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让对方换位思考。
让对方换位思考首先要强调双赢目标,告诉对方你的让步,并尽可能地夸大让步,显示你多么关注对方的赢利,然后摆出自己的为难之处,让对方照顾一下,如果己方明智地这么做了,对方便可能不知不觉地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而且常常会为我们提供一些较为有利的条件。
4.表现出真诚的合作态度。
当谈判即将陷入僵局,或者濒临破裂时,适时说几句真诚的肺腑之言。例如:“这个合同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我非常想签下这份合同。”“你也看得出来,我是真的想同你们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协议。”“我真的非常想同您长期合作,您的条件能不能再变通一下。”适时地坦诚而谈,不仅能使谈判重新明朗,一般还会消除彼此的成见,本来似乎无法挽回的僵局,就会慢慢有所缓解;本来似乎不可能达成的协议,也会变得很有意向了。
这种谈判技巧往往会被忽视,但在实际运用中,恰当适时地拿来使用,却可能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气贯通”和大牌
谈判中当你试图说服对方时,同样你也处于被说服的位置。你的说服将随时遭到各种因素的抗拒,除非你能把这种相反的作用力化解,不然,你不但无法收到说服的效果,反而有可能被对方俘掳。
说服是谈判中很重要的工作,往往贯穿于谈判的始终。因此,谈判者在谈判中能否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关系着谈判最后能否成功。
说服的技巧大体有以下几种:
1.首先要满足对方的基本需要。
谈判的本质就是满足双方的需要,如果双方需要得不到满足,你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法使谈判有进展。
2.在潜移默化中说服对方。
要想说服对方,你的言辞必须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如果双方意识到处于被说服之中,便马上会产生抗拒力,使你的说服失效。
3.要为对方权衡利弊。
为使你的劝说显得特别恳切,应充分替对方考虑和分析你的提议可能导致的影响,例如,对方一旦接受你的意见,将会有什么样的好处?你为什么要以他为合作伙伴?假如他接受你的意见,你将获得什么好处等。
4.简化接纳手续。
为了使对方能接纳你的意见,并避免中途变卦,你就应当把接纳的手续简化。例如,在需要书面协议时,可事先准备一份原则性的协议书,告诉对方“你只需在这份原则性的协议书草案上签名即可,至于正式的协议书我明天再送到贵公司供你仔细斟酌”。这样,往往可当场取得对方的承诺,并免除在细节问题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5.强调一致,先人后己。
强调立场的一致更易提高对方的认识程度与接纳程度。最令对方记忆深刻的信息,是能激起他的兴趣,然后又提供足够途径去满足他需求的那种信息。同时,切记当一种问题的正反两面都被讨论时,不要忙于表明观点,最好是最后提出来。
6.先易后难,先好后坏。
在谈判中,先谈容易达成协议的问题,这比先谈有分歧的问题更易取得成效。当有好、坏两种信息都需要传递时,最好先传递前者,再传递后者。
7.做好开头与结尾。
通常谈判一方对另一方发言的开场白和结束语的记忆较中间的话语的记忆更为牢团。所以,对交谈的结论应该由自己明确地指出,避免让对手自行揣摩或自行下结论。
在谈判过程中,绝大多数对手是能够通情达理的,但也会遇到固执不化,难以说服的对手。对于后者,人们常常感到难以对付。其实,这种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所致,采取恰当的说服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是会接受正确建议的,是完全能够被说服的。
在辩论中取胜
古人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确实,要想在辩论中取胜,就应知道语言在辩论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在辩论中取胜呢?
