中橄榄绿霉菌生长密度小,几周后蘑菇菌丝可能在它上面生长。

3、发病条件:主要原因是在堆肥存在游离氨:二次发酵时间太短、新鲜空气不足,堆肥太粘太湿,堆肥腐熟不够,易分解的有机物没有彻底转化,游离氨没有转化成菌体蛋白。在二次发酵巴氏消毒时间太长、堆肥腐熟保温期温度太高(55℃以上),堆肥中的氮会以氨的形式被游离出来。堆肥装料太厚、压得太实,堆肥中二氧化碳浓度高。堆肥中氮源过多,碳氮比不合理。以上这些都造成了堆肥在发酵时,使氨转化为菌体蛋白不彻底,堆肥中存在游离氨,有利于橄榄绿霉菌的繁殖。榄绿霉菌能耐浓度非常高的氨化物,在某种基质中其耐游离氨的能力是蘑菇的七倍以上。

4、防治方法:(1)堆肥在装床前不要加尿素等氮源,堆肥中氮源过量时,应添加容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来平衡。(2)严格按要求进行堆肥的二次发酵:巴氏消毒温度不要超过60℃,时间不能太长;堆肥腐熟阶段温度不能超过55℃,控制在48—53℃,时间要保持5—10天。把堆肥的物质转化彻底,将游离氨的浓度降至0.09%以下。(3)提高堆肥的通气性。(4)播种后发现橄榄绿霉菌,或菌种不易走菌,应重新把菇床的堆肥散开,加强通风排除堆肥中的游离氨,然后增加播种量,如堆肥水分不足时,可喷过磷酸钙溶液,降低Ph值,降低游离氨的浓度。如堆肥太湿,加石膏粉降湿。通过这些处理,有时蘑菇菌丝能恢复生长。

(二)鬼伞(粪污鬼伞Coprinus fimetarius,幅毛鬼伞Coprinus radiates)

1、病原菌:担子菌纲。

2、症状:发生在堆肥中或覆土前、覆土后的菇床上。子实体有细的菌柄、灰褐色有鳞片的菌盖,子实体成熟后菌盖容易溶解,流出黑色的汁液,所以也叫墨汁鬼伞。子实体丛生在菇床上,菌柄长能强有力地深入到堆肥的深层,出现几天后,子实体腐败形成黑色像墨汁样糊状粘物。当只有少量出现时,对蘑菇影响不大,不能认为是病害。到进入子实体采收期,如果堆肥中的游离氨消失、Ph值降低,蘑菇菌丝慢慢占优势,鬼伞就消失了。

3、发病条件:(1)堆肥使用旧的、沤坏过的稻草或麦草、发热过的完全变干的粪肥来制作。(2)堆肥装床后喷水过多,堆肥变粘发黑。(3)堆肥中添加了过多的无机氮。(4)二次发酵腐熟阶段没有保持最适的温度和保持时间不足,堆肥中的氨转化曾菌体蛋白不彻底。

4、防止方法:(1)选用新鲜、无霉变的粪草原料。(2)堆肥配方的碳氮比要合理,不要添加过量的氮源。(3)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堆肥的二次发酵,制作优质的堆肥。

(三)黄霉菌(金孢霉Chrysosporium spp.)

1、病原菌:半知菌纲,寄生在蘑菇菌丝上,最后使蘑菇菌丝消失。

2、症状:在蘑菇采收几个星期后,大量菇蕾死亡,产量突然下降,这时,如果检查堆肥,就会发现在堆肥和覆土之间的交界处,生长有黄褐色的斑点(一般带有白色绒毛状的边缘),斑点的大小有五分钱硬币大小,有时斑点融合成小小的黄色团块。如把菇床边板拆下,可清楚发现。发生严重时,会形成很大的黄色或黄绿色的斑点,蔓延到整个堆肥层。污染黄霉的部位有强烈的铜绿或电石的气味,能在大量发生的菇床上觉察出来。幼菇高立于覆土之上,盖薄、柄成纺锤形。覆土中菌丝消失,产量降低或子实体停止生长。

3、发病条件:(1)在过湿的堆肥中容易发生。(2)没有经过二次发酵的堆肥容易发生。(3)在菇床的边板等木质材料中容易发生。

4、防治措施:(1)按要求搞好堆肥的一次发酵,一次发酵时堆肥温度要达到70℃以上。(2)二次发酵时,巴氏消毒温度要维持56—58℃至少12小时。(3)整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在清料前菇房要用通入蒸汽,温度70℃维持12小时。(4)生产周期结束时,菇床要用2%五氯酚钠溶液处理。(5)菇房清房前,用福尔马林溶液喷湿菇床,以抑制孢子的蔓延。(6)清房后,菇房必须彻底洗净,再用混有甲醛的蒸汽进行消毒。

(四)腐霉(Pythium)

1、病原菌: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绵腐菌科、少雄腐霉菌,同时是一种植物病原菌,会使植物幼苗发生猝倒病。

2、症状:在堆肥发菌的末期,在堆肥里面有些部位完全不长菌丝,堆肥黑色潮湿,而黑色部分周围的菌丝生长正常,黑色部位大小从几厘米到1米以上。发生部位覆土后不出菇或很迟才出菇。

3、发病条件:病原菌生活在土壤或腐烂的有机物上,也可寄生在植物上。研究表明,菇床上的病原菌来自于堆肥,腐霉的孢子很耐热,一般在播种前堆肥就感染了,如在播种两天后腐霉才进入堆肥,则对蘑菇生长没有影响。另方面,腐霉发生的部位含氮量都过高,可能堆肥中氮源分布不均匀有关。

4、防治措施:(1)堆肥原料应堆放在不受污染的水泥地上。(2)氮源应均匀地洒在堆肥各层,防止堆肥中氮源分布不均匀。(3)控制好堆肥的含水量,防止堆肥局部湿度太大。

二、发生在堆肥里面和覆土里面的有害真菌

(一)石膏霉:白色石膏霉(粪生帚霉Scopulariopsis fimicola.)和褐色石膏霉(黄丝葚霉Papulospora byssina)。

1、病原菌:白色石膏霉:半知菌亚门、丝孢目、丛梗孢科、粪生帚霉。褐色石膏霉: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无孢科、黄丝葚霉。

2、症状:首先发生在堆肥里面,以后也发生在覆土的上面和里面,在菇床上,石膏霉严重的地方蘑菇菌丝将不能生长,堆肥发粘和带黑色。

(1)白色石膏霉:发生初期,覆土层表面和堆肥里面产生大量的孢子和浓密交织的白色菌丝体,形成的圆形菌落,大小不一,不久白色绒毛状的菌斑变成白色石膏状的粉状物,最后随着菌龄的增加变成桃红色粉状颗粒。这种菌丝很浓密时,看起来就像一袋面粉撒在菇床表面。菌丝菌块下面的蘑菇菌丝生长受抑制或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