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快乐语言学
22338100000010

第10章 语言的机制(3)

(18)先卖老师,再卖同学

某校大、小两食堂。大的为学生用,小的为老师用,因为小食堂菜好味棒,许多学生便跑到小食堂吃饭,常弄得老师吃不上饭。为此,小食堂门口贴出一则告示:经研究决定,本食堂专卖老师,考虑实际情况,也卖学生,但先要卖老师,卖完老师,再卖学生,买完为止。

(19)班里的美女去肉菜市场买一公斤猪肉,因为猪肉不够,所以老板从猪脸上割下一小块补进去。美女见状不答应了,大声地说:“我不要脸!我不要脸”。

(20)小明上完厕所回到教室跟老师说:厕所有好多蚂蚁,老师忽然想到蚂蚁的英文ant这个单词,于是测试小明:蚂蚁怎么说?小明一脸茫然说:蚂蚁他……什么也没说…

省略了“蚂蚁这个单词用英语怎么说”这句话。

缩略省略都是经济机制的体现,但要缩的恰到,省得合理,否则会出现语言失误,影响交际,如果是这样倒不如不省。

(第四节) 预设机制

共知性:是预设的一大特点。凡交际双方共知的事情在交流时可以不必说出。比如照相时,只需给师傅说照半身像,不必强调照上半身像,因为“上半身”这个内容是共知的,不用说出来,师傅也知道,绝不会给你照成下半身相。

在牛肉面馆吃饭,老板会问你,几碗?你回答:一碗。无须说出牛肉面来。因为牛肉面是共知的情况,不用说,说出来显得很多余。再比如,吃花生,肯定吃的是花生仁,但不需要说这是花生,请吃花生仁。

比如云鬓,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常见的词,《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依着我宁可乱铺着云髩为贫妇,怎肯巧画娥眉别嫁人。”《三侠五义》第九五回:“进来用灯一照,见巧娘云鬓蓬松。”云鬓一般翻译成现代汉语被译为黑的浓密的、柔软的头发,之所以翻译的时候出现黑的含义,就是预设在起作用。云有浓密、柔软的引申义,头发浓密、柔软当然是青春年少时候才有的发质,云鬓预设了黑的含义。

把共知的事情在表达当中说出来,是多余的,会出现画蛇添足的情况。如:

张三用脚走路。

这本书上有字。

文盲不识字。

我骑了一匹有四条腿、一条尾巴的马。

小李把西瓜吃到肚子里去了。当说出来之后,事实上,这些句子成了病句。

当说话人假定情况是和受话人共知的,但受话人却并不知道,会引发一系列的幽默。

(1)洗洁精

一个人去乡村,临时决定在哪里吃饭,走进一家饭馆,他再三强调饭碗要洗干净,店主说,你经管放心,洗洁精会把他们弄得很干净,

一会,饭菜上桌,果真杯盘都挺干净的。这人吃的很高兴。看到店主的狗在脚边找吃的,因此,给了狗很多盘中的菜。

狗跟此人产生了感情,在这人离开时恋恋不舍,竟然跟此人走出店门,不想回头,店主急了,大叫:“洗洁精,回来。”

(2)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共知的情况是把两件事当成了确指,破折号后给出解释,两件事用这、那指代,成了泛指。

(3)阿强上课总是打瞌睡,老师忍无可忍地把昏睡中的阿强叫醒,并问他龟兔赛跑中,你知道兔子为什么会输吗?——不知道。阿强睡眼惺忪地回答。——因为兔子在打瞌睡。老师生气的说喔!我明白了。阿强若有所悟。原来没打瞌睡的全是乌龟啊!

(4)老师问学生:“孩子们,如果将一块铁,扔在庭院里时间长了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它的上面上会生一层锈。”

“对了,如果是一块金子呢?”

“那它早就不见了。”

共知的是金子是有价值的。所以学生才会这样回答,读者也会会心一笑。

(5)某一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来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应聘。

面试时,主考官问:“你有一些证书吗?

比如: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以及一些其它的荣誉证书?”

这个学生立即回答:“没有,但是我有许多准考证!”

共知的东西是证件,学生把准考证算作证件的一种了,但主考官认为的证件是能证明自己能力水平的证件,显然准考证并不是。

预设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

(6)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7)事件当事人如今已迈入人生另一境界,你却在这边喋喋不休忆往昔论对错,也太唐僧了吧?

(8)我比窦娥还冤呢。

(9)大师兄,您知道吗,二师兄的肉比师父的肉都值钱了。

诸葛亮、窦娥、唐僧、大师兄、二师兄这些称谓语的出现,交谈双方必须具有文化知识作为背景,预设这些人物的情况双方共知,这样句子的内容受话人才能理解,否则句义就不能传递信息。

(10)以前我同事不知道在哪儿学了一句话是“巴黎圣母院缺个敲钟的,你去吧”我直觉的回答:“怎么,你从那儿辞职了?”

《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长相丑陋,这是读过这部作品的人共知的。

(11)小雷带着一个来找他的高中同学参观大学宿舍,他指着路左边的宿舍楼群说:“这是女生宿舍区,叫织女星系。”指着路右边的宿舍楼群说:“那是男生宿舍区,叫牛郎星系。”又指着脚下的路说:“这条路叫银河路。”这时,主管学生宿舍的女干部面无表情地经过,小雷悄悄地说:“这位是王母娘娘。”

共知的是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内容。

(12)我爸面对我发胖一事发表了看法:没有韩红的命,还得了韩红的病。

预设的知识点是双方都知道韩红这个人,并知道她很胖。

(13)俺:请问您是传说中的铁扇公主吗?

