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的智慧
22102600000008

第8章 谨慎驶得万年船(2)

过了些日子,楚国通知郑国,要派大队兵马到郑国迎亲,还要举行隆重的婚礼。郑国人欢天喜地,准备迎接楚国的迎亲队伍。子产知道以后,心想,迎亲就迎亲吧,何必要派那么多军队来呢?楚国一定不怀好意,想借娶亲的机会,攻占郑国的都城。于是,他立刻埋伏好人马,防止敌人偷袭。没过几天,公子围果然亲自率领迎亲队伍来了。他招亲是假,想借机打败郑国是真,所以带来不少精兵强将。

这一队人马到了郑国都城下,见城门紧闭着,都大吃一惊。正在纳闷,子产派了一个叫子羽的大臣出来见公子围。子羽说:“我们郑国城小,你们迎亲的人太多。所以请你们就不要进城了,婚礼就在城外举行吧!”

公了围一听,火冒三丈,气哼哼地说:“婚礼在野地举行,真是天大的笑话。你们不让我进城,这不是让天下人笑我们楚国无能吗?”子羽想起了子产嘱咐自己的话,就板着脸,不客气地说:“直说吧!我们不相信你们。你们真是来娶亲的吗?我们国小不算错误。如果因为国小就想依赖大国,自己不加防备,那就是错了。”

公子围惊讶地问:“你这话什么意思?”子羽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同你们楚国结亲,本来想两家友好相处。可你们心眼儿太坏了,想趁机攻打我国,还以为我们不知道吗?”他说着,指了指楚国的军队。公子围听着,低下了头。他见郑国已有准备,只好放弃偷袭计划,对子羽说:“你们要是不放心,我让我的士兵把箭袋倒挂着 (实际上就是不带箭),进城好了。” 子羽把这话报告给子产。子产这才答应让公子围进城。楚国士兵都不带武器,倒挂着箭袋,跟着迎亲队伍规规矩矩地走进了城。这件事,如果不是子产有预见,郑国准得吃大亏。

子产正是做事谨慎才避免了国家的一场大祸。这就启示人们在做事以前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有不必要的损失。

不要冲动行事

春秋时期,吴王想出兵攻打楚国。有的大臣劝阻说:“楚国正处于强盛时期,现在还不能去和它交战。望大王三思而行。”吴王一心想称霸,此时哪里听得进劝谏之言,拔出寒光闪闪的宝剑厉声说“我已经决心进攻楚国,谁再敢劝阻,我就把他碎尸万段!”吓得大臣们再不敢开口了。

王宫里有个年轻的卫士,认为这次出兵不是正义之战,肯定会失败的,但又不敢面对吴王讲。他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天,他一清早就走进王宫的后花园。手里拿着一把弹弓,转到东,转到西,连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毫不在乎。就这样,他在那里转了三天。吴王见了,觉得很奇怪,就把卫士叫到跟前,问:“你为什么老在花园里走来走去,把衣服都弄湿了呢?”

卫士恭恭敬敬地说:“报告大王,我是在观察一件挺有趣的事呢——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只蝉,它在树的高处喝着露水并且得意地呜叫,却一点儿也不知道有只螳螂藏在它的后边,弯着身子,举着前爪,准备扑上去捉它呢;可是那只螳螂,也完全没有料到,在它的身后有一只黄雀,正悄悄地伸长脖子想去啄;那黄雀根本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正对着它瞄准呢!”

