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西北菌草栽培双孢蘑菇原理与实践
22357500000013

第13章 我国西北菌草栽培双孢蘑菇的生产实践(2)

3、以上各种菇棚的棚内通气情况差异较大,1(1)号的设计和2(2)号的设计由于棚内地面下沉,底层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气体沉积到下层,影响了下层菇的生长。1(2)号设计当时考虑减少菇农菇棚投资的成本,降低菇棚内高度,减少层数和搭棚的材料,菇棚矮了,造成通风不良和棚内温度升高,增加了出菇管理难度并影响了产量。

4、实践证明,六盘山区夏秋季栽培采用1(3)号菇棚为好。棚墙体加高,棚顶设通气窗,即降低了棚内温度,又改善了棚内通风状况,使每层菇床出菇一致,产量高。永宁县,红寺堡,海原,盐池等地春、秋季出菇采用2(1)号菇棚,棚顶一边出水,有利于防止大风掀顶,同时棚内温度和通风状况都能满足当时出菇的条件,产量高;2(3)号棚,棚内各层的温度和通风情况都适宜菇的生长,且产量高。盐池县春夏、秋季出菇采用4(2)和4(3)号设计菇棚都好,棚内各层的温度和通风情况都适宜菇的生长,且产量高。如有条件的,采用4(1)号菇棚,可少打一面墙,且菇棚内温度更理想。盐池县冬季出菇采用3(2)号菇棚为好,冬季出菇时间长。

(第四节)栽培棚消毒

栽培棚是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地方,是双孢蘑菇完成整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场所,同时也是双孢蘑菇竞争性微生物和害虫孽生的场所,是双孢蘑菇栽培者工作和获取收益的生产车间。栽培棚的环境卫生,洁净程度,直接关系到双孢蘑菇栽培的成败与效益,特别是使用多年的旧菇房,杂菌与害虫比较多,对双孢蘑菇栽培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一个栽培周期结束后,在拆料前要先进行一次彻底的熏蒸消毒。以预防或减轻细菌、真菌、病毒等杂菌,菇蝇、菇蚊、螨虫、线虫等害虫对双孢蘑菇的为害。根据实验结果,大多数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在65℃条件下即被杀死,而昆虫、线虫和螨类在55℃温度下死亡,可以用高温蒸汽来消毒,在菇房内通入蒸汽,使菇房的蒸汽温度达到70℃,密闭12小时,使菇房内的整个培养基、覆土、菇床和空间都得到消毒。拆料后应把废料运送至远离菇房的地方,菇房内的菇床、地面和墙壁都要在进行彻底消毒。

菇房的消毒方法:

新菇房的消毒:用敌敌畏、甲醛薰蒸一次。

旧菇房消毒:(1)及时清除前一次栽培的废菌料;(2)菇房内外打扫干净;(3)菇棚顶和四周可掀盖的菇棚,掀卷棚顶和四周的覆盖物让太阳暴晒;(4)菇房空间消毒的农药品种和使用浓度是2—5%的漂白粉、1:800倍的多菌灵、1:500倍的甲基托布津、1:500倍的敌敌畏、3000倍的锐劲特等杀菌剂和杀虫剂各选一种喷洒;(5)进料前,菇房用甲醛、敌敌畏等药物薰蒸。

双孢蘑菇栽培棚使用的农药一般应选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和杀菌剂。

(第五节)栽培原辅材料准备

根据双孢蘑菇对营养的要求,可以分为碳素营养、氮素营养和无机盐类营养三大类,根据双孢蘑菇栽培配方中各种营养所需的数量,又可分主要原料和辅助材料,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植物性原料都可用来制造堆肥栽培双孢蘑菇。在堆肥进行发酵前一个月,应先准备好栽培所需的各种原辅材料,并要保证质量。

一、主要原辅材料

(一)主要提供碳素营养的原料

我国栽培双孢蘑菇常用的,营养成分中碳素营养远远多于氮素营养的主要原料:

