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徽黄山,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以奇松、怪石、云海而吸引着中外游客。就拿云海来说吧,人们常用“不识庐山真面目”来形容庐山的云雾之多,其实,庐山一年有云雾的天数平均为195d,而黄山却有250d以上。黄山不仅有云雾的天数多,且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飘忽不定,那种变幻莫测的景象犹如把人带进了神话世界。
在黄山看云海的最好时间是每年10月份到第二年的5月份,最好的时机是雨停放晴的时候。这时,低空的空气中湿度较大,云雾较浓,但见云雾在峰谷间推来拥去,远及天际。迅即,云涛翻滚,波澜壮阔的云海景象尽收眼底,那气势一定会令你叹为观止!高出云海的山峰此时就像海上的一个个孤岛,随着云海海面的涨落,山头时隐时现。此时,你若站在天都峰向莲花峰远眺,真像几朵刚出水的芙蓉,莲花峰真是名不虚传。云海有时会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呼啸奔腾,还会像海浪一样撞击,拍打着山体。当云雾较淡时,那又是另番景象了。这时的云雾如烟云一样飘忽弥散开去,像缭绕在半山腰的飘带。当受到地形的影响,云会沿着山坡倾泻而下,像从高山上轻轻流下瀑布。当云雾一阵阵飘荡时,使山峰、奇松、怪石时隐时现,从远处看上去像海市蜃楼一般。若站在山峰上背太阳而立,还能在前面飘忽的云雾中看到“峨嵋宝光”。
黄山云雾的颜色还会随着刮风、雨雪、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有时是桃红、深红、粉红、银红、玫瑰红、朱红,有时是橙黄、金黄、鹅黄,而月光下的云是银色的,薄薄的云雾从松竹间飘过时又变成了绿色……真是变幻莫测。若登上有利位置观日出,那就美妙了。先前湛蓝的天空,突然在东方天际出现鱼肚白,再逐渐泛红,再转变成金黄色。紧接着是在红色的天幕上射出万道霞光,愈来愈亮,不久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随着红日的升起,一望无垠的云海像是沸腾了一样,云海海面不断地膨胀,升腾,在阳光照射下云彩被染得五彩缤纷,松石也闪耀着晶莹的五彩光芒。处在这生机勃勃、彩色迷人的世界中,你既会感到自己如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神话仙境中,又会感到整个黄山好像变活了!
世界雷都
茂物市位于爪哇岛西部,坐落在海拔260m的山间盆地之中。它的南面紧挨高原,并耸立着好几座海拔二三千米的火山。来自爪哇海的湿热气团,到茂物时便无法通过,只得顺着高山上升,起伏的山岭热量分布又均匀,空气很容易上下对流,形成积雨云,积雨云发展到一定程度便雷电交加了。
茂物市上午常常天气晴朗,近中午空中积雨云愈积愈厚,午后积雨云势如排山倒海,接着便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后,空气清新,全市沐浴在骄阳之下,行人身上被淋湿的单衣一会儿便干了。
我国雷雨分布南方多,北方少,潮湿地区多,干旱地区少。我国雷雨最多的地方是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海南岛,其中海口每年有118d,景洪有122d,琼中有123d,儋县有124d,勐腊有128d。勐腊成为我国“雷都”。
球状闪电
在我国江苏北部,一次雷雨时,曾有人看到一团火球追逐着一只野兔。野兔拼命地奔跑,窜进了草丛,火球也跟着窜进草丛。事后人们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团烧焦的草叶和一只死兔。在欧洲某地,人们也在一次雷雨中看见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从天而降。它从紧闭着的窗户中钻进去,撞到墙壁上后,又在房内乱窜一阵,最后跃入房角的一桶水中,不多久水就沸腾起来了。可是,事后人们在桶里却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这种火球实际上是球状闪电。球状闪电是一团直径10~20cm的带电气体球,它很轻,又红又亮能随风飘移,来无影去无踪,就像《封神演义》中所说的哪吒的风火轮,看上去很吓人。可它的一生很短暂,从形成到消失仅几秒钟,只有极个别的能超过1min。它喜欢沿电线、水管、热空气等移动,而且还有个怪脾气,喜欢从门窗、烟囱、甚至缩扁后从门窗的缝隙钻进房内,钻进去后又恢复球状。移动时还会发出咝咝声,消失时常伴随爆炸。它有一定的破坏性,如毁坏烟囱,或劈碎建筑物的一部分等。
球状闪电是一种奇特的闪电,但它的形成原因还未最后探明。有人认为是一团涡旋状的高温等离子体,有的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放电等。但它里面究竟隐藏什么奥秘,总有一天会被探索者揭去这层面纱的。
黑色闪电
1974年9月21日,前苏联天文学家恰尔诺夫因调查一次陨星陨落情况,来到查波罗什城。这天下午他与另外两位调查人员到野外勘探陨星坑,将近6时的时候,忽然从不远处传来阵阵隆隆的雷鸣声。恰尔诺夫抬头看看天空,整个天空像张着一幅一望无际的灰色幕布,就在这灰色天幕上不断地出现闪电,先是一道耀眼的蓝光冲破天幕,紧接着轰隆隆一声响雷。恰尔诺夫听了这阵阵沉闷的雷声,知道一场大雨即将到来,便招呼同事赶紧躲进附近一幢房屋里。正当他们跨进房子时,狂风暴雨铺天盖地地袭来。就在他们庆幸及时躲过这场暴风雨,避免了落汤鸡之苦的时候,在他们头顶的上空,又是一阵紧似一阵的霹雳声响起。就在这阵阵霹雳声中,恰尔诺夫清晰地看到了一种十分罕见的闪电——黑色闪电。这种闪电像一道夺目的线状光道在天空划开一条裂口,接着是一道黑色闪电在茫茫灰色天空背景上舞动着。
经过科学家的长时期观测,还发现当这种黑色闪电从空中坠落到地面上来时,常常附着在树梢、桅杆、屋顶或金属物表面上,并呈瘤体或泥团状。当人们用物体去敲击它时,黑色闪电便立即变成火红色(燃烧)闪电,随后便的“嘭”一声,爆炸开来。
闪电的颜色,一般都是蓝色的,红色或白色的,为什么会出现黑色闪电呢?
