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就这几招
22128100000061

第61章 吃亏就是占便宜

东京横山町有名的岛村大楼业主、岛村产业公司及丸芳物产公司董事长岛村芳雄,早年背井离乡,前来东京一家包装材料店当店员,薪金只有一万八千日元,还要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因此他时常囊中羞涩,身无分文。

岛村回忆说:“下班后,在无钱可花的情况之下,我拥有的唯一的乐趣只是在街上闲逛,欣赏人家的服装和所提的东西。”

他对凄凉落魄、身无分文的生活并没发过牢骚,也没有失去他爽朗的个性。

有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散步时,注意到无论是花枝招展的小姐,还是徐娘半老的妇人,除了都拿着自己的皮包之外,还提着一个纸袋,这纸袋是买东西时商店给她们装东西的手提袋。

“嗯!这样提纸袋的人,最近越来越多。”

机会就是成功的开端,在对一项事情一见倾心之后,对它的兴趣日益加深,然后把全副心神凝注在这事情上面开始下苦功,就可慢慢地走上成功之路了。

他如此一想,整个心就被纸袋和绳索占据。两天后就到一家跟商店有来往的纸袋工厂参观。果然,如他所意料,工厂忙碌得不可开交。参观之后他怦然心动,毅然决定无论如何非大干一番不可。

“将来纸袋一定会风行一时,做纸袋绳索生意是错不了的。”

然而身无分文的他虽然有万丈雄心,但是却有无从下手的感慨。最重要的是资金要从哪儿得来呢?世上有锦上添花的人,但却少有雪中送炭的人。“但是让这个机会溜走,也许以后永远不会再有机会了,我必须紧紧地把握住它!”

以后几天,缺乏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最后他决心硬着头皮去各银行试一试。

一到了银行,他就对纸袋的未来远景,纸袋绳索制作上的技巧,以及他的原价商法,该事业的展望等说得口干舌燥,但每一家银行都很冷淡,不理睬他。不仅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有的银行以对待疯子的态度来对付他。

“我每天前去走动拜访,只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总有一天他们会改变主意的。”他如此想,于是他就决定把三井银行作为目标,连日不间断地前去展开波状攻击。

然而他疯人般的热心,在三井银行也没有得到同情。起初态度冷漠连他的话都不屑一听的职员们,过几天,对他蔑视的态度就逐渐表面化,终于耐不住厌烦大发脾气,一看到他就以怒目相向。有时他一来,大家就发出一阵哄笑来取笑他,有时他一进来就把他赶了出去。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前后经过3个月,到了第69次时,对方竟也被他那苦心孤诣、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答案贷给他日元100万元。

当朋友、熟人们知道他获得银行贷款100万日元,于是他们也纷纷伸手帮忙,有的出资10万元,有的贷给他20万日元,不久就有200万日元的资金可运用。

如此,岛村就辞去店员的工作,立即设立丸芳商会开始绳索贩卖业务。

岛村深信,虽然他的条件比别人差,但用自己新创的“原价销售商法”干下去的话,一定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立足的。

岛村的原价销售法相当有名,但方法很简单,没什么花招。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他前往黄麻产地冈山的麻绳索厂商,一条45公分长的麻绳以5角钱大量买进,然后照原价一条以5角钱卖给东京一带的纸袋工厂。

完全无利润反而赔本的生意做了一年之后,“岛村的绳索确实便宜”的名声远播,应接不暇的订货单就从各地像雪片纷飞般源源而来。

接着,岛村就按部就班,采取他的行动,他拿购货收据前去订货客户处诉说:“到现在为止,我是一毛也没赚你们的钱。但是这样让我继续为你们服务的话,我便只有破产的一条路可走了。”

这样跟客户交涉的结果,客户也为他的诚实的做法深受感动,心甘情愿的把交货价格提高为5角5分钱。

然后,他又到冈山找麻绳厂商洽谈:“你卖给我一条5角钱,我是一直照原价卖给别人的,因此现在才有这么多的订货。如果这种无利赔本的生意让我继续下去的话,我只有等关门倒闭了。”

冈山的厂商一看他开给客户的收据存根,便大吃了一惊,这样甘愿不赚钱做生意的人,他们生平头一次遇见,于是就不加考虑,一口答应以后供应他一条4角5分钱。

如此一条赚一角钱,在当时他一天的交货量一千万条算起来,一天的利润就有100万元,比以前当店员5年的薪金还要多。

创业两年后,岛村就成为名满天下的人,同时把丸芳商会改为公司组织。

他回忆说:“有一次我遇上以前去三井银行时把我赶出来的银行职员,他知道我发了大财,因此一看见我就面红耳赤,望而却步,一会儿,就默不作声的逃之夭夭了。”

创业13年后,他一天的交货量至少也有5000万条,其利润实在难以计算。现在袋子绳索更是讲究,有塑胶带、缎带、绢带等,一条卖价5元左右,这些高级品的利润更是可观。

岛村的成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有先见之明,在十多年前就预料,纸袋流行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其次是他的原价商法得到了业界的信任,使他不花一文宣传费,顾客便自动替他宣传,使他无往不利,在几年间就从一个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日本绳索大王。可以说,他的原价商法,即是“吃亏就是占便宜”商法,是一项最高明、最高超、奥妙无穷的招财进门的法宝。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待世上的许多事情,千万不要用放大镜去对待,从而把对方的缺点加以放大。生活中,不要过分地计较一些小利,不要做得滴水不漏,显得太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