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墉以前,刘家曾有多人在山西做官,并做出过重要政绩,都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过清官的形象。刘墉的堂祖父刘果,康熙初年曾任太原推官,任内曾捐俸修建文庙,设义学,兴修太原、榆次等地的水利,并废除了当地的好讼陋习,人们大为称赞。刘墉的祖父刘启,曾于康熙四十三年出任平阳知府,任内周恤灾民,修葺文庙,重建鼓楼试院,纂修三十四县志,“官怕民服,善政不可胜举。后晋升为江西提刑,士民泣送之”。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曾于乾隆二十二年到山西查办了过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声誉非常好。《山西通志》称:“乾隆二十二年,以刑部尚书按狱山西并清查亏空,一时墨吏罢斥几尽,而循良者多获保全。第二年,归化城有私伐官木之案,又以协办大学士奉命协巡抚塔永宁往鞫,得实,自将军以下悉按如律。轺车所历,中外肃然。”刘墉的堂伯父刘铤煜,曾以举人历凤台、曲沃、平陆知县,死在平陆任上。任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曾谏止修天井关及阻止西征期间对曲沃民的征服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死后“曲沃民感其惠,争往赙之”。
刘墉出任太原知府一职,压力很大,一是他此前从没有独立管理地方的经历,却忽然间被派到这块繁难的地方,担负起总管一方的重任,心中没有把握。二是他的祖上曾在这块土地上做出过政绩,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过很好的口碑,自己总不能给刘家清官的形象抹黑吧!再者说来,自己初任方面,总应该给皇上留下个好的印象,一来不辜负皇上的恩典和父亲的期望,二来为仕途奠基他不能不认真办事。
鉴此,刘墉接到吏部知会后便进宫向乾隆做了辞行,便踏上了西去的行程。
刘墉此次到太原赴任,因走的匆忙,或是他向来俭朴,总之他并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走马上任前要大换行头,而是破衣破帽,衣着朴素。
在刘墉上任之前,太原府已积累一大批疑难案件,有些已积压多年。刘墉到任不久,就将数十件案件审理一清,因此受到官绅百姓的一致赞许。
山西本是穷乡僻壤,财政收入很少,却地居交通要道,清代用兵西域多经此地,前后骚扰数十年,费用很多。加之官蚀民欠各地粮仓亏空,根本无法应付地方上的不时之需。刘墉上任后即注意这件事,先后筹措资金购谷三万余石存为府仓,公私赖以为便。
由于刘墉在太原知府的三年任期中,确实干了一些实事,如清积案、整顿仓储等,都受到人们的肯定,所以光绪《山西通志》评价他说:“以翰林出为太原知府,迁冀宁道。丰裁峻整,习掌故,达政体,于吏事以勤慎而出名。”
在一般人看来,机会是打开成功的钥匙,一旦有了机会,就能稳操胜券,走向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做什么,就是有了机会,也需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刘墉调任江苏学政,对该省吏治风俗多有观察,敢于揭露其中的错语,提出了不少令乾隆感兴趣的提议。
作为清代学术与文化的中心,这个地区的士人风气以和他们对朝廷的态度关系着清朝统治能否获得稳定与加强。因此,历代皇帝和大学士对该地区都非常重视,康熙和乾隆六次南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笼络东南士民,强化对该地区的统治。乾隆时期,大学士尹继善在东南地区长时间担任总督和巡抚,前后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其原因在于尹继善精于文学,善于通过以文会友与文人学士联络感情,因而深获当地士人的喜爱,他在东南的政绩成为清朝成功推行文治政策的典范之一。
江南地区发达的文化要求地方官吏不但要清正刚廉,而且要懂得顺应自然,宽缓为政;不但要推崇儒家政教,而且要懂得奖扬斯文,引导风流。具有深厚儒学素养与文学修养的尹继善到江南为官,可以说顺天之木焉,时人称尹继善“就论风雅已压群公”“在江南地方推行仁政,百姓乐业,官吏倾心,不敢稍微违犯法律。”当老百姓听说尹继善要到江南就职,便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而当尹继善去世的消息传出,东南一片伤心,军民悬画像,士女咽悲喉,即反映出他十分清楚治理两江地方的诀窍。对此,精敏的乾隆皇帝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他说:“满洲科甲官僚中,长于文学精通政事尹继善是第一。”
刘墉被选派到江苏做学政,充分体现了乾隆对刘墉在安徽学政任内工作的声望,及对刘墉管理学务能力的重用。但这只是一点。另一点是,刘墉有在江苏开展工作的便利之处。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之前多次负责南河河工,在江苏的时间比较长,熟悉风土人情;刘家在江苏拥有很多的朋友或门生故吏,像前面提到的江苏文化名人大多与刘家有许多的关系。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也是刘统勋的同僚和朋友。乾隆二十五年(1760)秋,也就是刘墉到任的第一年,前辈钱陈群为送主试江南的儿子钱汝诚回北京,来到江宁,遂招往江宁出差的刘统勋,在尹继善的府衙聚会。
这次聚会,尹继善也曾赋诗多首与钱陈群相戏谑,当中一首诗:一曲寒流抱小洲,荒亭散步也优游。只看红叶遍经雨,未赏黄花已过秋。北去有人随远雁,宵来无语望牵牛。适逢扶杖鸳湖叟,笑问哪时回八驺?
