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茶经·茶道
21990500000007

第7章 茶之鉴:中国各地名茶(3)

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显示,婺源茗眉中儿茶素对引起人体致病的部分细菌有抑制效果,同时又不致伤害肠内有益菌的繁衍,因此婺源茗眉具备整肠的功能。

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表明,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人体的实验表明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功效。婺源茗眉含有黄酮醇类,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降低心血管疾病。

另外,婺源茗眉含有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因此达到减肥功效。婺源茗眉含有氟,其中儿茶素可以抑制生龋菌作用,减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发生。茶所含的单宁酸,具有杀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细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婺源茗眉还有美白肌肤及防紫外线的作用。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婺源茗眉中的儿茶素类物质能抗紫外线所引发之皮肤癌。婺源茗眉还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比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喝一点婺源茗眉可减轻病况。

仙人掌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仙人掌,产于湖北当阳境内的玉泉山。该处远在战国时期就被誉为“三楚名山”,山势巍峨,磅礴壮观,翠岗起伏,溪流纵横。

据《全唐诗》第178卷、《当阳县志》及《玉泉寺志》记载,仙人掌茶始创于唐代玉泉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创制人是玉泉寺的中孚禅师,此僧俗姓李,是诗人李白的族侄。每当春茶竞相迸发之际,他就在珍珠泉水汇结成的玉泉溪畔的乳窟洞边,采回茶树的嫩叶,运用熟练的制茶技术,制出扁形如掌、清香滑熟、饮之清芬、舌有余甘的名茶。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中孚禅师云游江南,在金陵恰遇自己的叔叔李白,以此茶作见面礼。李白品饮之后,觉得此茶外形“其状如掌”,内质“清香滑熟”,与自己品尝过的许多名茶相比,别具一番风味。又听说此茶是在玉泉寺新创制出来的,遂命名为“仙人掌茶”。

目前玉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游客络绎不绝,仙人掌茶也是游客慕名必尝的佳茗。仙人掌茶作为玉泉寺待客之珍品,制作绵绵不绝。1962年这里办起了玉泉寺茶场,1981年开始恢复仙人掌茶的试制工作,一举成功,并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的优质名茶。

品质特点

仙人掌茶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花挺立水中,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鲜醇爽口。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继之醇厚鲜爽,弥留于齿颊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回味隽永。

竹叶青

历史渊源及发展

竹叶青又名青叶甘露,属于扁平形炒青绿茶,产于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四川省峨眉山。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竹叶青茶与佛家、道教的渊源甚长。茶之兴盛,随世而进。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因为长时间的坐禅容易使僧徒们疲倦、困顿,而茶因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等功效,因此成为最理想的饮料。据《峨嵋读志》载:“峨眉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水寺后的绝顶处产一种茶,味初苦终甘,不减江南春采。”宋代诗人陆游有诗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种茶万株,采制入贡。

现代峨眉竹叶青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制的名茶,其茶名是陈毅元帅所取。

1964年4月的一天,陈毅元帅一行途经四川,来到峨眉山时,在山腰的万年寺休息。老僧泡了一杯新采的绿茶送到陈毅手里,一股馨香扑鼻袭来,陈毅喝了两口,味醇回甘、清香沁脾,顿觉心旷神怡,劳倦顿消,连问:“这茶产在哪里?”老和尚答道:“此茶是我们峨眉山的土产,用独特工艺精制而成。”陈毅又问:“此茶啥个名字?”老和尚答:“还没有名字呢!请首长赐个名字吧!”陈毅推辞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经老和尚再三请求,陈毅高兴地说:“我看这茶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就叫‘竹叶青’吧!”从此与我国美酒同名的峨眉竹叶青茶,有了自己的名字。

在峨眉山报国寺有一茶联: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峨眉山不仅可赏山景品好茶,丰富的茶文化亦很值得探求。

品质特点

用于制作竹叶青茶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细。一般在清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适当摊放后,经高温杀青、三炒三凉,采用抖、撒、抓、压、带条等手法,做形干燥。使茶叶具有扁直平滑、翠绿显毫,形似竹叶的特点;再进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外形美观,内质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均匀。

竹叶青茶可以解渴消暑,解毒利尿。其味清香可口,其色微黄淡绿,其汤晶莹透亮,具有生津止渴、消热解毒、化痰的功效。清热,消炎,利尿通络。内含皂苷、糖及维生素A、C,有清热、消炎、利尿通便之功效。《本草纲目》中称:“味苦寒、无毒。治疗小便不通、出刺、决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主五林、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痔瘘并泻血、眼目肿痛及肿毒,治浸淫疮并妇人阴疮。”

