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22203300000035

第35章 装帧设计(1)

编辑艺术

编辑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需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才能胜任。编辑也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需要在工作中时时体现出匠心独运的思维方法与操作技艺。只知道编辑具体工作方法而不懂艺术的编辑不可能取得卓著业绩,会因工作平平而失去竞争优势。艺术到底是什么?何以具备如此大的能量?“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

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出版物编辑也是一门艺术,它以出版物的形式表现书籍特有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信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编辑艺术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编辑艺术是编辑方法的升华。

一、编辑工作的艺术特征

编辑艺术是一种涉及出版物方方面面,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创作,是实用性较强的设计艺术,它可从出版物的内容与形式中体现设计人员艺术与技术的组合能力,整体结构的构思能力和对形象、色彩、文字基本要素的运用能力。作者的创作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在作品中通过文字符号等将其研究成果反映出来,表现作品的社会价值与科学价值,编辑的设计是编辑对作者及作品艺术性的认识和鉴赏。固然出版物需要文字、图形、色彩来体现装饰美或形式美,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出版物表现在艺术上的美,应该是编辑与读者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思想与美学风格的统一。

1.编辑与读者的统一

编辑艺术的产生首先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书籍的出版是因为社会读者有阅读的要求,阅读中读者不仅有实用的希望,而且还有美观的要求。而这所有的期待都应该在读者读书过程中自然产生,所谓情之所至、油然而生者是也。这里,如同高尔基提出的“文学就是人学”的著名论点一样,编辑工作也是离不开出版物阅读对象——读者的。

从总体上考察,所有艺术对象都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而同为文化意识形态的编辑工作,其对象也离不开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形象地表现人的感情和思想,是借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去反映和评价社会生活。它是以情“感”人的,依靠的是一种或多种艺术形象的激情感染人们,影响人们,启迪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编辑工作中,编辑是以读者的情感作为支配和影响编辑手段的重要标准的。高超的编辑艺术不仅是编辑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读者享受阅读、乐于阅读的基本前提,会对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感染或改变读者的追求兴趣和志向。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同也就是对作品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理解与认同。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作者创作出来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只完成了其美学创造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欣赏,即接受作品之后才能完成。从此观点出发,编辑对作品的所有加工都只有在作品被读者完全领会之后才具有编辑价值实现的全部意义。因此,编辑与读者的统一既是读者的要求,也是编辑的需要。

2.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积累文化、传播知识信息固然是编辑的重要工作,然而如果没有或缺少艺术的表达方式,文化、知识、信息是难以被读者接受的。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出版物,都必须以“情”动人,以色彩的联想原理影响人,以生动的造型感染人……编辑过程是一个“打动”编辑继而“打动”读者的过程,编辑与读者共同被一种称之为“艺术”的东西联结在一起。

编辑工作是一个理智与激情、冷静与热忱紧密结合一体的活动。情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感情发展到高级阶段而产生的飞跃,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生活中较普遍的就是爱和恨,艺术就是源于这种爱和恨,达到了愈演愈烈、挥之不去、欲罢不能、梦寐以求的程度而生成的。编辑艺术既是作者情感的再现也是编辑情感的传递,更是读者情感的寄托。

情感是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编辑对作品持肯定态度时,会感到愉快、满意,持否定态度时会感到憎恨、恐惧、愤怒或悲哀。编辑工作中的情感是编辑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编辑对作品的情感需要在长期编辑实践中反复体会所达到飞跃而悟出。只有编辑自己才能体会所达到的深度,这是任何哲学、任何理论都代替和解决不了的。

编辑只有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让读者了解、体会并产生共鸣,才能称其为编辑艺术家。

艺术家情感所产生的欢乐与痛苦比其他人更强烈,其程度可能是一般人的十倍、百倍。当他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后,即可得到安慰和满足,心灵获得平衡。编辑加工了某一作品,受到读者的高度赞扬,是一种主体感受与客体需求的紧密而完善的结合。

