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挽歌
巴比伦古城遗址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约90公里的地方。3800年前,这里诞生了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带来了人类历史空前的辉煌,人们把这个古老的文明称为“巴比伦文明”,或“巴比伦——亚述文明”。
巴比伦最初不过是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一个无名小城,后来不断壮大和辉煌,成为两河流域的明珠。《圣经》中把这里称为“天堂”。
巴比伦城市占地达2100英亩,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幼发拉底河把整个城区分成两部分,河西为新城,河东为旧城,河两岸架设了大桥。整个城市被一条长约18公里,高约3米的城墙环绕着,城墙上塔楼林立,每隔约44米有一个塔楼。整个城墙分为内外两重。外城墙又分为三重,最厚的达7.8米,最薄的也有3.3米,上面建有较小的战垛以利于隐蔽射击。内城墙间建有壕沟和上围,宽约20米到80米不等的护城河蜿蜒于内城墙外。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的内墙和外墙各有一处王宫,称为北宫苑、南宫苑。在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希腊民族是惟一具有开化的文明,随着东征,他逐渐认识到波斯人和希腊人一样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于是他产生了一个伟大的计划,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为了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东方人的融合,亚历山大和大夏贵族罗克珊娜结婚,并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
南宫苑长50米,宽15米,其名声远远高于北宫苑。南宫苑建有五个建筑格式各异、错落有致的大院落。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正殿在第三重院落,王座就安放在大殿的南墙正中。在南宫苑的一侧就是闻名世界的“空中花园”。巴比伦城的建筑大多用上了釉的彩色砖块修成,神庙和王宫更是如此。这种镶有彩色图案的建筑使整座巴比伦城更显得壮美、富有激情和人文气息。巴比伦王国的蹄造者汉谟拉比,是一位具有军事天才和治国才能的君主,为了在统一疆域之后能平定内乱,他制订了一种“公平的法律”,并将它推广到全国各地。汉谟拉比是西亚历史上最早实行法治的一位国王。他自称是“太阳神最宠爱的牧羊人”。他为表示自己的“王权神授”的永恒性和不可侵犯性,把这部“法典”携刻在用楔形文字书写的高大的玄武岩石碑上。
巴比伦城的城门为世界城市城门之最,共有100多座。但其中最著名的是城市的北门——伊什塔尔门。
汉谟拉比法典浮雕。石碑上的汉谟拉比头戴王冠,身穿长袍,举起右手,正站在太阳神的面前宣誓。太阳神则坐在宝座上。他戴着一顶螺旋形的高帽。这是一幅神圣的“授权”场面,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内。“汉谟拉比法典浮雕”不仅是巴比伦重要的艺术古迹,还是我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的极其重要的实物。
在巴比伦神话中,伊什塔尔是掌管战争和胜利的女神。伊什塔尔城门高达12米,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富有激情,给人以坚不可摧的感觉。每道门有4个望楼,望楼和望楼之间有拱形过道相连。墙外壁都是用色彩艳丽的彩釉砖砌成。门墙和塔楼上嵌满蓝青色的琉璃砖,砖上饰有野牛和龙等兽类的浮雕。每块浮雕高约90厘米,共有575座。
然而由于巴比伦城多次毁于战火,伊什塔尔门成了现在该城惟一完整的建筑。
巴比伦的文明史可谓源远流长。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共同在两河之间创造了巴比伦文明。早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两河下游地区就有苏美尔人定居。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化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达到顶峰,形成了两河流域的初始文明。到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的帝国被外来民族所灭。两河流域中部的阿摩列伊人在公元前19世纪中期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以巴比伦城(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为中心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达到了两河流域文明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650年,巴比伦帝国被外族入侵所灭。公元前1300年左右,亚述人在底格里斯河的上游开始崛起,到公元前8~7世纪,其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6位国王汉谟拉比。他是一位智慧英明,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登上王位后,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随即挥兵直逼马里,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巴比伦城自从尼布甲尼撒一世建都以后,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城中建设,包括王宫、神庙、大道和寺塔。巴比伦城以其豪华壮丽而著称于世。到了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时代,城市建设已呈现出十分繁荣的面貌。这是约翰·菲希尔的铜版画。
汉谟拉比在巴比伦帝国建立了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制度。他独揽军权,振兴经济,童视农业,开发水利,使巴比伦帝国日益兴盛,在巴比伦城,他兴建了豪华宏伟的宫殿和神庙,架建了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还制造了能够跨海运输汉谟拉比最大的贡献是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刻在一根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法典共3500行,用阿卡德语写成,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前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炫耀汉谟拉比的丰功伟绩;结语则说明汉谟拉比遵从神意创立公正法典以垂久远,并警告后世,若有敢不遵法典之王,必遭神罚。法典的正文共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是世界上现存的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据说公元前12世纪,埃兰人入侵巴比伦时将这根石柱作为战利品掳回苏萨(位于今伊朗的西部)。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苏萨遗址发现了这根石柱。
美索不达米亚雕像。
巴比伦不但创立了世界第一部法典,而且第一个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实行七日一周的制度。后来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部深受巴比伦的影响。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占领巴比伦城,巴比伦城开始失去往日的辉煌,到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巴比伦城逐渐式微。
在岁月无情的荡涤下,巴比伦废墟完全被沙漠包围。1958年,伊拉克政府开始对城址中的遗址进行修复。这是复修前的荒凉景象。
亚历山大曾拜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自幼接受希腊文化教育,梦想征服世界。他16岁起,就跟随父亲参加军事征战,熟谙军事知识。在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中,18岁的亚历山大曾指挥马其顿军队的左翼取得辉煌的战果。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之后,着手仿效希腊人的制度,实行政治、商业和军事改革。他进行的军事改革最为成功,他创立了包括步兵、骑兵和海军在内的马其顿常备军,将步兵组成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号称马其顿方阵,中间是重装步兵,两侧为轻装步兵,每个方阵还配有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重装骑兵,作为方阵的前锋和护翼。亚历山大通过这些改革,使马其顿迅速成为军事强国。他在平定国内叛乱和希腊反马其顿起义之后,便开始了对东方的远征。