吴王笑道:“确实很有趣。”卫士继续说:“尊敬的大王,蝉、螳螂、黄雀只想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啊。”吴王沉默了一会,恍然大悟:原来卫士在用寓言来巧谏,想让他停止进攻楚国。他笑笑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吴王能够明白这样的寓意就避免了很大的损失。这也教育我们处事要多方面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这就需要当局者不能凭一时的冲动去做事,要量力而行,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轻信传言误大事

战国时期,周王室日益没落衰微。不仅周天子的号令对诸侯亳无作用,王室内部争权夺位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最后竟把少得可怜的封地一分为二,各立新君,称做东周和西周。

西周的大臣昌他有心争夺王权,不料泄露了机密,他担心阴谋败露会招致杀人之祸,遂在事发前叛逃到东周。当时,东周王也想扩大自己的疆域,与西周争雄,便把昌他奉为上宾,打算委以重任。昌他一方面要借东周势力保护自己性命,另一方面更想利用东周的军事力量打击西周,报复西周王。因为他熟悉西周所有机密情况,将军国大事一一向东周王诉说,指出灭亡西周并非难事,还为东周王出谋划策,做好待机进攻的准备。东周王大喜,言听计从,一一照办。昌他叛逃后,西周王恨得咬牙切齿,不除掉这个心腹之患,他一日也不得安宁。西周大臣冯且,足智多谋,见西周王为昌他叛逃一事寝食不安的样子,便进宫安慰道:“大王不必为昌他忧虑了,臣冯且有办法为王室除掉这个叛逆。”西周王感激地说:“先生能为王室除掉叛臣,孤愿举国听命,不知先生要调用多少军队车乘?” “不须大王劳师动众,臣挥笔写下一封书信,昌他不日即可人头落地。”冯且轻松地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说。

冯且设下了一条反间计。他收买了一位往来于东、西周做生意的商人,嘱托他带给昌他一封密信,上面写着:“事若办妥,当速引兵入境。若急切不能成事,可赶快回来。事不宜迟,拖久恐败露,性命难保。”商人走后,冯且又派人将这一秘密故意透露给东周边境的守将,说今晚有西周奸细扮作商人进入东周。东周守将闻报不敢大意,当晚果然在边境上抓住了那个给昌他送信的商人,搜出了那封密信。东周王看了冯且写给昌他的信,毫不怀疑地认定昌他是西周派来的间谍。为防止他设法逃跑,立即下令把他杀了。

东周王不能对事情进行正确分析,轻信了传言,中了冯且设下的反间计,成为借刀杀人的凶器,替敌人除去了心患。

对待传闻要注意辨别真伪,聪明的人善于进行理性分析,愚蠢的人总是把传闻当自己决策的依据,有时候成与败,就取决于对信息把握的准确度,凡事要考虑前因后果,凡言要考察真假对错,别人的话能否相信,还得进行自己的分析和洞察。

懂得辟除谣言,获得别人的信任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搬弄是非的小人,让人不得不提防。如果一味的宽容,往往会落入小人的陷阱。历史上,多少忠臣被奸佞所害,如可歌可泣的杨继业,民族英雄岳飞。用善良去面对心狠手辣并不值得提倡。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要善于辟除谣言,获得别人的信任。

下面讲的是甘茂巧计避谗的故事

秦武雄心勃勃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商讨攻打韩国的事,问哪一个丞相愿意带兵出征。右丞相不同意。左丞相说:“要打韩国,必须联合魏国才有力量。魏王那里,我可以前去游说。”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议。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说服魏王一起发兵攻韩。可是,他担心樗里疾在秦武王面前做小动作,到时攻韩不成还会丢了性命。于是派人向秦武王汇报说:“魏王已同意出兵,我们是不是改变主意放弃攻打韩国为好?”秦武王得不到要领,亲自赶到息让这个地方,找到甘茂,问他为什么改变了主意。甘茂说:“要战胜韩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国要消耗很多财力,也不是几个月就能结束战争的。如果中途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是要前功尽弃吗?” “有你主持带兵打仗的一切事务,还担心什么变故呢?”秦武王不以为然地说。