3.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德国著名装帧艺术家阿卡伯尔提出,书籍装帧的主要目标包括三方面:第一,恰当而有效地表现图书内容和作者意图;第二,必须适合读者的口味;第三,必须形式上成为一本出色的书。如果将读者对出版物的种种要求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点:内容科学严谨、正确无误;艺术形式和谐、优美、大方。因此,以语言作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科学内容与外在形式艺术美的结合是出版物最完美的搭配。

编辑手段具有艺术的特点。除绘画、雕塑、舞蹈外,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依靠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特别是文学作品,更是完全通过语言文字传情达意,创造意境,讲述来龙去脉。编辑所从事的主要工作离不开文字语言。

对于普通出版物而言,语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那么,对作品内容上的加工就应该以体现语言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为最终目的。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科学理论读物给读者的美感主要来自接受者的心智对科技读物内在美的领悟;而艺术欣赏给读者的美感,则主要侧重于读者的感官对艺术作品外在美的品位与赏识;假如编辑对象为论文,从内容上应该要求它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推论合理、演算正确、文字简洁、符号规范,读者阅读时会感觉到论文前后呼应,自成系统。出版物在其外在形式的整体版式与装帧结构上,无论是封面还是内文,也无论是篇与篇之间的结构安排还是字体与字号的运用、图表放置等,都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暗含其强烈的内在逻辑美。如果随意编排,只能导致出版物的松散或呆滞。

编辑艺术的重要思想,可以通过版面编排的位置、主次、标题的大小等予以体现。这些项目包含着设计者对所反映的内容的直接评价,是编辑人员用艺术语言对其内容进行评价的继续,是保持形式与内容统一的重要方面。现代出版物编辑艺术集文字、图像、材料、工艺为一体,是阅读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区别于传统的装帧设计。传统图书装帧一般只注意出版物的外观,很少在内部版面上下功夫,而现代出版物设计是以一本书、一套书为对象,对其进行由内至外的设计,并尽可能地运用形象思维、视觉传达方式使其被读者注意、接受。正如日本著名的图书装帧设计师杉浦康平所强调的:图书设计应着意于创造内容的新形式和新生命,从函套、护封、封面、环衬、扉页、目录、序言、内文到封底、腰带,从平面到立体都演绎出时间、空间、戏剧性的变化。现代出版物设计是工艺、材料、艺术的综合体。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问世,编辑手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其手段上的艺术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尽快掌握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以艺术的手段强化作品的艺术性,增强作品感染力,是每个编辑责无旁贷的使命。即使是在电子化、网络化的社会里,语言文字仍显示着作为信息传播主要手段的强大生命力。编辑对作品内容的掌握能力和领悟能力,直接影响着作品读者的拥有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个性思想与美学风格的统一

编辑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体现着编辑的立场观点,倾注着编辑的思想感情,那种将编辑思想与审美风格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是最完美的统一。正如编辑构思,不仅贯穿着编辑思想,而且贯穿着编辑审美艺术。保持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是产生优秀出版物的前提条件。

编辑美学风格是指编辑审美能力对象化实现,集中表现在编辑审美客体上稳定的、富有个性化的审美指向和美学特征的总和。它是审美主体、审美个性和审美创造的整体反映,是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形成的,与编辑个性、编辑手段、编辑方式、编辑审美客体的形式和方法有密切联系。所谓编辑审美能力对象化,是指只有在所编辑的每一部出版物中才会发现的审美能力。任何一个编辑在审美活动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的一些个性色彩的属性融入工作之中,会选择经过潜心研究的、自己所熟悉的编辑方式,从而找到编辑客体最适当的表现形式,就在这种反反复复出现的工作状态里形成独特的编辑审美风格。因此,审美风格是编辑在选题思路、文稿处理、取舍抉择、编辑手段等方面形成的艺术特色。

编辑设计个性,指设计出版物中体现的编辑个人风格和特点。

设计个性是在书籍装帧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与个人偏爱相关,也是个人艺术美感渐悟的集中反映。个性的形成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是性格、规律等方面总结的结果,不是急切操作所得、勉强追求所成。

