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是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
22181000000025

第25章 技巧篇 最会说话的人要掌握哪些技巧(16)

语速的秘密。讲话快而急的人,通常脾气较沉着,心思较缜密;如果快而不急,则一般办事果断、有主见、有自信,并且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如果对于某人心怀不满或者充满敌意的时候,说话速度则会一反常态变得非常迟缓;反之,如果有愧于心或者故意撒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会变快。爱争辩者狂妄自大。有些人在谈话的过程中喜欢争论,他们大多是开放型的,善于接受新观念破除旧观念,具有取胜欲望和较强的竞争性;有些人则怎么也争论不起来,他们通常是较封闭的,在接受新观念和改变旧观念方面很差,也可能是竞争性不强,缺乏自信,其中也不乏生性平和、通情达理之人。

尽可能少说而多听

有句民谚说:“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西方有句着名的话:雄辩是银,倾听是金。中国人则流传着“言多必失”与“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样的济世名言。

这些的建议是:在个别交往中,尽可能少说而多听。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喜欢多说话,总是喜欢显示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好像他博古通今似的。这样的人,以为别人会很服他们,其实,只要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不以为然。

更聪明的人,或者说智慧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自己要是多说,必然会说得多错得也就多,因此不到需要时,总是少说或者不说。当然,到了说比不说更有效时,我们必须要说。

但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大多数事情,不说比说更有效。当然,如果只是泛泛之交,那么随便聊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可你要是把对方当作一个坦诚的朋友来对待,并要进行深交的话,那就不要什么都谈,不然会给你带来很多人际关系上的麻烦。

任何人说话说多后,都难免会有水分,因为这是人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掩饰自己或“骗人”的需要。而骗人的东西,想让别人不知道是很难的。所以,说得多就错得多,还是少说为妙,除非真的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

雄辩是银,倾听是金。在销售中,这句话用处更大了。若是在给顾客下订单时,对方出现了一会儿沉默,你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此时有义务去说些什么。相反,你要给顾客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作决定。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打断他们的思路,不然,你会后悔得吐血。

日本一保险推销大师曾有这样的推销经历:他去访问一位出租车司机,那位司机坚决认为他绝对没有机会去向他推销人寿保险。当时,这位司机肯会见他,是因为他家里有一台放映机,它可以放彩色有声影片,而这是那位司机没有见过的。

大师放了一部介绍人寿保险的影片,并在结尾处提了一个结束性的问题:“它将为你及你的家人带来些什么呢?”放完影片,大家都静悄悄的坐在原地。3分钟后,那位司机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交战,主动问大师;“现在还能参加这种保险吗?”

最后,他签了一份高额的人寿保险契约。

从事销售工作时,推销员脑子里会有这样一种错误想法,他们以为沉默意味着缺陷。可恰当的长时间的沉默不但是允许的,且也是受顾客欢迎的。因为这可给他们一种放松的感觉,不至于因为有人催促而作出草率的决定。

当顾客说“我考虑一下”时,我们必须要给予他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因为这总好过于“你先回去吧,我想考虑好了再打电话给你吧。”不要忘了,顾客保持沉默时,就是他在为你考虑了。相比较而言,顾客承受沉默的压力要比我们承受的还要大得多,所以,让顾客多沉默一会儿,让对方好好地考虑吧。

如果你先开口的话,那么你就面临失去交易的危险。所以,在顾客开口决定前,务必保持沉默,除非你想丢掉生意。

要能听出对方的心声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最完美的说话艺术不仅是一味地说,还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内在声音。”善听,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并且可以掌握他人的心声,促进情感的交流。马克,吐温曾说:“给予人适当的颂扬,同时更要聆听别人说话而不加任何辩解。”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也说:“商业会谈并没有特别的秘诀,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倾听对方的说话。”

交谈与倾听是谈判中两个重要的部分,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善言,能赢得听众;善听,才会赢得朋友。”如果是从谈判的目的考虑,善听通常比善言更重要。在谈判时,人们有时重“说”轻“听”,其实“听”不仅是人们接受信息汲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反馈信息的必要前提。因此,古人又有“愚者善说,智者善听”的名言。

十秒钟时间讲,十分钟时间听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有一点,即尊重需求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谈判过程中,说话者通常都希望自己的话能引起对方的兴趣、注意及肯定。如果你把说话的机会尽量让给对方,并专注倾听,与对方坦诚地分享喜悦,表达信任,交换信息,就会使对方对你产生亲近感和知遇感。

善听可以赢得尊重。善听就是对对方的尊重,尊敬别人的人同时当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诉说是人的一种天性,倾听是人的一种修养,一种美德。善于倾听,表明自己谦虚,表明对对方的尊重,还会听者产生敬重之情。善于倾听,是谈判的重要技巧之一,正如一句俗话:“会说的不如会听的”。

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议论、反映,从别人的话语中了解情况,吸收营养,从中受到启迪,开拓自己的思路,有助于工作的进行和事业的发展。当有人问日本松下幸之助的经营诀窍时,他说:“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交谈角度讲,因为人们思维的速度比说话的速度快四到五倍,听者可随时利用听话的间隙将说话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比较,回味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找到对方的兴趣所在,预想好自己将要阐述的观点和理由,将下一次交谈引向预定的目标。

