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女人养颜先养阴
2207200000001

第1章 养阴,女人一辈子的功课(1)

女人一生都在追求美丽,但是有多少人明白,美丽不仅要持之以“恒”、更要持之以“衡”呢?“恒”是告诫你,要想实现美丽的愿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日复一日坚持下来;而“衡”,代表阴阳平衡。

女人的美丽需要持之以“衡”

女人在追求美丽的道路上,如果能知晓阴阳,懂得养生,虽不能永葆不老容颜,但也能让衰老来得晚些,再晚些,将人生落地的抛物线画得舒缓些,再舒缓些,而不是戛然落幕。这样的话,虽然我们不能逃避人生的终点,但我们也将心无遗憾地离去,生命的弧度也更接近完美。

女人一生都在追求美丽,但是有多少人明白,美丽不仅要持之以“恒”、更要持之以“衡”呢?“恒”是告诫你,要想实现美丽的愿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日复一日坚持下来;而“衡”,代表阴阳平衡。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阴”和“晴”、“圆”和“缺”、“悲”和“欢”、“离”与“合”都是相对应的同一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平衡的理论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发现阴阳的呢?古人在生活中发现离火越近,感觉越温暖;离水越近,感觉越阴凉;在地里弯腰干活时,后背由于被太阳直接照射,感觉暖洋洋的,而前胸照不到太阳,感觉比较凉。所以慢慢地就总结出温暖为阳,寒凉为阴;明亮为阳,晦暗为阴;生机旺盛为阳,落寞萧条为阴的理论。再进一步归纳出凡是具有活跃、兴奋、积极、向上、外向、温热、明亮等特性的都属于阳;凡是具有静止、抑制、消极、向下、内敛、寒凉、晦暗等特性的都属于阴。人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世间万物,事无巨细,都可以分出阴阳来,这两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

为了验证大家对于阴阳的理解,我们可以试着回答下面这个问题:男人和桌子比较,谁是阴,谁是阳?也许你会笑着回答:这题很简单,当然是男人,因为男人相对于女人而言是阳。若是如此,那你可就错了,因为你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阴阳一定要在一个范围(种属)里比较。比如男人和女人都属于人类这个种属,而桌子和男人就不属于一个种属,没有可比性,只能分开来比较。假如把桌子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桌子面和桌子脚是可以比较的,因为桌子面在上属阳,而桌子脚在下属阴。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换作这里就是:阴阳虽然大得很,大小事物皆可分,但若不属同一类,阴阳却又难划分。

所以,《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认识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发展和衰退、消亡的根本。世间所有事物都按照这个规律运行,没有任何东西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影不离,总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就好比男人和女人,虽然人们在描述男女在思考问题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巨大差异时,常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但俗话“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又反映了每个家庭的夫妻关系好比阴阳关系,夫妻双方是相对互补制衡的,丈夫脾气较倔,太太就温柔体贴,女人用自己的柔情来克制男人的阳刚,以柔克刚,这是阴阳平衡。丈夫懒惰,太太就勤快利索。再如父母教育孩子时,总会“你扮红脸,我扮白脸”,否则若全是红脸,孩子则被娇惯,若全是白脸,孩子则会逆反。所以工作中如能知晓阴阳,则圆润通融;生活中知晓阴阳,则家和万事兴。

接下来再看每天的阴阳变化。白昼为阳,黑夜为阴,早上太阳出来暖洋洋,这是阳气升发;傍晚太阳落山,天色渐黑,温度偏凉,我们可以说是阴气上升。那么阴气和阳气是从太阳升起和落山时才出现的吗?事实上,在中午12点,也就是阳气最盛时,阴气就已经开始悄悄升发;而在夜里12点,也就是夜里零点时,阳气就开始渐渐升发,所以中医说“子时一阳生”。事物往往在到达鼎盛的时候,也就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物极必反的道理。人生也是如此,小孩子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到达盛年时,叫如日中天;再往后进入老年,叫夕阳西下。人的一生与太阳一样,是呈抛物线的形式在运行的。

女人在追求美丽的道路上,如果能知晓阴阳,懂得养生,虽不能永葆不老容颜,但也能让衰老来得晚些,再晚些,将人生落地的抛物线画得舒缓些,再舒缓些,而不是戛然落幕。能这样的话,虽然我们不能逃避人生的终点,但我们也将心无遗憾地离去,生命的弧度也更接近完美。

阴阳一旦失衡,人体就会出现问题。阴阳失衡一般分为两种情况,我们通常将其相应地称为两种证型--实证和虚证。实就是多,虚就是不足。如果我们拿海平面来做参照物,阴阳平衡时处于的基准线好比是海平面,假定为零,高于海平面是正的,低于海平面是负的。

