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与媒体共舞——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22028200000029

第29章 领导干部的监视器:媒体监督(1)

当今时代,媒体已成为人民掌握信息和沟通的主要渠道。近年来,通过媒体监督暴露处理的领导干部不占少数,致使部分领导干部谈媒色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要么避而不见,要么相互推诿,总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分析背后原因,不难看出领导干部害怕承担责任、丢官卸职的恐慌心理。然而媒体也并非如洪水猛兽一般,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敢于面对媒体,敢于在媒体监督下开展工作,善于借助媒体加强与社会、与人们群众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发挥媒体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与媒体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打造“阳光政府”

人类社会的演进史表明,权力无论是作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还是作为职权上的支配力量,都是一柄“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利益;如果运用不当、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缺失,则会给社会民众造成深重灾难。从积极角度看,权力的公共性、等级性、整合性、工具性、有限性等,确保了权力能够维护公共秩序,实现社会民众的公共利益。从消极角度看,权力的扩张性、干预性、支配性、诱惑性、腐蚀性等,又使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极易蜕变为少数专断者谋取私利、损害公益的工具。

阳光具有除菌、消毒的功能,它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让万物充满勃勃生机,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意味着权力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地行使,防止权力行使者滋长贪欲、越轨行权、腐败变质。

建立一个信息公开、政务透明的“阳光政府”是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目标所向。现在,许多领导干部感觉工作压力加大,官不好当了,因为有无数双眼在盯着。很多领导干部改变了行为方式,更加自律,不敢随便越权,成了公众面前的“玻璃人”。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明显。舆论在形成后马上会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和决策者,特别在一些重大事件、与民休戚相关的决策上更是如此。我们不禁要说:阳光是最好的权力防腐剂。

今天,媒体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充分尊重媒体的监督权,善于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逐渐壮大,权力监督的形式和力量进一步多元化,新闻媒体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同时,在民主法制建设尚待完善之际,通过媒体加强权力监督,能给政府自身带来长远利益;在经济体制转轨日趋深化之际,通过媒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能够预防和曝光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为政府提供预警和威慑。当然,媒体监督应该是反映党和政府愿望的监督,是代表人民利益的监督,是着眼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监督;而不是反映记者个人感情的监督,不是代表某个团体利益的监督,不是热衷炒作、一味揭露的破坏性监督,更不是独立于党领导之外的第四种力量。所以,媒体监督必须是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就是把监督的立足点放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化解矛盾上,出以公心、服务大局,遵守纪律;科学监督,就是尊重规律、事实准确、全面客观,不偏听偏信,不被情绪左右;依法监督,就是内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

从一定意义上讲,媒体监督是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经由媒体传播可百形成的客观效果。“知情”是媒体监督的前提,“曝光”是媒体监督的关键,“监督”则是“曝光”之后因媒体的传播和受众的共鸣而形成的一种客观效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媒体监督的威力就在于通过媒体曝光将事件的真相及相关问题公之于众,让媒体的阳光驱散恣意的阴霾,让滋生腐败现象的霉菌难觅藏身之地。媒体监督的本质在于客观和公正地报道事件真相、揭露有关问题,通过“曝光”的形式来满足和维护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曝光”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媒体的真正使命就在于充分满足和维护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一切公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

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起源于230年前的瑞典,有“阳光法案”、“终端反腐”之称。188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1978年,美国颁布了《政府行为道德法》,正式确立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迄今已在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根开花,在亚洲的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该制度对反腐败居功甚伟。

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说:“许多网友在网上提出为什么还不建立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我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这应该是反对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温家宝指出,要实行政务公开,也要对官员的财产收入实行公开。当然,这件事情要做得真实而不走过场,就必须建立制度和制定法律,并且长期地保持下去,使它收到真正的效果。

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既是社会的眼睛和良心,也是社会的预警雷达。监督既是新闻媒体拥有的重要权利,同时也是新闻媒体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只有切实行使好监督职能,正确引导媒体导向,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眼睛和良心”以及“预警雷达”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代社会是典型的媒体社会,媒体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媒体监督应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常态。在建设民主政治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会“在舆论监督中生存”,以适应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时代潮流。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胡锦涛在这段报告中谈到五个问题,并且都与新闻媒体和新闻媒体监督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其中也包含完善新闻媒体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包含建立健全新闻媒体的监督权与决策权、执行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这就要求权力部门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从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度出发,自觉接受监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从而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四是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监督的题中之意和内容所在。五是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媒体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在这一点上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了要发挥好媒体监督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各种监督合力和实效。

当然,媒体要围绕中心工作进行监督,在监督上做党委政府的参谋与助手。当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事关全局性的工作推出之前,首先由媒体充当侦察兵,调查情况,提出各种意见,为决策提供参考;一经“司令部”作出决策,媒体组织大规模报道,犹如“炮兵”万炮齐发,为中心工作提供舆论支持;随后各党政部门推进落实,如同“步兵”冲锋陷阵占领阵地。这时,媒体还要如“督战队”一般紧随其后,进行检查监督。