在交谈中,“说话”与“倾听”应各占多大比例呢?外国有句谚语:“用十秒钟时间讲,用十分钟时间听。”这就是听的重要性。至于大体的比重,按我国一位着名演说家的话说“听是说的一半。”按欧美学者的观点,“倾听”的比例应占40%-45%。“说话”的比例应占20%-30%,其余的时间可以使用人体语言,以求相得益彰、和谐互动。这只是一个把握“倾听”的度的原则,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可因人而定,因情境而定。

懂得了听的重要,更要学会倾听。倾听可分为泛听和聆听。两者有听的广度与深度的不同,也有听的对象的不同,但在听的艺术和礼节上则是一致的。

听人谈话时应全神贯注,少说多听,要用心体会对方谈话的内容。要学会倾听,首先必须建立倾听他人讲话的兴趣,有“爱与接纳”的态度和平等宽容的心态,一定不要打断对方谈话,让人把话说完。正如一位外国教育家所说:“人们在讲话时,你要专心听,处处表现自己恳切注意的态度,人们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如果听他人讲话时,态度冷漠,心不在焉,就会损害对方的自尊心。

倾听不仅听其说话,还要观察其动作,注意观察说话人的一颦一笑、眼波流动、神情变化等。从其神态、表情、姿势等非语言符号的变化中,尽可能地“听懂”这类非语言符号传递出的信息,以便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即使对有声语言也有个善听、善解的问题。

在有些场合,有些话是不便直说、不能直说的,因此只有旁敲侧击、绕道迂回了。如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齐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咱们俩谁写的字更好?”对于这个难题,王回答得很巧妙:“我的字在大臣中最好,您的字在皇帝中最好。”这种言外之意传达了说话者的本意。

在听人谈话时,要以动作表情上的反馈和语言的呼应来主动参与交谈,作为倾听者,目光应正视说话者的双眼,身体应略微倾向于对方,面带笑容,并用点头、手势、目光接触及不时发出“嗯”、“噢”、“对”、“没错”等方式配合对方谈话,给说话者以支持和肯定。

当对方说到幽默处,回应的笑声会增添说话人的兴趣;当说到紧张时,听者屏住呼吸会强化气氛;当谈到精彩处,可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然,听者的情绪反应该和谈话者的神情和语调相互协调,表现要自然坦率,千万不应该大惊小怪,显得浮躁无知。而且为了表明听者对对方所谈内容的关心、理解和重视,听者可以适时向谈话者发问,提出一两个对方比较擅长而自己又不熟悉的问题,请求对方更加清晰地说明或解答,这样做常常能让说者非常高兴。

向人请教不应该避实就虚,强人所难。对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在交谈中,假如确实需要插话或打断对方谈话时,应该先征得对方的同意,用委婉商量的口气说一声“请等一等,让我插一句”、“请允许我打断一下”或者“我提个问题好吗?”这样,一方面能够转移话题,一方面又不失礼貌。

总之,以诚待人。作为“说的一方”,要善解人意多替听者着想;作为“听的一方”,应存有一颗敬人之心。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更密切,赢得朋友。

当然,我们在学会做听众的同时,对谈话者的话要有一个层次性的把握。对内容凝重的话要认真严肃地听;对求助的话要表现同情地听;对批评的话要沉住气耐心地听;对交心的话要亲切友善地听;对关注的内容更要虚心地听。但是,对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话则要委婉地拒绝听,并且给以积极引导。

善听常常要比善言更重要。在谈判过程中,人们常常重“说”轻“听”,其实“听”不仅是我们接受信息吸取各方面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且是我们反馈各种信息的必要前提。

处于一种中性的态度

一个人在倾听的过程中,怎样插话才有助于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呢?

根据不同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里归纳了以下几种:

当对方在同你谈一件事情的时候,因担心你可能对这件事不愿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的时候,你最好伺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你可以对我谈谈那件事吗?我非常想了解。”“请你继续说。”“我对此也是非常有兴趣的。”这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你十分愿意听他叙说,用这种方式消除对方的犹豫,坚定对方倾诉的信心。

当对方因为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你可用一两句话来疏导。“你一定感到很气愤。”“你似乎有些心烦。”“你心里很难受吗?”

说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表现为诸多的发泄形式,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把对方心中郁结的一股不同寻常的情感“诱导”出来,当对方淋漓痛快地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才能够顺利从容地完成对问题的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说这些话的时候不要陷入盲目安慰的误区。你不应对他人的话作出判断和评价,说一些诸如“你做得对”“他不应该这样”一类的话。你的责任只是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驾设一条“输导管”,而不要“火上浇油”,强化他的抑郁情绪。

当对方在认真叙述时,急切地希望你理解他的谈话内容,你最好用一两句话来“综述”对方话中的含意。“你是说……”“你的意见是……”“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这样的综述一方面能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巩固加深对方的印象,又可以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并能够有利于你及时纠正理解中的偏差。

上面三种倾听中的谈话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发表判断和评论,不对对方的情感做出肯定与否定的判断,而一直处于一种中性的态度上。当然有的时候在非语言传递信息中,你能够流露出你的立场,但在语言中千万不能流露。这是一条重要的界限。如果你试图超越这个界限,就有可能陷入倾听误区,从而让一场谈话失去应有的方向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