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操作协调组强调的一致性,是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的一致性,并非指代码重复使用意义上的一致性。Excel组的开发员也好,Word组的开发员也好,可以用各自不同的方式给同一个功能编写代码,但这个功能在两种程序中必须以相同的面孔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正因为具有相同的面孔,消费者就不至于被五花八门的外观搞糊涂,这也就是协调组的作用所在。如果没有这个共同操作协调组,那么各产品组生产出来的用户界面将会千差万别。因为,各产品组的工作重点往往是放在如何使本产品在同类中出类拔萃上,而不是放在如何使本产品与同类产品完全一样上。
2筛选出常用的核心功能,生产出相应的共享构件
1993年,共同操作协调组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微软当时的全部产品中,大约有350种功能。如果这350种功能,都实现标准化和一致化,不仅要花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边际收益会迅速下降。因为其中的许多功能,绝大多数客户都不经常使用,而对它们搞一致化,是没有收益的。
于是,共同操作协调组致力于精心筛选。结果发现在总数为350种的功能中,大约只有10%,即只有35种主要功能,是85%的用户经常要用到的。这些常用功能的核心系列,包括工具条、复制一剪切一粘贴、字体、打印对话框和各种菜单等。微软人正确地认识到:只要抓住了这35种功能,只要抓住了全部功能中的这10%,也就抓住了85%乃至90%的用户实践。这样花出去的钱收益就会很大,若去盯着那些使用频率不高的功能,收益就会急速下降。当时由此得到的结论就是:使这些常用功能标准化和一致化,使它们实现共享,是微软必须尽早完成的任务。
为了早日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微软新创了一种办法,那就是“让功能对应专门知识、让专门知识齐全的特定产品组承担重任”的办法。显然,就文本处理功能来说,Word组的专门知识齐全;就数学计算功能来说,Excel组的专门知识齐全,等等。于是,每一个专门知识齐全的特定产品组,被要求用OLE(对象链接和嵌入)来建构某个相应的功能,并尽可能加以简化。一旦完成,其他各组就必须采纳这些OLE界面,并且能够而且必须把相应的功能作为一个“标准”或“构件”,并人自己的程序。这就既提高了编程效率,又实现了构件共享,更体现了所有小组都向专门知识齐全的特定产品组学习的精神。
3细心搜集常用功能的数据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微软人认识到,不能仅仅关心让这个功能或那个功能一致起来。因为,一种功能,有没有必要让它一致起来成为共享构件,取决于它是否被经常使用。那么“它是否被经常使用”又根据什么来确定呢·究竟哪些功能应该包括在“常用组”里面呢·这不能凭主观印象来确定,而要用客观数据来说话。究竟应该怎样来获取客观数据呢·微软人总结出三种方法:
第一,与用户讨论,面对面地向用户调查;
第二,利用相应软件的工具版,以搜集相关功能的详细使用情况,并自动记下有关的频次数据;
第三,对“基于顾客行为而制订的计划”作进一步的考查,以补充某些信息。这种方法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除了已经进入市场的“功能”,还有尚待进入市场的新的功能。如果说,对于已经进入市场的“功能”,其是否经常被使用,完全可以通过与用户讨论,以及根据工具版的记录来确定。那么对于尚待进入市场的新的功能,其是否会被经常使用,该不该做成“共享构件”,既无法通过与用户讨论来解决,也没有工具版的记录资料可查。惟一的办法,是考查将新功能纳入计划时,它是根据哪些顾客行为确定下来的。
利用以上三种方法,微软人得到的结论是:“用户在产品间转移数据相当频繁,并将常用的剪切、复制、粘贴操作、字体的保存以及产品之间的其他格式化的重要性放在显着位置。用户还想建立混合式文件,包括文本、数据和图表。”这个结论,肯定了产品组之间相互学习、共享资源的大方向,是和用户的需求相一致的,是完全正确的。
4通过软件集成,提高公司构建共享代码的能力
构件共享,是一个公司具有减少重复劳动、降低成本、取悦用户的智慧的表现。构件共享向前发展一步,就是软件集成。构件共享的前提,是仍然存在着好几个不同的软件,只不过它们有许多共同的构件。软件集成,是许多不同的软件融合成为一个软件,好几个不同的软件同时存在这个前提已经消失。构件共享是在不同的软件之间寻求共同点;软件集成则是为不同的软件融合成为一个软件提供更多的基础结构。
微软推出的Office,其实就是把主要应用软件集成为一个统一的办公软件。从构件共享到软件集成,微软经历了提高智商的磨难。
