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悟生活
22267500000035

第35章 低姿态求生存(5)

(2)切忌好高骛远

有的人也确实很有才气,对自己手头的工作也能够胜任,可总以为自己没得到重用,总以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因此当听说某某到什么单位拿了多少钱和升了什么职时,便也跟着频频跳槽,几年下来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白白浪费了几年光阴,要知道许多资历与经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积累,需要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老是这山望了那山高,终难有所收获。

有一个博士生,国内博士毕业后,她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去攻读博士后,两年后她又到了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牛津生涯还没结束她又到了伦敦大学做客座教授。在常人看来,她已经实现了极大的成功,一定是国内许多用人单位仰慕的人才,可当她回国找工作时,却没有一家合适的单位愿意要她,更不用谈什么人才了,原因是她在国外多年中,因频繁更换工作岗位而使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不成体系,也没有发表什么有价值的论文,而她的许多同学,有的只在国外名气不很大的学院做研究,却因成绩卓著而入选了中科院的“百人计划”。要说她算够有“才”的人了,可是就因为她对现状不满而使自己的才华白白流失,不知道她现在难过的同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

当然,绝对不是主张一个人非要在一个地方干一辈子,因为那样有时会限制一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包括我自己,也是希望能够在工作一个阶段后换个工作环境,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但是,在换工作环境之前一定是感觉到自己已经尽职尽责了,如果再不离开就难以进步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更换工作环境才是合适的。

难以胜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得不更换工作环境。那是由于能力上欠佳而被公司老板开除,当然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因素,这样的人不得不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也许他们真该认真考虑一下,这样下去会有什么结果。

2适应生活环境

前面提到了我们的同胞在洛杉矾频频遭遇抢劫,究其原因是难以一下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而青蛙被烫死则是由于自己对环境的变化不适应的结果。我们中许多人都不乏这样的经历,到一个陌生环境里吃不好,睡不好,有的甚至还生了病,还有一些人因为总是拘泥于以前的状况,对于新发生的一切觉察不到,就像青蛙一样,被环境所逐渐淘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克服这些坏习惯呢?

(1)入乡随俗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惯和风俗,如果你希望到一个新地方去发展,你可千万不要轻视了这一点。举个浅显的例子吧,假若你想去东北开个菜馆,你可以不全卖东北菜,但最起码的东北四大炖菜你可一定要保留,并且一定要请当地人做菜,假若你想靠什么湘菜或其他什么菜在东北站稳脚跟,那你压根就在做梦。因为东北人最爱吃的就是炖菜,哪怕是东北乱炖也比你那精工细做要美味得多。另外,再加上东北炖菜实惠,而南方菜系讲究味道,份量较少,自然难以被东北人们接受。再比如,因为东北人豪爽、讲义气,所以你只要服务态度好,他下次肯定还会光顾你的菜馆,而假若你态度太差,即使给予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下次再来,因为他会认为你不够义气。

同样道理,你要想在四川开菜馆,假若川菜不十分拿手的话,你一定会亏得血本无归。

由此可见,了解风土民情,对于开拓自己的事业至关紧要。说到入乡随俗,禁不住又要提洛城华人的遭遇了。其实不仅仅是在洛城,就拿我们国内人来说吧,你总不能到了西藏还对喇嘛不敬,到了北京还满口方言,这只能让你四处碰壁,惹尽麻烦。

如何才能了解风土民情,做到入乡随俗呢?首先得多读书,到一个地方之前,先找出与当地人生活习惯相关的书籍来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次是要多走动,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的地方多了,见识自然就多,有些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实地考察才能有所收获,再一个方法是多向别人请教,不知者不为过,不懂装懂的人迟早会碰壁。

(2)与本地人交朋友

史书上记载,楚国人范螽到山东做生意时,把赚取的许多钱分给了当地的百姓,结果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最后乃至“日进万金”。范螽为何要这样做,这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一个外乡人到一处做生意,如果不笼络本地的人甭说你赚他们的钱了,即使不赚钱还有人想找茬欺负你。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总容易受到冷遇。因此,假若你想在陌生的环境里有所作为,最好要有几个本地朋友,他们不但可以及时地给你反馈信息,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一些在此地发展的注意事项。

(3)不要锋芒毕露

到异地做事还应该藏起自己的锋芒,咄咄逼人者只会给自己添麻烦。每个地方都有一些地方保护势力,锋芒太露会危及他们的利益,当然会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因此真正聪明的人还懂得有所保留,慢慢取得他人的信任。

以上几条是说我们应如何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学会适应生活环境,还应该会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然的物种越来越少就是因为人为的破坏使得许多生物难以适应的结果。人类虽然是自然界的高等智能动物,但有时也会对周围生存环境变化不太敏感,这也严重地影响了他的事业的拓展。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状况呢?

