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奥巴马的魅力口才
21980400000016

第16章 沉稳——阵脚不乱有魄力(3)

我们应该在预防上多做些工作而不仅仅是发现后的治疗。目前,20%的慢性病患者花费了80%的开支,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控制诸如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的滋生蔓延。因为,只要确保他们当前就能够得到适当治疗,日后为他们截肢的3万美元就被省了下来……我们要针对特定人群制订计划,尤其是少数族裔社区里的孩子,确保他们摄取足够的营养,能够吃到水果和蔬菜,给他们足够的空间玩耍,而不是整天把他们困在屋子里。

整个发言过程中,奥巴马始终保持着平静而松弛的表情,言语间既没有对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同情,也没有对政府机构进行激烈的嘲讽,又或对社会不公表示强烈的谴责与愤怒。他只是娓娓道来,告诉他的听众,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出了问题,需要修复。

奥巴马遇事表现出的超然和冷静,使他更接近一名医生——倾听病人诉说病情,自己却从不因对方病情的好坏而大喜大悲,一切都习以为常。

与奥巴马比较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具有高度的自制能力。不管外界环境多么糟糕,他总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他不追求面面俱到,待人亲切有礼却不过分亲近;他外表整洁,动作流畅,声调平稳,让人不由怀疑他是一名正在饰演政治家的出色演员,因为他的言行举止完美得不像是真的。

“我天生不容易激动。”奥巴马在《无畏的希望》中写道,“每当我看到安·古特 (激进的律师兼传媒人) 和肖恩·哈尼蒂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在电视上辩论,我发现很难把他们当回事。”在他看来,对手不是穷凶极恶而是无知可笑。

或许是奥巴马的性格使然,他就算在提出诸如改革、新政策之类的重大问题时也是不疾不徐,就像是在与对方谈论一项报告那样简单。在他看来,问题既然已经摆在那里了,我就要动手解决它。而且,他提出的建议往往细致、切实,而非艰深、空泛。

“人们会拿戈尔和布什开玩笑,但不会拿奥巴马开玩笑。”哈佛的政治学者罗伯特·普特南说,“不是说他开不得玩笑,而是布什可以是傻瓜,戈尔可以是傻瓜,奥巴马却不可以。”

▲[亮点解析]理智的人更受人尊敬

一个有着理智的头脑,遇事能冷静、从容应对,而非方寸大乱、说不出个一二三来的人,更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干大事的人,不管遇到什么事,他都能给大家一个交代。

奥巴马问鼎白宫意味着布什八年执政的结束。在正式移交权力的日子到来之前,布什已经开始变得情绪化,甚至在老雇员面前流露出伤感。相对于布什的五味杂陈,奥巴马倒显得平静而淡定。对此,纽约《村声周报》的专栏作家穆斯托说:“奥巴马……是一个勤奋工作、充满智慧的人,要带领国家摆脱危机。”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与奥巴马的对手麦凯恩是多年的老朋友,但却公开表示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他强调,麦凯恩阵营狭隘的种族宗教意识以及最近过度使用的攻击抹黑对手的做法都令他十分反感。他欣赏奥巴马所展示出的“沉稳、追求知识的好奇心、丰富的知识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正是这种理性的判断让鲍威尔超越了党派的局限,跨党支持奥巴马。

理智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很好地控制住自己过分的慌张、愤怒、冲动等不良情绪,这种超然的心态以及表现出的不疾不徐的风度,会让他的人格更加有魅力,从而会收获更多的好感与尊重。

▲[口才指点]如何培养理智感

拥有一种理性平和的心理素质对于个人来说,是很好的优势。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这类人都更容易获得成就。要做好理智心态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保持一颗平常心,说话有分寸

其实不论一个人多成功,能把自己定位为普通人,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培养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因为他知道,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是多么重要。一个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说起话来不易受情绪左右,总能给人展示出冷静理智的一面。

三思而后说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考察和论证,以客观事实为做事的依据,而不是单凭美好的愿望或一时的冲动。说话也一样。

说话的时候至少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即利和弊。话出口之前要先在脑中过一遍,看它是否适合在这样的场合说、会不会伤害到其他人,等等。两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了,说起话来就不会盲目和冲动,就不会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

