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三卷)
22173100000045

第45章 民族之鹰斯坎德培

在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上,有一只双头鹰的图案,它本是卡斯特里奥塔家族的族徽。说起它的来历,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故事。作为阿尔巴尼亚人的英雄,欺坎德培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民主独立,为了保卫和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

阿尔巴纪亚地处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9世纪以前是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归属塞尔维亚。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不停地东征西讨,许多国家被它吞灭。不久,他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领土很小,历史上一直遭受异族的统治和战役,因此,他的人民具有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面对土耳其人的侵略,阿尔巴尼亚人民奋起反抗,掀起了维护民主独立,保卫家园的英勇斗争。欺坎德培就是当时领导反侵略斗争的一位民族英雄。

斯坎德培于1403年出生在克鲁亚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公国的大公,其公国位于阿尔巴尼亚中部。他的全名是乔治·卡斯特里奥塔·斯坎德掊,中间的“卡斯特里奥塔”,即是他们家族的领地,又是他的家族的名称。后来的阿尔巴尼亚国家,是就是以卡斯特里奥塔为基础,联合其他王公贵族的领地建立起来的。

斯坎德培出生不久,土耳其大军便征服了巴尔干半岛上的许多公国,他作为臣服国的一名人质,被扣押到土耳其的王宫里。

在土耳其,渐渐长大的斯坎德培改信伊斯兰教。由于他聪明英俊,成了宫中的宠儿,后来又当了王宫的侍从。长大之后,他参加了土耳其的军队,因为作战勇敢,足智多谋,还被提拔为军官。奥斯曼帝国还专门授予他一个贵族的爵位。

然而,斯坎德培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情感的热血青年,他没有沉缅于豪华的贵族生活,心里一直惦记着他的家族,他的受苦受难的同胞。

1443年,斯坎德培随土耳其大军远征匈牙利,途中,他听说阿尔巴尼亚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对土耳其人的统治,便寻找机会回国去。进入11月,土耳其吃了败仗,军营里一片混乱,斯坎德培感到这是天赐良机,便当机立断,率领他的侄子哈姆查及300名精壮的阿尔巴尼亚骑兵离开战场,潜回他的家乡克鲁亚城。

当时的克鲁亚城有土耳其军驻守。

斯坎德培把他的队伍分成小股,化装混进城去,发动亲友,以作内应。之后,他自己带领一队人马,拿着伪造的委任状,谎称土耳其的苏丹已任命他为克鲁亚城的“城防司令”,前来交接。

不明真相的土耳其守军打开城门,把斯坎德培一行放进城去。结果里应外合,一举全歼了敌人。

这年的11月28日,克鲁亚城宣布独立。在号角声中,一面绣着双头鹰的红旗升了起来,阿尔巴尼亚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旗帜。

斯坎德培的举动,使土耳其苏丹大为震惊和恼怒,他立即下令征讨。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斯坎德培的领导下,积极备战,准备迎击敌人。为了取得胜利,斯坎德培走遍每一个村镇,号召人民保卫家园,很快就组织了一支军队。为了联合抗敌,斯坎德培通过调解,说服,终于结束了阿尔巴尼亚各贵族之间的纷争,将各公国联合起来,建立了“王公联盟”。

1457年春,土耳其8万大军进攻阿尔巴尼亚,围攻克鲁亚城。斯坎德培的军队只有1.8万,双方兵力相差相当悬殊。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些贵族还望风而降,成了叛徒,给土耳其人当了奸细。给斯坎德培打击最大的是,他的心腹爱将、侄子哈姆查竟也背叛了他投入敌营,土耳其苏丹还任命他为克鲁亚城的长官来和自己作对。

敌强我弱,形势严峻,但斯坎德培并没有退却。他面对强敌,采取了避实就虚、消耗敌人主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术。

一天清晨,细雨蒙蒙,在克鲁亚城郊的平原上,几支阿尔巴尼亚骑兵急驰着,原来,他们是在执行突袭任务。在薄雾的掩护下,骑兵们悄悄靠近敌人,然后突然呐喊起来,跃马冲入敌营,刹那间人喊马嘶交织在一起,睡眠惺松的土耳其兵以为遭到了大部队的围攻,急匆匆地上马而逃。在混乱中,土耳其兵又互相残杀起来。等到雾散天晴,土耳其人才如梦初醒,只得垂头丧气地收拾一片狼籍的战场,掩埋众多的人马尸体。可是,一个敌人他们也找不到。

连续多日,斯坎德培都不断地派出一小股部队袭击敌军,使土耳其人疲于奔命,终日惶惶不安。

经过精心策划,斯坎德培选出了一批精锐战士,之后他放出谣言,说阿尔巴尼亚的军队已被击溃,斯坎德培离队逃跑了。

土耳其人信以为真,渐渐地麻痹松懈起来。9月的一天,土耳其军队在克鲁亚附近的阿尔普莱纳平原上召开祝捷大会,士兵们个个开怀畅饮,许多人喝得烂醉如泥。

这天夜里,斯坎德培带着他的精锐部队悄悄包抄过来,一举冲入敌营。土耳其军队措手不及,除一部分人还能进行抵抗外,大部分都不堪一击。

结果,这一仗打了一夜,欺坎德培大获全胜,3万多土耳其兵被消灭,叛徒哈姆查也成了阶下囚。

阿尔普莱纳的惨败,使土耳其人丢魂丧胆。之后,土耳其苏丹又增兵攻打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培一边英勇抗战,一边争取威尼斯和匈牙利人的援助,不断阻击敌人。

敌我力量相差如此悬殊的抗战是相当艰苦的,欺坎德培的军队尽管连连获胜,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斯坎德培的亲密战友迪布拉等7位优秀将领献身沙场,无数士兵为民族独立而捐躯。

克鲁亚城附近有一片谷地,据说有90多位阿尔巴尼亚妇女在同敌人浴血战后被包围在这里。当穷凶极恶的土耳其兵把她们逼上山崖时,这些妇女为了不当俘虏,视死如归,全都毫不犹豫地跳下悬崖,无一生还。从此,这片谷地被称为“女儿谷”了。

斯坎德培从1443年到1467年的20多年间带领阿尔巴尼亚人民英勇作战,击退了土耳其军队13次入侵,使他成为享誉欧亚的民族英雄。

1468年1月,斯坎德培染上了恶性疟疾去世,人们痛心地怀念他,继承他的业绩同土耳其人进行斗争。他奋力据守的克鲁亚城,被阿尔巴尼亚人自豪地称为“鹰之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