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数学家麦克斯韦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画家,可是孩子却不喜欢美术,他把写生画中的菊花都画成了圆形、三角形或梯形。做父亲的明白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就买了许多数学方面的书,麦克斯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后来终于在数学方面获得了杰出成就。这说明,让孩子学习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能够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和持久。
5.合作法。
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一些较轻体力的或者带有几个小困难的活儿时,你可以试着邀请你的孩子和你一起共同完成工作。比如在花盆里栽花、小修小补家用器具等。和孩子商量着干活,不但在品格上教育了孩子,如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思想,以及小主人翁意识等,而且能够以此为契机让孩子运用学过的知识做些小发明、小创造,或者开动脑筋克服一些困难并进行力所能及的操作,从而在劳动协作中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检验并提高孩子运用知识的实际水平。
通过这样的重点培养,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将不再是令其厌倦的事了。他将对新知识的获取产生一种向往和天然的敏感,学习从此将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三节善于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
每个人都潜藏着巨大的能力,就像地球潜藏着许多资源一样。关键是我们怎样能将潜能召唤出来。
发现自己的潜能
美国一位颇具声望的教育委员会委员30岁之前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直到她去了一趟两个儿子上学的学校,她的一生出现了转折,校长的话让她的心都碎了。“你这两个儿子反应太迟钝了。”校长对她说。
她自己从小智力就很差,以至于不得不退学。如今两个孩子又被列为低能者,她难以忍受。她决定自己先上学,再教孩子们。
就这样,她上学了,还要兼顾家务。到第一学年末,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于是,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后来,她被授予文学硕士,再后来,她又取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教育委员会委员。她的孩子们也在母亲的鼓励下,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智慧和能力总是潜藏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一个人如果永远发现不了蕴藏在自己体内无穷无尽的财富,那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当你挖掘自我,利用自己巨大的潜能时,你的价值才能实现。
绝不放弃学习
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被退过742次稿件,可他却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终于成了大作家,一生共创作564本书,实现了理想。鲁迅、华君武等名家也都经历过退稿、失败,可他们都没有放弃梦想,一直努力直至成功。
一位高考状元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算得上聪明。小时候一个长辈给他出智力测试题:树上有十只鸟,一枪打下一只来,树上还剩下几只?他回答是九只,而且一再坚持是九只,被长辈说成是“傻乎乎的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的成绩都是六七十分,在班级是后几名。他多次参加数学竞赛,都是银羽而归,无功而返。到了初中,学习成绩才开始赶上来,使老师们看到了他的潜力。
看到自己智慧的亮点,编织一个童话,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它。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没有努力地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以兴趣的重要作用也有精辟论述。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或许,把激发学习兴趣作为学习方法来谈,有点儿不恰当,但是,若是离开了这一点,谈任何的学习方法,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许多成功的学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同于那些缘于学习压力怀有逆反心理的同学。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一向很端正,觉得学习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是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说升学)的一种手段,甚至单纯说它是掌握知识的过程,都是不很恰当的,因为它肩负着帮助我们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了解世界的重任。同样,我们的课本也都是有经验的专家权威经过反复斟酌而精心编写而成的,里面的内容自是茫茫学海中我们首先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它是比我们课外读物更有价值的东西。明确了学习是一件意义重大而乐趣无穷的事,课本是一些非常好看的书,他们便很自觉地投人到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地去背去做,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去应付,并不停地抱怨它枯燥无味。由于有积极的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也屡见成绩。这样就能不断地领略到学习上的愉快,有一种收获般的成就感,这就更促使我精神振奋,不知疲倦在去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日久天长,学习已是一种生活需要了。
既然学习兴趣这么重要,那么,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怎样减弱的呢?
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跟着回答如何提高一个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假如某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但教师每天都叫他做他根本不可能做得出的题目,天长日久,该学生还对数学感兴趣吗?再者,假如周围的人都能做老师布置的日常作业,惟独该学生一题都不会做,则此学生不感觉自己真是笨吗?再进一步,假如师生不仅不帮助他,还常常讽刺挖苦他,说他笨头笨脑,根本不是学数学的料,则该学生是否对数学已兴趣扫地了呢?
