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
22230400000043

第43章 做事要有手腕(25)

于是,他陪安妮塔去时装店购买了比较昂贵的西装,还请—位会计师写了一份不同凡响的可行性报告,另附有预估的损益表及一大沓文件附页,连同自家的房产证,都装在一只精美的塑料卷宗夹里。然后,他们两个衣冠楚楚地又去了那家银行。这回他们没费口舌就得到了贷款。

这件事让安妮塔明白了“形象”的重要性。在“美容小店”开业后,她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商店的形象。为了体现天然化妆品的特色,她将小店全漆成绿色,周围用落叶松花园栅篙围起来;在小店内,天花板下悬挂着的一束束鲜花,散发着芬芳的花香。

这一切,她尽可能做得和谐自然,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新颖别致、优美淡雅的感觉。她还努力想出了一招别出心裁的宣传方法:在每天早上,她穿着清雅脱俗的时装,一面在美容小店前面的道路上散步,一面优雅地往树叶或草皮上喷洒香水。她每天轮换着使用各种具有异国风味的香水,使香气由淡变浓,越靠近小店越浓郁。她要营造出一条美丽馨香之路,使顾客闻香而来,认识并爱上“美容小店”。

安妮塔的形象投资无疑是成功的,她的“美容小店”很快成为当地报纸的热点话题,全城的淑女都争相来她这里参观和购买美容品。

第一家“美容小店”开办成功后,安妮塔一家接一家地开起了分店。20年后,她在全球45个国家拥有1000多家分店,终于成为名扬天下的“化妆品女王”。

另一位“化妆品女王”玫琳凯曾对她的推销员们说:“你必须打扮得像个真正的有信心、有实力、有教养的人,让别人看了会对你产生信心。梳理好你的头发,修饰齐指甲,穿戴整齐,这些都不是小事,而是你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如果你还没有一件使你穿上看起来像百万富翁的衣服,那就去买一件吧……”

有人也许会认为,只要成功了,自然会获得成功者的形象。事实也许不然,无论个人还是公司,往往是在成功之前就有了成功的形象,而不是相反。时下流行一个新概念:注意力经济。注意力从哪里来?十有八九是从形象上来。因此,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要舍得在形象上投资,那就是给自己的形象披上华丽的外衣。这将给你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位成功者都很像成功人士,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很像成功的公司。其形象与成就往往比较协调,例外的情况并不多。

做自己的独家买卖

按照商业的一般规律,越是热点集中的行业,越是商家云集的地方。长期以来香港首富李嘉诚所做的房地产投资业,有着众多的竞争对手,但李嘉诚总能够在这个热点行业中巧妙地击败对手,做自己的独家买卖。

做独家买卖一要有眼光,二要具备实力,而李嘉诚两者都有。比如,在北京投资王府井改造工程,筹建东方广场的过程中,富有眼光的李嘉诚将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头,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这个工程上做起了独家买卖,令其他业者望尘莫及。

做独家买卖不仅用于投资中,也可以用于谈判中。我们看到,商业谈判中,有些专做独家买卖的人常常利用买者追求独品的心理,人为地制造稀品,以提高价格。

在比利时一家画廊里,一个美国画商与印度人讨价还价。当时,印度人的每幅画出价一般在10至100美元之间,而唯独美国人看中的三幅画,印度人坚持要每幅250美元。美国人不肯买。印度人看出这个美国画商爱画如命,便将三幅中的一幅烧了,但不肯降价。美国人心痛之极,但仍不肯以250美元来买。于是印度人又把剩下的两幅中的一幅烧了。

美国人慌了,忙求他别烧第三幅,他宁肯出500美元买了这一幅画。上面这个故事说明,在对方有明显成交意愿的前捉下,尽量杜绝对方其他成交途径,做独家买卖是商业谈判的重要方法。李嘉诚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在商业谈判中的表现与这个印度人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一次与港府合作的地产项目中,李嘉诚提出的投资数目和买价遭到了拒绝,但李嘉诚并不着急,他将谈判的时间一直拖到香港经济陷入低迷的一年以后,终于以原价的几分之一的价钱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李嘉城所采取的做独家买卖的商业策略,确实代表了商战竞争中的最高水平。越是热点集中的行业,越是商家云集的地方。要想在这个热点行业中巧妙地击败对方,就得要做自己的独家买卖。做独家买卖,一要有眼光,二要具备实力。

不必过于相信什么“专家意见”

创业其实根本就不复杂,它之所以会被认为深奥复杂,非得依赖专家才行,是因为投资人不知如何应付不确定的投资环境,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导致理财成为焦虑之源、困惑之端。焦虑不安使得人们不知所措,无法使自己冷静地作决策,总是想听听他人的意见。

有些人认为如果没有专业素养,想靠投资致富就会难上加难,但是我们分明却看到许多人不懂股票、房地产,但却能够投资致富。成功地利用理财致富者,大多不是专业投资人,而专业投资人未必能够以投资致富。

因为不懂如何面对未知且不确定的投资环境,误以为必须具有先知的能力,或是要有高深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做好投资创业,许多人便习惯性地把理财决策托付给专家,而偏偏专家们又经常发表相互矛盾的“专家意见”,十个专家有十一种说法,使得理财世界变得更为复杂,从而增添了投资人对理财的困惑。

