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就这几招
22128100000181

第181章 心软说不出“不”字

不要心太软,就是要学会懂得拒绝。

我们知道,“不”是个十分强而有力的字眼。幼儿到两岁左右,就知道说“不”是表现个性的方法,只要拒绝合作并坚持到底,最后总能达到目的。对“拒绝”这个观念的认知,恐怕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了。

长于拒绝的艺术可以避免承诺过多,分身乏术。还有:可以避免食言而肥。可以避免退而求其次的心态。可以避免心力交瘁。

如此即可依自己的条件,而不是他人的条件,作110%的付出,可以毫无保留地发挥自己。

某公司的行销部门就有一位不好意思开口说“不”的业务人员。每当开会时征求自愿者拜访某家公司时,他必然自告奋勇接下来;他的档案中永远堆满有待开发的客户资料。奇怪的是,只要有充分的时间,他的表现绝不令人失望,但贪多嚼不烂,他往往力不从心。

这对公司、对个人而言都是一种损失。他所达成的业绩无法弥补从指缝间溜走的机会;如果他懂得拒绝,相信可以有更好的成绩。少揽下一些工作,反而可以更有成就。说与不说“不”这时就格外重要了。

该拒绝就拒绝,但每个中国人都深知不能随便拒绝别人,所谓情面难却,就是一道安全阀。

然而,每个人又不可能样样都随人所愿地满足他人的要求,特别是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或者在他人以此为试探有得寸进尺的可能没,这时如何把握分寸,拒绝别人而又不伤和气,就颇见智慧了。

宋高宗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逼高宗让太后垂帘听政。大臣朱胜非劝降了苗、刘二人,朝廷授他们淮南两路制置使之职,要他们即刻上任。但是苗、刘二人硬要皇帝给他们立铁契,作为不计前嫌的保证。退朝后他们找到朱胜非要求办理此事,朱胜非当着他们的面写好给皇帝的奏折,并让下属查一下有关先例。

第二天,苗、刘又派人到朱府催促赶快举行赐铁契仪式。朱胜非没有直接回答他,却回头问部下:“我让你们去查先例,查到了没有?”

部下回答说:“无先例可查。”

朱又问:“那就按过去制作铁契的办法做,你们知道怎么做吗?”

回答说:“不知道。”

朱又问:“这么说来能给他们铁契吗?”大家都笑了起来,苗、刘派来的那个人也笑着说:“我已经拿到了。”说完,就回去交差了。

朱胜非面对不合理要求,不是一口回绝,更不是“义正词严”地来上一通大道理,而是在与手下的一问一答中,让对方自己意识到要求过分,从而自行撤回要求。不拒而绝,正好平息了一个直接拒绝有可能酿成大祸的事端。

拒绝,绝不是一件有失颜面的事情,所以无须为此感到不好意思。你若认为口头式的拒绝过于直接,那么也不妨采用书信来表达。最重要的是能清清楚楚地将不能答应的原因说明,以消除对方可能产生的误解。至于对方有何反应或看法,就看他为人如何了。不过你决断与明智的拒绝态度,必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肯定。

倘若你不仅具备了拒绝的勇气,同时还具有为对方设想的智慧,那么就已经掌握到拒绝的艺术诀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