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塔8080配备256位元组的存储器(相较于今日800万位元组以上的个人电脑存储器),但不附软件。
“这一发现用盖茨的话说:我们明白,如果我们缺席,这场革命也可能发生。读了那篇文章后,我们对于此生的人生目标就明白了。”
盖茨和艾伦打电话给MITS创办人艾德·罗伯兹,在开始撰写前,两人就承诺提供一套间阿尔塔可使用的程序。
罗伯兹说:“我们每天收到大约十封信。我告诉来信的人不论是谁,先写完程序的人就得到这份工作。”
这对朋友急忙用哈佛的电脑,改写培基(BASIC)语言程序。
MITS阿尔塔8080不是微电脑的始祖,但却是第一部激发大众想象力的微电脑。由于售价不贵,它吸引子电子产品受用者数以百计的订单。
英特尔公司创办人之一,也是着名“莫尔定律”(Moore’sLaw)的发明者葛登·莫尔(Gordon Moore)回忆说,阿尔塔其实没有什么配备可言:
“你知道第一批MITS机器——我想现在你会称它为个人电脑——阿尔塔,它以手按开关(toggleswitch)输入信号,以发光二极本(LED)输出。你可以展示一部电脑如何运作,但要处理实际计算却很难。”
盖茨说,阿尔塔只是一个附有闪烁灯的箱子:
“那其实有几分像是一套售价360美元的组合零件,你必须把它组合起来。而且即使你组合成功,它实际上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但是,光是让它有用处的挑战,和设法想出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却使它相当受欢迎。”
“MITS不了解它的重要性,没人了解。但我们知道,各地校园里的人会拥有这些电脑。”盖茨与艾伦相信,电脑可以创造奇迹。事实上,这台电脑不仅创造了电脑史上的奇迹,而且造就了盖茨一生辉煌的奇迹。
有一句广为传诵的名言是,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面,那么你只能摔倒在两把椅子中间。盖茨的选择恰是这句名言的最好例证,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你必须做出一种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很艰难,但是只有选择了一样,你的一生才会如你想象中的灿烂辉煌。
最要紧的是眼光
被誉为清代“红顶商人”的胡雪岩曾经有一句至理名言:“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你的眼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生意。”
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点之一。
比尔·盖茨也是一个经商的天才,具有与众不同的正确的预见力,他用预测未来的精神来指导科研,他的那些有关计算机的预言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
还在大型计算机垄断市场的时候,比尔·盖茨就说出了那句在多年以后让全世界说起来都赞叹不已的名言:“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办公桌上以及每一个家庭都拥计算机。”比尔·盖茨在开始创业时把自己公司起名为“微软”,即“微电脑软件”之意。盖茨创立这家公司的宗旨是:要为各种各样的微电脑开发软件。到如今,全世界有至少3亿人在使用微软操作系统。
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预见未来。信息的时代的到来,给所有想出人头地的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其中很多都具有欺骗性。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多数人都会成为受骗者,包括一些着名大公司的领导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犯了这样的错误,如日本就曾在20世纪70年代预言“人工智能”将会主宰天下,并且倾举国之力于这个领域,结果证明这个预言过高地估计了机器的能力。这也正是很多人蜂拥在这条道路上左冲右撞,而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的原因。
作为公司的领导,比尔·盖茨总能显露出驱散乌云复见天的智慧,他会很好地把握将来的用户,并且能够在大多数人动摇的时候执着地坚持,事实证明,他的许多决策和判断都是对的。开创DOS是一个例证;否定DOS开创“视窗”又是一个例证;“视窗10”失败了,做“视窗20”,“视窗20”失败了,做“视窗30”,始终不渝,锲而不舍,这是第三个例证;当“视窗95”大行其道,大发其财的时候,却来开发“视窗NT”;是第四个例证。
比尔·盖茨,这个对时代脉搏把握得十分敏锐的商业奇才,从推出“视窗95”之后,就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最新概念的推销者。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比尔·盖茨有以下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论述:
“你越年轻,适应计算机对你而言就越重要……如果你现在才25岁,而不习惯使用计算机的话,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你几乎都要冒事倍功半的危险了。最起码,要是你能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熟练地使用,找工作就会容易一些……
“对纠正性别差异的问题,我们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我年轻的时候,似乎只有男孩被鼓励多与计算机打交道。今天的女孩们在计算机上的积极性比20年前要高得多……
