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就这几招
22128100000143

第143章 小事愚,大事明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他在下面两件事上表现出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无人可比,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一场危险的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督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如果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奸臣,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晋代人谢万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忍让的故事,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的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于心;相反,都表现出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客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交际方面不要过于“精明”。交际应是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只要诚恳待人就足够了,难道还需要掺杂什么别的东西吗?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淳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刁钻奸猾,会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告终。

有一种情况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逞聪明,引火烧身。三国中的杨修,可谓绝顶聪明吧,他的几次“聪明”过了头,才智太显露,结果引起了曹操的嫉恨,最后被杀掉。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不讲究,言辞不考究,说话居高临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在朋友中间装一装糊涂,别人不会把你当成傻瓜廉价处理掉的。糊涂,是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高效黏合剂。

糊涂的核心是:外表糊涂,内心不糊涂。这种糊涂,只是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装糊涂本身,是一种大智慧。

孔子曾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化解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不但需要做事的技巧,更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宽厚的心态。我们遇到的一些麻烦本来可以避免,但是双方在自尊心、好胜心的驱使下追求一时的胜负,结果浪费了精力,得不偿失。如果我们主动采取退让的行动化解尴尬,对方也会主动撤身,从而避免了双方发生更大的误会。“大事化小”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