原来大气中由于太阳光、宇宙射线,云的电场、线状闪电和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天空中会产生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这种微粒便聚集在一起,而且能像滚雪球那样愈滚愈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球状物。这种球状物不会发射能量,但可以长期存在,它没有亮光,不透明,所以只有白天才能观测到它。黑色闪电又是一种最危险的闪电。因为人们很容易把它看成是一只飞鸟或其他东西,而且一旦接近它时,便会马上发生爆炸。
台风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台风一来,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风骤雨袭击大地。古时候,人们认为台风是一种残酷无情的神灵;把它画成一条可怕的龙,从天而降,飞落到汹涌的大海中。
其实,台风是一种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发生在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的热带气旋,叫做台风。
这些地区离赤道较近,几乎常年处于太阳光的直射之下,海水温度比较高,蒸发出大量水汽。当海上的空气大规模上升的时候,四周较冷的空气就来补充。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北半球的气流向右偏转,例如,原来的东风,偏转成东南风,原来的西风,偏转成西北风,结果就在洋面上形成—个逆时针方向的气旋,旋转速度变快,范围不断扩大,当它的中心附近的风力达到8级以上的时候,气旋就发展成为台风了。
台风是一个同水旋涡相似的庞大的空气旋涡,直径从几百千米到1 000km,高度一般都在9km以上,看上去好像一个活动在海面上的巨大的蘑菇。台风的中心叫台风眼,是一个直径约10km的空心管状区。台风眼的外围是急速旋转的气流,外面的气流不易进入,所以那里是晴好的天气。从台风眼向外,四周是巨大的浓厚的云壁,这里是发生狂风暴雨的地区。台风的外围所在地区,受到外围气流和蘑菇状气旋顶部的积雨云影响,也会出现大风和阴雨天气。
台风生成后,自己一面旋转,一面向偏西、偏北方向移动,这是由于台风的发源地正处于东北信风带,又受到地球自转影响的缘故。我国南起广州湾,北到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日本群岛等地,都会受到台风影响。
台风登陆后,由于得不到热量和水分的补充,加上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量就减弱,速度减慢,最后消失了。它的影响范围在沿海100km之内,最远时也只能深入内陆400km左右。
台风影响我国的时间一般在5~11月间,出现最多的是7~9月。8级以上的台风,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第三舰队在海上突然遇到台风,损失惨重,使146架飞机被毁,800多人丧命。
1973年10月,在我国海南岛琼海登陆的一次台风,造成房屋倒塌,它的破坏程度可与一个小范围的强地震相比。
1975年8月,河南省受到台风侵袭,特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水库被特大洪水冲毁,人畜伤亡惨重,铁路被毁,交通中断,使国家和人民蒙受了巨大损失。
1959年9月26日袭击日本沿海的15号台风,在伊势湾掀起了35m的增水,使高潮位达到7m,造成75万人伤亡和失踪,36万km2的土地面积受淹,经济总损失高达825亿日元。狂风夹带着巨浪将名古屋沿海一艘7 000吨货船推上海岸,摧毁了数千栋房屋。
北太平洋西部,每年产生的台风平均有20次,多的达30多次,少的也有9次。台风大都发生在菲律宾以东的海面,每小时平均速度为25~30km。但是各个台风的行进路线不相同,一般分3路:一路向西,经过南海,在我国两广地区和越南一带登陆;一路向西北,穿过台湾岛,到我国福建、浙江和江苏沿海登陆;另一路向北,又转向东北,移向日本。
台风移动的路径,往往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时,好像出现一座无形的巨墙,挡住了台风,使它向西行。当副热带高压减弱衰退时,就会先向西北,然后转向东北,形成一个抛物线形状的路径。
从1959年开始,我国中央气象台对每年出现在北纬10°以北、东经150°以西太平洋和南海上,估计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的台风,按照前后顺序进行编号,如1990年发生在上述范围内的台风,就叫9001号台风,依次类推。到来年,又从第一号开始重新编号。
设在关岛的美国太平洋艇队气象中心,虽然不给台风编号,却要为每一个新出现的台风命名。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是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的,将26个字母编完后,再从头开始,不受年度限制。所取的人名名字是男女相间使用。例如,1981年第一号台风Freld是一个女性名字,第二号台风Geraid是一个男性名字,第三号台风Holly又是一个女性名字。