因此,要减弱某人对某事物的兴趣,无疑可用三个最基本的办法:
1.让他产生畏难情绪,让他觉得学习之难,难于上青天。
2.让他与周围的同龄人有个对比度,在对照比较中发觉自己简直是个活生生的笨蛋。
3.经常讽刺挖苦他,彻底摧毁他的自信心。
这三部曲一“唱”的话,任何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一落千丈。学习兴趣一落千丈,成绩还能上去吗?
既然上面问题回答了,则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只要对上面的三部曲反其道而行之即可。
第一,要使学习的内容是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这必然要求:
1.教材不能过难,尤其是习题不能过难,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力。
2.学生要有相应的基础,如果基础很差,就得花时间补好基础,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3.教师要讲得透,假如教师自己只能照本宣科,或虽能讲定理做习题,但讲得不深刻,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则学生也就理解不透,许多方面只能认识模糊了。
第二,尽量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假如周围同学能做的我都能做,则我的自信心就能很好地保持下去;假如有的方面我能做,而其他同学不一定能做,则我的自信心就愈加强烈了。
第三,既要有明显的赞语,又要有暗示性的褒扬,这种赞语与褒扬是激励学生进步的催化剂。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是自我价值存在的社会性、外在性的表现。
学的东西能够理解,自己常常比别人显得优秀一些,别人也明白地承认这一点,赞赏这一点,还有比这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事吗?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每天批调而行,长此以往,还怕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吗?
中国许多学生学不好某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是:①学的东西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②由于内在与外在的种种因素,他们的基础打得不扎实,后来又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好好补一下。这里的补不是容易的事,其实是相当费力的。
学生怎样努力,才能在学习上实现从无兴趣到兴趣浓厚的飞跃呢?
在教材内容适度的情况下,对学生自身来说,存在着兴趣学问的“三部曲”道理。
1.欲望兴趣:
这是学习之前的欲望兴趣。这个欲望兴趣实质就是人的欲望,人没有这个欲望是不会花任何精力去学的,而这个欲望又是与理想、志向、志愿相联系的,是与“志向学”这门从来没有开设的课相联系的。
2.强迫兴趣:
这是学习初期碰到的问题。要学习的东西(包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等)对我们头脑来说必然是从无到有的,而这些基本的东西只是构成以后再深入学习的兴趣单元。这些兴趣单元的本身是由对科学有着极强敏感性的科学家们提出的,一般的人是提不出来的,一般的人只是勉强去学习它,而一般人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在各种兴趣单元的联系中才能产生出来的。
譬如学围棋,围棋规则是兴趣单元,它本身并无多大兴趣可言,对围棋的真正兴趣是在以后的较量中产生的。几何学上的点、线、面、平角、直角、平行线等等是基本的兴趣单元,而只有熟悉了这种兴趣单元,才能对几何学产生真正的兴趣,当然这类兴趣并非一下就穷尽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获取的。由于兴趣单元对普通人来说常常不构成兴趣,因此学习者就非得有一段“强迫兴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较痛苦的、被动的,因为强迫的东西总是不“悦人”,因此,要获得强迫兴趣单元是要有一定毅力的。反过来,一点毅力没有的人也是根本不可能学好任何科目的。
3.惯性兴趣:
有了强迫兴趣后,学习中会自然产生出一种惯性兴趣来。任何学科如果不能自身产生出一种惯性兴趣,则这种学科就必然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人去从事科学研究了,学科也就不能发展了。有人说,有的科学家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从来不知人间的乐趣,殊不知,科学家是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这是不懂科学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既然学科本身有惯性兴趣,那么,学生的进步主要是取得了从强迫兴趣到惯性兴趣的飞跃。而学生如果实现了这个飞跃,则学生也就变“他觉”为“自觉”了,所以,这个飞跃也是学生能学好某学科的最关键的阶段。
当然,如果没有阻力,依照惯性,此“学习运动”的惯性兴趣会不断进行下去,但一般说来,学习中总有持续不断的阻力,而这种阻力会使惯性兴趣成为“减速运动”,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惯性运动”成为“加速运动”,即要持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惯性兴趣。
§§§第四节目标、信心