那么何谓实?即阴阳偏胜,即阳胜或阴胜,发生在人体就称之为实热、实寒。若阴不变仍是零,而阳变多成为正数,大于零,则称之为阳亢;若阳不变仍是零,而阴变多成为正数,大于零,则称之为阴胜,两者因为是一方绝对增多,称之为实证。

接下来谈虚证。虚证有阴虚、阳虚,还有阴阳俱虚。这个也很好理解,何谓虚?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面的基准线,若一方低于正常水平,成为负数,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地低于正常水平,均为负数,则称之为虚证。比如晚上该睡觉时你熬夜,阴血就得陪你耗着,时间长了就会引起阴虚。而夏季天气热,你为了一时解渴,一瓶冰镇饮料倒进胃里,体内阳气就成为了“老弱残兵”,就会出现阳虚。若边熬夜边喝凉啤酒、吹凉风,就属于既伤阴又伤阳,结果就是阴阳俱虚。

比如生活中有的人本来阴阳还算平衡,但看周围人进补,在不懂阴阳的前提下就东施效颦,自己也跟着补,但若是阴虚时进补人参、鹿茸,则会感觉浑身燥热,这就是阴虚阳亢的表现。

这里我们要特别说一下中医所说的“上火”。意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比如胃火有胃疼、大便干、口臭等症状,肺火有咯血、咳黄痰等症状,肝火有烦躁、失眠、女性乳房胀痛等症状,心火有心悸失眠、心烦等症状。

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度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正常意义上说来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须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实火。实火可见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

另一种情况阳是正常的阴偏少,显得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虚火。

无论哪一种火,都有虚实之分,比如“心火”,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实火则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又如“胃火”,虚火表现为胃朊隐痛、饥不欲食、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上火”的朋友,吃药得先分清上火的原因,上的火是虚火还是实火。中医治疗上火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按中医分析,症状为燥热、盗汗、口热干燥不欲饮、心烦、失眠、耳鸣、头晕为虚火;有牙龈疼痛、喉痛、口腔内生疮、口渴欲饮、内热、大便干结症状的是为实火。上的是虚火,应该服用养阴清热的药物,或者平时多吃梨或西洋参补补阴;实火才能服用清热泻火的药。而牛黄类药物是清热泻火药,针对实火,如果虚火患者服用牛黄类药物来降火,反而会更伤阴。

阴虚生内热,以下为阴虚常见症状:

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两个手心、两个脚心自觉燥热,即被称为“四心烦热”,再加上及心情烦躁,即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及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等。

以下为阴虚体质常见症状:

如果你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面颊潮红或偏红,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观察舌相,舌质偏红,苔少;性情急躁,外向好动,平素不耐热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这样的情况,你就应该考虑自己是阴虚体质了。

认识“精”、“气”、“血”、“津”、“液”

比如我们常谈到的人生三宝--精、气、神,打个形象的比喻,精就是电源,气就是电线,神就是灯泡,只有电源充足,电线导电正常,灯泡才能亮。如果没有电源(精),或者没有电线(气),就好比人体经络出了问题,灯泡(神)不会亮,也就好比人体没神、失神。假如你没吃饭,就等于没电源,人就会无精打采,就不会有好面色;若经络不通,就等于导线出了问题。中医望诊望的就是神,就是通过观察你这盏灯泡亮不亮,从而推断是电源(精)还是导线(经络)出了问题,这就是中医的诊病思路,也就是中医“黑匣子”理论。

人体只有当阴阳平衡了,身体各个器官才能相安无事,和平相处,不闹矛盾。《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那么,人体当中阴阳的动态平衡怎么来具体理解呢?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精、气、血、津、液”这五个常用术语。气是功能性的,属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这不代表气不存在,就如同空气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一刻也不能缺失。而精、血、津、液则是物质性的,血和津液又来源于精,我们常把它统称为阴精。这就好比国际银行中的黄金储备就是人体的精,而血是国际通用货币美元,但是具体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专用货币,比如人民币、法郎、韩元,所以津液相当于各国货币。各国之间的货币可以随时根据汇率兑换,但都要由黄金储备量所决定。所以“阴”就如同黄金一样重要,虽然黄金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黄金是万万不能的。

