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22203300000007

第7章 编辑理论概述(6)

编辑理论系统的第一层面(也可说是最底层面)是作为物质的信息、知识结构层。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信息、知识的物质属性;信息、知识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信息、知识与载体的依存关系等。第二层面是作为文化的信息、知识结构层。如文化对信息、知识的要求;信息、知识在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积累中的作用;信息、知识的文化性等。第三层面是有序化的信息知识结构层。包括信息、知识序列化的方法技术实践;构建社会文化大厦对信息、知识系列科学性的要求;信息、知识有序化与相关新兴学科的关系;有序化的信息、知识所涵盖的学科关系等。第四层面是作为精神的编辑出版作品属性;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文化内涵。第五层面是作为理论的编辑出版历史、现状与发展;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指导与验证关系;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丰富与发展自我体系等。

4.编辑理论系统结构的联结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构成系统诸层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产生的整体效应。编辑理论系统结构是在各个层面基础上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的形成是各层级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结。从物质层面的信息、知识到文化构成、文化建设、文化传播等之间的联结依靠的是物质元素与社会文明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知识到信息、知识必须经过序列化组合才可利用,是文明社会对待物质、利用物质、以优胜劣汰的态度作出的必然抉择;从编辑的单篇作品到如何编辑出更多更好的出版物是读者与编辑的共同追求,直至产生以此为研究对象的编辑理论。由于这种种关系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各层级是暂时的,联结是永恒的,只有联结才会由物质到精神、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

五、信息技术进步对编辑理论研究的影响

1.突破封闭式单兵作战,研究方法将不断创新

传统理论研究与中国传统文人“治学”相似,在书斋式的“研究室”内钻“故纸堆”,寻找理论依据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问越大的人,治学方法也就越有权威性,会成为他人崇拜之“偶像”,因此,导致闭门造车,埋头做学问,心无他物的“老学究”形象明显。此外,传统学科之间缺乏信息时代这种密切联系,从学科本身利益出发,专注于学科内在因素之间的联系,而对利用外在信息、外在学科方法、外在相互交往、外在研究成果不甚注意。

这一切在信息社会都有了较大改变。首先,是学科交叉与新学科诞生。新学科便是在以老学科为基础的生长点内成长起来的,有的来自于一门学科之内,有的来自于交叉学科之间。其次,社会综合化带来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再次,现代社会出现的若干问题都不是靠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需要多学科形成的合力,方才有效。

而这些,决不是一门学科、一个学科研究者、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达到的。

以“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研究为例,它就不仅需要地理科学、心理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同时需要数学、化学、资源环境学、计算机、网络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协同作战。

在信息社会里,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为编辑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给学科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2.突破某些传统理论,研究内容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编辑,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只有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但由于社会的瞬息万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编辑理论研究不断变化。80年代中期,研究者多是探讨编辑概念、编辑学定义、编辑规律、编辑学者化、图书是否商品、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统一等问题,所关注的多是学科自身基础性问题。至90年代前后,关于编辑学的起源、编辑学的学科性质、编辑学的研究对象、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等更多问题被研究者注意,并从不同角度对编辑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文化缔构编辑理论学说、信息智化编辑学说、系统编辑学理论、编辑主体选择理论和文化载体编辑学理论等,研究视角较之研究初期得以拓展。

信息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编辑理论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首先是增加了非纸质作品的编辑对象。传统的编辑以出版为工作对象,但信息时代传播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不仅有纸张,还有磁带、磁盘、录音带、录像片、光盘、广播、电视、唱片、网络等若干途径,而所有这些传播知识的方式都离不开编辑,也都需要对其过程、相互关系、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无论是描述研究对象本身,还是编辑活动与信息知识记录方式、传播手段、存储量之间的关系,也无论是传统出版业,还是音像、网络、电子出版业,编辑理论的研究范围皆非往日可比。而若干媒体的出现,使编辑在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作为也愈来愈大,这无疑增加了理论分析和甄别的难度,迫使其突破传统理论,使研究内容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3.基础研究将以教育为先导

信息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是应接不暇的信息知识,人们需要接受的东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正如所有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都是由数学中的数字0和1组成一样,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万变不离其宗。从培育研究队伍来说,教育是重要的手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获取全面、系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成为具有知识底蕴和较强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教育为先导的另一含义是,教育是学会学习的工具,通过教育培养起来的研究者必须具有持之以恒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爆炸、知识巨增,使个人知识永远落后于时代,它要求人们具有学习的动力,无论外界发生多大变化,都必须保持一颗积极进取之心。编辑理论研究者既需要全面掌握编辑学、编辑理论本身和相关的文化学、传播学、读者学、经济学知识,又需要将所有教育所得转化为研究成果,并持续下去。

4.研究成果将突出多样性与综合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正在形成,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科技知识的应用。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知识与技术转化为国家综合国力之间需要优质的传播媒体,而如何获取优质传播媒体正是编辑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在知识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21世纪,编辑理论的研究成果,也会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与综合性的趋势。

由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研究成果多种多样:编辑工具软件、专业数据库等大量出现;有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进而机器代替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有以文件形式制定的工作规范,可避免无效劳动;有不断更新的专业数据库,节省了调研时间与费用;有编辑自我学习提高的教学辅导课件,在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与空间里享受学习的快乐。

实践作为理论成果的延伸不仅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而且与理论成果相辅相成,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