最初,整装在Office中的应用软件产品并没有额外加以集成,相互之间也没有合作,每种产品保持本色,各自为战。这可以称之为Office的“机械捆绑阶段”。这个阶段上的Office,对用户来说的惟一附加价值,是一次性全部购买所带来的方便与廉价。如果说这里也体现了微软的智慧,那是销售策略的智慧。
接着,共同操作协调人员力主大幅度提高Office组合中的共享与集成程度。他们根据自己的常用功能研究,对Office的构建设计施加影响。比尔·盖茨也一直非常强硬地向各产品组推行标准化。结果,在1993年10月推出的Office 40中,用户界面就有了一致性,不同应用软件之间有了一致性外观;在9个高层次菜单条目中,有8个是完全相同的。这可以称之为Office的“外观一致化阶段”或“构件共享阶段”。
终于,共同操作协调组不再是Excel组和Word组的“第三方”,而是直接命名为Office产品组,有24名专职开发员。Office组的任务,不再是物色专门知识齐全的产品组,以便委以开发共享构件的重任;而是自己就构造共享构件,自己就为各种应用软件,既包括Office以内的如Excel,Word,PowerPoint等,也包括Office以外的如Publisher和Works等,提供基础结构。这可以称之为Office的“软件集成阶段”。
虽然,Excel和Word小组起初对Office的观念加以抵制。因为它并不一定有助于Excel成为一种更好的表格程序软件,或使Word成为更出色的文本处理软件。但微软的Office,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一体化的应用软件。客户们踊跃购买Office,而不购买独立的Excel或Word软件,用美元投了Office的赞成票。于是Excel和Word小组妥协了。Excel和Word的开发员们,认识到Office的一个主要的技术优势,在于比单个软件减少了内存的占用。这既能空出更多内存用于其他更多的特定目的,也节省了用户做出操作反应的时间。当然,Office集成的一个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微软公司智商的提高。
Office的成功集成,表明微软掌握了一系列不同的“共同操作”协调机制,包括对象链接和嵌入(OLE),以及动态链接库(DLL)。
对象链接和嵌入使得一种应用软件能从另一种软件上获得一项服务(比如“绘出这个图表”或“把这个文本格式化”),然后它能把新得服务的结果,嵌入到原应用软件并输出。用户还能利用OLE建立混合型文件,包括文本、数据和表格。
动态链接库提供了另一种通用的共享技术。一个DLL文件就是软件的一个“添加”条目,当软件运行时,操作系统能自动将之装入内存。然后,不同的应用软件程序就能把它作为一种服务进行分享。不同的应用软件能分享的DLL服务有:拼写检错、特殊设备驱动器、外国语言界面以及许多其他的载入内存或持续进入的各种构件。动态链接库的主要优势在于:在任何既定时间里,它们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一个应用软件所需占用的内存量。
学无止境,投资教育
比尔·盖茨说过:成功是个糟糕的老师——老是害得聪明人以为他们绝不会输。微软若要在今后继续超越其他公司,只有不断的创新、学习。
比尔·盖茨经营着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一家公司,当然也面临着很多压力和挑战。他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必须跟紧科技的脚步。身处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之中,跟上速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尔·盖茨从来以解决问题极为理性而着称,为了紧跟科技的脚步,他也用非常理性的态度解决知识和财富的问题。
为了赶上新科技的发展脚步,比尔·盖茨特别高薪邀集特定领域里的顶尖专家,固定为他上知识密集的补习课。他称之为“思考周”,每次专家们都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在他的“思考周”期间,他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吸收新知识上面。
有次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时,比尔·盖茨说他已经不看电视了,并不是他不喜欢看,而是他觉得没有那么多时间。因为在单位时间内看电视所获得的信息远远没有看书收获得多。他买书从不吝啬,在他华盛顿湖畔的豪宅里,比尔·盖茨有间图书室,里面共有14万多本藏书——这些书对他非常重要,门类繁多,内容广泛,能满足他旺盛的求知欲。为了掌握世界经济的变化,他经常从头到尾读《经济学家》杂志。
