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22210400000032

第32章 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2)

政治格局反映的是各个政治主体在政权中的相互地位和相互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既然如此,由于政治主体这种相互地位和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政治格局也必然处于矛盾的运动变化状态,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政治格局的运动变化的形式是革命式的还是改革式的,是暴力式的还是和平式的,是激进的还是渐进的,那则需要根据各个政治格局当时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特点等因素而定。那么,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利益。因此,我们在这里专门来研究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的变化情况。具体如下:

第一,当政治主体的利益相同时,政治格局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应当承认,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作为主体,其利益也是复杂的,所以,绝对的利益相同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纯的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是作为“类”而存在的。正是因此,政治主体的利益就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它包括作为主体的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利益的一致性。这种利益的相同性,使得各政治主体的思想认识、行动路线和活动方式具有步调一致性,从而导致其政治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也必然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和谐的政治关系反映到政治格局中,就是各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程度上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政治格局就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的最大政治,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因此,各个政治主体的共同利益就是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种共同利益的根本一致性,使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以实现中国富强、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这种利益的共同性,也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处于稳定的状态,不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在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政治格局中进行的。这充分说明了政治主体利益的相同性,使政治格局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然,这种利益的相同性与政治格局的稳定性是从总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来谈的,它并不否认政治格局在相对稳定性的状态下,就具体的利益关系所进行的综合平衡。

第二,当政治主体的利益存在差别时,政治格局处于复杂的运动状态。何谓利益差别呢?一是指政治主体本身之间的利益差异,如工农之间的利益差别,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利益差别等;二是指政治主体对同一利益要求的差别,如各个政治主体同时对经济利益要求的不同等;三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对不同利益的需求差别,如有的需要物质利益,有的需要文化利益,有的需要政治利益等。这些利益差别既有质上的,也有量上的,但以量的差别为主。它的形成,有的是因经济、政治政策所致,如特区政策等;有的是因社会分工不同所引起的,如工农之间利益的剪刀差问题;有的是因为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形成的,如民族自治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利益差异等。对于这些利益差别与政治格局的运动变化来说,则可能出现如下复杂情况:其一,如果各个政治主体对于它们之间的利益差别,能够在认识上把客观实际和主观利益需要的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愿意承认差别,并且愿意为消除差别而努力奋斗,那么,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是求同存异,彼此合作的关系,并且会在政治格局中彼此尊重,地位平等,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最后使其各自的利益在承认和缩小差别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这样,政治格局就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二,如果在政治格局中,某个或者某些政治主体的利益不仅与其他政治主体的利益存在着差别,而且使这种利益差别不断地或是急剧地扩大,甚至发展到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主体的利益之上,那么,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是求同存异,而只能是逐渐恶化或急剧恶化的趋势,从量变到质变,乃至出现破裂并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关系能否改变政治格局,虽然是以各个政治主体的实力对比为衡量依据的,但其至少使政治格局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一点则是无疑的。其三,政治主体之间在客观上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的问题上,却存在着差别,这一主体与另一主体在主观上对利益的需要和认识的不同,则往往引起政治关系的不协调甚至矛盾,从而使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例如,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国家政权在客观上和总体上反映的是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但资产阶级内部的各个政治集团,由于其直接利益或者其所代表的利益存在着差别,同时由于其对客观利益的发展前景认识不同,因此,资产阶级内部的各个政治集团也会因在政权的地位和作用上发生争斗,从而导致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三,当政治主体的利益处于冲突状态,政治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所谓利益冲突,是指政治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互相对抗,彼此的利益关系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政治主体占有资源的不同,其中特别是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同,经济上所处的地位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分配的不同而引起的。当某个或某些政治主体以其占有的资源以及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来对其他政治主体进行残酷的利益剥夺和政治压迫时,那么,政治关系就会处于尖锐激烈的对立状态,被剥削和被压迫的政治主体就会为了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对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进行殊死的斗争,以求获得政权,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种尖锐激烈复杂的斗争关系,就有可能导致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从而使政权易位。例如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是如此。无产阶级为了争取实现自己的利益,摆脱受剥削和受压迫的地位,对资产阶级进行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以取得政权,获得解放。正如列宁所说:“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当无产阶级的斗争取得胜利,政权归于无产阶级后,这时,无产阶级在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统治阶级,并利用政权去镇压剥削者的反抗和抵御外敌的入侵,组织经济文化建设,实现其一切利益。这就是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革命的胜利便是如此。但是,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具有反复性。因为今天可能夺回政权,明天可能又失去政权,所以,我们说政治格局的变化呈现出反复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新政权的统治者对政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不好,重新引起政治关系的矛盾和斗争,或者是因巩固政权的经验不足,或者是各政治主体特别是统治和被统治的主体之间实力重新发生变化,或者是因取得政权的政治主体自身腐败,诸如此类等等,使其政权得而复失,从而使政治格局重新发生变化。