“将来有一天,一个虚拟现实游戏能让你进入一个虚拟酒吧,在那儿与一个‘不一般的人’目光相遇,对方意识到你对他(她)有兴趣,就走过来与你交谈。你滔滔不绝地说话,用你的魅力和机智给这个新朋友留下深深的印象。也许你们两个,当时当地,就决定要一起去巴黎。唿-嘘!你们就在巴黎了,两人一块儿注视看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玻璃。‘你有没有在香港坐过星海渡船·’你也许会问你的朋友,以邀请式的口气。唿-嘘!模拟现实当然要比所有曾经有过的电视游戏更吸引人,也更令人上瘾。
“要是你发现自己逃避到这些诱人的世界里去的次数过于频繁,或时间过长,并且开始为此而忧虑的话,你可以试着拒绝给自己娱乐,方法是告诉系统:‘不管我给什么口令,不要让我每天玩游戏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这可以算是一个小小的阻速器,一个让你暂缓与某样你认为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打交道的警告。它能起到的作用,大概和你把某个极为肥胖的人照片贴在冰箱上来抑制自己吃零食差不多。”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有关信息高速路的那些思想,是比尔·盖茨早在个多年前就提出来了的。直到今天,人们完全可以看到,盖茨当初的一些预言已变成了现实,这位电脑天才又一次以他的科学预言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在回顾自我成功的经验时,比尔·盖茨指出,眼光是创造成功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在比尔·盖茨创业所属的那个时代,一些曾经获得过成功的伟大企业家也有过眼光短浅,例如王安,甚至蓝色巨人IBM的负责人,以及苹果公司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因一时眼光出现失误而使事业遭到了惨重的损失,甚至因此而破产。
在盖茨的青年时代,DEC(数字设备公司)是最红火的计算机公司,公司的创建人肯·奥尔森是一位传奇式的硬件设计师,也是盖茨心目中的英雄。1960年,他推出了第一批“小”计算机,从而创建了小型计算机工业。最早的计算机叫做PDP-1,一个用户可以花上12万美元买一台奥尔森的PDP-1,而不是花几百万美元买IBM的“大铁块”。它完全没有大机器那样功能强大,可是它的用途广泛。DEC通过提供大量各式各样的计算机,在八年之间发展成为一个拥有67亿美元的公司。DEC维持了20年时间的高速发展。
但奥尔森的眼光不再长远,他看不出小型桌面计算机的发展前途。结果,他被排挤出了DEC。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奥尔森还在反复地、公开地把个人计算机看作是一种赶时髦的玩意儿而嗤之以鼻。奥尔森本来是一个眼光远大的人,他极善于看清种种创新手法,然而在做了多年的创新者之后,他错过了他前途中的一次大转折机遇。
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在决策时,从不只顾眼前利益,就事论事,而是善于用辩证思维方法去指导商务活动。
1968年,34岁的曾宪梓踏上了香港的土地。他做过男保姆,给人看孩子挣钱糊口,处境甚为艰难。但曾宪梓没有灰心失望,一有空余时间,他就研究香港的工商业及市场情况,学习成功创业者的经营管理经验。很快,曾宪梓惊喜地发现,领带在香港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受世界服装潮流的影响,西装盛行,已成气候。而穿西装必须打领带,因此,领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抢手货。香港人不仅自己佩戴领带,用以表现自己的性格、能力、风度、气质,在日常的社交中,还把领带当作馈赠对方的最佳礼品。曾宪梓通过调查还发现,香港的领带大多靠外国进口。本地的领带业对这种广阔的市场前景“尚未觉醒”,依然是不成规模的小本经营和生产。
“香港有400万人口,假如一个人有一套西装,那么领带的销售也是前途无量!”曾宪梓兴奋地想。曾宪梓欣喜若狂,觉得自己有了新的目标。于是他咬牙将手头仅有的6000元港币全部投入到领带和服装生意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创业,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领带王国。
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时局的兴衰,商潮的起落也不例外。在经营过程中,只有审时度势,待时而动,才能获得先机,脱颖而出。
1992年,商界女杰吕有珍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投资数千万元购买广州花县的1200亩土地。这一决定刚刚公布,立即引起公司内部许多人士的反对。有人说:“吕总啊,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买土地·你知不知道花县地处广州城北,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人称鬼见愁。这种地方谁会投资·况且,目前国家收紧银根,你不怕被套牢吗·”但吕有珍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虽然当时的花县的确地广人稀,处于房地产市场的冷门之中,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必将炙手可热。