以专家的意见主宰你的理财决策是非常危险的。投资理财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所以投资人应想办法充实理财知识,让自己也成为专家。事实上投资理财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调整好心态并能身体力行,不需靠专家也可以致富。拥有正确的理财观,你可能比专家赚得更多。

因此,在此奉劝投资人,必须逼着自己即时行动,开始投资,停止再问“何时会涨”、“哪一只股票可以买”或“我买的XX股票现在是不是该卖”诸如此类的问题。

天下没有人知道正确的答案,更没有救世主。

事实上,如果有人真的知道何时会开始上涨,或是哪一只股票一定可以买的话,他早就已经有钱到不必靠当分析师或专家来谋生了。所以,仍需再次强调,即使你不知道“何时会涨”或“哪一支可以买”,仍然可以利用投资理财致富。所以别再浪费时间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了。

自从证券市场诞生以来,已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问题,结果是这些人都很懂股票,也称得上是股票专家,却没有人真正能靠投资股票而致富。

投资理财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不花太多时间于投资理财的人反而会做好理财。

根据统计部门的统计,从事股票投资者平均每天花三个多小时用于研究、分析股票及看盘等活动。选股困难吗?投资股票赚钱吗?终日追逐股价变动,你的报酬率究竟有多高呢?通常是越用功研究股票者,赔的钱越多。

一般投资人常犯的毛病是“半途而废”,遇上多头时期就跃跃欲试;遇上空头时期就心灰意冷,干脆完全离开股市,没有耐心与毅力,难有成就。反之聪明才智稍差的人,自认不懂得何时该买、何时该卖,反而比较能坚持到底。

事实上,投资致富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采用投资理财策略——“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一言以蔽之,就是达到“无所事事、无为而治”的境界。

无为而治有谁不会?令人惊讶的是,在投资理财的领域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些都是如雷贯耳、人人皆知的基本准则,于是大家举一反三,认为投资理财想赚钱,一定是要先学会很多投资技巧,同时投资之后,一定要比他人更努力、更用功,才能赚钱。直觉上认为知识越丰富、越用功的人,其获利必定越丰富。这些原则在其他方面或许成立,唯独在理财上却通常相反。知识对投资报酬率助益不大,努力对投资报酬亦然。知道得越多,对行情越关心,不免跃跃欲试,导致短线进出,结果导致“劳而不获”。

当一个人“笨”到可以做到“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时,这正是致富的开始。

正如孔子老先生说过“大智若愚”,这是指具有高等学问的人,顺自然而成器,不强为造作,不施巧计,表面看来一副笨拙的样子,但实际上很聪明。老子也说过“大巧若拙”,同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这种策略运用于瞬息万变的投资环境,倒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除非对于未来的情势真的有几分把握,否则宁愿视纷乱情势于不顾,一动不如一静。

因此,你不必是什么投资专家,对于投资技巧也可“一窍不通”,投资理财只要“无所事事、无为而治”就能致富。也许读者会问:那么投资理财岂不太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无趣、无聊?的确如此,必须强调,只有做到这个境界才能理财致富,才能成为亿万富翁。

因此,在你行动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要致富,还是要成为股市专家?”想靠投资股票致富,最好能仿效那些暴发户,投资股市之后就不要理它,也不必做什么,数十年后的复利自然能让你成为暴发户。当然,你也可以潜心精研股市,成为股市专家,只是最后大多没法靠投资致富。

在此强调的是,你即使不知道“何时会涨”或“哪一只股票可以买”,你仍然可以利用投资理财致富,因为股市短期涨跌无法预测,但长期具有上涨的趋势,长期投资一定能赚钱。“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如此简单,虽然有点“不劳而获”的意味,但请不要觉得愧疚,因为你投资股票就等于将资金投注于经济建设,再说不断买进卖出的动作,不但对个人的财富有所伤害,且对国家经济或全体社会的福祉也没有帮助。

让别人的想法左右自己的行动,这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思维没有信心。

在一个人创富成功的过程中,表面上看,越是依赖安全就越能避免冒险,而事实上也往往因此而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成功创富的机会。不必过于相信什么“专家意见”,险中有夷,危中有利,倘要创下惊人战绩,就应敢于冒险。

敢于冒险,不断尝试

曾经听朋友讲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20年前,在南方某国营企业里,有两位工人甲与乙,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可算是莫逆之交。两位都是技术能手,差别是甲先生做人比较循规蹈矩,宁愿保持现状也不想出一点点的差错。而乙则头脑比较灵活,遇到事情喜欢钻研,尤其是具备有些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冒险精神,能根据变化去做一些“出格”的事儿。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扔掉国营、集体单位的“铁饭碗”,下海经商。已经是车间主任的乙毅然离职,想到商海里去闯一闯。甲觉得乙放弃目前的职位是在冒险,简直就是在自毁前程,极力劝说乙千万要慎重。但是,乙决心已定而且反过来劝甲也一起下海,结果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只好各行其事分道扬镳。

甲始终留在厂里工作,开始几年还不错,慢慢地工厂的经营状况开始走下坡路,后来虽然企业进行了几次改制试验,最后工厂仍然没有逃脱倒闭的厄运,他只能无奈地下岗。真是无巧不成书,工厂的机器厂房被当年下海的好哥们乙先生买下来了。原来,乙在辞职后,远到他乡创业,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奋力拼搏,终于在沿海某个大城市里闯出一番事业,现在回家乡投资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