“有些事情的发展是现在难以预料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跟孔子的门生曾参同名同姓的人闯祸杀了人,有人去报告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啦!’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听了头也不抬地说: ‘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说:‘你的儿子曾参杀人啦!’曾母仍旧不相信儿子会杀人。第二个人刚走,第三人又来报告说:‘曾参杀人犯了大罪,官府来捕人啦!’这次曾母相信了这个谣言,吓得扔下梭子躲了起来。”“左丞相对寡人讲这个故事,这同出兵夺取韩国又有什么联系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道理很简单,”甘茂解释说,“如果我率领千军万马离开大王身边去攻打韩国,说我坏话的人一定大有人在,万一大王也像曾参母亲那样听信谗言,那么,我的后果可悲不去说他,夺取韩国的大业一定也会付之东流了。”秦武王想了想说:“为了让你一些带兵作战,没有后顾之忧,我一定不听别人的闲言碎语,如若不信,可以给你写个凭证。”

接着,秦武王和甘茂订了一个盟约,就藏在息让。甘茂被拜为大将,领兵5万,先打宜阳城。没有想到5个月都没把城攻下来,右丞相趁机对季梁的说:“甘茂拖延这么长时间,莫非要搞兵变或投降敌人。”秦武王经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写着“息让”两个字。秦武王拆开一看,知道自己轻信馋言动摇了攻韩的决心,觉得很对不起甘茂。于是增兵5万开赴前线,终于攻下了宜阳城。

甘茂能够预料到可能会受到小人的攻击,提前警醒了秦武王,免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得到了秦武王的信任和支持,最终攻下了宜阳城。

只有仔细才不会犯错

不要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要放过一个坏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认真仔细才不会犯错误,而作为一个管理者更应给明察秋毫,对待员工要奖罚分明,以免做出错误的决定造成损失。

五代后唐时连年混战,盗贼横行,民不聊生。当时长垣县有四个大盗,他们结伙偷盗,横行乡里,百姓们联合去县衙门告状,要求县里严惩盗贼,确保一方百姓平安。

然而四个盗贼早就闻风而逃,衙差去了几次都扑了空。后来,这四个盗贼觉得长期逃窜在外,有家难回总不是办法,就决定用金银贿赂县衙官员,让他们帮着想办法开脱。

县衙之人见钱眼开,决定不予追究。但州府衙门追的很紧,州府官员孔循根据县衙和百姓们的上报,认为此案是一重大案件,四个盗贼必须正法,方能平民愤。所以孔循责令长垣县衙一定把四贼擒获,押解州府。不久,长垣县衙果然把四贼擒获,交到州府。孔循根据案犯罪行,决定就地正法,并亲自监斩。

孔循断案一贯认真。他每次担任监斩时,行刑前总要和犯人谈话,以免出现差错。这次他又和四个临刑前的盗贼谈话,问他们还有什么话说,但问了数遍,四个囚犯只低着头不吭气。孔循又说了一遍:“你们所犯的罪行,死有余辜。本官现将你们押赴刑场处决,你们若不服气,可以申诉。但如果没有话说,就等到午时三刻人头落地了。”四个囚犯仍然不语。待刽子手押送他们出去时,四个囚犯却长跪不起,含泪望着孔循。孔循命押解人员退下,继续追问四犯。这时四个囚犯才说:“我们冤枉啊,刚才狱卒用枷尾压住我们的喉咙,我们说不出话来。”孔循命随从们退下,四犯才敢道出实情,原来他们是穷苦百姓,正在大街行走时,被县衙抓去,严刑拷打,逼他们承认是盗贼,他们吃不住酷刑,只得屈招。

孔循下令,与长垣县同审此案。结果很快查出,真正的盗贼逍遥法外,现准备处决的四人乃是无辜百姓。是长垣县衙制造的一起冤案。孔循立即派人将四名真正的盗贼抓获,就地正法。将四名百姓放出。又将长垣县衙受贿赂的官吏们严加惩处

由于孔循的明察秋毫,使得四个无辜之人的性命得以保全,而惩治了真凶。使人民的苦难结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