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正本
22103400000010

第10章 企业文化的内在作用机制(3)

在楚汉战争后期,项羽围困荥阳,刘邦实行陈平的离间计,拿重金买通楚军将士,令其散布谣言,反间项羽和其谋臣之间的关系。流言首先指向钟离昧,说钟离昧战功赫赫,却不能被封为王,早已心怀不满,已决定投靠汉王云云。项羽历来不相信外人,听到谣言后,马上对劳苦功高的钟离昧等人产生了怀疑,不再重用他们。接着指向亚父范增。说因为项羽屡拒亚父忠言,所以才害得大家背井离乡,疲于奔命。现在,众人欲举推亚父取代项王,与汉军联合起来消灭楚国。至于范增私通刘邦,项羽虽不信,但却存了疑心。为了弄清事实真相,项羽便派使臣前往汉营探个虚实。陈平趁这个机会,将计就计。刘邦派陈平以最隆重的礼节接待项羽的使者,礼貌有加,殷勤倍至。正当陈平陪项羽的使者在推杯换盏时,刘邦过来了。见到项羽的使者,刘邦假装吃惊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臣,原来是项王的使臣!”说完这些,刘邦连一句辞别的话都没有,立即离开了现场。项羽的使者正纳闷间,几个仆人过来把猪牛羊肉等丰盛的菜肴端走,换上简简单单的菜汤。项羽的使者感到受了侮辱,肺都气炸了!回到楚营,一一向项羽禀报。生性多疑的项羽听完使者的汇报后,立即下令,削去范增兵权。当范增发现项羽对自己产生怀疑时决定辞职。范增离开荥阳孤零零一个人往家乡走去。可能是无端的怀疑和猜忌,让范增心中堆积了太多的怨恨和痛苦,怒火攻心,“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乾隆在《乾隆御批纲鉴》中谈到:“陈平此计,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以为奇,而世传之可发一笑!”项羽之所以被陈平“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的离间计得成,是因为项羽自我意识没有参与聚焦,对范增对项楚政权忠心耿耿,殚精竭虑的本质视而不见所致。

(5)情感情绪行为的关注点聚焦过程

按照理想状态分析,人作为一个主体性存在,有自己高度觉醒的意识,行为选择都一定会遵循完全意识的最优选择行事。但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少部分行为属于完全意识的最优选择行为。因为从意识的角度分析,人在任何情况下的行为选择都难以保证确定无误。

一是因为总有一些他当时无法获得的信息。股市投资,选哪支股票,不选哪支股票,谁也不可能把所有上市公司的所有信息都准确完整地收集起来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和评估计算后再决定。因为上市公司太多,不可能一个一个地调研,更不可能把这些信息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后评估计算,况且很多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是根本无法获得的。

二是完全意识行为对所有复制因子的分析处理是一个艰难费时的过程。围棋对弈双方,谁也算不清十步、二十步之后双方的落子和对策,更不可能把全盘一百多步棋都算透。聂卫平也不过算到十步、十多步。笔者曾经在他以一对十的表演赛中和他对弈过。十个对弈者围成一圈,他在中间,顺序走到每一个对弈者桌前,看一下落了子就走向下一桌。他根本就不算,也没有时间算,完全是凭直觉。

三是,这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人是一个受情感情绪驱动的动物,当他面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意志价值形成特定关系时,总会形成一定的情感情绪,驱动他采取行动,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思考论证。而这原因的作用在一般人身上几乎是无法抗拒的。

A.当外部世界发展变化没有给他带来损失时,他会暗处庆幸而喜从中生;

B.当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没有顺应他的意志想法,而甚至直接形成对立时,他会因心中不平而怒从中生;

C.当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使他自身陷于孤立无援状态时,他会因无助而悲从中生;

D.当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使他的意志价值得到充分满足时,他会因意志目标达成的无碍而乐从中生;

E.当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对他不利,威胁到他的价值目标实现时,他会因不安而忧从中生;

F.当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方向性质不确定,不知是否会有灾祸降临时,他会因前景不明而惧从中生……

正是这些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加上情感的作用,让人把心理关注点聚集到了少数复制因子所承载的信息指令上。从行为选择的角度分析,它的作用缩短了行为主体对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信息处理和思考的过程。这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负面作用就是让人顾此失彼。