1、农作物秸秆:主要种类是稻草、麦草、玉米秆、高粱秆、玉米芯、棉花秆、棉子壳、小米草等。

2、人工栽培的菌草:象草、巨菌草,拟高粱、苏丹草、苜蓿草等

(二)主要提供氮素营养和促进发酵的原料

我国栽培双孢蘑菇常用的,营养成分中氮素营养相对多的主要原料:

1、禽畜的粪便:马粪、牛粪、羊粪、鸡粪、猪粪等。主要作用是提供氮源和增加发酵的微生物,有利培养基发酵升温,促进草粪中营养的转化,把易分解的碳水化合物、氨等物质转化成菌体蛋白,变为易被蘑菇分解吸收的物质。

2、氮源添加剂:这些原料的特点是含氮量高,以添加氮为目的的种类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麸皮、豆粉、豆饼,花生饼,油渣粕、血粉、干麦芽、干啤酒糟、玉米粉等。

(三)无机盐:

主要作用是参与双孢蘑菇新陈代谢。常用的有石膏、碳酸钙、过磷酸钙、石灰等。

二、质量要求:

各种原材料要求新鲜、晒干、不霉变、未受潮、未发热、没有发酵过。只有这样在堆置发酵时才能正常升温、发酵、腐熟。

三、原材料数量和床面培养料厚度与产量的关系:

双孢蘑菇的产量在投料数量相同的条件下,不与面积成正比。和农作物生产不同,农作物生产在同等条件下面积越大总产量越高,双孢蘑菇的总产量是跟投料量正相关的。根据实验,生长1公斤蘑菇要消耗220克的干物质,其中90克为蘑菇子实体所吸收,其余的130克是作为能量而消耗掉,也就是说,产量与堆肥数量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厚实的料比薄料产菇多。

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做过一次实验:利用8个0.5平方米的浅箱,都分别装堆肥进行二次发酵和播种,后把其中4个箱的堆肥集中叠到一个0.5平方米的浅箱中,这样这个箱中的堆肥是其他4个浅箱(总面积2平方米)堆肥的总和,而最后产量如何呢?结果是一个0.5平方米面积浅箱的总产量几乎和其它4个箱(总面积2平方米)总产量相同,这说明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投料量多、铺料厚度高的产量高。根据拉斯马森对菌丝输送营养情况的试验报道,在1.8米深的容器中装满长有蘑菇菌丝的堆肥,在容器底部放入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磷,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容器顶部的蘑菇菌丝有放射性同位素磷出现,这说明蘑菇菌丝能把营养从底部输送到顶部,整个菇床菌丝层的营养是相通的。这也可以解释菇床上堆肥厚的,长菇期更长,菇质量更好。

但是,堆肥的厚度要根据生产季节和菇房控温条件来定,因为菌丝体在生长期间和覆土后菇床温度会升高。另外由于很厚堆肥料层会造成较大的温差并减少了空气供给量,使得二次发酵更麻烦。所以在夏季栽培或栽培房没有空调机的堆肥不能太厚。

栽培双孢蘑菇的堆肥数量应根据生产面积按配方准备,通常用量为每平方米面积用草的数量为15公斤,粪的数量为12公斤左右,草:粪比为6:4或5:5为好,播种时堆肥压实后的压厚度为18—25公分为好,出菇适宜季节长的地区,每平方米草粪用量可达35—45公斤。以上均以干料计重。

(第六节)堆肥制作

堆肥即经过发酵的栽培双孢蘑菇的培养料,是栽培双孢蘑菇的营养基础,其作用犹如动物的食物。堆肥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双孢蘑菇栽培产量和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学习和实践双孢蘑菇高产栽培开始的第一课,首先是学习和掌握双孢蘑菇栽培堆肥的制作技术。

要制作好双孢蘑菇栽培的堆肥,主要掌握好:1、堆肥制作的科学配方。2、堆肥制作的发酵技术。

一、双孢蘑菇栽培的堆肥配方

栽培双孢蘑菇用的堆肥配方很多,但配方的主要要求是:各种营养成份必须按双孢蘑菇生长发育需要的比例进行搭配,特别是培养基中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的比例,培养基中科学的碳氮比例为33:1,或总氮1.5—1.6﹪。

