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21976900000013

第13章 领导干部修身养性之道(4)

郑培民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赶在洪水扑到之前,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保住了安乡县城;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用血肉之躯扼住了洪水之喉;湖北境内的黄金大垸溃决后,统帅抗洪大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镇常德市之外……

就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上,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

雨过天晴,骄阳似火。居住在大堤上的4万灾民头顶烈日,衣食不足,缺少清洁的饮用水和药品,眼看疾病就要在大堤上流行。

路过大堤的郑培民告诉司机“绕道走”——他不忍看着灾民们一边让太阳晒着,一边还呼吸着他的车扬起的灰尘。但郑培民的心却没有绕着走,他拍板,要在3天的时间内,把几万灾民转移到可以吃上饭、喝上水的院子里去。

命令一下,故土难离的灾民们落着泪,望着只落出屋顶的家园,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土地。指挥部及时调来育苗的蔬菜种子,衣食无忧后,灾民用最快速度恢复了生活和生产。接着,开展防疫工作的省医疗队来了,帐篷学校搭起来了。堤外洪水滔滔,堤上书声琅琅,帐篷顶上,红旗飘飘。

水灾过后,郑培民提出,让老百姓从水窝子里搬出来,住到山上去。

中央提出移民建镇后,郑培民从方案到资金的落实都一一过问。他一遍又一遍地叮嘱:那是中央给农民的钱,不许坑农民的钱!

地方同志向郑培民表示,在抗洪中,当地政府连书记的生活也无法照顾,心里十分歉意,最后想送点礼物表示一下。

一句很重的话从素来温和的郑培民嘴里扔出来:“老百姓遭了那么大的灾,你们还要表示什么?!”

抗洪期间,郑培民平均一天只睡两个小时,情况紧急时甚至还要冲上去搬麻袋抢险,这对他这样一个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省委领导也牵挂着他的身体,下命令:每天要保证郑培民吃上两个鸡蛋!

然而,郑培民关心的还是他人。听说一位同志因为血压高而住进医院了,就连忙去看望。从医院出来,知道郑培民病情的同志心里酸酸的:人家低压高到了95就可以休息了,可低压已经升到105的郑书记,却天天还要在夜里两三点钟,到大堤上查管涌!

郑培民深知身体的重要性,他说过,“身体是1,政绩、家庭、知识等是1后面的0,0越多,成绩越大,但没有了1,再多的0都是0”。但个人的身家幸福怎么能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相比?受命于危急之刻,面对重于泰山的责任,他已经做好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准备。

郑培民在大堤上,整整呆了60多天,400公里的长堤在他脚下踏过不止一遍。回到家里,掉了20多斤肉的郑培民对妻子说了实话:“这次抗洪,是对我生命极限的挑战!”

其实,平时的郑培民不属于那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型的领导,哪怕是创新和开拓性的工作,他也是稳稳当当、扎扎实实地去做,从来不搞轰动效应。

郑培民曾经分管过湖南省的教育。搞减轻学生的负担,他去翻学生们的书包,看哪一种教材是必需的,哪些是额外负担。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郑培民亲自调查了两个月,走访了40多人,然后才做决定。他说:“稳健决策,决不能留下后遗症,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决策正确,是造福百姓;否则,是造祸百姓。”

正因为这样的一步一个脚印,在郑培民分管期间,湖南的基础教育工作更上层楼,全省教师的住房条件大大改善,素质教育的“汨罗经验”推广到全国;湖南广播电视节目在全国早早地上了卫星,无论是思路,还是行动,都走在全国同行的前面。

分管干部工作时,郑培民跟干部说话,不是暴风骤雨,而是春风化雨。和他有过接触的干部都反映,郑培民不居功,不诿过,敢于承担责任;他当面敢于批评人,背后却保护人;他表里如一,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他手下工作,觉得安全、踏实……

谈到自己曾经的副手郑培民,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很有感触:“一个领导干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能做到有口皆碑,很不容易!”