从对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认知,到采取反馈应对的行为选择,人在行为选择时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情感情绪。情感情绪的丧失,也就是行为选择能力的丧失。在佛教徒中被认定为定的一个最高境界——八风吹不动,任你赞美、嘲讽、毁谤、吹捧,或者给予利益、加害,或者提供满足,甚至折磨,都不为所动,这种定也就是心死。心死了,他也就不会对任何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留心和关注,也就不会有任何反应和动作。这也许就是小乘佛教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佛祖释伽牟尼所不耻的。

人的行为必须有行为驱动力开启,这种开启的力量也正是情感情绪。所以菩萨要普觉有情,以慈悲为怀,让这种慈悲之情驱动进入八风吹不动境界的小乘罗汉,使之能有所作为。

(6)行为与行为选择

行为选择与行为本来就是同一概念,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在进行选择时就有了行为,除了专门的计划设计思考,行为选择这一过程是很难从行为过程中分离出来的。而笔者之所以要加以区分,是为了强调人的意识在行为活动中的决定作用,是人的意识主导人的行为,在行为之前有意识活动的参与,是意识活动推动了人的四肢和躯体的运动,并以此把人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同时也把人的主体特征突显出来。

但行为却是外延广泛得多的一个概念,任何动物都会有躯体和四肢的活动,但它们的这种行为,就目前人所认知的水平分析,主要是由它的本能驱动的。高级一些的动物,在其行为中也加入了意识和情感情绪的因素,但这二者仅仅是一种辅助驱动力,并且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有哲人讲站在到两堆草料之间的驴子,会因为距离完全相等,草料完全相同而无法完成优化选择,只能饿死。但这种事并没有发生,是因为它们的行为不作最优选择,仅仅是由动物的本能驱动的。所以蠢驴而得没有饿死。人之所以也不会在这种处境中因为无法做出最优选择受困而死,是因为人的行为选择过程中有情感情绪和习惯加入其中,是情感情绪和习惯让人的行为选择过程缩短和简化了,人也因此变得不再完全理性了,因而使其行为过程中的意识作用打了折扣,变成了非完全意识行为。

人作为主体性存在,其行为既不是完全被决定的,也不是完全自主的。人之所以会有某个特定行为,是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现实和趋势以特定复制因子的方式进入了他的大脑,让他感知到自己的价值目标和意志欲望的满足所处的状态。他为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考虑,必须对原有的价值目标和意志欲望达成的情况和前景对应重新进行估量,并在估量之后采取行动以应对外部世界的这种发展变化,以保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不被外部世界的这种发展变化冲击,同时又抓住达成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新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对原有价值目标和意志欲望达成的情况和前景重新进行估量。这种估量是在激活了大脑中所有与之相关的复制因子后完成的,这就是完全意识行为,或叫最优选择。如果只是激活了部分或几个复制因子,这就是非完全意识行为。由运用大脑中的复制因子进行估量,到应对行为的开启,这其中的过程就是情感情绪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没有情感情绪推动他开启某一应对行为,那么他就只能处于八风吹不动的定的境界。不过这种境界有助于他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的方向、程度,以及对原有的价值目标和意志欲望达成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找到最为有效的应对措施。

而他对于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应对行为,不免会改变他与已经变化并还将继续变化的外部世界现实的关系,让他再次重新对原有的价值目标和意志欲望达成的情况和前景进行估量,然后又进入下一个循环的行为选择过程。

3、文化在人的行为选择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条件

讨论文化脱离社会就失去了意义,文化是社会的文化,而一定社会只要持续存在一定时间,又都会形成它特定的文化,是人作为一个族群整体创造了文化。这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化进行关联分析的结论。就构成社会的单个个人而言,文化则成了主体,是构成社会的个人被文化所塑造,直接作用于他的行为选择。这种作用是怎样实现的?这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解答的又一个个重要理论问题。

(1)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作用人的行为选择

从人的形态特征来说,基因决定了人的高矮、胖瘦、外貌等等一系列的身体特征,以及聪慧与迟顿,开朗与狭隘等智力、心理特征。它是否也作用于人的行为选择方式,现在开始有了明确的答案。