编辑个性、编辑思想与编辑审美风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编辑个性影响编辑思想,编辑思想通过审美风格得以反映。审美风格呈现的是艺术特色和编辑个性,必然也体现编辑思想。编辑作品中的不同风格是由不同的编辑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学术素养、个性特征所决定并形成的。风格不同,产生的编辑思想不同。编辑思想不同,编辑生活背景、所在出版单位性质、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又会带来编辑艺术、编辑风格上的区别。

在编辑审美思想的对象化过程中,由于审美实践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有时会给编辑思想的实现带来不利因素,造成矛盾。作为一个成熟的编辑必须有勇气面对矛盾,并把自己的编辑思想与审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科学地解决矛盾。

人们常说,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对编辑审美主体来说,编辑风格也是编辑审美主体成熟的标志。在编辑审美主体风格中,编辑思想常常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无论客观现实的影响如何,他总要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渗透到编辑对象当中,形成自己的编辑风格。

编辑工作的艺术特征具有可变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当读者对作品艺术的追求与鉴赏也发生改变时,他会对编辑工作艺术美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成不变的艺术形式也就是作品艺术生命的终结。

二、编辑美学原则

在编辑活动中,编辑常常根据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对编辑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力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编辑与读者的高度统一,理智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个性思想与美学风格的高度统一,用一种指导思想去创造编辑风格,用特色编辑风格去反映鲜明编辑思想……在这诸多的追求中,编辑创造出了一番别有洞天的艺术天地。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种种编辑出版物显示,编辑审美创造活动与其他审美创造活动一样,都遵循着自身固有的活动规律,并展示出审美行为的共同准则。这便是贯穿于编辑活动始终的编辑美学原则。

1.简约原则

在一篇关于装帧设计的文章里,曾看到这样一个例题:一块四方形的地里每边都种了8棵树,共32棵。如果将总数减去2棵,要求每边依然能看到8棵树,这便要改变排列方式,先在每边种上7棵,然后在两个对角点上各种1棵就能做到。接下来,要求每次2棵、2棵地减下去,每次每边还是要看到8棵树。于是不断地改变排列,这样可以一直减到16棵树,16棵树是能做到每边都看到8棵树的最后极限。这道运筹学题目给人们的启示是:可以尽量用“少”的元素去营造“多”的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讲究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当百、当千,以做减法起到做加法的作用。据此可知,简单性是客观事物及其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也是一种美学特征。正确把握和体现编辑对象的简单性是指导编辑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准则,即简约原则。出版物封面设计艺术是“减法”的艺术,掌握此原则,编辑加工时可以强化作品本意,突出作品根本,版面安排中可以剪除多余枝节以醒目篇章,装帧设计时更是开阔版面、扩大思想内涵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出版物设计过程中,不断推敲、反复斟酌,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达到“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不可以的时候就是设计上的最佳方案。在有限的空间里注意其外延空间的塑造,以有形的造型为基点去引发读者无形的感官联想。不是将所拥有的全部素材在封面上堆砌,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这就是简约的精髓。

简约也可以通过象征达到目的。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要领、思想和感情,用提示和含蓄的暗示反映作品的主题。象征,比直抒直观表现更富于蕴藉。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梅说过一句名言:“说出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道出了“象征”在艺术中的价值。

2.充实原则

充实原则与简约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编辑活动的宗旨本是将编辑对象客观、完整、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以宏观的社会文化建设、微观的某一知识传授利用出版物的形式表现出来。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充实含有一种脚踏实地、实实在在、饱满丰富的意蕴。选题中运用此原则实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切实有效的目标;组稿中的充实是指恰到好处的作者人选;以作品是否富有较好的表现力,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材料是否具体、详实,表达方式是否合理作为审稿的标准均为充实。充实才可能圆满,华而不实是艺术的天敌。

3.和谐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