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有零星的片言只语,又有闪光的思想火花,有真诚心灵的流露,还有对美好前程的希冀,从聊天馆开办以来,已经接待了一千多人次。这说明青年们已经不满足于夸夸其谈,也不愿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经过聊天、讨论、沟通、启发,他们思想得到了升华,很多人因受其启迪已经走向社会,走上创业的前沿,这些足以说明,这种聊天活动已经具有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苏秦、张仪的舌头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苏秦、张仪在谋略学大师鬼谷子门下勤读多年。两人卖力苦读,是想能有出头之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获取荣华富贵。
苏秦学成后,就选择了秦惠王作为自己说道的对象。
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见面后,苏秦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点明天下大势,极力怂恿秦王凭秦国强大的力量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
然而,秦惠王对苏秦的设想并没有心动,他婉言回绝了苏秦的空头理论,认为秦国谈统一天下为时还早。
接下来,苏秦多次上书秦王大谈强大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的基础。但秦惠王丝毫不为所动,他只是将苏秦视为只会高谈阔论、华而不实的小人物。苏秦只好打道回府。
回家以后,他又饱受家人的百般凌辱,这使他决心一切从零开始,发奋读书,把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吃透。他日夜苦读《阴符经》,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谋略,并结合当时七国的种种利害冲突联系起来研究,于是有了“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一年后,苏秦对时局已了若指掌,就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时势的战略。苏秦再度出山。他先跑到弱小的燕国,向燕文侯提出了使燕国强大的方针政策,并强调唯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联手,才能消解强秦的威胁。
燕文侯对苏秦的观点非常赞赏,资助他车辆和金帛游说赵国。在赵国,苏秦的一番理论也使赵王茅塞顿开,大喜过望。他马上封苏秦为武安君,赐豪华车辆150辆、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与数不清的绫罗绸缎,让他带着去向其他的国家宣扬“合纵术”,联合起来抗击秦国。由此,苏秦开始周游列国,“以三寸之舌为帝王师”,说得韩魏楚齐各路诸侯怦然心动,趋之若鹜,言听计从。很快,苏秦就取得了六国相印!苏秦执政的15年期间,秦国的军队不敢踏出函谷关往东一步。
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时,张仪正处于游手好闲的状态。一次,他到楚相国家做客,不巧相国家丢失了贵重的白璧,相国的爪牙见张仪四处张望,怀疑是他偷了白璧,便把他捆起来打了个半死,扔到野外。张仪被打得迷糊了,听见老婆大哭之声,就忍住剧痛问老婆:“我的舌头打坏了没有?”老婆哭着回答:“你舌头尚完好无缺。”他就高兴地安慰老婆:“好,只要舌头还在,我就一定会有出头之日。”
权衡一番后,张仪决定投奔已位高权重的老同学苏秦,先获一官半职,再谋求发展。苏秦知道张仪要来非常高兴,他正要找人帮助自己完成一个大阴谋,而才学胜于己的张仪是最理想的人选。
原来,苏秦知道,由自己作相的“六国”仅仅是个花架子,各国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很难真的联为一体,当秦国的强势被压制后,六国就没了危机,它们之间肯定会发生内讧,合纵术也就很快没了市场,那时诸侯们就不会再听他的摆布了。苏秦决定派遣张仪去秦国替自己卧底。当然,苏秦知道应如何让张仪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极为冷淡地接待了张仪,态度傲慢。吃饭时,苏秦在殿堂上大宴宾客,却安排张仪独坐一角,苏秦的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张仪桌上仅仅是可怜的两道小菜。饭后,张仪向苏秦说明此行的目的,苏秦极不耐烦地要他等待机会。
看到苏秦不顾同学情谊,极为冷落自己,张仪难受极了,陡然间地恨极了苏秦。他发誓要与苏秦唱对台戏,为秦国出谋划策破掉苏秦的合纵战略。当然,张仪只有到秦国去谋发展了,其他六国都在苏秦的掌握之中。
只是张仪穷困潦倒,拿什么去到遥远的秦国呢?天无绝人之路,一个腰缠万贯的人找到张仪,说张仪相貌不凡,贵气逼人,此去秦国定能成功,他乐意资助张仪,并亲自陪他跑一趟。