吕有珍的决策有她的依据,她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州市的发展空间将逐步趋于饱和,因而,扩展广州市区势在必行。扩展的目标必定是当时被人们视为冷门的广州市北面的花县。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花县撤县建市,改名为花都市。同时,国家决定在花都市建设中国最大的广州国际机构,建立京广铁路客运大站,建设花都港,修建南方最大的贸易商场……一时间,花都市的地价狂涨,那些当初反对吕有珍的人此时口服心服了。
吕有珍能取得成功,绝不是意外,而是因为她能准确预测经济形势,把握未来。
作为一个商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判断经济大势的能力。如果可预见的未来预示经济不景气,守下去只有亏本,那么,是否要暂时结束或是减缩经营的规模,就要做出决定,否则一路拖延下去,可能损失惨重。如果你认为经济会很快再起,现在只是暂时现象,到时候,那些欠缺远见的都停业转产了,你就可以抢得有利地位,赚取较高的利润。任何人都要对自己的预测负责,如果你预计的经济大势有误,你就要因此付出代价。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哈佛大学是全球最为着名的大学之一,有着360多年的悠久历史,历任校长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不受制于传统说教,推崇务实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方崇尚“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圣土成为了美国顶尖科学家和领袖人物的摇篮,数不清的社会精英从这个校园里走出:7位美国总统, 12位副总统,33位普利策奖获得者、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十位跨国公司的总裁,十几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众多的国会议员,在全美500家最大的财团中有2/3的决策经理毕业于哈佛商学院……
盖茨来到这里学习,但他却不为这个耀眼的光环所迷惑。从小天资聪颖的盖茨,一下子来到高手如云的哈佛,他不知道自己在学校的定位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在哈佛大学,大多数一年级的学生会被安排在坎布里奇哈佛广场旁那座被称为“哈佛之苑”的学生公寓里,“哈佛之苑”是哈佛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636年,原来是该校的中心。学生们住在这里,可以体会到最古老的哈佛。
盖茨所住的宿舍一共3个人,除他之处还有萨姆·兹奈姆尔和吉姆·顿金斯。3人的出身和文化背景相差很大:盖茨是来自西雅图的一个富有的白人家庭;兹奈姆尔出身于“大屠杀”之后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他是靠拿奖学金才上哈佛的;顿金斯出身于田纳西州查塔鲁加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亲在军队服役。
与不同背景和文化熏陶的人接触,这对盖茨十分有利,因为不仅可以了解到其他人的追求与生活习惯,而且还更有利于培养打交道的技巧。盖茨父母对这种住宿安排非常满意,这跟多数中国父母的思想迥然不同。
以盖茨的素质,本来有资格直接上二年级,不过盖茨的父母希望他一步步地来。刚去哈佛的一段时间内,盖茨像许多新生一样也兴奋了一阵子。可是当这股新鲜劲儿过去后,他又陷入了迷茫。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目前的学习与自己的梦想究竟有何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他的主修课是法律,但他并不想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位着名的律师。他也选修了历史、文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但他也从未想过要成为那些方面的专家。那时担任哈佛校长的博克(Boke)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传统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他重申“每个哈佛本科生都应该被宽广地教育”这一原则,该原则的核心强调在被认为对现代学生必不可少的7个领域的知识入门方法的学习。学校允许盖茨同时上研究生和本科生两门课程,并且允许他免修数学、物理和计算机3门研究生课程,本科学分也可以推迟完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大学教育的灵活变通之处,它不要求每个学生按同一个模式走,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按照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来培养。
第一年,盖茨选修了哈佛大学最难的数学课——“数学55”。在这个班上,几乎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术能力测试”中都获得了高分。盖茨在哈佛第一次认识到周围的每个人都和他一样聪明,甚至有些人考试成绩比他还好。在他的一生中,第一次不能只在考试时露个面就获得一门课的满分。盖茨的竞争天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他把自己投进了异常刻苦的学习中去。
盖茨也上那些本科生都上的课程,诸如经济、历史、文学、心理学。他的学习态度同他在湖滨中学时没什么不同:喜欢的课程,用功;对那些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是随便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