根据多年的实践,比较好的培养基配方如下:(以100平方米栽培面积计算)

通过笔者在宁夏进行双孢蘑菇栽培配方对比试验试观察,在培养料中添加30%的苜蓿草,可使蘑菇子实体质地密实,显著提高品质。同时,可显著提高蘑菇的抗病性能,减轻褐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另外,可显著增强蘑菇耐热性能,不易开伞。使蘑菇的商品率明显提高,以苜蓿草为主要添加料的培养料栽培双孢蘑菇,其产量和生物效率相对较高,且以30%苜蓿草和70%麦草的配方最好。苜蓿草是栽培双孢蘑菇的优质培养料。

二、堆肥发酵

双孢蘑菇是异养低等的腐生型微生物,一些大分子的碳源和氮源及一些可溶性的氨类双孢蘑菇不能直接利用,要先经过其它高温微生物分解转化成菌体蛋白后,才能很好利用,如人类不能都吃没有经过煮熟的食物一样。发酵的蘑菇培养料中,有一部分是以不适合蘑菇菌丝分解利用的状态存在,如大部分的氮是以氨化物的形式出现,当它达到一定浓度时,蘑菇菌丝就不能生长,氨态氮必须经过发酵,经细菌转变为富含氮的腐殖质,这种物质许多微生物难以利用,但蘑菇菌丝能够利用。许多对蘑菇有害的真菌在含有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中会生长很好,通过发酵,使堆肥中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有益蘑菇生长的菌体蛋白,制造出有利蘑菇生长而不利于其它竞争性杂菌生长的培养基。堆肥的发酵过程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反应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以前蘑菇栽培,堆肥的堆料发酵只是在室外进行,经3—4次翻堆发酵后,铺料播种,培养料中物质转化较差,蘑菇单产较低。上世纪40年代欧洲发明了“二次发酵技术”,使蘑菇的单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我国的蘑菇二次发酵技术是1978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首先引进。培养料发酵的目的是制造出通气、保水性良好、pH值适宜、积累蘑菇菌丝容易吸收的丰富营养,提供有利于蘑菇菌丝与其它微生物竞争优势的培养料。

(一)堆肥制作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情况

双孢蘑菇的培养料是通过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微生物群的活动来完成,而整个过程和机理是很复杂的,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在正式建堆结束后,主要由三种微生物群参与发酵:1、寄生于禾本科植物的菌类:多主枝孢霉、出芽短梗霉。2、原料保管期间附着的菌类:曲霉属。3、藻状菌、冻土毛霉、微根毛霉。但这三类微生物,只起到一方面的作用,在正式建堆三天后其数量就逐渐减少了。

堆肥开始发热后高温菌开始繁殖,微根毛霉是初期发生的高温菌,建堆后2—3天,高温毛壳占优势,堆肥温度上升后,细菌的种数减少,在稻草表面的球菌层上发现放线菌和丝状真菌孢子。堆肥中有大量的放线菌时,呈灰白色。通常在一次发酵的末期,会出现所谓的“白化现象”。

当条件适宜嗜温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时,它们就开始活动,分解草秆和游离的营养物质,把氨态氮转化成含蛋白质的化合物。因此这些微生物是双孢蘑菇的同盟军,协调和利用好这些微生物,对蘑菇栽培者来说非常重要。要发挥这些微生物的作用,首先必须保持堆肥中有足够的营养,第二堆肥要保持适宜的水分,第三要给予充足的氧气。研究表明,处在发热期的堆肥,堆肥中心的氧气在24小时之内就会消耗完,在堆肥发热期间,大部分氧气是通过“烟窗效应”提供的。越近堆肥中心,二氧化碳浓度越高,甚至高达20﹪。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20﹪时,就会形成厌气条件。如果经过几天的,堆肥沉实了,温度、水分的差别太大,就必须把堆肥扒开、抖散、充分混合,然后再堆起来。堆肥的含水量要适当,如果太湿,堆肥就会缺氧,容易在堆肥底部形成厌氧条件。堆肥不能太干,经过几天的发热后,堆肥中的水分发布就不均匀了,所以在建堆时要给予大量的水分和翻堆时补充足够的水分。

