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80后女孩的人生必修课
22069000000013

第13章 谈吐不俗,才会让人称赞有加(1)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谢意和歉意

得到上司、同事、客户的关照后,一定要当面说一声“谢谢”。受到他人夸奖的时候,应当说“谢谢”。这既是礼貌,也是一种自信。旁人称道自己的衣服很漂亮、英语讲得很流利时,说声“谢谢”最是得体。获赠礼品与受到款待时,也不要忘了郑重其事地道谢。“谢谢”是肯定,也是鼓舞,是对对方最高的评价。

表示感谢,最重要的莫过于要真心实意。为使被感谢者体验到这一点,务必要做得认真、诚恳、大方。话要说清楚,要直截了当,不要连一个“谢”字都讲得含混不清。表情要加以配合:要正视对方双目,面带微笑。必要时,还须专门与对方握手致意。表示感谢时,通常应当加上被感谢者的称呼。如“马小姐,我专门来跟您说一声谢谢”、“许总,多谢了”。

越是这样,显得越是正式。表示感谢,可以顺便提一下致谢的理由。如“王老师,谢谢您的帮助”,免得对方感到空洞或“茫茫然不知所谓”。

除了“谢谢”两个字,表达谢意还有许多方式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道谢有口头道谢、书面道谢、托人道谢、打电话道谢之分。一般地讲,当面口头道谢效果最佳。道歉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冰释前嫌,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厌恶感,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为自己留住知己,赢得朋友。

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有愧对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愧”;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起”、“很抱歉”、“失礼了”。道歉也可以借助于“物语”。有些道歉的话当面难以启齿,写在信上寄去也成。对西方妇女而言,令其转怒为喜、既往不咎的最佳道歉方式,无过于送上一束鲜花,婉“言”示错。这类借物表意的道歉“物语”会有极好的反馈。

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拖得越久,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解。道歉及时,还有助于当事人“退一步海阔天空”,避免因小失大。在态度上,应当自然、大方。道歉绝非耻辱,故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不要过分贬低自己,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也会因此得理不饶人,得寸进尺。

让寒暄成为一种习惯

寒暄和客套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一种招呼。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被使用,其主要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之结交的意思。所以说,在与别人见面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和客套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客套几句的时候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在被介绍给别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只是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做的报告”,等等。

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您气色真好!”“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等。

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来了”、“瞧您那德行”、“喂,您又长膘了”等,自然均应禁用。

牵涉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跟女朋友吹了没有?”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等,这些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与人交谈时用好你的眼神

眼神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明确的情感表现和交际信号,在面部表情中占据主导地位。眼睛具有反映深层心理的特殊功能。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示出来。因此,眼神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它忠实地显示着说话的真正含义。与人交谈,要敢于和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这既是一种礼貌,又能帮助人们维持一种联系,使谈话在频频的目光接触中持续不断,更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

然而在日常办公室生活中,有些人却不懂得眼神的价值,以至于在某些时候感到眼睛成了累赘,于是总习惯于低着头看地板或盯着对方的脚,要不就“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很不利于交谈和发挥口才的。要知道,人们常常更相信眼睛。谈话中不愿进行目光接触者,往往叫人觉得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眼神闪烁不定则显得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如果几乎不看对方,那便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都会妨碍交谈。

当然也不能老盯着对方。英国人体语言学家莫里斯说:“眼对眼的凝视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因为大多数人在一般场合中都不习惯被人直视。”长时间凝视有一种蔑视和威慑功能。因此,在一般社交场合不宜使用凝视。研究表明,交谈时,目光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宜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界限,可认为对对方本人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一界限,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对对方都不怎么感兴趣。后二者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失礼的行为。

直接的目光接触是坦诚的表示,但并不是目光凝视,过长时间盯视别人的眼睛会给人带来压力,给人一种侵犯感。我们所要做的其实不是随时直视别人的眼睛,正确的做法是注视对方的面部,可以是嘴巴附近,并不需要盯视对方的眼睛,并且不需要随时如此。只要我们保持适度的注视,不时地和对方进行短暂的目光接触就好。

时刻要体现出个人品德和修养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很难做到,其实也没必要做到“有求必应”,有时应该学会拒绝。但否定别人的言论和行为,本身就是一件容易伤害感情、导致尴尬局面的事情,只要注意话语的含蓄和否定的技巧,就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使生硬的拒绝也有一副可爱的面孔,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否定”的任务。这就是委婉拒绝的艺术。在职场人际交往中,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推己及人,博得同情。三国时期,华歆在孙权手下时,名声被曹操听到了,他便请皇帝下疏招华歆进京。华歆起程的时候,亲朋好友千余人前来相送,赠送了他几百两黄金作为礼物。华歆不好当面谢绝,使朋友们扫兴,便暂时来者不拒,统统收下来,并在所收礼物上偷偷记下了送礼人的名字。酒散临别之时,华歆起来对朋友们说:“我本来不想拒绝各位的好意,却没想到收到这么多的礼物。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想我单车远行,有这么多贵重之物在身,诸位想想我是否有点太危险了呢?”朋友们一听,立刻知道了华歆的心意,便各自取回了自己的东西。