白毫银针

历史渊源及发展

白毫银针,按制茶种类分,属白茶类。产地为福建省福鼎、政和两市。因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是白茶中最名贵的品种。

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如果说这是关于古代白茶的记述,则现代白茶堪称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茶品。现代白茶类的创制始于白毫银针。白毫银针由于产地不同,制法和品质略有差异。福鼎白毫银针旧时亦称“北路银针”。有人分析,陆羽《茶经》中所截“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就指的是福鼎太姥山。清代周亮工《闽小记》中曾提到福鼎太姥山古时有“绿雪芽”名茶,“今呼白毫”。如此推来,福鼎大白茶品种和用其芽制成的白毫银针,历史相当久远矣。而产于福建政和的政和大白茶,则被称为“南路银针”,外形粗壮,芽长,毫毛略薄,光泽不如北路银针,但香气清鲜,滋味浓厚。当时政和大白茶产区铁山、稻香、东峰、林屯一带,家家户户制银针,当地流行着“女儿不慕富豪家,只问茶叶和银针”的民谣。

品质特点

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3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茶在杯中冲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白毫银针味温性凉,有健胃提神之效,祛湿退热之功,能够降虚火,解邪毒,常作为药用。对于白毫银针的药效,周亮工在《闽小记》中也有很好的说明:“太佬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

白牡丹

历史渊源及发展

白牡丹茶也出自福建省福鼎县,是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良种茶树芽叶为原料(有时采用少量水仙品种茶树芽叶供拼和之用),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

用于制造白牡丹的原料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采摘标准是春茶第一轮嫩梢采下一芽二叶,芽与二叶的长度基本相等,并要求“三白”,即芽及二叶满披白色茸毛。夏秋茶芽较瘦,不能采制白牡丹。

白牡丹何以被冠以此高贵雅致的名字呢?这种茶外形毫心肥壮,芽叶身披白茸毛,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芽叶连枝,叶缘垂卷,叶态自然,叶色灰绿,呈“抱心形”,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宛如一朵朵白牡丹花。冲泡后,碧绿的叶子衬托着嫩嫩的叶芽,绚丽秀美,好似牡丹蓓蕾初绽,十分恬淡高雅,故得美名。

品质特点

白牡丹的制造不经炒揉,只有萎凋及焙干两道工序,但工艺不易掌握。萎凋以室内自然萎凋的品质为佳。采下芽叶均匀薄摊于水筛上(一种竹筛),以不重叠为度,萎凋失水至七成干时两筛并为一筛,至八成半干时再两筛并为一筛,萎凋至九成五干时下筛,置烘笼中以90℃~100℃温度焙干,即为毛茶。

精制工艺比较简单,用手工拣出梗、片、蜡叶、红张、暗张后低温焙干,趁热拼和装箱。烘焙火候要适当,过高香味欠鲜爽,不足则香味平淡。

白牡丹滋味清醇微甜,毫香鲜嫩持久,汤色杏黄或橙黄清澈,叶底嫩匀完整,叶脉微红,布于绿叶之中,有“红装素裹”之誉。

常饮白牡丹茶,有退热、祛暑之功效,为夏日佳饮。令人精神愉悦、心旷神怡,且茶中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茶多酚、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生津止渴、清肝明目、提神醒脑、镇静降压、防龋坚齿、解毒利尿、除腻化积、减肥美容、养颜益寿、防治流感、防御辐射、防癌抗癌等诸多功效。

贡眉

历史渊源及发展

贡眉,有时又被称为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贡眉是以菜茶有性群体茶树芽叶制成的,这种用菜茶芽叶制成的毛茶称为“小白”,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通常,“贡眉”是表示上品的,其质量优于寿眉,但近年来则一般只称贡眉,不再有寿眉。

品质特点

贡眉鲜叶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树,茶芽肥壮长大。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要求含有嫩芽、壮芽,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予以剥离。剥出的茶芽经萎凋、焙干后为毛针,精制后为成茶。初制、精工艺与白牡丹基本相同,其内含物和保健功效也与白牡丹相差无几,但其感官的品质却与白牡丹不同。

优质的贡眉成品茶毫心明显,茸毫色白且多,干茶色泽翠绿,冲泡后汤色呈橙色或深黄色,叶底匀整、柔软、鲜亮,叶片迎光看去,可透视出主脉的红色,品饮时感觉滋味醇爽,香气鲜纯。