由“既爱又恨”变成善待体谅

以前,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在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可谓是“爱恨交加”。所谓“爱”,总喜欢利用新闻媒体为形象工程“鸣锣开道”,为个人升迁“摇旗呐喊”,热衷于“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网络上有字”;所谓“恨”,一旦发生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等在媒体上被曝光、被炒作,不是下达“封口令”,就是摆起“鸿门宴”,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一味采取“堵、压、逃”甚至恐吓,往往适得其反,越抹越黑。

面对如潮般的信息流,面对日益专业化的新闻传播队伍,领导干部必须不断了解媒体知识,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技巧。而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技巧的首要一点,就是要理解媒体、善待记者。只有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对媒体讲诚信,不欺骗媒体,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才能不断增强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使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陕西农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照片摄于10月3日。据称,这组照片是自1964年以来,陕西对野生华南虎生存的首次记录。证明野生华南虎在中国境内没有灭绝!正当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对此发现兴奋不已时,质疑这组照片造假的声音却在网上不断升级:“照片明显是用PS软件做出来的”、“拍的是‘纸’老虎或‘假’老虎”。

随后,华南虎专家、林业专家、中科院专家等权威机构和个人加入辩论。摄影网站“色影无忌”成为这场“打虎大战”的主战场,展开了一个多月的激烈争论,虎照风波迅速演变成公众事件。虎照“拍摄者”周正龙、中科院植物专家“打虎领袖”傅德志、陕西省林业厅官员关克成为本事件三位焦点人物。随后,美国《科学》杂志以揶揄的“口气”刊登虎照,美国《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参加评论,更将这一事件推上了国际舞台。11月15日,四川一位网友称虎照原型系挂在他家中的一张年画,三天后年画生产商展示了其2002年制作的存档底版图。

对于网民来说,野生华南虎生存状态这一原本的事件核心成了无足轻重的问题,他们更关注事件中的政府诚信与官员操守。湖南网友王刚桥说:“如果政府缺乏诚信,就算镇坪真有华南虎,我们又如何能够期待这样的地方政府能够履行好保护之责?”《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1日发表“人民时评”《“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直言不讳地批评地方官员的“诚信缺失”和“急功近利”。

第一,要理解新闻及其功能。善待媒体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新闻的功能,遵循新闻工作的规律。特别是,理解新闻和宣传的联系与区别。过去,新闻和宣传是一回事,而现在,新闻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多元化,除了作为影响舆论的主渠道,新闻也兼顾市场、产业。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也进一步多元化。具体说来,新闻和宣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闻与宣传的联系在于:两者都属于传播范围;宣传借助新闻;新闻脱胎于宣传。做得好的宣传,完全可以隐蔽在新闻里。以新闻面目出现的宣传,可能是最有效的宣传。新闻和宣传的区别在于: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重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因此,管理宣传和管理新闻是两码事。管宣传,必然要管新闻。但是如果我们仍然用过去管宣传的方法来管现在的新闻,那么肯定是刻舟求剑,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深刻理解新闻所担负的新的功能,理解新闻和宣传的差别,认识当代新闻媒体的特点,在新闻工作中认真遵循新闻规律。

第二,热情接待、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热情接待、积极配合。对于前者,很多领导干部往往做得很好,而对于后者,一些领导干部有极强的抵触情绪。其实,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热情可以拉近距离,加深感情;配合可以促进合作,消除成见。遇到媒体的监督就采取漠视甚至对抗的态度,其结果,要么“被人牵着鼻子走”,要么“被动挨打”,导致双方关系越搞越僵,这对组织和领导的形象无疑都是不利的。

第三,打造亮点、搞好宣传,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不能守株待兔,坐等媒体上门,而应化被动为主动,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协调。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亮点要主动邀请媒体进行采访报道,以亮点打动媒体,摒弃片面理解“少说多做”、“为政不在言多”的思维窠臼,避免陷入“媒体一加入便会添乱”的“小巷思维”。要树立主动意识,当工作平稳推进、进展顺利时要全面宣传;在工作某一方面取得突破时要重点宣传,在瞬间形成舆论强势。要了解媒体的意图,知道媒体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不可泛泛地宣传,只有找准媒体的兴奋点,全力配合,才能最终促成互动双赢。

第四,提高对媒体“批评”的承受力。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对媒体“批评”的承受力,学会尊重多元化的媒体言论、舆论评论,多换位思考,促使自身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的转变,变想方设法阻止媒体“批评”为思考媒体为什么会“批评”,认真总结自身工作,深入查找问题症结,让舆论监督成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动力。

第五,增强对媒体记者的说服力。领导干部要用雄辩的事实说服媒体,尤其是面对媒体的挑刺、曝光和突发事件时,要深入一线,迅速了解情况。很多领导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像参加会议作报告一样,通读文件,或者泛泛而谈、废话连篇,如此种种,均为缺乏技巧的表现。领导干部要经常总结自己的工作,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表述能力,尤其是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更要及时主动地站出来表明政府的态度,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要在第一时间让媒体知道发生了什么、自己正在做什么、下一步想做什么。

第六,在宽容中沟通歧见、赢得共识。现代社会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必然会有多种意见和观点的出现。政府和新闻媒体在反映这些意见和观点的时候,出现不一致是正常的,因为各自站的角度不同。关键是双方要在一个宽容的氛围中和法律的框架下,沟通歧见、赢得共识、达成良性互动。可以预测,在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会越来越公开,新闻媒体和舆论监督,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