可见三人关系非常密切。有此良好的社会关系,又有安徽学政的经历,刘墉主持江苏学政工作得心应手。
刘墉这次视学江苏很认真,考取生员比较严格,诸联《明斋小识》就记载说:“昔日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骏厉,人多畏惮,到四十二年复任江苏,则宽厚平和,与前次不轻易取悦秀才迥然有别,即使年例不符合者,也准予赏给衣顶,并且能对科场运气不好者予以照顾。”于此可窥见其风格及其改变。
刘墉还认真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官方士习情形。乾隆二十七年秋,刘墉在离开江苏省前夕,将此向乾隆做了上报,算是对他观风察俗工作的总结。其中特别谈到了对考生的管理等问题:
监生中有喜欢生事,胆大妄为的人,府州县官多所忌惮,并不加惩处。以致他们不仅害怕刁顽百姓,而且害怕蛮横的监生,狡猾的胥役。对于波及监生案子既未能及时审断,又不想明定是非。确定罪责之后,应该扑责革退的监生,并不责革,实属疲玩不堪,讼棍奸吏因此得以行其奸谋。不只是他们目无学政,甚至有心欺诈督抚。
此疏深切当时江南官场之恶习,因而受到乾隆的赏识,乾隆在随后下达的上谕中指示:
刘墉所奏,切中该省吏治恶习。江南士民风尚,大多浮靡好事,当地地方有司,又加以姑息,遂致此等恶习日趋严重,牢不可破。所以,近来封疆大吏懈弛弊端,直省中唯有江南最为严重,这本非刘墉一人私下看法。陈弘谋、尹继善在督抚中外任时间最长,而且向来好以无事为福,况且经历事情很多,上下一团和气的作风竟成故智。他们所管辖官员又大半属往年旧属,囚循生玩,往往遇事姑容。甚且狡猾劣员,近来借口办差,有意延搁公事者更不而足。积习颓靡,不知振刷。此等情状,即使当面责问尹继善、陈弘谋,他们也应当难以自解。
况且督抚为属僚作带头,既然上司不能有所振作,那么所有下属又有谁不承风?至于上行下效,怠惰之势已经形成,谁来承担责任则朕唯于督抚是问耳。尹继善等当以此痛除旧习,刻自振作,如果州县官确有怠玩相沿,如刘墉所奏各情节,即当严行体察,据实参奏。如果不知悔改,而转以被揭憎恨他人,更难逃朕洞鉴。
后来,他又多次在谕令中谈及这个问题,可见刘墉所奏在乾隆心目中的作用。
一个人碰到很多困难的事情,或者退让,或者是挺进,这两种不同的选择自然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些人则有一股韧劲,对待自己认准的事,大胆而果敢地去做下去,这便是气魄。
坚持到底,成功就会属于你
生活就是抹杀人的性格,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彻底被磨平了棱角,从前所拥有的那些期望和志向,在一点点地改变,放在心灵的深处藏了起来。然而,有一个人却始终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不放弃,最终一举而成名,他便是中国著名的配音演员李扬。
李扬是中国著名的配音演员,被戏称为“天生爱叫的唐老鸭”。李扬在初中毕业后参了军,在部队当一名工程兵,他的工作是挖土,运灰浆,打坑道,建房屋。可是李扬深知,自己身上潜在的宝藏还未开发出来,那便是自己一直钟爱的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
在一般人看来,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工作,但李扬却相信自己在这方面有潜力,应该努力挖掘。于是他认真读书看报,抓紧时间工作,博览众多的名著剧本,并且尝试着自己搞些创作。退伍后李扬变成一名普通工人,依然坚持自己的目标。没有多久,大学恢复招生考试,李扬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系,成了一名大学生。从此,他用来发掘自己身上宝藏的机会与工具一下子变多了。经朋友的介绍,李扬在短短的五年中参加了数部外国影片的译制录音工作。这个业余爱好者以富有想象力、生动的的声音,参加了《西游记》中美猴王的配音。风靡世界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唐老鸭的配音,最终使他迎来了自己事业中的辉煌时刻。李扬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直没有放弃过。
像所有传说里的英雄一样,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千山万水,终于找齐了所有的材料,然后,便把梦想同材料一起密封了起来,此后便是耐心等待的时刻。
多么漫长的等待啊。终于,第49天到了。两人彻夜难眠,等着鸡鸣的声音。远远地,传来了第一遍鸡鸣;又过了一段时间,依稀响起了第二遍;第三遍鸡鸣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来?其中一个,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陶瓮。他却惊呆了——里面的一汪水,像醋一样酸,又像中药一般苦,他失望地把它洒在了地上。
而另外一个,尽管欲望像一把野火在心里燃烧,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到三遍鸡鸣,才迫不及待地开陶瓮,啊——多么甘甜醇香的酒啊!
抱定信念,即使在一片懊悔和叹息、宽容和指责的氛围中也要坚持。是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不管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只要能坚持到底,成功就会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