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胸腰椎交界区是骨受力集中之处,因此,骨折常发生在T11,12、L1,2椎体,临床称为胸腰段骨折。中老年人椎体骨质疏松,在轻度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
胸段脊柱的生理弧度向后突,第1~10胸椎与肋骨、胸骨共同围成胸廓,棘突向下呈叠瓦状彼此叠掩,又有胸肋、肋椎关节加强,故活动度小但稳定性好,只有在强大外力作用下才能发生骨折脱位。腰段脊柱的生理弧度向前突,腰椎椎体自上而下随负重增加而逐渐增大,椎体的四壁是由较薄的骨皮质围成,其中是交织成网的骨松质,在外力的作用下易于压缩变扁或爆裂。椎弓根由骨皮质构成的短管状骨,是每个椎骨最坚强的解剖结构,凡从脊柱后部传递至椎体的力都经该部,犹如联系椎体与椎板的两个拱形桥墩,因此又被称为椎骨的“力核中心”。T11~L2正是胸椎后凸弯曲与腰椎前凸弯曲的交界处,也是较为固定的胸椎与活动范围很大的腰椎的移行处,成为外力作用的集中区域,是脊柱损伤的多发部位,T11~L2骨折脱位占整个脊柱损伤的60%~70%。相邻的两椎体除借椎间盘互相连接外,更要依赖周围的韧带加强,其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将椎体牢固地连在一起,前纵韧带甚为坚强,后纵韧带却是构成椎管前壁的重要部分,它是连系椎体后壁骨折块的重要结构,并可借助其弹性牵拉作用进行复位。在椎板和棘突之间有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相连,是脊柱后部重要的稳定结构。
一、病因病理
1中医认识胸腰椎骨折病人,由于瘀血形成,气机受阻,脏腑功能也随之受到损害。正如《正体类要·序》中所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而在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患者表现的证候也有所不同、因此分期辨证论治显得十分必要,在骨折早期,除症见局部肿胀疼痛之外,常会有腑气不通、纳呆而腹满胀痛,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弦有力等症。中期局部肿痛消而未尽,但功能活;动仍受限,往往有舌黯红、苔薄白,脉迟缓,证属瘀阻未尽,筋骨未复。后期由于病人长期卧床,往往出现舌淡、苔白,脉细虚及各种气血亏损、筋骨萎缩症状。
2西医认识多因间接外力所致,如高处坠落臀部或双足先触地,或弯腰工作时由高处坠落的物体、塌方的土石压砸背部所致。由于受伤时脊柱过度屈曲,椎体前方受到上下位椎体的挤压而被压缩变扁而成楔形,脊柱后部韧带结构则承受牵拉张力而断裂。当伤椎椎体压缩严重时,其上位椎体向前下滑移,后凸畸形加重,椎体的后上角可突入椎管,致使椎管变形狭窄,损伤脊髓。由高处坠落臀部触地,或弯腰工作时泥土塌方重物压砸,使胸腰椎处于极度屈曲状态,从后上方向前下方作用的力,可分解为自上而下的使脊柱屈曲挤压的压缩分力,和由后向前使椎体向前移位的脱位分力。暴力与脊柱所成角越小,则压缩分力越大,椎体压缩或爆裂骨折越重。相反,外力与脊柱成角越大,则脱位分离越大,容易引起脊柱脱位。在受伤的瞬间又往往伴有脊柱扭转,产生了旋转分力,使得关节突关节脱位或骨折脱位。随损伤的加重,维持脊柱稳定的韧带、椎间盘结构和肌肉组织也发生断裂,骨韧带结构破坏殆尽,造成极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脱位,脊髓或马尾神经也同时受到严重损伤。此类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人。
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则由于内分泌功能减退而致骨质疏松,尤其是老年妇女停经以后,骨质明显疏松,此时垂直骨小梁的横断面积减小,如果减少50%,则椎体承受力将下降至原始承受力的1/4,这种疏松的椎体,在轻微外力挤压作用下,即可发生椎体压缩骨折,其特点是数个椎体压缩或椎体上下面都被压向椎体中央而呈鱼骨样。
二、分类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根据损伤后脊柱的稳定程度分为稳定性损伤与不稳定性损伤。无论是搬运或脊柱活动,骨折无移位趋向者,称为稳定性损伤,如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不超过1/3,单纯横突棘突骨折等。在严重外力作用下,除椎体、附件骨折外,还常伴有韧带、椎间盘损伤,使脊柱的稳定因素大部分被破坏,而在搬运中易发生移位,损伤脊髓或马尾神经,称为不稳定性损伤,如骨折脱位、椎体爆裂性骨折、压缩性骨折超过1/2者。脊柱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中柱的完整。凡损伤累及两柱以上结构均为不稳定性损伤。如爆裂骨折破坏前柱与中柱,屈曲型骨折脱位三柱结构尽遭破坏,均属不稳定性损伤。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脊椎损伤的表现详细询问受伤史是诊断脊柱损伤的重要环节。任何由高处坠下、重物落砸、车祸撞击、坍塌事故等均有发生脊柱损伤的可能,应详细了解暴力作用部位和过程,受伤时的姿势及搬运抢救情况,并注意排除颅脑、胸腹脏器等损伤。而老年人则多为行走时摔倒臀部着地的轻微外伤。