以上就是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变化的情势。

四、政治实力对比关系与政治格局的变化

研究了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的变化之后,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能否说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政治格局就必然发生变化?如果这样思考问题,那就未免太简单了。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研究政治主体的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的变化时,我们在多处用“可能”一词来表述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的变化。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政治主体的利益关系虽然是引起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性因素,但是,政治格局的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政治格局到底能否变化,除了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利益矛盾的程度外,还要依据政治主体之间的实际力量对比来判断。所以,在弄清了政治主体的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变化趋向后,我们就需要再来研究政治主体的实力与政治格局的变化问题。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从政治格局的本质谈起。政治格局,简要地说,就是各政治主体在政权中的相互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结构形态。它的本质,就是政治上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或者说政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就是某个或某些政治主体对其他政治主体行使政治统治权或者控制权。这种政治统治权的表现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对被统治主体进行控制、支配和管辖。为什么能如此呢?就是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凭借其政治实力取得了国家政权,然后将其利益和意志上升为国家的利益和意志,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都必须首先夺得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3〕接着,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将其利益和意志以法律、命令和政策的形式公布于社会,并运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迫使被统治的政治主体接受、遵守和服从。同时,为了维护整体利益,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也不允许其内部的某个成员或某些成员随意违反其所制定和实施的法律、命令等。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了精辟的论述,政治主体之间“特殊利益的实际斗争使得以国家姿态出现的虚幻的‘普遍’利益对特殊利益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4〕。这反映在政治格局中,就是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能以政权的形式来对其他政治主体进行统治或者控制呢?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因为政治主体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经过实力对比和血与火的较量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如果对古今中外的政治发展史稍有了解的话,那么,人们对此是不言自明。由此也可以说,利益关系使政治格局的变化具有内在的可能性,而实力则是政治格局变化的物质力量和现实力量。

既然如此,政治主体的实力与政治格局的变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纵观古今中外的政治发展史,概述如下:

第一,在政治格局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一个革命的上升的政治主体,当其经过充分的、反复的实力对比和较量之后取得了政权,或者经过一段时间巩固了政权,这个政治主体的实力一般是强大的,而其他的政治主体若想改变政权来实现其利益,他们的实力一般是不够的,在此条件下,政权一般是不会易位的,因而政治格局一般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例如西方资产阶级对封建统治的胜利,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胜利,政权得以巩固,政治格局相对稳定,均是如此。

第二,在某种政治格局中,虽然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的统治处于衰落趋向,其实力也在不断衰弱,但被统治的政治主体的力量在一个时期内还不足以超过其实力,彼此力量的对比和较量还不能使政权发生根本性的质变,此时,政治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便是例证。

第三,在某种政治格局中,当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腐朽不堪,其政治实力无法维护其政权存在下去,其所治理的社会危机四伏,使其不能照旧再维护其统治地位,相反,被统治的政治主体的实力不断增强并得到正确的运用和发挥,使其在实力对比和较量中足以推翻统治集团的政治权力,那么,国家政权必然是改朝换代,政治格局因此就必然发生变化。当然,政治实力的对比和较量是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的,是与利用有利形势和战略与策略有关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研究政治活动的规律时已作了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了。

第四,在政治格局中,各个政治主体的利益彼此是互相冲突的,并且它们之间的实力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在此种条件下,政治格局则处于复杂动荡状态。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其一,各个政治主体可能通过谈判、协商等形式,各方做出让步,从而形成一种既兼顾各方利益,又互有妥协的政治格局,这种政治格局的发展是难以预测的。因为在这种政治格局中,政治妥协只是一时的,并且,各个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脆弱的。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利益不同,而只靠一时实力对比关系达成的妥协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权宜之计。同时,在本质上,各个政治主体壮大自己和削弱对方力量的相互斗争并未停止,只是采取了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式,况且他们的妥协都是在保证其现有利益不再受到侵害的情境下做出的。所以,此时的政治格局处于波动的状态。尤其是当某个政治主体的实力一旦增长,那么政治格局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其二,在政治格局中,各个政治主体可能是实力相当,势态均衡,利益尖锐冲突,一时谁也吃不掉谁,但各方又互不妥协,实力较量持久进行。在此种情况下,政治格局则处于波动状态,甚至出现一国之内几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如果回顾一下历史和观察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状况,便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