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常只看到表面现象或问题,他们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和感受。事实上,这样的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
口无遮拦绝不是豪爽的表现,而是“不会说话”的表现,因为这样常常会伤害别人,让人感到难堪。在说话中,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很重要。否则,即便你是出于无心,造成不良影响总是不好的。
另外,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一般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及杀伤力也很强。这种人也很容易会变成别人利用的对象,去攻击某人。如果成效好,鼓动的人坐享战果;如果成效不好,被鼓动的人势必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成了别人的替罪羊。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不会再时时处处都直言直语了。
在生活中,有些话我们不好直接说出口,这时候也可以绕个弯,借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都有心对蒋介石发难。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对方明确的态度,因此谁也不敢先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紧迫,双方还是谁也不敢开口。杨虎城手下有个名叫王炳南的共产党员,张学良也认识。张学良便决定以王炳南的名义投石问路,突然对杨提出要找王炳南来商量一下。杨虎城对张学良说:“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蒋!”张学良立刻明白了杨虎城的意思,于是接口道:“这也不能不说是个解决的办法。看来也只好如此了。”两个聪明的将军就开始商谈行动计划。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便由此发生了。
张学良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当时杨虎城反对他的意见,他也不会因此而承担什么责任,因为这个建议是“别人”提的,而不是自己提的。
要说到说话会“绕”,我们就不得不提及林肯先生,他可谓是这方面的高手。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并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她说:‘当然,你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呆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
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的方法,让人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自己的意图。
在交谈中还有两点“忌讳”需要注意:
第一,不探问别人的个人隐私。
热衷于打听别人隐私的人是令人讨厌的。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避免探问对方的隐私。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对方的隐私和错处不能当众指出。
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他就会感到难堪甚至恼怒。而有些人喜欢指出朋友的不足与毛病。这些缺点,其实对方多半都是知道的,而且有些是心中的伤痛或者不好开口的尴尬,因此你没必要将它们明晃晃地展现出来,特别是有第三者在场的时候,会让你的朋友觉得很难堪。
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都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对方会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最好的办法是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必须要向对方提出批评或建议,一定要注意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做到语言婉转、点到为止。这一点不论是对朋友还是其他的人都同样受用。
5 接过“烫手山芋”,巧妙化解难题
人们常用“烫手山芋”来形容要解决的事情很棘手。作为一位名主持人,崔永元也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一旦回答不好,不仅会得罪他人,也会有损自己的形象。但是显然,崔永元是一个处理这类问题的高手。
崔永元有一次到四川德阳与观众们见面,当地市民争先恐后地与他合影。面对一些刁钻的提问,崔永元总是能用自己的机智幽默,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有一位观众却给崔永元抛出了一个“烫手山芋”,他说:“崔老师,现在《实话实说》因为没了你,节目一天比一天难看,如果再想不出好办法恐怕就要完了,你说怎么办?”
崔永元幽默地回答道:“我现在不相信观众了,以前我在台上的时候,观众就是让我快下来。现在我下了吧,观众又让我快上去,所以我不相信观众了。”
接着他又说:“和晶主持的节目还是很有看点,希望大家耐心。男观众更应该喜欢和晶,因为和晶起码比我长得好看。”
崔永元含蓄而又巧妙地解答了难题,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机智。事实上,敢于接过“烫手山芋”,巧妙化解难题的例子还有很多。
美国林肯总统一次正在演讲时,一位先生递给他一张纸条,林肯拆开一看,只有两个字——“傻瓜”。林肯镇静地说:“本总统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都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刚才那位先生只署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给我写信。”
幽默作家班奇利,在一篇文章中谦虚地谈到他花了15年时间才发现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结果一位读者来信对他说:“你现在改行还来得及。”班奇利回信说:“亲爱的,来不及了。我已无法放弃写作了,因为我太有名了。”这封信后来被刊登在报纸上,人们为之笑了很长时间。事实是班奇利的幽默作品闻名遐迩,但他没有指责那位直爽的读者。他以令人愉悦的、迂回的方式回答了问题,既保护了读者可爱的自尊心,也保护了自己的荣誉。
有时候我们会面对一些无理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直接拒绝回答,会让对方感到难堪。如果我们能用巧妙的语言回绝对方,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同时也让对方在这个问题上无话可说。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母亲莉莲·卡特有一天正在家里料理家务。突然,一阵门铃声传来,她跑去开门一看,是一位记者。
其实,对记者的这种频繁来访,莉莲·卡特是感到很厌恶的,但是出于礼貌,她还是说:“非常高兴见到你。”记者说:“您的儿子到全国各地去演讲,并告诉人们,如果他曾经对他们撒谎,就不要选他。世界上再没有人比您更了解您的儿子了。您能告诉我,您的儿子真的从没有撒过谎吗?”