伤后腰背部疼痛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根据损伤程度不同,疼痛及活动障碍可十分明显,也可非常轻微。当椎体只有轻微压缩骨折时,患者甚至仍可行走,并且由于伤处脊神经后支的反射作用,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就诊时并未诉腰背部疼痛,而是诉说腰骶部疼痛,应注意鉴别不被误导以防漏诊。仔细地临床查体是确定损伤部位的重要方法,沿脊柱中线自上而下逐个按压棘突,寻找压痛点,发现棘突后突,表明椎体压缩或骨折脱位;棘突周围软组织肿胀、皮下瘀血,说明韧带肌肉断裂;棘突间距增大,说明椎骨脱位或棘间韧带断裂;棘突排列不在一条直线上,表明脊柱有旋转或侧方移位。当椎体只有轻微压缩骨折时,疼痛及功能障碍多不明显,而局部叩击痛往往是唯一的临床体征。对任何脊柱损伤患者,均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以排除是否伴有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
2脊髓损伤的表现下肢的截瘫是主要表现,截瘫的类型及程度可有不同,但此时最重要的是尽早做一次全面的神经系统的检查,以确定截瘫平面、深浅感觉丧失程度、所有瘫痪肌肉的瘫痪程度、生理及病理反射、括约肌功能等。并随时进行复查,以观察截瘫平面是上升还是下降,是恢复、加重,还是停止。
(1)截瘫平面的判定:主要依靠感觉检查,在胸椎脊髓损伤,肋间神经支配的感觉平面丧失即为截瘫平面。肚脐可做第9胸椎与第10胸椎的分界,腹股沟为胸椎12与腰椎1的分界,股中部为腰椎2,股下及膝前为腰椎3,胫前内至内踝为腰椎4,胫前外至足背跖趾为腰椎5,腓侧外后、足外缘足底为骶椎1,小腿后正中及股后为骶椎2,会阴部及骶骨后区为骶椎3至骶椎5。会阴区的检查不可忽略,下肢感觉丧失,但会阴区保存感觉者,仍表示为不完全截瘫,恢复的希望较大。浅感觉、位置觉、震颤觉亦同等重要。
(2)肌肉运动检查:逐个肌肉按0~5级记录其瘫痪程度。
(3)反射检查:包括深浅反射、病理反射和肛门反射。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有时小腿及足肌痉挛不明显,仅靠踝阵挛阳性说明系上位神经元损伤。
(4)截瘫平面高于骨折脱位平面的意义:尽管胸腰椎节段与脊髓节段不在同一平面,骨折脱位平面损伤的脊髓平面较低,但由于同时也损伤了同平面的神经根,故截瘫平面又是与骨折脱位的平面相一致的。只有当截瘫平面高于骨折脱位平面2个节段或更高时才有特殊意义。据胥少汀在一组45例具备此体征的33例手术探查发现,脱位上方脊髓发生缺血坏死的占333%,脊髓横断的占293%,严重挫伤的占273%,脊髓液化囊肿与硬膜血肿各占6%,其原因与大根动脉损伤有关,而此大根动脉多出现在胸腰段,故胸腰段损伤出现此症者可达1/3。出现此症者其截瘫恢复率甚低,仅22%,而两者为同平面的全瘫恢复率为20%。
(5)神经根损伤:在腰椎侧屈或侧方脱位时,可牵拉损伤一侧的神经根,如马尾同时受伤则马尾与神经根损伤的体征同时存在。两者都为下位神经元损伤,以上位腰椎向左侧移位为例,神经根牵拉伤,多发生在对侧(右),而且被牵拉的神经根可为脱位间隙同平面,亦可高于脱位间隙,即牵拉了上位神经根。
四、治疗
1治疗原则对于各种脊柱损伤均应遵循以下原则:
(1)单纯性脊柱骨折脱位:按骨折脱位的一般原则予以复位、固定及功能活动。并注意避免引起脊髓损伤。
(2)伴有脊髓损伤的脊柱骨折脱位:首先应以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作为重点来进行处理。
(3)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是:①脊髓周围有致压物者,应通过手法或手术消除对脊髓的致压物。②对脊髓休克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切忌随意施术。③脊髓完全横断者:减压术虽无效,但对不稳定骨折脱位者可同时做内固术,能获得早期翻身活动的机会。从而减少局部的再损伤。④损伤早期应予脱水疗法:包括地塞米松及高渗葡萄糖静注等。⑤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其中尤应注意呼吸道和尿道感染、压疮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⑥全身支持疗法:对高位脊髓伤者尤为重要。⑦对四肢的功能活动与功能重建:应采取积极态度及有效措施。
2骨折复位与固定
(1)骨折复位:根据脊柱损伤的不同类型和程度,选择恰当的复位方法。总的原则是可逆损伤的病因病理并充分利用脊柱的稳定结构进行复位。屈曲型损伤应伸展位复位,过伸型损伤应屈曲位复位。在复位时应注意牵引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防止骨折脱位加重或损伤脊髓。胸腰椎损伤则可选用下肢牵引复位法或垫枕腰背肌锻炼复位法。对于骨折脱位移位明显,闭合复位失败,或骨折块突入椎管压迫脊髓者应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在直视下观察脊柱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复位准确,恢复椎管管径,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训练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减轻了护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