女:公子何出此言?

俺:因为…因为…因为俺觉得您的长相只有牛魔王才能配得上您!

(14)知道我们为何有缘吗?早在一千年前我们就认识了,是个秋天,你随我在风里跑,在我身上留下了牙印,这事成了千古佳话。

那时,我叫吕洞宾。

俗语“狗牙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路人皆知。

机制在语言中不是单一表现的,而是几种同时在语言形式中有所体现的。比如缩略语中用“族、吧”等词可以类推出无数的词,也是经济原则的表现。

(第五节) 排除机制

在具体的语境中会排除词的其他的意义,只留一个意义。汉语的大方有1内行,2不拘束举止大方3对财务的不计较4不俗气等诸多意义。

如:你真大方,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

选用注释3,指对财务不计较,排除了其他意义,这是排除机制的体现。

做事要大方些,不要小家子气。

这姑娘长得端庄大方。

以上两例选择了注释2和4,就排除了大方的其他意义

(1)你最爱哪两种花?

——有钱花和随便花。词语的多义性形成幽默

在具体的语境中,区分了花的语义,不至于造成歧义。

汉语缺乏形态,所以在句子中区分时体态靠修饰词。

(2)老虎害怕的那种动物

“孩子们,我们早已知道老虎是原始林中之王,林中的动物都怕它。但是,老虎是不是也害怕什么动物呢?贝比克,老虎害怕的那种动物叫什么名称?”

贝比克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老师,它叫母老虎!”

母老虎借代非常厉害的妇女。这句中采用了母老虎的比喻义,排除了它的概念意义“雌老虎”。

(3)教师:猪是很有用的动物,肉可以吃,毛可以做刷子,谁能说出它还有什么用途?

学生:它的名字可以用来骂人。

当老师说“用途”的时候一般指的是优点,所以把猪是骂人的话这个意义排除在外。

(4)朱淑真的八不打诗

朱淑真为了救父亲,被州官罚做诗。要求是能作一首诗,说出八个‘不打’但又不能说出一个‘打’字,我就对你父亲免打。并以‘夜’为题。下面录的就是这首八不打诗。

月移西楼更鼓罢,

渔夫收网要回家,

卖艺之人去投宿,

铁匠熄炉正喝茶,

樵夫担柴早下山,

飞蛾团团绕灯花,

院中秋千已停歇,

油郎改行谋生涯,

毛驴受惊碰尊驾,

渴望老爷饶恕他。

句句都包含不打,打的意义在这八句中都有不同,这是语境对词语意义的排除。选择其中一个就排除了其他的词义。

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多个词义。第一个意义是不打更的意思。打选用的是敲打的意义。第二个是不打鱼的意思。打是捕的意义。第三个是去不打锣。第四个是不打铁,打烊的意思,方言词,店铺下班。第五个不打(柴)第六个不打秋千第七个不打油,打是买的意思。第八个不打板子。

打在字典中有20多个意义,在语境中,打字的其他意义被排除了。比如打字组合成词后,意义基本确定了。打井、打毛衣、打电话、打架、打报告、打包裹、打车、打官司、打碉堡、打针、打伞、打水,打酱油等,其中的打,各有不同的意义。

(第六节) 多余机制

借用孔乙己的一句话来形容多余机制“多乎哉,不多矣。”

(1)老师讲量词,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句子:给我一把刀。给我一刀。从此,同学无有人敢说量词多余。

“把”的有无决定了这句话的句义。

其特点:不含贬义,不是啰嗦,而是详尽表达,使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即使遇到外界的干扰,也不会影响理解。所以多余成分实际上是不多余的。

修辞手法中的反复就是对多余机制的肯定。比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有一个小节,是由连续反复构成的。

(2)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汉语的双音化的特点,把单音节的词拉长到双音节,但有一些双音节词中的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同的,形成了同义反复,称为同义复合词。是指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为词根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最后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弃和捐就是同义反复,都是放弃的意思。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资财、灾害、战斗、治理等计算疾病奇怪窗户质量,国家道路、声音、脂肪、皮肤、歌曲、房屋、墙壁、森林、衣裳停止、选择、盗窃、丢失、躲避、阅读、指导、递交潮湿、甘甜、干燥、喜悦、坚固、巨大、愤怒、丰富等等假冒伪劣(曾有作者专门就这个词讨论,它出现是否合理)假冒=伪劣,虽然违反经济机制,但约定俗成符合多余机制。

汉语中还有一些多余成分是为了对称而添加的。比如信天游。其中的比兴手法,在对称结构中一点都不多余。

兴的手法,有部分和诗歌的主题相联系。有部分在诗句中,跟主题没有多少联系,可理解为多余,但富有美感,没有会使整首诗平淡无奇。叶嘉莹在《好诗共欣赏》中说:“外物直接使我们兴发感动,是见物起兴,由物及心。”兴在文中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

如:(3)《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起首两句和全文内容没有任何关联。

陕北民歌里有很多的起兴手法,例如:

(4)《大红果子剥皮皮》

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

其实咱俩没什么,好人担了个赖名誉。

(5)《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

了的见那村村了不见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6)《你哭成个泪人人怎叫哥哥走》

绿格铮铮麻油炒鸡蛋,这么好的朋友鬼搅散。

河湾里石头打不起个坝,手拿上像片片拉不上话。

一把把拉住妹妹的手,你哭成个泪人人怎叫哥哥走。

注释:

1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p59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p332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贾彦德《语义学导论》p153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