寿眉茶可治“大火症”,在越南常被当成小儿高烧的退烧良药。

君山银针

历史渊源及发展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是黄茶中的珍品,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称。君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而且很出名。相传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就曾选带了君山茶。后梁时已列为贡茶,以后历代相袭。乾隆皇帝也曾对其十分赞许。

君山银针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形似一根根银针,故得其名。也曾因茶叶满披茸毛,底色金黄,冲泡后如黄色羽毛一样根根竖立而一度被称为“黄翎毛”;又因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还得一雅号“金镶玉”。

品质特点

君山银针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其采制要求很高,比如采摘茶叶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10天内,还规定了九种情况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尺寸等。

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根根银针直立向上,几番飞舞之后,徐徐下沉,三起三落,浑然一体,确为茶中奇观,入口则清香沁人,齿颊留芳。

茶汤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久置而其味不变。

君山银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黄茶,它有幽香、有醇味,具有茶的所有特性,但更注重观赏性,讲究在欣赏中饮茶,在饮茶中欣赏,因此其冲泡技术和程序十分关键。

冲泡君山银针的用水以清澈的山泉水为佳,茶具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并用玻璃片作盖。先用开水预热茶杯,清洁茶具,并擦干杯子,以避免茶芽吸水而不宜竖立。用茶匙取出君山银针放入茶杯待泡。用水壶将70℃左右的开水,先快后慢冲入盛茶的杯子,至杯1/2处,使茶芽湿透。稍后,再冲至七八分满为止。约5分钟后,去掉玻璃盖片。君山银针经冲泡后,可看见茶芽渐次直立,上下沉浮,并且在芽尖上有晶莹的气泡。

刚冲泡的君山银针是横卧水面的,加上玻璃片盖后,茶芽吸水下沉,芽尖产生气泡,犹如雀舌含珠,又似春笋出土。接着,沉入杯底的直立茶芽在气泡的浮力作用下,再次浮升,如此上下沉浮,观之是非常美妙的享受。当启开玻璃盖片时,会有一缕白雾从杯中冉冉升起,然后缓缓消失。赏茶之后,可端杯闻香,闻香之后就可以品饮了。

蒙顶黄芽

历史渊源及发展

蒙顶黄芽是黄茶中的极品,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山山区。蒙山终年烟雨蒙蒙,云雾茫茫,肥沃的土壤,优越的环境,为蒙顶黄芽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自唐始至明清皆为贡品,供历代皇帝享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关于蒙顶黄芽还有个传说。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有一次仙女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名叫吴理真的青年,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就前来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后来鱼仙被河神抓回水晶宫,临走前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

品质特点

蒙顶黄芽采摘于春分时节,以鳞片开展的圆肥单芽为原料,制造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非常精细。成品茶外形扁直,芽条匀整,扁平挺直,色泽黄润,全毫显露。汤色黄中透碧,甜香浓郁,甘醇鲜爽,叶底全芽嫩黄。

鹿苑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湖北省远安县出产的鹿苑茶,系我国黄茶之珍品,古往今来盛名不衰,倍受茶人青睐,多次被评为全国名茶。

鹿苑茶以鹿苑寺而得名。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在距县城鸣凤镇西北七公里的鹿苑山麓修建了一座寺庙。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清溪山脚转,白云山顶缠。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故山名鹿苑山,寺名鹿苑寺,茶名鹿苑茶。可谓山因鹿名,寺随山名,茶随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设地造,一脉相承。

好山好水出香茗,相传当时有一个僧人在寺旁发现一棵茶树,采后品尝,馨香浓郁,回甘无穷,惊呼神茶!顿时寺院传开,僧徒纷纷种茶,当地群众也竞相引种。后来,又在寺后的观音岩上发现三棵罕见的白茶树,色白芽壮,品质超群,因此又有“白茶鹿苑寺”之美称。

品质特点

鹿苑茶除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条件之外,在鲜叶采摘、干茶制作上要求极严、极细、极精。鲜叶采摘要细嫩、新鲜、匀齐、纯净,采摘时间在清明节前后15天,采摘标准是一叶一心,不带鱼叶、老叶、幼果。鹿苑茶的制作工艺大抵分为杀青、炒二青、闷堆、拣剔、炒干五大环节。

精制后的鹿苑茶色泽谷黄,白毫满披,条索环状,兰草香味持久,滋味醇厚甘凉,叶底嫩黄匀整、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