再比如我们常谈到的人之三宝--精、气、神,打个形象的比喻,精就是电源,气就是电线,神就是灯泡,只有电源充足,电线导电正常,灯泡才能亮。如果没有电源(精),或者没有电线(气),就好比人体经络出了问题,灯泡(神)不会亮,也就是没神、失神。假如你没吃饭,就等于没电源,人就会无精打采,就不会有好面色;若经络不通,就等于导线出了问题。中医望诊望的就是神,就是通过观察你这盏灯泡亮不亮,从而推断是电源(精)还是导线(经络)出了问题,这就是中医的诊病思路,也就是中医“黑匣子”理论。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积当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海洋。相对人体来说,血液只占人体体重的8%左右,而占人体总体重的60%是“津液”,中医学的“津液”相当于西医学的体液,体液是人体内除血液外的一切液体及代谢物的总称,包括组织间液(占体重15%)、细胞内液(占体重40%),血浆(占体重5%),唾液、胃液、泪液、汗、鼻涕、尿液、关节滑液等,这就如同地球上除了海洋之外,还有江河湖泊。因此,人体当中除了血液之外,还有大部分的津液。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如润泽皮毛、肌肉,滋润脏腑,充养骨髓和脑髓,润滑眼、鼻、口等孔窍及滑利关节等。

津液本是同根生,清稀稠浓各不同

津与液二者本质相同,均来源于饮食水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故往往并称津液。

津和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上也存在着伤津和伤阴之分。中医认为:“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毛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如炎夏而多汗,或因高热而口渴引饮;气候干燥季节,常见口、鼻、皮肤干燥;大吐、大泻、多尿时所出现的目陷,甚则转筋等,均属于以伤津为主的临床表现。“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是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亦不易迅速补充。如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所见到的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饮,形瘦肉脱,皮肤毛发枯槁等,均属于以伤液为主的临床表现。

总之,中医将存在于气血之中,散布于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清而稀薄,流动性较大,具有湿润作用的物质称为“津”。中医将灌注于关节、脏腑、脑髓、孔窍等组织,稠而浓浊,流动性较小,具有滋养作用的称为“液”。

我们可以拿国内水资源地域分布的特点来形容津液的作用。我国自古南涝北旱,江河湖泊的分布南北不均衡,为了让这种现象得到改善,后来才有了“南水北调”工程。其实,自古以来水利都是国家的重要工程,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都是为了调整水的分配。人体也是如此,只有当血和津液充足,并且均衡地分配到各个脏腑、四肢百骸、口腔、肠道、关节以及毛发、皮肤等身体各个部位的时候,人体才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容光焕发的状态。

当我们身体器官需要津液的地方发生供应匮乏,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红润的肌肤会干燥暗淡,乌黑的秀发会干枯脱落,柔展的筋骨会僵硬迟缓,明亮的双眸会干涩暗沉,迷人的红唇会干裂起皮,甜美的嗓音会沙哑低沉,勤劳的肠道会偷懒罢工,饱满的指甲会干瘪枯萎,温柔的性情会急躁不安等许多问题。若是不明白其中道理,只是徒劳地在外表上下工夫,到头来只能是掩耳盗铃、欲盖弥彰。

无论阴虚阳虚,最先开始的都是气虚

老中医说:十个女人九个虚(阴虚),还有一个不清晰(不确定)。可见阴虚的普遍性,而养阴绝不是把补血的当归、红枣、枸杞和滋阴的银耳、麦冬、燕窝等通过蒸、煮、炖、熬的方式做好后,吃到胃里就大功告成。养阴是女人一辈子的功课,万万不能简单处之、操之过急。

因为即使是典型的虚证,也有个寒来暑往、由轻到重、量变到质变的先后顺序。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功能性问题发展到器质性的病变。中医学认为最轻微的失衡往往首先是气虚,此时若不注意,就会慢慢发展成阴虚或者阳虚。所以,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必定都包含着气虚。

我们用下面这两个等式来解释一下:阳虚=气虚+阳少了,阴虚=气虚+阴少了。

再通俗点讲,气虚相当于亚健康的最早阶段,表现为体力透支,气短乏力,倦怠懒言。但若此时麻痹大意,毫无觉醒,就会渐渐出现手脚变凉等阳虚问题,或出现脸色苍白、晦暗、眼干、鼻干、口干、皮肤粗糙、头发干枯分叉、腰膝酸软、夜间盗汗、手足心发热、心烦易怒、性情急躁、情绪易波动、失眠多梦等阴虚表现。如果把身体当成一辆汽车,那么汽油就是血,水箱里的水和发动机的润滑油就是津液,发动机点火就是阳。若我们身体气虚,只是相当于车速慢些,但还能凑合着开,但是,没有汽油、水和润滑油的汽车怎么行驶呢?

阴虚的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黄帝内经》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意思是阴阳犹如夫妻,只有两人明确分工,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建设美好而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