制定成功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未来的情况,而且要考虑目前的情况。目前的情况,是制定目标的动因。如果目前的情况很好,何必还要画蛇添足地制定什么新的目标呢?虽然进取心人人有之,但也不可盲目进取,甚至舍弃好的,舍弃自己的优势,而舍近求远地去寻找得不偿失的事情。劳伦斯·彼得说,最大的危险是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这一点会使你成为一个能力有限,没有自我意识的“才华横溢”之士。
本来,有的人的处境已经十分不错,却在误用的“进取心”的支配下,或者在缺乏自我意识的情况下,喜欢人云亦云,喜欢随大流。结果,盲目地制定目标,盲目地实施目标,适得其反地实现目标。可以说,目标实现了,原来的优势却丧失了,实现目标后得到的是后悔和沮丧。
劳伦斯·彼得说,很多人就是这样,常常迷失自己。本来,他应该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往西走。但到了十字路口,却因见东边的马路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也跑过去凑热闹。其结果,他以持久不渝的快乐换取了暂时的满足。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切忌盲目,切忌人云亦云,切忌赶时髦、随大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正确认识现在。
为了更好的认识现在,我可以教一个方法做一做“现状满意检测”。这一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首先在纸张上写下标题:“目前生活中,有哪些是我不喜欢的(也就是打算改变的事物?”)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列出一张清单,把目前不喜欢的事情一一列举,诸如:“收入太少,支出太多,入不敷出”;“我觉得自己在目前的岗位上是大材小用,无法发挥个人的才干”;“工作时间太长,和家里人相处的时间太少”;“住宿环境太嘈杂”;等等。
第二个步骤是回答目前的生活中哪些是你所喜欢的(打算保留的事物)。对这一问题同样要作出具体明确的回答。比如可以在纸上写下:“朋友关系”;“工作时间有弹性”;“工作单位不错,领导可以信赖”“住房还可以”;“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等等。
第三步骤是回答“在目前工作中,有哪些是我不喜欢的(打算改变的事物)?”或者说“目前工作中哪些是我喜欢的(打算保留的事物)?”同样开出清单,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这样会使问题越来越明朗,使人想改变的事物越来越明朗。
一位北大的学子回忆了自己高三时的学习情景。
1996年9月,即将过18岁生日的我踏进高三(5)班的教室时,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班主任没有换,仍然是那个胖敦敦笑呵呵的徐老师;经过一个暑假,同学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教室里的气氛已与已往不同了,同学们的眼中都流露出焦急的神色,班主任也一改以往的漫不经心。这时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我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以后的一年时间,对我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同学们都到齐以后,班主任简短地说了一下高考的严峻形势,并希望全体同学坚定信心,苦读一年,争取顺利通过高考。他最后送给我们一句话,至今我的耳边仍经常回响着,那就是:“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老师希望我们时刻记着这句话,体会它的含义,鞭策自己前进。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一时被突如其来的繁重课程弄得手忙脚乱,整天有着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习题,我感到自己不能适应高三的学习。现在看来,那时的我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能挺过去,也许就要消沉、低落下去,从而耽误大好时光。幸好我的班主任老师及时发现“苗头”并找到我,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帮我解决思想问题,并为我指明了努力方向。记得当时老师问我还想不想考北大了,我非常坚定的回答:“想”。因为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我在高一时就梦想能到北大读书。然后老师便对我说,既然已经订下目标,就要百折不挠地争取实现它,不要因为一点点小的困难就动摇自己的信念。我对老师讲了当时困扰我的问题,那就是时间不够用,好些知识学起来不得要领,主要就是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对我讲,遇到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高三的学习毕竟不同于以前,这时能做的就是咬紧牙关硬挺下去,直到找到很好的方法为止。最后老师对我讲,我们学校96级的学生胡伟考了全市文科第15名,只要我能保持这个成绩,那肯定能考上我梦寐以求的北大。
经过这次谈话,我坚定了考上北大大学的信念,使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我心里暗想:我一定争取超过胡伟,因为我并不比他差,他能考15名,我为什么不能考进北京市前10名呢?当然,这只是我心中的“小算盘”,没有向人公开过。从此以后,我仿佛是一条不知疲倦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不久,我完全适应了高三的学习,学习成绩开始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