(1)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中国人有个通病,大多数乐于安于现状,而美国人则居安思危,总感觉危机要来临,因此一生都在奋斗,其实我们的生活和美国人不知道差多少倍。我们不能把这些都归为我们国民性中的劣根,这其中包含着许多因素,历史的、文化的、现实的等等。

成功的人生总是不断进取与创造的人生,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应该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2)把成功作为一种信仰

只有把成功作为一种信仰,时刻不忘成功的人才会不断进取,才不会受制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他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并预测到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在他心中只有一点是历久不变的,那就是成功人生的信条。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生活中的不利因素,并对于可能发生的变化采取积极可行的防范措施,而不是消极等待。他们的人生道路一定越走越宽的。

3适应社会环境

人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分子,社会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多多少少的影响。当然了,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我们不能总祈求正面影响而埋怨负面影响,相反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这些影响。

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社会制度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种种弊端,比如以权谋私,任人唯亲,鲸吞公款,仗势欺人,徇私枉法等等不正常现象。可是如果老是盯着这些阴暗面又怎么能行呢?人类社会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但总的来说是朝着良性和健康的渠道向前发展。人们正不断抛弃一些坏的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社会正一步步地向着理想的方向,向着大多数人期望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不能奢望一蹴而就。我们必须认清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学会去适应。

(1)尊重历史与现状

经常听到有人发牢骚,说当今社会如何糟糕,如何不公平等等。如果反问一句:“你有办法解决吗?”大多数人哑然,然而还有少数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说“假若我是国家领导人,怎么怎么?”云云。同这样的人争执真没什么劲。难道说别人都不如你吗?其实情况刚好相反,假若这样的人一朝得志,那一定是社会的悲剧,别说他自己的劣根未除,即使他能像俄总统叶利钦那样铁腕,人们也绝对不会支持他。我们主张的是稳定,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里,个人的发展才有保障。

有人说,社会的成功建立在个人的成功基础之上,我们大家都好了,社会自然也就好了。假若你仍然不明白,你不妨反问自己:“到底你能怎么改变现状?”如果无能为力,那么就拼命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大家都这样的话,现状终将成为历史。

其实,我们的社会还是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方面,只不过电视或新闻报道老是歌颂正面,造就了人们的逆反心理。我们的综合国力在当今世界也占据前列,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社会弊端逐渐根限,反腐败力度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地位正日益提高……且不说拿这些和解放前比,就和10年前比,甚至和5年前比我们都能体会到变化是多么深刻,否定这些成果就是不尊重历史,连历史都不尊重的人是难以实现个人成功的。

(2)逃避现状难成功

还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现实,总想逃避现状,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怀才不遇的人和一些出众的高学历人员。他们渴望一步登天,即想方设法出国,主要是去美国。每年出去的这方面人才不下10万,回来者3万,我们并不是不主张出国发展,可假若心中没有个信仰,盲目出国,也未必会有什么成就,即使取得了什么成就,也会陷入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你可以改变你护照的颜色,可你却无法改变你的肤色,你更不能改变你的遗传基因,你可以改变你的价值观,可你却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许多国人在美国,他们都拿到了美国的绿卡,可他们生活得并不幸福,工作压力太大,种族歧视严重,付出和报酬不成比例,各方面都不稳定,为了生活得不断拼命赚钱,根本就没有几个人从事科研或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他们也渴望能够回来报效祖国,可由于专业丢得太多竟没有单位愿意要他们。这的确是可以反映出在美的绿卡族们的心态,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使他们的人生发生了严重错位,根本无法去营造成功。逃避现状的结果只能使他们半生漂泊不定,当然我不否认有少数人在美国取得了成功,可那毕竟是外国,毕竟少了许多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3)明天会更好

现实终归是现实,弊端一下子难以克服,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只要坚信一条“明天会更好”,只要心中充满希望,现实也没什么可怕的,阴暗面也没什么大不了。成功的道路多的是,锲而不舍的人终将会有收获。

有一句歌唱得好:“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要做就做最好。”我们不要一味去埋怨,我们更应该多想一想,我们到底为社会做出了些什么?我们凭什么祈求社会给我们以大的回报?假若你真的付出了,早晚总会得到回报,即使自己得不到,也可能会给自己的亲人造福,既然来到这个世上,既然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让我们做得更好。

其实,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变化被称为是一次革命,牢骚不满适应不了现状的人也许真该庆幸了。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已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制和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大锅饭”再也吃不上了。市场经济正日益形成,民主进程不断加快……这一切才是真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