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就这几招
22128100000175

第175章 不要有“妇人之仁”

心黑手辣胜者为王

楚王命令成得臣为大将、斗勃为副将进攻宋国。宋襄公与司马公孙固研究对策,公孙固剖析宋襄公靠什么取胜,宋襄公回答说:“宋国虽然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从前武王只有三千猛士,却战胜了殷纣王的上万军队,靠的完全是仁义。”

于是,宋襄公在战书的末尾批上:十一月初一双方在泓阳交战。又命令制作一面大旗插在大车上,旗上写着“仁义”两个大字。公孙固暗暗叫苦不迭,私下里对乐仆伊说:“战争本来就是厮杀,如今却说仁义,我不知道我们国君的仁义在什么地方啊?上天夺回了主君的灵魂,我认为已经很危险了!我们一定要小心行事,不使国家灭亡就万幸了。”

楚军成得臣在泓水岸北驻扎,斗勃请令说:“我军应五更时渡河,以防宋兵布好战阵攻击我军。”成得臣一笑说:“宋襄公做事迂腐至极,一点不懂兵法。我军早渡河早交战,晚渡河晚交战,有什么担心的呢?”天亮以后,部队才陆续渡河。公孙固请襄公下令出击,说:“楚军在天亮才渡河,过于轻敌。我们乘他们没渡完,冲上前去厮杀,是以我们全军攻击他们部分,如果让他们都渡过来,楚兵多我军少,恐怕不能得胜,你看怎样?”

襄公指着大旗说:“你看见‘仁义’两个字了吗?我堂堂正义之师,岂有乘敌军渡一半而出击的道理?”公孙固又暗暗叫苦。一会儿工夫,楚兵全都过了河。成得臣戴着精美的帽子,上面扎着玉缨,上身绣袍,外着软甲,腰挂雕弓,手执长鞭,指挥士兵东西布阵,气宇轩昂,旁若无人。公孙固又对襄公说:“楚军正在布阵,尚未形成队列,现在立即击鼓进攻,楚军一定会大乱。”

襄公往他脸上吐唾沫说:“呸!你贪图一次冲锋获得的小利,就不怕不配千秋万代的仁义之名吗?我堂堂正正之师,岂有乘敌人没列成阵就进攻的道理?”公孙固只好再次暗暗叫苦。楚兵摆好阵势,只见人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兵人人面带惧色。襄公下令击鼓,楚军中也响起击鼓声,襄公自己举着长矛和护卫的官兵催马向楚阵冲来。

成得臣见宋兵来攻,暗自传下号令,开了阵门,只放襄公一阵车马进阵。经过一阵冲杀,宋军大败,“仁义”大旗已被楚军夺走。襄公身上受了许多伤,右腿中箭,折断了膝中之箭,已站不起身来。幸好公孙固赶来,把襄公扶到自己车上,用自己身体挡在前面,奋勇向外冲出。等到冲出楚阵,护卫的官兵已没有一个生存。宋军的战车兵甲,十丧八九。

成得臣乘胜追击,宋军大败。公孙固与襄公连夜逃回都城。宋兵死的人很多,他们的父母妻子都聚在一起讥讽襄公,埋怨他不听司马的话,以致有此大败。襄公听到这些话后,感叹道:“君子不重伤别人,不擒拿年纪大的人。我要用仁义带兵,岂能仿效这种乘别人危险而行动的事情?”举国上下没有不讥笑他的。

心慈手软对政治家、军事家来说,都应该算是致命的弱点,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你死我活、你上我下的斗争,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楚汉之争,本来是你死我活的事情,项羽在关键时刻,却表现出“妇人之仁”,放刘邦一马,结果是虎归山、龙入海,项羽最后只能“霸王别姬”。

要知道,世间的规律本就是“适者生存,胜者为王”。当面对你死我活的争斗时,绝不可有“妇人之仁”。

要想做成事、做大事,就一定要心狠手辣,对敌人心慈手软就是对自己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