据环球时报2009年4月7日《全球十大最有趣双胞胎故事》透露,“双胞胎拥有几近相同的生活故事总是令人惊讶,但世界上可能再没有一对双胞胎的生活会像美国俄亥俄州这对双胞胎的生活那么如出一辙。这对孪生兄弟出生后就分别被两个不同的家庭收养。这两个素不相识的家庭都给小男孩起名叫吉姆,这种巧合才仅仅开始。两个小吉姆渐渐长大,都受过执法培训,都擅长机械制图和木工工艺,都各自娶了名叫琳达的妻子,各自生下的儿子一个名叫詹姆士·艾伦,另一个也叫詹姆士·艾伦。这对孪生兄弟后来又都和妻子离了婚,且都和名叫贝蒂的女人再婚,两家都给宠物狗起名叫‘托伊’。名叫吉姆·刘易斯和吉姆·斯普林格的这对孪生兄弟最终在分别39年后于1979年2月9日团聚。”“2004年,21岁的双胞胎姐妹阿什莉·斯宾克斯和安德里亚·斯普林格同一天在美国格鲁吉亚州北区医院经剖腹产手术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这对姐妹在她们自然怀孕6个月时检查发现她们不但都怀的是双胞胎儿子,而且她们的预产期也是同一天。”

据北京科技报2007年8-月8日《双胞胎故事证实心灵感应?》一文透露:“异卵双生双胞胎的弟弟出差时突然腹部剧烈疼痛,而后发现疼痛的时间正是哥哥被谋杀的时间。”“1955年3月,当里克和罗恩即将降生的时候,医生不得不施行剖腹产手术,因为他们似乎不愿分离,四肢缠绕在一起。难分难舍的情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深厚。兄弟两人是最好的朋友,感情超越其他的兄弟感情。里克和罗恩是异卵双生双胞胎,即两个卵子同时受精,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受精卵。他们同时学会走路和讲话,喜欢相同的科目。稍大一些,他们发现,他们能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1995年1月,里克从休斯敦国际机场起飞,前往非洲安哥拉的一家石油公司审核账目。在安哥拉起初的几天很平静。但5月31日凌晨4点钟,里克被腹部剧烈的疼痛惊醒。里克说当时剧烈的疼痛导致全身麻痹。4个小时过后,疼痛逐渐消失。稍后,医生为里克做了全身检查,但并未发现身体有任何危险迹象。但坏消息却在当天夜里降临,里克的双胞胎哥哥罗恩,前一天夜里被杀。验尸报告和911的电话记录都表明罗恩的死亡时间是中部时间晚上10:30,正是里克夜里因腹部疼痛惊醒的时间。里克相信他感应到了哥哥被杀时感受到的剧烈疼痛,这种刻骨铭心的疼痛会让他牢记一生。”

这就是基因作用于人的行为选择的最有利证据。

基因作用于人的行为选择的方式,从动物学研究类比中可以得到结论,它仍然是通过特定复制因子的复制和传播实现的,只不过这种复制因子是超越于人的意识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而这种复制因子存在于何处,怎样参与人的行为选择过程,还是一个迷。这就像灰雁在生蛋到幼雏孵出后一的段时间内,由什么东西推动她对巢边的圆形物体加大了关注力度一样,无人能做出解答。

(2)人们为什么会入乡随俗

不过基因的对人的行为选择的在范围和力度上也都很有限,所以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毕定人的行为选择占主导地位的是意识,包括完全意识行为和非完全意识到行为。

有这样一个成语,入乡随俗,也就是说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要适应当地的环境,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入乡随俗的俗就是当地的文化,这也就是入乡的人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接受当地社会”三个共同”,与当地社会人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上一致起来。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入乡随俗?如果不入乡随俗会怎么样?

一个人进入异乡,一定有其进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而要满足这特定的需要,就必须入乡随俗。如果不入乡随俗,被当地社会视为异类,也就难以达成工作、学习、生活需要满足的目的。入俗的本质就是接受当地社会”三个共同”对他的行为选择的主导作用,把构成这种当地社会”三个共同”的复制因子吸纳到自己头脑中来,并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选择。

比如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包括甘肃、内蒙古、新疆和东北三省,以及河北、山东等,就有一种非常强势的酒文化,不会喝酒被认为不是男子汉,喝酒不醉被认为不诚实。如果一个外乡人,会喝酒装不会喝,没醉装醉,就会被人看不起。相反如果你醉得污秽倒流,还会受到加倍的尊重,认为你够朋友。如果被置于这种文化中,你拼死拼活也得喝几盅。否则你就别想在此立足。相反你喝得痛快淋漓,无论是在酒桌上获胜,还是醉倒桌下,都会得到对方的好感和称道。所以有人说,到甘肃、内蒙古、新疆跑业务,首先得在酒桌有好的表现,或者把对方喝倒,或者自己喝倒,成为对方称道的好朋友了,业务上的条件什么都可以谈。

文化对于人的行为选择作用,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实现的,而是通过认同与否、接纳与否的约束让人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接受当地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你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在内蒙古草原上装斯文,唯一的可能就是被孤立和排斥,让你失去应该有的社会帮助而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