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三卷)
22173100000015

第15章 遣唐使

大化革新后,日本政府不断地派出使臣,到中国的唐朝来。起初每次是百人左右,到公元8世纪初,人数大大扩展,达到好几百人之多。其中有大使、副使、留学生、僧人、医生、商人以及水手等。因为是派遣到中国唐朝去的使臣,所以称“遣唐使”。

一千二百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并非易事。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至越南等地。遣唐使的船队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州北部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和宁波登陆。

公元717年3月,满载遣唐使的“四舶”(日本诗歌中四艘航海大船的简称)大船从日本难波港扬帆出航了。这是日本派出的第八次遣唐使,包括水手在内有550多人。他们取道南路航线,征服了东中国海的万顷波涛,平安到达长江口,然后辗转西行。当他们被迎入长安城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以后了。

在这次遣唐使中,有许多日本留学生。16岁的阿倍仲麻吕,由于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被选为留学生,来到了长安城。这时作为东亚中心的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年轻的仲麻吕走在长安大街上,看到那辉煌的宫殿,喧闹的店铺,整洁的书坊,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很快,他进了“太学”(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开始了学习生活。先识字,后学诗作文,同时阅读儒学经典。

经过五六年的苦学,仲麻吕完成学业,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的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很多从“太学”毕业的东方和西方留学生。考试题目很难,想不到这位年轻的日本留学生竞能捷足高登,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

从此,仲麻吕开始担任起官职,为唐朝政府工作。他先是在皇太子李瑛的书房里任司经局校书(图书管理员),并陪同皇太子研习学问。此后,又担任了左拾遗(谏官),并被破格提升为左补阙。左补阙是皇帝的侍从官,因此,他可以经常见到皇帝唐玄宗。

唐玄宗很欣赏仲麻吕的才学,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

一个名叫真备的日本留学生来看望仲麻吕,一见面就说:“你真是官运亨通啊!升了左补阙,又蒙皇上赐名。不过,我劝你还要研究研究文学。不懂文学,在长安吃不开。听说皇上就酷爱音乐,还会做诗呢。”

“是的,”晁衡沉思了一下说,“我过去喜欢和歌,来唐以后,对汉诗也喜欢起来了。”说着,他便津津有味地谈起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交往的情形,还拿出一大叠和他们唱和的诗篇来请教真备。

“啊,你真了不起,我应当拜你为师!”真备一边欣赏,一边赞不绝口。

后来,真备刻苦学习,虚心请教,也身通六艺(五经,三史,明法,算术,音韵,书法);他的勤奋好学,在长安城中同样被人们交口称颂。

岁月易逝,晁衡在中国不觉度过了40年。他的学友真备回国以后,又随日本第十次遣唐使来到中国。这时,晁衡已经升任秘书监的高官。当真备来到的消息传到他耳朵里的时候,他再也控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往,他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但唐玄宗没同意。因此,每当花好月圆的时节,他总是独自吟诵这样两句话:“举头望长天,明月可在三笠山(日本山名)。”

第10次遣唐使快要回国了。晁衡再次恳切地向唐玄宗提出回国请求。他说,他回到日本去,是为了对年迈的双亲尽一点孝道,同时也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带到日本去。

唐玄宗见晁衡情真意切,终于批准了他回国的请求。

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

公元753年10月,仲麻吕就要启程了。长安的诗友们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著名大诗人李白这时已去南方巡游,没能赴宴。王维、储光仪以及各国使节都来欢聚一堂。王维即席挥毫,写了一首《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56岁的晁衡,把自己心爱的宝剑从身上摘下,赠给中国诗友,同时也挥笔写道:“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10月15日,仲麻吕随第十次遣唐使告别长安,经扬州来到苏州黄泗浦。中国诗人们依依不舍地一直送他到那里。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鉴真这次和他同行。

四艘回日本的大木船,迎风破浪,驶入大海。但航行到冲绳岛时,不幸遭遇了风暴。除了鉴真所坐的那条船同其他两条船各自开到日本外,仲麻吕等人所乘的那条船却杳无消息。直到第二年3月,日本朝廷得到的仍旧是下落不明的报告。仲麻吕遇难的传闻传到唐朝以后,漫游在苏州的李白,深信好友仲麻吕已葬身海底,心情极为悲痛,便写下了《哭晁卿行》一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句话诗的大意是:日本的晁卿辞别了长安,一片远征的船帆绕蓬莱海岛回转。明亮的月儿沉入碧色的大海永不归来,只看见白云带着愁容笼罩着海中的仙山。

李白和晁衡相处仅仅三年时间,但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仲麻吕并没有死。他乘的那只船漂流到了现在的越南海岸,遭到当地人的袭击。180多人中,只有仲麻吕等10多人活了下来。公元755年6月,他们历尽艰险,回到了长安。

这年11月,唐朝发生了叛乱,京都长安落到了叛军手中。唐玄宗逃到蜀地,他的儿子肃宗在甘肃灵武即位。仲麻吕也随着唐玄宗辗转奔波,直到公元757年10月,才再度回到长安。尽管平定了叛乱,但唐朝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后来,仲麻吕又担任左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的官员)等职。仲麻吕70岁那年,被任命为安南节度使,所辖区域就是现在越南的河内等地。但他因多年劳累,上任不久,便得了重病。公元770年1月,73岁的仲麻吕在长安与世长辞。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代宗皇帝追赠他“璐州大都督”的称号。

阿倍仲麻吕,是八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地摄取唐朝文化的缩影,也是中日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