对于这种不友善的问话,莉莲·卡特的回答是:“说过,但那都是善意的。”记者又问:“什么是善意的谎言?您能不能给我下一个定义呢?或者举个例子也可以。”
莉莲·卡特就说:“比如说,你刚才进门的时候我对你说‘非常高兴见到你’。”记者听出了话中的讽意,十分狼狈地离开了莉莲·卡特家。
人们难免会遇到刁难和尴尬的问题,学会巧妙为自己解围,不失风度地保障自己利益,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卡特母亲这句话,看上去虽然温和,但暗藏锋芒,巧妙地讽刺了咄咄逼人的记者,既回避了尖锐的问题,又成功地让记者知难而退。
6 话不说绝 ,留点余地
俗话说得好:“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话不说满,留有余地,日后方能进退自如,淡定从容。话不说满,就是指要把话讲得更具弹性些,秉承滴水不漏、恰如其分的理念,给自己留下仔细考虑、慎重决策的余地。否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留余地往往进退两难。
崔永元说:“好的谈话者可以给你留有余地,给你鼓励和信心。”敬一丹也曾说:“最让我难堪的一件事就是明天为我今天所说的话感到羞愧,我尽量让自己不要有这样的羞愧,这样就得留有余地。”
有些人总喜欢给人打包票,把话说得满满的,事情圆满了当然是皆大欢喜,万一出了意外,给别人留下了话柄不说,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聪明人在说话时,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都懂得给自己留余地,即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请求或者是意见作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而不是直截了当的断定。
如果你是个细心的人,你就会发现,很多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等,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儿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会很难堪的。
崔永元在他的谈话中也常用到“可能”这个词。下面是他在接受《艺术人生》的采访时与主持人的一段对话。
崔永元:《实话实说》你看后来,我不做了以后,和晶做,和晶做得很好。我觉得有些话题,从女性的视角去谈,可能更有魅力,很好。现在阿忆刚接过来,可能大家不适应,因为你看惯了女性视角,老觉得阿忆像女的。我估计你们看一看就习惯了。我那天见到阿忆还说,你不要怕,我刚出来的时候,那骂我的比你现在听到的难听得多了,这不也闯过来了。
主持人:但我觉得《实话实说》还是非常强烈地打着崔永元的商标,怎么揭,恐怕这个商标都不能被揭去。
崔永元:我想回去可能也没人同意,这事儿都不是自己定的。我有好多想法呢,现在我拍《电影传奇》,《电影传奇》做得挺好,我还想当电影局局长呢,谁让我当啊。不是每一个想法都能实现的,所以某些想法就叫想法,有些想法就叫理想,还有些想法叫空想,还有些想法叫妄想。
崔永元用“可能”一次既表达了自己对同事的尊重,也暗示观众们抱着宽容的心态,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节目。他说自己回去的话“可能也没人同意”,又充分地运用了自嘲的幽默方法。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用一些不确定的话语来降低他人的期望值。我们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降低他人的期望,这样,对方因对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谅解来代替不满,有时他们还会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会全部抹煞你的成绩。你若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往往喜出望外,这种增值的喜悦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因此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讲得太满,要收放自如,让自己立于可进可退之地,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
比如在工作中,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时,用“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代替“保证没问题”。这也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事实上。这样说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上级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情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相互帮忙,向朋友许诺是常有的事。但是,许诺的话好讲,日后兑现不了难办。这会导致自己的“信任危机”,并会给朋友间日后的交往带来一些障碍。
因此,我们在向朋友作出承诺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实现诺言的实力,承诺不应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也就是说,许诺时一定要考虑到“应诺”的可能性。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光凭良好愿望甚至主观想象去许诺。离开客观实际和条件许可,随意向别人许诺,虽然一时可以用你的诺言满足对方,但是,这“慷慨”带来的苦果却要由你一人来吞食。
当别人有求于你时,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就算是与人交恶,也不要口出恶言,说出“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另外,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
就像人们吃饭吃个七分饱才有助于健康,饮酒饮到微醺才能体会到饮酒的快感的道理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要留有余地,才会有事后回旋的空间。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要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