其实,比尔·盖茨酷爱读书的习惯从小就开始养成了。比尔·盖茨说:“即使是在科技领域,学习新知识也一样是很有趣的。例如,当我想了解我们的异步转化模式进展如何时,就请专家来为我讲解这些内容。我整整两个星期都用来做‘思考周’,读遍那些聪明人给我送来的东西。这样,我就知道那些东西是怎么结合起来的了。”
除了自己投资知识,比尔·盖茨还把个人的学习风气带到了微软,他也非常注重给微软的员工在知识方面进行投资。在微软,比尔·盖茨创造了一台永不知足的学习机器。他相信学习是“智能型组织”的标志,而“智能型组织”就是知识持续不断改进自身内部作业程序的组织。并且学习也是预防自满、避免犯错的最好方法。
为了让微软这群知识精英能随时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获得更新的知识,比尔·盖茨花费了相当多的财力、时间和精力,建构起了一套敏捷的知识管理系统。这套知识管理系统的最佳代表之一是微软人员的“知识地图”。
比尔·盖茨从1995年10月就开始制作这张“知识地图”。当时,微软的信息系统小组开展了一项“技能规划与开发计划”。他们把每个系统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某项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制作成地图,用来帮助公司维持业界领导地位,同时也使员工与团队的配合更加默契。微软分5个步骤来做这张知识地图:把知识能力的形态和程度建立起架构,明确某特定工作所必要的知识;同时为个别员工在特定工作中的知识能力表现评成绩;在线上系统进行知识能力的搜寻;把知识模型和教育训练计划相结合。对员工的知识能力、全球水准能力和普遍性能力等4种知识结构形态进行评估。当管理者需要为新项目建立团队时,他不必知道所有员工中谁符合工作条件,只要咨询这个系统就可以了。微软建立“知识地图”的行为,说明比尔·盖茨非常重视知识,并大力支持知识的交流。
有人把微软比作全球最大的脑力压榨机。与其说比尔·盖茨在压榨员工的脑力,不如说是在尽可能地开发他们的脑力资源。
微软的员工都是行业中的精英,可是精英也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快速成长的对手。在微软,从比尔·盖茨到每个员工,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尤其是当微软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
在比尔·盖茨的眼中,除了自己的微软事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和教育了。他最早的基金会就是为了投资教育而设立的。迄今为止,比尔·盖茨已投入超过14亿美元,用来改善收入较低人群的学习条件。其中的5年中,比尔·盖茨的基金会就已对美国1500多所中学捐款达733亿美元。
比尔·盖茨第9次来中国时,送给中国政府的一份大礼也是教育方面的:他代表微软和教育部启动“携手助学”计划,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100间计算机教室。根据协议,微软计划在5年内投入1000万美元,用来支持中国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重点放在边远山区和农村。该项目首先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和技能培养等具体项目展开合作。
我们走近那些职业生涯一直都在走上坡路的人士,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些人都有着惊人的计划能力、良好的忧患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学习能力是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成功的一个大前提。
总之,当今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学历高低不同,但是他们都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投资教育的意识。因为这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时代,只有真正创建一个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才可以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