20世纪70年代,我国研制的海洋气象自动遥测浮标——“南浮1号”,首次投放在海南岛清澜港外,测量了风、浪、流、气温、气压、水温、盐度等12项参数。1983年底,再次投放以珠江口外上州岛南50km的海域,“南浮1号”测出并发回了掠过它南面的台风各种数据,为一次强台风的准确预报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它就成为南海中捕捉台风信息的“能手”。
根据最近几年来气象卫星的观测,在热带洋面上,每年夏季约有几百个热带气旋扰动发生,其中只有1/10才发展成为台风,大部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在洋面上消失了。利用卫星可以及早发现台风,随时跟踪台风,发出预报,做好预防工作。几年前,有一艘外国万吨货轮“海豹号”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突然触礁遇险。我国交通部门立即组织抢救,准备把它拖回港口,可是海面正发生18号台风,抢救方案难以确定。因此同气象台联系,要知道台风未来的趋向。气象台工作人员日以继夜地注视着天气图,监视台风的行动,随时同交通部门取得联系,讨论营救方案。当时,离“海豹号”最近的有我国的两艘海轮,一艘是“海宁号”,正在南海上航行,另一艘是“齐标号”,正在福建沿海值勤。当时太平洋上还有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墙,竖立在台风的北部,台风可能向西行进,也可能向东北移去,一时很难作出判断。但是,抢救工作又要求必须在1h内作出决定。由于气象工作人员详细分析了天气的形势,查阅了历史上的天气图,正确得出预报结论:“台风继续西进,15h后与‘海豹号’相遇。”交通部门立即命令“海宁号”从南面靠近外轮,要“齐标号”改变航向,向西南方全速前进,驶进台风的可航区进行营救。“海豹号”由“齐标号”“海宁号”夹拖着平安驶向港口,“海豹号”终于得救。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第三代气象卫星发射后,能随时发现洋面上刚生成的台风,并加以跟踪、监视,每隔25min报告一次中心位置,迅速而正确地向地面预报它的动向,一直到消失为止。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减少台风所造成的损失。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人们只看到了它灾难性的一面,可是,对于它有益的一面却被忽略了。1980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台风学术讨论会上,许多专家提出,应该对台风重新评价,因为台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也是多方面的。
台风有害也有利。台风夹带的雨水给久旱的庄稼带来甘霖。例如,1978年,我国东南部沿海普遍干旱,旱情严重,农业生产急需要来场及时雨。7811、7812号台风于8月下旬在闽粤沿海登陆,两省广大地区下了一场大雨,上海、浙江、江西地区也普降喜雨,解除了旱情。9月下旬,7817号台风越过海南岛南部沿海,它的边缘影响到湖南、广西、广东地区,普降及时雨。
夏季,我国南方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稳定控制之下,气候炎热干燥。这时候,雷雨的范围太小了,雨量也少;奇热预兆着台风将会形成。随着台风自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在几十以至上百千米范围内,风力增大,普降大雨,把暑气一扫而去,为人们防暑降温。
飓风
飓风,这个名字是根据古代印第安人的雷神来命名的,意思是“风暴之神”。
飓风大都发生在西经25°以西、北纬8°30″之间的大西洋上。最早孕育时,只是热带海洋上空的一股低压带。暖空气向那里汇流聚集,不断上升,巨大的气柱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凝成云和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这股气流上升得更快。科学家估计,飓风从海洋中和空气中所卷走的水达25万t。这些水在一天里由冷凝而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30亿t级核弹爆炸的能量。当受热的空气上升越来越快时,新的空气不断聚集在风暴中心,就这样飓风变成速度更猛烈的风。
地球的自转,在北半球使风暴中心移动的风偏右,向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使风暴中心移动的风偏左,朝着顺时针方向旋转。
飓风的直径一般为800km,有的超过1 000km,飓风的中心是“风眼”,半径5~30km是平静区。“风眼”的四周,包围着一层浓密的云,风势最猛,飓风带来的滂沱大雨就是从这一云层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