中国人生性敦厚,古道热肠,一般不愿意也不习惯拒绝别人。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为了避免多余的困扰,对一些不合理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都想拒绝,但怎样在不伤害对方自尊心的基础上达到这一目的呢?当对方提出请求后,不必当场拒绝,你可以说:“让我再考虑一下,过几天答复你。”这样,既使你赢得了考虑如何答复的时间,也会使对方认为你是很认真对待这个请求的。

让幽默营造拒绝的气氛。幽默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趣味性,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现代社会中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更容易被他人所接受。所以,在与他人交往中,完全可以多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增强说理的吸引力、感染力。

谈话时要注意与对方的距离

俗话说,人就像冬天的刺猬,太近了会刺伤人,远了又觉得孤独和寒冷。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总结起来,人在交往中无非就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距离范围近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远约15厘米~44厘米之间,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此时,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半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人们熟悉的“办公室性骚扰”就发生在这一人际空间。

个人距离。个人距离的范围是50厘米~100厘米之间,人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对方的近身空间。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和美国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厘米以外为宜。平时无论到饭馆还是图书馆也要尽量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得已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着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里吗?”得到允许后再坐下。

社交距离。社交距离的范围比较灵活,近可1米左右,远可3米以上。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中1米~2米之间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例如银行储蓄口、机场检票口,都设立了“一米线”,就是用距离把人群间隔开来,以保障人们的隐私和安全。2米~3.5米是远一些的社交距离,在屏幕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这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因为这个景制是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只有在两米左右距离是最好的视觉效果。如果你到办公室找领导办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厘米~213厘米。小于该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强人所难;大于这个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办事不真心实意。

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约3.7米~7.6米,超过这个距离人们就无法以正常的音量进行语言交流了。这是为了在讲演时彼此互不相扰。在这个距离内,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理睬,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要想树立良好的仪表,就不能不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靠太近了,彼此没有秘密,既容易相互厌倦,也容易相互摩擦,产生矛盾。如果相互离得太远了,又容易相互淡忘,变得生疏。有距离才能产生美。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个性化的发展,人对“距离”的要求,人对空间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人们都喜欢有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受他人侵犯。合理运用你和他人的空间,会使你赢得文明有礼的好形象。

怎样得体地恭维他人

人在职场,不要等着别人来赞美你,相反,你要主动出击,学着去恭维别人。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有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把握恭维的要诀,就需要掌握恭维的度,绝不可夸大其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个擅长恭维的外交谈判高手,他说:“你必须十分敏锐,因为大部分国家领导人都是非常敏锐的,他们不容易被人操纵,却能操纵别人。你得运用你的智慧,去对付一个高智慧的人,还要使他马上感到你的诚意和认真,最后,必须增加他的信心。”因此,在基辛格眼里,所谓恭维是使别人相信他能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当我们想邀女性约会时,可以适当地恭维她:“小姐,你的身段很美,公司有很多女职员,但我认为你的工作能力比她们都强,如果我能跟你这样漂亮能干的小姐做朋友,真是我无上的荣幸!”也许当时并没有征得她的同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位小姐的内心里肯定洋溢着喜悦之情,并且会拥有一整天的好心情,如果再适当地努力几次,肯定会成功。

恭维也可用间接的方式进行,比如某职工到公司对他的一位同事说:“我听×××说,你这个人人缘好,爱交际,别人都喜欢你,我们做个朋友吧?”这种方式往往效果很好。

俗话说: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恭维也要“因人而异”,对于商业人员,如果说他学问好,品德高,博闻强识,清廉高洁,他不一定高兴,而如果说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现在满面红光、印堂发亮,发财在即,他一定会很高兴。对于政府官员,恭维他生财有道,定发大财,他可能会恨你一辈子,这时应该说他为国为民,淡泊名利,清廉公正。对于教授、教师,说他为人师表,学问渊博,思想深远,妙笔生花,他听了肯定高兴。

做什么职业,说什么恭维话,有道是“上山打柴,过河脱鞋”。不要弄得“牛头不对马嘴”,免得好意恭维人家一番,人家还觉得这是“乱弹琴”。

批评的话说好了就等于鼓励

批评往往会使对方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如果批评的方式不得当的话,就很容易给双方的关系和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当你要对别人发表看法,对他人的错误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掌握好批评的礼仪。

批评他人,可以从自身做起。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谈一谈自己从前做过的类似的错事,一方面可以为对方提供活生生的例证,让他从这例证中认识到犯错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对方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心胸开阔、坦诚相见的良好的批评氛围,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有时候,碍于所处的场合或评价对象的面子,批评者虽然胸怀块垒,不吐不快,但却不便以过于直露的方式进行表白。这时候,批评者可以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把自己的表白作为个人感受的抒发,而将批评之意蕴藏在貌似中性的表白之中,既不破坏特定场合的气氛,又能够使批评对象领会其批评的意图,并引起所有在场者的思考。

有时候批评也需要营造适宜的氛围,在冷冰冰的气氛里很难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如果在批评之前先表示对对方某一长处的赞赏,肯定对方的价值,满足其某种心理需要,那么就能够营造出较好的气氛。这样既可以削弱批评本身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又使被批评者不致产生逆反心理。幽默并非只是与讽刺结缘,在批评中引入幽默是调节气氛最好的方式,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把握不好往往会使批评掺杂上讽刺的意味,就会招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