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能方面,微软通过对产品的不断扩充,提供各种各样的新功能。像微软的Windows系统,便是从当初的仅仅为了取代DOS操作系统,提供好用的界面工具,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支持多媒体、网络、游戏等功能的超级软件平台。而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现在甚至还加入了对互联网络的支持功能,用户可以利用最新的Word软件,设计图文并茂的电子网页。想当年,IBM公司与惠普公司便是因为放不下大中型商用计算机的市场,刻意延缓个人计算机事业部的软硬件发展,使得英特尔公司与微软得以迅速发展。
微软一向勇于推出新产品,只要现行产品技术可能过时或被超越,它便推出新一代的产品,让新旧产品同时在市场上竞争,不但可以打击竞争者,更可以刺激消费者升级,创造销售额。微软作为一家以软件事业为主的厂商,做到以上这点既是天赋,也是不得不走的棋。
如果微软的软件无法快速更新版本、增强功能,就算使用者会迁就旧版本而延迟使用其他厂商的新产品,但一旦其他厂商提供功能强大许多的替代软件,甚至提供转换原来微软旧版本功能时,使用者还是会移情别恋的。不然,微软当初又是如何从其他厂商那里横刀夺爱的呢·在定期淘汰产品方面,微软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例如,在微软的DOS操作系统与图形化Windows系统的界面完全结合以后,微软毅然决定以后停止DOS操作系统的进一步研发,让使用者能完全享受Windows系统的图形化界面。
等Windows 95被市场认可后,微软又宣布不再出售Windows 31,以便把Windows 95推向使用者。就这样,微软一步一步地强迫使用者随着它所拟定的“阴谋”,来使用其产品。不断改进新产品,定期淘汰旧产品,也是微软的产品创新策略之一。
(3)在竞争中先发制人
微软在竞争中先发制人,并大规模地扩张其市场覆盖面,增强市场渗透率,这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
第一,通过每年为RD开辟几亿美元的财源和稳步地改善其产品,微软使得其竞争者要想赶上来是难乎其难的。我们可以从微软不同版本和不同口味的操作系统、电子表格、文字处理产品和Office套装软件中略见一斑。微软甚至还花费数年时间建立了图形Windows界面层,并逐步使之成为一种功能全面的操作系统,从而使 MS-DOS免于遭到淘汰。
第二,微软定期推出新的换代产品,而不是沾沾自喜地看着现有产品的销售相当于竞争者来说逐步降低。这些新的换代产品仍严重依赖于原先的产品,并且在某种程序上不过是一些渐增改进的拼凑。但是,一旦几种新技术放在一起,许多这种小的改进就会导致一种新产品的出现,使老产品几近过时。正如Office产品部副总经理克里斯·彼得斯所说,微软的战略是每三年至五年就将几种渐增改进组合起来,从而使产品发生较大变化。
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加载新的特性,这导致了富有竞争性的产品的不断出现。比如,微软产品在标准性、易用与易学性、文档与技术支持等方面已趋于占先。多数微软产品目前不仅销售状况良好,而且技术评价也不错。
(4)“套装组合”产品
微软能够不断赚取大把“美金”的另一个重要产品策略是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软件“套装组合”产品。例如,微软将文字处理软件Word以Office套装软件的方式推出,利用完整的Windows系统操作环境及独特的营销方法来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而且,微软还将Office办公应用软件视为单一产品,其中的个别功能也都不输于单一功能的软件产品。简单地说,就是产品功能齐全,高度整合。同时,微软还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的“套装组合”的应用软件,即使其他的厂商能够推出功能更好的单一应用软件,也仍然难以对抗微软看似完美的套装软件。
微软通过产品的“套装组合”与极具诱惑力的“定价策略”,强行抢夺市场份额。购买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的价格比分别买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报表软件Excel等的总和便宜许多。这样一来,需要Excel的用户,当然会选择购买整个Office办公应用软件。即使市场上又出现一套号称比Word好用的文字处理软件,使用者也会觉得,既然已经购买并且用了微软的Word软件,就不必再花钱去购买其他相同性质的软件。
另外,由于微软的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的确为企业环境与学生族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组合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与强大,从而使其他单一产品根本难以与其竞争!