编辑理论的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应采用什么方法并无定论,也不需要统一。倘若研究者指导思想明确,原则一旦确定也便只是按照思路“行事”罢了。

只是不同的学科有学科特性上的区别。即如编辑理论研究,如果脱离编辑出版工作实际,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断是无意义的。因而,编辑理论的研究方法首先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原则,再结合编辑出版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予以展开。

一、编辑理论研究的科学原则

任何理论从创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都并非一帆风顺、绝对正确,受人们认识上的偏狭、片面、短期利益等原因的制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需要科学原则予以保证。全面而完善的编辑理论可以总结人类编辑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编辑实务,揭示编辑工作规律,并建立一套自我更新机制,保证理论研究的方向。编辑理论研究在编辑学科研究中自始至终起着统摄、纲领和灵魂的作用。

因而,建立正确的编辑理论,除了应注意克服我国目前在理论构建中出现的某些偏见外,还必须遵循以下科学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编辑理论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研究编辑工作发展中的各类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体系。哲学是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并活跃于每一阶段的社会历史主体的精神世界中。同时它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重点研究一般而共性的问题,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方法论原则。作为出版文化选择与鉴定、作品加工与内容质量升华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哲学素养与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认真系统地研究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善于从科学理论中吸取哲学素养,强化自己的哲学思维,提高自己对外来信息的适应性和选择潜能,抓住作品的实质进行整理加工。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帮助编辑主体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社会价值,使其选择符合人类主体整体需要的主题为编辑对象。哲学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具有概括性、渗透性能力。编辑在选择主题的本质意义上,要辩证地认识其对社会产生的正面或反面作用、宏观或微观价值。最后的结果是哲学帮助编辑主体对客体判断取舍,并进行有分寸的整理加工。总之,哲学思维方法有助于从整体意义上把握作品对社会文化建设所产生的结果。

(2)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帮助编辑主体破除自身的保守性和旧的科学体系的束缚,具有较强的批判功能和破旧立新的意识,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为新理论的确立开辟道路。知识创新需要不断地否定旧文化,并在旧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内核中寻找新的“视点”,合理地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创造,新的科学技术就难以诞生。人的创造、创新能力如果长期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状态,就会失去活力与生机。而哲学思维恰好有助于编辑主体思维多元化,增强理性与思辨,学会反思、优化与重组,提高整体的开拓创新能力,全方位地建设一个与时俱进的合理化文化环境。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够整合和重构编辑主体的知识结构,加强其对外来信息的适应性和同化能力。编辑主体知识构成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编辑客体的质量。在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里,适应并反映这一社会,积累与建设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编辑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简单、重复及泛泛说教式的出版物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与阅读水平。作为文化建设与文化积累的主体,编辑是社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自身认知水平与辨别能力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基础,是选取优秀稿件的首要条件。辨识作品的质量并进行修改、加工需要知识广博、业务娴熟的编辑能力,知识构成越丰富、知识更新速度越快的编辑越能对文化动向产生感觉与知觉,并转化为内在动力。所以,编辑主体将哲学的思维方法内化于自身,增强其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工作的基础。

(4)当代科学发展新的特点与趋势需要编辑主体具有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当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新的学科生长点不断涌现,新的学科层出不穷。无论是文献信息的种类还是数量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增长;一门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多门学科成为诞生新学科的土壤。同时,学科之间相互交融与综合,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采用自然科学的定量与实验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研究向宏观与微观两极纵深发展,主观与客观这两个泾渭分明的领域疆界逐步趋于模糊:曾经被人们认为是绝对主观世界的事情,逐渐被客观世界的智能机器模拟和代替;而过去被人们认为是绝对客观世界的事情逐渐染上了主观色彩。哲学本是研究一般而共性的问题,然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哲学还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提供营养。当代科学的新观念如果仅仅依靠过去那种以经验性和精确性为特征的纯自然科学的头脑来把握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正是当代科学发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要求,促使编辑主体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倘若缺乏较高的哲学素养和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编辑主体就必然在自己的选择过程中造成新的失误。

2.坚持唯物论原则

建立正确的编辑理论,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坚持唯物论和唯物论的反映论的科学原则,对人类社会的编辑现象进行历史的、现实的、系统的、辩证的考察,把编辑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进而揭示其固有的内在联系及本质规律。对编辑现象的基本、客观描述是建立编辑概念的基础,更是条分缕析后建立编辑体系的基石。没有编辑概念和概念体系的相互联系和逻辑推理陈述过程,不仅难以揭示编辑的内在规律,更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如果仅仅只对编辑作出现象的、工艺的、程序的、规范的、经验的简单陈述,或者仅从编辑的某一要素、某一功能、某一外在联系、某一侧面出发进行所谓的概括与抽象,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体系一定不科学,因为它们必须是在揭示编辑现象整体联系并揭示其本质规律后从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编辑理论研究坚持唯物论原则,即是以编辑出版、社会读者需求和编辑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承认出版物的编辑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它们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体。辩证规律适合于任何事物,同样也存在于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现象中。编辑辩证的思维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辩证法在编辑思维中的反映。它承认并表现出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个规律,其研究内容涉及到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象、形式与内容等系列,是编辑理论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是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

3.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编辑理论研究是编辑实践的总结,更是编辑实践的先导。从产生理论的根源上说,是在人们发现实践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试图剖析各种关系、竭力寻找谋略所得出的系统结论。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天然联系是割舍不断的源远情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对编辑理论的考察与探索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