表达想法可以参考别人的合理意见

古人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合理采纳他人的意见,包括与自己有分歧的人的意见,也是一种理性行为。

另外,我们还可以阅读一些充满着理性思想的书籍,从而培养理性思维;经常与心思缜密的人进行交流,锻炼说话方式等等,以此来逐渐培养自己的理智感。

7 节制但不失激情

▲[关键词]融入 节制 激情

在2004年的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奥巴马以一则《无畏的希望》的演讲一炮打响,从此开始闻名于政坛。当时这篇演讲词的撰写者乔恩·法夫罗叮嘱奥巴马说:“在这里,你要向大家讲述一个故事,一个用自己的一生去主动融入美国的故事。你的目的是要让听众为了整个故事,而不是为了其中一两句台词而起立鼓掌。”

这一观点与奥巴马的构想不谋而合,也成为他后来的竞选策略:竞选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不要为一张选票、一个选区耗尽所有精力。

于是,奥巴马在竞选时从不高声呐喊,从不歇斯底里,甚至很少把手举过肩膀,总是保持着其一贯节制而不失激情的节奏。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稳重的举止与态度,让选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日后国家的希望,从而对其寄予信任与支持。

▲[亮点解析]有节制的激情才能吸引人

古人有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演讲内容和表达形式相结合而显露出来的一种气度和神韵,这就是演讲气势。它能使演讲体现出震人耳目的浩荡气势和磁性力量,以此去打动听众,震撼听众的心灵。

但是,有激情固然重要,而一旦失去了节制,很可能就会出现混乱、疯狂的状态——演讲者让自身的激情湮没了自己冷静的理性,成了台上歇斯底里的小丑。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充满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经》的韵律”,他既义正词严又有节制。他充满激情却头脑清醒的演讲,成为演讲词中的经典。

当奥巴马的演讲掀起阵阵热浪冲向高潮时,他总是能用热烈而平静的眼光望向这群为他欢呼雀跃的人们,却不会趁热打铁喊出更强大、更高远的目标口号来。因为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说出不切实际的话,做出华而不实的承诺。不在冲动的时候做决定,也不在头脑发热的时候做宣言。正是因为奥巴马这种有节制的激情,才得以让他的场场演讲都精彩无比。

因此,演讲的气势表达必须服从演讲的整体需要,气势的真情表露并不等于放肆,并不是一味地语调高昂,张扬声威。没有节制地滥用激情,使演讲气势表现为“过分”状态,只能引起听众的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演讲的效果。

▲[口才指点]如何适度节制激情

在演讲中,没有节制的激情便犹如一匹脱了缰的野马,刚开始听众或许还会跟着你的鼓动慷慨激昂,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对这种疯狂式的爆发产生厌烦。只有把握好演讲时激情的节制,才能让听众时刻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这点呢?

多说少喊

要想演讲的话语有力度,不一定非要用喊的。有人一上来就亮起了金嗓子,听众满怀的热情随着他嘹亮的“号角”逐渐偃旗息鼓了。

所以,在演讲时,不要让受众觉得你是在“表演”,否则会给受众留下不真诚的印象,他们会以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你的演讲。这不但起不到调动情绪的作用,严重时还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抒发感情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

激起听众的热情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谁能在你的演讲中有如此大的精力,自始至终都按捺不住澎湃的激情为你摇旗呐喊。

演讲中的高潮,大都是要依靠演讲者的感情抒发,用他的声情并茂来牵动听众的情绪。但我们抒发感情也要有个度,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试图一直揪住听众的高昂情绪不放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多么具有激情,时间长了都会引起人的听觉疲劳。

与台下观众进行互动

当你成功地掀起全场激情,听众们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下来,场面出现失控时,可以与台下听众进行互动,这也是转移听众注意力、控制局面的一种方法。同时,时不时地与听众进行现场互动,还能时刻抓住他们的视觉、听觉神经,确保演讲的顺利进行。

把最好的留到最后

有的演讲者总以造势为目的,总想尽可能、尽快地将最好的内容呈现给大家,于是在演讲中花样百出,把最好的内容全部和盘托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后面的演讲内容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听众也逐渐失去了兴趣,最终索然收场。

因此,如果你有一个能将所有听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会令他们因你的说辞而狂欢的片段,那么不妨将它放到最后,留给听众回味的空间,这也是控制激情的一种有效手段。