这便是微软独特而重要的产品策略:其所谓的软件产品的“套装组合”。
利用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微软能随时推出包装完美的套装软件,即使其他厂商推出功能更好的软件,也难以对抗其“输人不输阵”的策略。
另外,消费者在选择软件的时候,往往会评估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选择预期可以用很久的产品。这时,微软的优势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因为微软便是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没有理由不偏爱微软的产品。
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
比尔·盖茨指出,成功者并没有什么秘密,他们只不过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变化。当你的努力与时代同步时,你就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所有这一切的影响力是无需夸大的,”比尔·盖茨解释说,“我是说,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你的整个心态就都变了。你甚至不能回头进行比较,尤其是这种变化已经历了几代人,因为一切都大不一样了。”
比尔·盖茨迅速举出了汽车推广之后的大量例子。
“例如,我们现在认为购物中心是理所当然的。现在中等规模的商店比30年前的要大4倍,这是因为人们开车购物可多买一些。这种概念来自于汽车给人们带来的空间自由。”
“现在,个人计算机也是如此,距离已不成问题,你可以住在茫茫荒野中。如果你与互联网连接,不论是想找工作,还是仅仅想上网玩多人游戏,都没问题。我经常和全国各地的朋友玩桥牌。有些朋友已经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当我们见面时,他们会感到一点也不习惯。他们习惯于输入精练的话语,不需考虑穿着。我觉得他们中有些人实际上喜欢通过互联网交流,他们有点被惯坏了。”
“尽管汽车改变了很多很多事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和购物地点,我认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影响将会大得多。到世界各地寻求专业技能人员和通过互联网查询具有解决某个问题所需的合适的工程背景的人,都将有重大意义……将像制造业一样走向世界市场。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变化。”
“这些什么时候才会发生呢·”比尔·盖茨说,“比你想象的要快得多。从第一辆汽车出现,到75%的美国人有能力买车,并将车当作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几乎经历了一个世纪。”
“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和被接受要快得多,原因很多。个人计算机的价格现在要比刚引入时低得多,而且整个国家也要富裕得多,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快。我想接下来的三年中,我们将继续目睹计算机的迅速推广。到时大部分的家庭将拥有个人计算机,其中绝大部分的计算机将与互联网相连。这是尝试新事物的家庭数目增长最快的一例,增长速度史无前例。
“因此,个人计算机的影响力将是无比巨大的,现在仅仅是刚开始而已。”比尔·盖茨说,“其原因在于硬件行业为软件开发商提供了有利的资源。”
“硬件行业为我们提供的东西真令人吃惊。”比尔·盖茨说,“今天你如果购买一台个人计算机,很难买到硬盘不到4GB的计算机。这是因为生产硬盘的规模经济效益。生产1GB的硬盘,并不比生产2GB的硬盘节省多少生产费用。如果这一趋势保持5~10年,本地磁盘的存储空间会达到几百GB。但所有这些都表明,软件领域需要进行更好的思考和研究。”
“这也是顾客所要求的。”比尔·盖茨说,“人们希望获得各式各样的信息。你要保存你的照片、感兴趣的音乐,甚至是电影片断。你希望把它们都存储在一个工具上,而且比较容易查找。硬件不会有问题,硬件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软件行业刚刚找到满足顾客这种需求的方法,但这种需求的方法加以大量研究,正是本行业所缺少的。”比尔·盖茨说。
“我绝对相信研究和其将来的回报。我对软件行业研究投入之少感到惊奇。回报是明摆着的,需求也是很明显的。信息时代,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帮助人们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是最激动人心的。”
“信息泛滥是一个大问题。你想要的所有东西都在互联网上。问题在于你能找得到吗·大多数用户希望通过输入一个问题或通过话语——就像向另一个人询问获得信息一样。如果能够成功地这样做,商业回报将是巨大的。”
“毫无疑问,要做的事情很多,”他补充道,“现在个人计算机中的信息很难查找,信息存储方式各式各样,名称空间也各不相同。只要想一下你需要知道的查询命令有多少就知道了。我们需要改善的领域还很多,我将‘方便使用’列在最需要改善的领域之首。”
比尔·盖茨在这里说出了一个秘密,那就是不断地满足新时代中人们的要求,并将你的技术革新变得方便实用。这样,你就会占据市场,你也会以此为动力,不断发展。
模仿也可以是一种创新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所在,而许多伟大的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是模仿不是为了单纯的模仿,模仿的最终目的还应该是为了创新。