张仪的舌头功夫远在苏秦之上。面见秦王后,他旁征博引点明了当时各国间利害冲突的要害所在,激烈地批评了秦国的内政外交,最后献上了破除六国合纵战略的策略,即远交近攻的连横战略。
正苦于找不到对付六国合纵方法的秦王,听了张仪一席话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立刻封了他当大官,很快又升其为相国。
看到张仪已飞黄腾达,资助者就前来向他告别。张仪惊讶地说:“我张仪能有今天,全靠你的帮助,如今正要重重回报,怎么您就要走了呢?”那人笑着说:“资助你的人不是我而是苏相国,他认为你是天下少有的贤士,却又怕你乐于小利,所以故意激发你的斗志。希望你掌握秦国的大权后,威胁六国但又不发动强大的攻势,使合纵战略能够维持下去,这样就算回报苏相国了。”
张仪此时方才明白,一切都是苏秦的安排。于是,他对那个人说:“请您为我感谢苏相国的恩典,有他在一天,秦国就不会真正地去破坏合纵战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秦得罪的人非常多,有一些人恨不得他立刻死去。终于有一天,齐国的一位对苏秦恨之入骨的大臣,暗地里收买了刺客,对苏秦实施了刺杀行动。苏秦身负重伤,临死前他对齐王说:“我死后要对尸体进行车裂,并宣布我是个大坏蛋,是燕王派到齐国来卧底的,如今死了,齐国就安定了,谁刺杀了我将受到重赏,这样做就可抓住凶手了。”
齐王照着苏秦的话去做,刺杀的主谋大臣果然跑来领赏,齐王于是将他抓住杀了,替苏秦报了仇。
苏秦死后,却说张仪在秦国的政治舞台活动了很多年,为秦王出了很多主意。后来,他代表秦国出游列国,将六国之间弄得矛盾重重,刀戈相向,而秦国乘机坐收渔人之利。战国后期六国貌合神离的合纵战略终告失败。
战国的局势,就这样被苏秦、张仪二个舌头,颠来覆去摆布了几十年。
三、最会说话的礼仪:文明言谈,要讲礼仪
访晤交谈讲礼仪
礼仪看似简单,然而,处理不当可误大事。三国时,袁绍谋土许攸投奔曹操后,向曹操献了一计,结果导致袁绍失败,可他居功自傲,在曹操欲进冀城城门时说了一句“阿瞒,汝不得我,焉得入此门?”从此为自己掘好了墓坑。
因此,有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他再次以“汝等无我安待入此门”时,便被许褚怒而杀之。并且将其人头献给了曹操。尽管曹操深责许褚,但从许褚献头时所说:“许攸无礼,某杀之矣!”的理由分析,应该说许攸是死于曹操之手,因为光其对许褚“无礼”决不能被随便杀之的,最起码曹操有默许之嫌。可见礼与无礼有生死之别,从中也足以说明,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在说话时礼貌的重要性。
作为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说话能否顺利达到目的,有时取决于是否拥有礼貌的举止和话语。
访晤,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是为了礼仪或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拜访会晤。依照访晤的性质可分为公务访晤和私人访晤二个方面。此处重点谈一下私人访晤。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私人访晤主要就是走亲访友这种形式最为常见。借助这种交际活动,能达到互相了解、沟通信息、加深感情、增进友谊之目的。因此说私人访晤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有益的交往活动。
私人访晤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型。
从形式上看,私人访晤可分为初访、重访、回访三个步骤,但三者各不相同。
初访常常较为郑重;重访,表明关系趋密;回访表现出来的是“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传统民俗和道德观念。
从内容和特点上看,访晤又可分为礼仪性访晤、事务性访晤和随意性访晤,三者也存在差别。
礼仪性访晤,旨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务性访晤,绝大部分是为了解决某些具体事务(例如托事、邀约等);随意性访晤,大体发生在至亲好友之间,能够聊天谈心,拉家常,“侃大山”,普遍不拘礼仪。
访晤的形式和特点不同,会话语言也随之千差万别。然而,它们在结构上,也存在着共性,即访晤一般说来包括“进门语”、“寒暄语”、“晤谈语”和“辞别语”四部分。
1.进门语。
到了访晤对象的家门口,须先轻轻地敲门,或者短促地按一下门铃。就是门开着,也应很有礼貌地招呼一声:“某某在家吗?”或“房间有人吗?”即使是熟人,也不可冒然而入,以免主人措手不及,造成窘迫局面。
与主人见面后,须迅速打招呼,然后再跟着主人进房。与主人打招呼还可分几种情况:
倘若你是首次登门的初访者,一般可使用这样的语言:“初次登门,打扰你们,真不好意思!”“啊!一直想来拜访,今天如愿以偿了!”感到关系比较密切的,可随便一点说:“啊!原来你就住在这儿!”或“过了约定的时间了,叫你久等了吧?”