堆肥在发热时微生物产生热量的结果,如果在发酵时遇强通风和寒风,热量散失就会很大,影响堆肥的发酵。所以,堆肥发酵场必须避开雪、雨和寒风。

(二)堆肥发酵的目的

堆肥发酵的主要目的是要游离出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以适宜蘑菇利用。在发酵结束时,大部分的水分必须被堆肥所吸收,播种时正确的含水量应在72﹪左右,这时的水分应是在草秆的里面,而不应在草秆的表面。

没有发酵的堆肥中的营养成分是难以被双孢蘑菇吸收的,而且营养成分是以不适于蘑菇利用的化合物的状态存在,大部分的氨是以氨化物的形式出现,当它达到一定浓度时蘑菇就不能生长。

氨态氮必须由细菌转化为蛋白质化合物,并吸收变为富含氮的木质素—腐殖质复体,这种复体难以被许多其它微生物利用,几乎只有蘑菇等担子菌能吸收。蘑菇含有特殊的酶,能分解这种复体并使这种复体中的氮游离出来。特别是在菌丝生长和菇蕾形成期间,蘑菇需要大量的这种复体。部分碳水化合物是以不易分解的纤维素的形式存在于草秆中,其余的则是容易降解的糖和果胶。

竞争性真菌在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中生长良好,这些真菌很多是危害蘑菇生长的竞争性真菌,这些真菌在含有其它易降解的化合物的培养料中也能很好的生长,由于这个原因,部分氮源(约占干物质的50﹪左右)要通过发酵使之消失,虽然这些物质也是蘑菇能够利用的,但为了消除危害蘑菇的真菌的营养源,减少这些杂菌,所以要制作出选择性的堆肥。

新鲜的培养料要变成适于蘑菇生长的堆肥,要经过许多的变化,要在室内经过二次发酵,在控制条件下完成堆制过程,最后得到选择性的堆肥,在这种堆肥中蘑菇比大多数霉菌生长更好。

三、堆肥制作的发酵过程

1、预湿

2—5天原料加水湿透

2、建堆、翻堆

15—25天原料混合均匀、调节水

3、铺料

1天调节水、pH值、趁热将堆肥铺在菌床架上

二次发酵

1、调节温度

1—3天在自然条件下菇床间料温较为一致

2、巴氏消毒

6—8小时加温、堆肥温度达58—60℃、杀死病原菌和害虫

3、发酵

7—10天通风、堆肥温度逐渐降低,8—53℃,培养有益高温微生物,让游离氨充分转化成菌体蛋白,积累营养物质

4、冷却

1—2天通风,堆肥温度降至30℃以下

四、堆肥发酵技术

(一)一次发酵(室外堆制)

1、一次发酵的作用:一次发酵地点在室外,或在简易顶棚内,把栽培原料加水预湿,混合均匀,堆制成长条形,并通过翻堆,调节水分,提供微生物繁殖所需足够的水分和氧气,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高温放线菌等作用下,堆肥发酵堆内温达到70—80℃,软化原料,把部分培养料转化为菌体蛋白,杀死大部分的病菌和害虫。

2、一次发酵的必要条件:

水分:培养料的草在预湿时含水量加水到含水量70—75%,以可以看到多余的水从从料堆中流出,只要不损失营养成分就要多加水,水分不仅要把草料的表面弄湿,而且还要渗透和被组织吸收才理想。原料中水分充足,微生物生长就会活跃;水分不足(40﹪以下),微生物活动会大幅度降低。但水分过多则影响通气,堆肥中心的氧气减少,造成厌气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