曾有一位美国科学家以他的发明创造获得了物理学奖。一名记者采访了这位获奖者,他问:“先生,为何您会有如此杰出的发明呢·”这位获奖者笑了笑说:“其实,我所做的工作许多人都已做过,我只是在他们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我习惯于不满足,不断地追求更好。所以,给我带来了成功。”
微软的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最初的构想和雏形都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但微软善于从已有的技术中发现可以拓宽和改进的地方,以此作为突破点,创造自己的产品。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微软算不上创新者,顶多是一个成功的模仿者。模仿的东西,如果只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准,那当然不能算是创新。但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就是创新。MS-DOS成功了,而CP/M被人们遗忘;Windows成功了,而施乐和苹果的类似技术无人关注;Excel挤垮了Lotus1-2-3,IE抢了Netscape的风光,Word战胜了Wordstar和Word Perfect,成为主流的文字处理软件……每个产品都被微软注入了新的内容。
微软在互联网方面的发展也是如此。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平台的今天,网络新贵Google一夜之间成了互联网的大腕,原来风光无限的微软却被人戏称“已进入中年”,这让微软很不适应。微软又使出以前一贯的做法,那就是模仿Google,然后再创新,于是Windows Live出现了。总体来看,Windows Live与Google的相似度达到90%以上。从Windows Live界面可知,其提供的功能有RSS阅读、Blog、Email、MSN等功能, WindowsLive也支持Gadgets,Gadgets实际上是基于Web Service的一些小应用程序,例如天气预报和股市行情。通过Windows Live,您的朋友、最新信息、电子邮件、搜索以及所有服务,所有联机时所关心的功能都融为一体推到用户面前,令用户在线工作更简单快捷。Windows Live的推出很快就让微软站到了互联网的前沿。
比尔·盖茨自己也承认,微软的成功是基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来的。微软之所以是巨人,那是因为它懂得怎样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抓取更高的成就。
所以说,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很多时候,如果一味地从零开始另辟蹊径空喊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创新是一种赌注,往往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如美国IBM公司20世纪60年代初向第三代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进军时,一共投资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首批三颗原子弹的科研投入。投资之大,史无前例,以至于“研究一旦失败,IBM将不复存在”。这种投入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做得到的。创新需要积累,创新需要资格。不踏踏实实地把基础打好,空谈创新是没用的。因此最快的跟上对手的方法,莫过于采取边模仿边创新是最好的路子,如果连做不到这点,最起码也要先模仿再创新。
历史上,美国靠模仿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的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战后日本靠模仿欧美的先进技术创造了经济奇迹,并在许多领域超过了欧美。因为模仿是站在前人肩上的学习,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作为追赶者,更容易在模仿的同时加以借鉴、吸收并与本土环境相结合进行改良,就更容易形成“后发优势”。
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定下的企业原则是:“比别人做得更精、更好。”他们的产品,多数是模仿其他公司制造的,在日本同行中松下公司素有“模仿公司”的雅号。
松下公司创业之始,松下幸之助是仿造巧匠。他的仿造确实要比同行高明,是一种超仿造的模仿,颇有创意性。松下幸之助常常拿出一些最新的样品,对公司技术人员说:“我们也生产这个。”如果技术人员面露难色,松下便会训斥:“连模仿也不会吗·照它的结构再造一个比原来更好的!”松下幸之助把这种经营之道称为松下的“自来水哲学”。
一直以来,松下公司固守“后来居上”的信条,走创意模仿的道路,“开发”出品质略胜人一筹的新产品。这种策略让松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电锅是东芝公司1945年率先推出的,黑白电视机是夏普公司在日本率先推出的,喷流式洗衣机是三洋电视机公司在1953年最早推出的。从1953年到1963年,日本先后推出电地毯、晶体管收音机、收录机、彩电、冷气机、电炉等,均非松下公司首创,而松下电器公司的产量和销量却常常做到最大。当时松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开发技术落后,但生产技术和销售技术必须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