倘若你是重访者,由于关系较亲密,打招呼就不必多礼,一般只需简单地说一句“好久没来看你了”也就可以了,或者说“我们又见面了,我上次来,是一个月以前吧?”关系甚密切的,开个玩笑,也不乏幽默感:“我又来了,可别厌烦啊!”这些都未尝不可。
回访大部分出于礼仪或答谢,打招呼时须认真考虑这个特点,打招呼要有致谢的口气。一般你可以如此说:“上次劳您大驾,我今天特登门拜谢来了。”“终于等到了机会,我可亲自登门拜访你了。”
初访和回访大部分目的性较强,多属礼仪性访晤或事务性访晤。较比之下,尽管重访也有一定的目的(如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等),可是它的随意性较大。因而初访、重访、回访的进门语,还要从礼仪性、事务性、随意性方面去加以考虑。
礼仪性访晤大多数和祝贺、酬谢、慰问等相关,进门语也要同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例如初访时,说:“今天给您贺寿来啦!”“乘您走马上任的东风,给老朋友道喜了!”回访时可说“上次家里有事,劳您大老远地赶来,忙忙碌碌,极为辛苦,真让我于心不安。”
倘若你去作事务性访晤,刚进门就要从本次访晤目的上去考虑。例如“实在不好意思,求您帮忙来了!”或“小王,你要我办的事,总算有眉目了。”可初访一般不宜如此直白,进门语应多注重礼节,有求于人的话语没有必要过于谦恭,别人求自己的时候,说话也不该傲慢无礼。
一般地说随意性访晤无拘无束,由于双方关系比较密切,因此进门语可有可无,只要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明就可以了。
2.主人应对语。
作为主人,对来做客的访晤者的进门语,所表达的语言一定要热情,体现出真诚的欢迎。譬如,你不妨说下面这一类话:“哎呀,上次已经打扰了,又让您再跑一趟,叫我如何感谢您。”“我也始终想在家里同您聊聊,快请进!”作为主人,热情大方,尽地主之宜使客人无拘无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谈吐礼仪知识
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说话礼貌的关键在于尊重对方和自我谦让。要做到礼貌说话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使用敬语、谦语与雅语。
(一)敬语。
敬语,也称“敬辞”,它与“谦语”相对,是表示尊敬礼貌的词语。除礼貌上的必须外,能多使用敬语,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1.敬语的运用场合。
第一,较为正规的社交场合。
第二,与人初次打交道或会见不太熟悉的人。
第三,与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的交谈。
第四,会议、谈判等公务场合等。
2.常用敬语。我们日常使用的“请”字,第二人称中的“您”字,代词“阁下”“尊夫人”“贵方”等,另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词语用法,如初次见面称“久仰”,很久不见称“久违”,请人批评称“指教”,请人原谅称“包涵”,托人办事称“拜托”,赞人见解称“高见”等等。
(二)谦语。
谦语也称“谦辞”,它是与“敬语”相对,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
例如,称自己为“愚”、“家严、家兄、家嫂”等。自谦和敬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虽然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语中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三)雅语。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雅语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和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用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尊重他人的个人素质。
在待人接物中,如果你正在招待客人,在端茶时,你应说:“请用茶”。若还用点心招待,可用“请用一些茶点。”假如你先于别人结束用餐,你应向其他人打招呼说:“请大家慢用。”雅语的使用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的个人修养留下较深的印象。只要大家注意使用雅语,必然会对形成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大有好处,并对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日常场合应对。
(一)与人保持适当距离。
说话通常是为了与别人沟通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当然必须注意说话的内容。其次也须注意说话时声音的轻重,使对话者能听明白。这样在说话时必须注意保持与对话者的距离。说话时与人保持适当距离也并非完全出于考虑对方能否听清自己的说话,另外还存在一个如何才更合乎礼貌的问题。
从礼仪上说,说话时与对方离得过远,会使对话者误以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这显然是失礼的。然而如果在较近的距离和人交谈,稍有不慎就会把口沫溅在别人脸上,这是最令人讨厌的。有的人,因为有凑近和别人交谈的习惯,又明知别人顾忌被自己的口沫溅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口。这样做形同“交头接耳”,样子难看也不大方。因此从礼仪角度来讲,一般保持一两个人的距离最为适合。这样做,既让对方有种亲切的感觉,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在常人的主观感受上,这也是最舒服的。
(二)恰当地称呼他人。
不管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一见面就得称呼对方。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们比较看重自己业已取得的地位。对有头衔的人称呼他的头衔,就是对他很大的尊重。直呼其名只适用于关系密切的人之间。你若与有头衔的人关系非同一般,直呼其名来得更亲切,但如果是在公众和社交场合,你还是称呼他的头衔会更得体。对于知识界人士,可直接称呼其职称。但对于学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学位,就不能作为称谓来用。
(三)善于言辞的谈吐。
不管是名流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作为交谈的双方,他们应该是平等的。交谈一般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但有些不该触及的问题:比方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和宗教信仰,还是不谈为好。打听这些是不礼貌与缺乏教养的表现。
谈话内容之礼仪
初次见面或不是很熟识的朋友经介绍而认识时,常常会寒暄后继续进行一些话题。在这种场合谈话的内容就须加以注意,尽可能避免一些仅仅有少数人士感兴趣的主题,以免其它的人只有无奈的听下去,无味的等待聚会的结束,下面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