首先,辩论时要有幽默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不要表现出一副要和对方势不两立的样子。要注意自己说话的速度、声调、必要时少说,切勿只顾自己发表议论,要听听别人的论据,从中发现并抓住对方说话的漏洞,予以还击,但态度要从容。
其次,当对自己说话的正确性感到怀疑时,就应停止争辩下去。在辩论中,需要保持客观的分析能力,不妨使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在一些小问题上让让对方,然后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令对方无法招架。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辩论的进程是受到辩论双方制约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绝对左右谈话的内容和进展。虽然辩论之前可进行充分的准备,但对方的情况我们不可能估计得完全准确,只能在辩论现场听取对方发言后灵活处理,随机应变,临场发挥。
此外,辩论者临场的竞技状态与现场气氛,对辩论过程和结果也会产生影响,比如辩论者的身体状况,观众的情绪波动、心理倾向等,都会使辩论形势发生变化。因此,辩论双方要根据辩论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做出快速的应变对答,以压倒对方,赢得听众。这就要求双方思维敏捷,反应快速。
从形式上分,辩论可分为日常辩论、决策辩论、外交辩论、学术争鸣、法庭辩论和赛场辩论等。
对任何一位辩论者来说,熟悉和掌握一些辩论技巧都是必要的,它有助于临场的辩答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因此,即使辩论前的工作无论怎样细致周到,都只是一个宏观的计划,至于在辩论中如何有效实施这个计划,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以智取胜。
人们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进行人际沟通,而这一切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语言传达了我们的思想,因此,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没有语言,人们就无法进行沟通;没有思维,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就变成了牛吼。但在现实中,有一些人际沟通的言语行为实在叫人难以忍受。
小王要和我们讨论“天是什么颜色”,我们按照常识说“天是蓝的”。然而某君却举出了一大堆根据,证明了“天是黄色的”。想想,似乎有道理。
第二天,小王又和我们讨论“天是什么颜色”,顺着上次讨论的思路,我们想起了“天是黄色的”。然而某君又举出了一大堆根据,证明了“天是红色的”。
次日,小王又来和我们讨论“天是什么颜色”,实在是变糊涂了的我们近乎讨好地说:“天是红色的。”还是不行!小王又举出了一大堆根据,证明了“天是黑色的”。
改天,当小王又要和我们讨论“天是什么颜色”时,“天爱是什么颜色都由它去吧!”我们落荒而逃了。
小王的一番“道理”虽不能服人之心,却也能胜人之口。笨嘴笨舌的我们也不得不莫名地感叹:“好厉害的一张嘴呀!”
又如,当我们从电视上看跳水比赛,惊叹某运动员把水花把握得那么好。而有人却嗤之以鼻:“这有什么?我跳下去,连水花都没有!”好吧,这且算是一种幽默的夸张。但当我们看了某条报道后对别人说:“据科学测定,人脑大约有一千多亿个神经元,贮存信息的潜力很大。但据研究分析,人只利用了自己大脑潜力的十分之一。”此人却对我们说:“你拿一个我看看。”一个也拿不出来的我们,此时又不由得想起《寓言》中“矛盾”的故事。当矛盾夸奖他的矛和盾是多么的锋利时,偏偏有泼皮牛二非要他当场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恐怕矛盾的感受和此时的我们一样——真是气死人!
你有没有“笨嘴笨舌”的苦恼呢?要想在辩论中获胜,需要有一张会说话的嘴。若没有好口才想获胜那是很困难的事情,正如上面例子中所说的那句“真是气死人”,其实你明知道他们的话是不对的,却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去反驳他们。因为你说不过别人,因为你不会说。
在双方辩论中一定要攻击要害,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在饥饿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在辩论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
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非常不利的。
辩论是一种思想上的交锋。因此不论是敌我之间的辩论,还是人们内部的辩论,都要注意以理服人,不能行人身攻击。
在辩论双方的关系中,辩护与反驳是一对基本的关系。所以在普通的辩论中,通常会有两个极端产生:一是只讲辩护,对对方的立论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辩来辩去,结果战场都在自己一方;二是只讲反驳,对对方提出的问题采取避而不答的态度,这也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即反驳者从来不敢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至少是心理上胆怯的表现。
显然,这两种极端都是于辩论不利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两个极端的产生呢?正确的做法是把辩护和反驳有机地结合起来。
辩护是基础。当对方追问我们一些细节问题时,可以避而不答,但当对方对我们的基本立论提出疑问时,采取“绕着走”的方式是很失策的。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简明扼要地回答对方的问题,立即进行自我辩护。辩护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澄清自己的基本立场。这样的辩护正是反驳的必要阶梯,若抽去必要的辩护,反驳就会显得强词夺理,苍白无力。