巴比伦王国界碑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包括步兵3万人,骑兵5000人和160艘战舰,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向波斯进军。当时波斯帝国已极度衰弱,亚历山大便以快速的攻势轻易地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在伊苏斯大败波斯军队,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此战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沿地中海东岸征服了叙利亚和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国王),他还自封为法老。
苏美尔人发明的圆筒印章。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又率军回师亚洲,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尽管大流士人多兵强但还是遭遇惨败。随后亚历山大联军乘胜南下一举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利斯等地,摧毁了大流士政权,掳掠大量金银财宝。亚历山大还把城市里的大部分居民流放出去。从这时起,古巴比伦并始丧失自己的优势地位。公元前二世纪,古巴比伦被沙漠彻底摧毁,许多城市被埋没在了黄土里,巴比伦城也成为了传说中的王国。
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大流士被其部将谋杀。亚历山大由此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然而夺得大片土地的亚历山大并不满足于现状,公元前327年,他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直到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由于多年远征,军队气力消耗巨大,加之印度人民的反抗和自然条件的不适应,亚历山大放弃了东进的计划,于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
亚历山大征服了巴比伦,挥戈指向印度,在娶了大流士的女儿不久,亚历山大因发热生病而死,死时还不到33岁。
美索不远米亚雕像。
从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到塞琉西王朝时期,巴比伦城开始沙漠化。城市居民也逐渐离去。再后来,滚滚黄沙完全掩埋了昔日辉煌无比的巴比伦城。直到20世纪初这颗被掩埋了将近2600年的两河明珠才被考占学家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冒犯上帝的城市”
说到巴比伦文明人们不得不想起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它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令人遗憾的是,美丽的“空中花园”却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
“空中花园”是人间恋情的产物,关于它的传说至今令人唏嘘——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河流,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输水设备,使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
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美丽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可婚后不久,国王发现公主总是愁容满面。尼布甲尼撒便问其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景色非常喜人,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实在荒凉。我每天都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公主的思乡病使尼布甲尼撒二世萌生了建造一座美丽花园的想法。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一个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下面是潺潺流水,园中还有幽静的山间小道。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如此美丽的园林景色终于使公主眉开眼笑。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
“空中花因”当然从来都不是吊在空中的,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公元前1世纪,作家昆特斯·库尔提乌斯对“空中花园”作了这样的描述:“无数高耸入云的树林给城市带来了荫蔽,这棵树有12英尺粗,高达50英尺。从远处看去,如荫的灌丛让人认为是生长在高大巍峨、树木繁盛的山上森林。”
尼尼微的毁灭使亚述国无情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废墟中。多少个世纪以后,西方画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无一例外地把美丽的尼尼微描绘成末日到来前的凄凉。
1899年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德卫在巴比伦城遗址进行挖掘。可由于地下水位太高,发掘仅限于新巴比伦时间后地层。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面积有1260平方米的奇异建筑——略带长方形、处于半地下状态。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布局对称,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在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呈正方形,两个呈椭圆形。考古学家分析,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遗址。因为那些小屋极有可能是原来的水房,而水槽则显然可用来安装压水机。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
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考古学家还在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的痕迹。
空中花园实际上是一个筑造在人造土石林之上,具有居住、游乐功能的园林式的建筑体。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考察并描绘了这个非凡的创造之后,“空中花园”便成了著名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了。
但是若干年来,世人也无法证实考古学家的推理是否正确。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中,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后来有些考古学家认为“空中花园”并不在巴比伦城,而是在亚述的首都尼尼微城。因为尼尼微城内也有许多的花园。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灌溉这些花园,还专门从底格里斯河引水过来。尼尼微的一个城门甚至被命名为“花园门”在众多花园中,国王辛那赫里布在自己宫殿附近建造的一处大花园最为著名。花园依山而建,山上种满奇花异草和许多树种。辛那赫里布花园因为建在小山上,山顶建有宫殿、庙宇,因此他的花园也被称为空中花园。可备一说。
巴比伦城除了有着谜一样的“空中花园”外,还有一座据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
这个说法来自《圣经·旧约》。《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堂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通天塔。他们用砖和河泥做为建筑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由于人们不能通过语言进行沟通,所以巴别通天塔也无法建造下去了。
巴比伦人冒犯上帝,受到惩罚。后来人们就把巴比伦称为“冒犯上帝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