8 做一个聪明的聆听者

▲[关键词]谨慎 聆听 睿智

法学院自由派的教授理查德·爱泼斯坦则说奥巴马的性格偏向“懦弱”。他说:“他是一个聪明的聆听者、一个睿智的质问者,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他从来不上台,从不自己跳舞。”另一个教授不无感叹地说:“我看,他只是以一种感兴趣的心态参与争论罢了。”

奥巴马在芝加哥大学授课期间,芝加哥政府有一次准备通过一项法律:为了及时清除可能的犯罪团伙,允许警察解散夜晚无故聚会的人群。当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两名教授为这个问题争吵不休,在多次争辩无果后,两人转向询问奥巴马教授的意见。奥巴马却一反平日标榜的坦率,表现出了少见的谨慎,苦苦思索,最终也没有表示支持哪方。

不仅是对问题的表态,就连在学术研究上,奥巴马也表现得“扭扭捏捏”。在芝加哥大学的12年间,他没有发表任何学术论文。他很忙,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从1996年起他就开始忙于自己的政治事业——竞选伊利诺伊州议员和美国参议院议员。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爱泼斯坦分析说:“奥巴马似乎并不想让自己的名字牵涉到政治,他总是避免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任何可能被政治利用的学术观点中。通常的情况是,他发现问题,而你去解决问题。”

▲[亮点解析]善于聆听者比急于表现者更受欢迎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善于聆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对于人们来说,聆听是一种对他人的赞美和肯定。能够做到侧耳倾听别人讲话的人,大都是一个言谈行事比较谨慎的人,并且他用这种聆听的方式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承认对方言谈的重要性,即使他听后或许并不以为然。但如果对别人不加理会,或只顾自言自语,那等于否认了对方的存在,这对许多人来说,是很大的轻视和伤害。

奥巴马对自己的言行一直秉持着谨慎的态度,他从不用犀利刻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张,甚至在受到他人言论攻击的时候仍然表现出耐心倾听的举动。比起和人辩论,奥巴马在哈佛大学期间做得更多的是倾听。有同学说:“他经常用很长时间去倾听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反对的意见,再将它们用充满创见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事情立刻变得不一样了。”

另外,善于聆听建议也是奥巴马的一个明显的长处。大人物给他建议并得到赞许时,大多会觉得有成就感,就会很迫切地伸出援手。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在竞选中为拉票奔忙时,那些保守人士也会投票给他这个自由派政治人物的原因。

在人际交往中,真正受欢迎的恰恰不是那些善于表现者,而是善于聆听者。当你沉默下来专心地注视着和你说话的人,倾听他的每一句话的时候,对方会觉得无比愉快,因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具赞美效果的了。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没有人拿你当哑巴,相反,所有人都会把你当成是最好的朋友。

老谋深算的人不会倾听,急于求成的人不会倾听,心胸狭窄的人不会倾听,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也不会倾听。这些人过于浅薄、迂腐、自信,他们甚至认为别人的意见会害了自己,所以他们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喜爱。看来,我们都需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做一个受人欢迎的聆听者。

▲[口才指点]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

人们都喜欢善于倾听的人,倾听是使人受欢迎的基本技巧。那么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呢?

不要急于插话打断

我们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总是有这么两个特点:一是,当自己高谈阔论时不希望别人打断自己的话;二是,却又喜欢在别人滔滔不绝的时候“及时”插入个人意见。

古话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知道被人打断谈话的无奈,那么我们就要避免这个现象的发生。因为,会说的不如会听的。真正会说话的人会在该说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不该说的时候三缄其口。

听话时注视对方的眼睛

倾听别人讲话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睛。这样即使你一言不发,对方也可以看出你是在认真听他讲话。不要自顾自地做些东张西望、抓耳挠腮之类的小动作,扰乱对方的思维,破坏对方的兴致,让对方心生不快。

学会认同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不要只是木然地静听,偶尔也应该有一些点头称许的动作表示,或者以身体语言来表示感动或共鸣。比如在他人说到兴奋之处时,你做出惊喜的样子附和一句“真的吗?”,在他人提及难过之事时发出一声叹息,都会让对方更愿意与你交谈。

适时地提出问题

在别人讲话的时候,要在合适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别人会认为你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这是对他的一种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