在这个意义上说,辩护也就是反驳。当然,我方在作了必要的辩护后,对方如果继续纠缠不清,或对方提出的问题,我方在前面的陈述中早已说得明明白白,那就没有必要重复地进行辩护,而是要迅速地转移到反驳的层面上,把矛头指向对方的基本立论和要害问题。
从辩论的全局来看,既应当有辩护,也应当有反驳,两者的结合才能显出严密,也能显出作风上的沉着、儒雅和宽容。
反驳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进攻的,而进攻乃是辩论取胜之道。这就像踢足球一样,光是防守的话,至多不过是对方进不了球,但球却不可能滚进对方的球网中去,只有反驳和进攻,才有可能将“球”踢进对方的球网中去。
分析了辩论双方和辩论方式上的辩证关系后,再来看看辩题分析中的辩证关系。
辩论是一种游戏,但又不完全是游戏。说它是游戏,因为它按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说它不完全是游戏,因为它的根本目的不是娱乐,而是讨论问题,交锋思想,引起大众对某些重大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辩论赛是辩论的游戏化,与辩论本身不同。辩论赛是就一个问题,持相互对立观点的双方展开的唇枪舌剑,它关注的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辩论本身,所以,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而辩论是为了探究问题,辩明真理。
辩论赛是集知识、思辩、技巧于一体的智能性活动,所以,比赛的胜负由诸多因素决定。就比赛本身而言,心理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这里的心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辩手本身的心理素质;二是辩手与观众沟通所营造的心理氛围。
心理对辩论赛的作用,犹如水对舟的作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氛围,能保证比赛按设定的战术方案进行,赢得主动,从而为获胜奠定基础;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氛围,则可能使精心准备的思路、战术方案无法得到体现,陷于被动。
所以,任何形式的辩论比赛,都对辩手或辩论队的心理素质和与观众一起共同营造良好心理氛围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辩手在这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既与辩手本身的操行修养有关,也与平时的自我训练有关。
在辩论赛中要注意自己的人格力量,辩论正反两方的观点各持一端,都力图在陈述与辩论中证明本方观点正确,对方观点站不住脚,越是高水平的精彩辩论,双方的观点越鲜明,交锋也越是激烈,所以,比赛中的一方要想完全完全说服对方,并因此而获胜是很难的。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智者亚里士多德在两千三百年前就有精辟的论断:“与其他人比较,人们更容易和更坚定地相信完美的人: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这样,而且当一个问题意见分歧又不能确切断定时,更是这样。
某些作者认为,讲演者表现出的人格完善丝毫不能增加其劝导能力,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他的个人特点可永远被看作是他所拥有的最有效的劝导手段。”
在辩论中,人格力量是首要基础是辩手言谈举止所表现的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能言善辩是做一位辩手的基本素质,但所言所辩要让人接受,首先让人接受的不是所言所辩的内容本身,而是辩手自身。如果一位辩手,无法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同,那么他所说的观点和所作的反驳在使人接受的过程中就会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要做一个好的辩手,就必须首先争取做一个完美的人,若人格不完美,做人的品位不高,那么即使再伶牙俐齿,在常人眼里,也只不过是巧舌如簧的辩手,而不是真正的辩才。
柏拉图曾说:“如果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种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两全其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中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具有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的人,在言谈中,就会充分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和人性的优美。无疑,当一个具有充分人格力量的辩手将艺术化的辩论技巧,优美的辩论风度与完美的心灵和品德高度统一在一起时,他所展现给人们的将不仅仅是辩论本身。他将给人们展现一种智慧的艺术、一种善的艺术和一种美的艺术。
人格力量还基于辩手的知识底蕴与理论素养。现代社会中人,几乎没有人能成为古希腊社会中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智者,大多数人只能通晓有关领域的知识,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谁精通哪一领域的知识,谁就是哪一领域的权威;谁知识积累越丰富,谁就对问题越有发言权。
任何人的研究都无法穷尽所有的社会问题,但真正的辩才却应该辩论所有的社会问题,并说服别人认同或支持自己的看法。这其中靠的不是三寸不烂之舌,而是辩手本身的知识积累和理论素养。深厚的知识积累,能使辩手在辩论中广征博引,融会贯通,使对手无机可乘;良好的理论素养,则能使辩手更深、更广地把握辩题,判断是非,应对问题,使对手感到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