考验

比起普通百姓,领导干部会更多地面对诱惑和考验。在领导岗位上真正做到固守操守,承受考验,比常人更难。

“考验”二字,力重千钧。

几年前,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家,蒙受了一次小偷的“考验”。两个小偷撬门进入没有装防盗门的郑家,把所有的抽屉全倒出来,连柜子里的衣服全都抖出来捏过了,也没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

翻腾到最后,他们只从郑家偷了4000元现钱和两条烟。

4000元钱,是郑培民女儿出差后尚未归还的公款。

几个月后,盗窃案告破,小偷的坦白与郑家报案的数字,完全吻合。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老百姓眼里,郑培民就是个在廉政问题上一辈子干干净净、只做好事的人。

对于下级单位送的礼物,郑培民从来是能拒就拒,自己拒不了就让秘书去退。

集邮,可说是郑培民唯一的爱好。就是这个爱好,他也绝对保密,生怕有人投其所好。

无论是调离湘潭还是调离湘西,不喜张扬的郑培民总是挑选在早晨未上班之时悄悄离去,而且事先不告诉周围人,他不想惊扰大家,也怕可能送来的人情礼。

郑培民记日记的习惯是大学时养成的。走上领导岗位,这个一日三省其身的习惯细分为备忘录、工作笔记和日记。他收到的每一笔稿费,数额、收到的时间及发放单位都在工作笔记上有详细记录,稿费的出路只有一个:交秘书登记收存。这是郑培民在湘西州工作时的一段日记:“这次回湘潭度春节,我谢绝了办公室派车送我的盛情,同时谢绝了办公室要为我报销路费的好意。坚持自费返家,往返火车票近80元,自己掏腰包。有人讲我太板,我想,宁肯自己吃亏,对自己严格要求,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做到的。”

还是一段日记:“在吉首给两个孩子分别订做了一件羽绒上衣,这是我给孩子们买东西中最大的一次,计247.61元。不占企业的一点便宜。”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郑培民就先后担任市委书记、州委书记、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又曾长期分管全省农业、文教、政法和党群工作,可谓位高权重。但他总强调,“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君子之交淡如水”。

郑培民偶尔也会收下极少一部分礼物。但送礼物者必须符合两个前提,一是极为熟识的亲友、如同亲人一般的老部下、老同事;二是正常的人情往来,而不是有事求他而送礼。

今年春节,他十几年前的老秘书去看他,送的礼物是一篓水果和两桶瓜子,郑培民高兴地收下了,但转身又拎出两瓶酒,价值远高于送来的东西:“把这个拿去!”

“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郑培民写得清楚,做得更明白。

家风

“手拉手,户外走,说说话,散散心,情切切,意绵绵,身体好,永相伴。”与妻子的一次散步,被郑培民在日记中诗意地记录下来。

他的家,是尽人皆知的美满家庭,郑培民很爱他的妻子和儿女。只是他从不用手中的职权来表达这份感情,他深知,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为人民做事的。

几十年中,郑培民的职位一直在变动,而他的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然是一名普通职工。调到长沙后,杨力求上班要走上40多分钟。她不会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也不方便,多年来,她一直走路上下班。郑培民托人为妻子买鞋,指明买那种柔软的、平底粘胶的鞋子,他要让妻子在风吹雨打的路上,走得舒服一些。但这个有情有意的丈夫却从不让妻子搭他的顺路车。

妻子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杨力求有个“三不”: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他们的儿子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郑培民的日记,折射出“后门”的坚固:“某某同志来家,我不在家,请我爱人转给我一封推荐信,并送了5000元,讲请力求旅游用。力求当即指出,这是送‘错误’给我们,绝对不能收。”

郑培民的儿子曾经有过被爸爸从车上赶下来的经历。他在湘潭大学读书时,有一次爸爸从长沙去六七十公里外的湘潭开会,正在家中休假的孩子,便想搭便车去学校。谁知郑培民一上车,看到已坐在车里的儿子,立即严辞厉色、毫不留情地把孩子从车上轰了下来。

郑培民曾这样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上进,“与其我留给你们财富,不如给你们留下创造财富的能力。读书,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孩子长大成人,每次出远门,郑培民从来不多说什么,他只是弯下胖胖的腰身,默默地帮儿女一件一件叠衣服,再一件一件放在箱子里。

只有一次郑培民的话很多,那是儿子代表大学生去台湾参加交流活动前:

“多给大家讲讲湖南吧!湖南的特点是三乡一地。鱼米之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刘筠教授培育的湘云鲫是突出的代表;还是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之乡;一地,是旅游胜地,张家界、凤凰古城中外闻名!”

“湖南人会读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会种粮,还是古人的话,‘湖广熟,天下足’嘛!会打仗,从来就是无

中卷 做事篇

人生在世,就要做事。为官掌权,更要为人民、为社会做事。如何做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就要尽全力完成人民赋予他的使命,不辜负群众对自己的期望。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诚心诚意为民做事,就能深得民心、顺应民意,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拥戴。反之,在一个地方干了几年,人们竟想不起他做过些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

那么,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做事呢?笔者认为,必须按照锦涛总书记讲的“三用心”:一要用心想事;二要用心谋事;三要用心干事。以这样的态度处事,就会扎牢成就事业的根基,就能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就能以人格的力量推进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