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小百科
21973900000042

第42章 历史奥秘(4)

按蒙古习俗,蒙古皇帝死后,一律实行秘密安葬。《元史》云:“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弥望平衍,人莫知也。”埋葬皇帝的地方,派群马一踏,如平地一般,时间一长,青草树木一片绿油油,就谁也不知道了。

也许有人会说,在今内蒙鄂尔多斯高原的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不就有座成吉思汗陵墓吗?其实,这是座后来建造的象征性陵寝。

1227年8月,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回师途中病逝于六盘山清水的行宫里。之后,他的遗体被运回蒙古大本营安葬。

葬在哪里?《元史》说葬在起辇谷,但没有其他情节和过程。

《蒙古源流》载,成吉思汗葬后,因为不能再请出金身,但为了便于祭祀,在葬地附近的高地上建了八白室,即八座金色的毡帐,地点相当于今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一带的蒙古高原上。明英宗天顺年间,鄂尔多斯守陵部众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之迁来。清初在鄂尔多斯高原设立伊克昭盟,八白室就移到伊克昭附近,后来又移今伊金霍洛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如此说,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是假的,的确是没有错的。

“可与宇宙比富”的苏撒古城

“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曾告诫后人说:“谁要是占有苏撒的财富,谁就可以与宇宙斗富。”虽然苏撒盛产石油,但希罗多德所说的“财富”指的并不是石油,而是苏撒古城。

苏撒城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大约比伊朗建立的国家要早5000多年。而在此之前,苏撒作为伊朗土著民族埃兰人的都城,又有2000多年之久。苏撒是先有城市,后有国家。苏撒城曾辉煌一时,奠定了伊朗文明发展的基石。关于苏撒城的历史,有许多奇特和神秘之处。苏撒自古是王朝战争的必争之地,因此客观上它也充当了文明传播的“载体”。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正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另外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石碑上半段刻着精致的浮雕,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巴比伦王国的法典怎么到了苏撒?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今天的苏撒盆地出现一个名叫埃兰的奴隶制王国,苏撒是其首都,公元前1163年埃兰人攻占了巴比伦,便把刻着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作为战利品带回苏撒。埃兰后被波斯灭亡,这个石柱法典便又落到了波斯人手中。这件稀世珍宝如今收藏在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里。圆柱上被涂毁的7栏文字,可以根据后来发现的汉谟拉比法典的泥版文书进行校补。所以,“石柱法典”仍是世界上现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

古波斯帝国建立之前,苏撒就已经成为波斯人的都城。希罗多德之所以将苏撒的财富与“宇宙”相比,也与波斯帝国的开国君主居鲁士有关。后世均称居鲁士为“宇宙之王”,足见当时帝国的强盛。作为都城的苏撒,必然是四方财富聚首之地,故有与“宇宙”相媲美的说法。苏撒宫廷的建筑工作是由巴比伦人完成的,因为他们善于建筑台基式的雄伟建筑。大流士一世的宫廷,就建筑在巨大的人工台基式上,面积约37500平方米,其中有110个房间、走廊和大殿,面积约20000平方米。今天已无法见到苏撒宫廷的全貌。根据最新发现的诏令,这个大厅使用了22个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得以建成。在苏撒宫廷的宫墙上,镶嵌着精美琉璃砖浅浮雕,这种琉璃砖浅浮雕,就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多载的壁琉璃,它在当时是一种最高级的装潢艺术。

苏撒宫廷经过大规模扩建之后,一直是古波斯帝国的王宫。国王大部分时间住在苏撒,政府机构也集中在这里办公。波斯帝国的赋税大概也交归苏撒的国库收藏。波斯帝国的税收情况应该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关。波斯帝国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后者的建立反过来也促进了前者的发展。为了使陆路和海路的长途贸易得以发展,帝国还建立并维护整个地区的驿道网,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由于帝国的强盛,都城的修建富丽堂皇、颇为壮观,凸现波斯帝国中心区的富庶,因此,在希腊人眼里,苏撒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他们这才发出由衷的感叹:“谁要是占有苏撒的财富,谁就可以与宇宙斗富!”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看出当时波斯帝国重要城市的富庶情况。亚历山大占领行政中心苏撒、故都帕萨家迪后,获得了大量财富。他在波斯所掠夺的财富统计如下:苏萨城40000塔兰特;波斯波利斯城120000塔兰特;厄克巴丹120000塔兰特等,总计白银7千余吨。据说,亚历山大在攻占了一些城市后,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宫廷中的财富。

虽然波斯帝国灭亡了,苏撒在波斯帝国灭亡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是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并且取得了城市自治权。后来苏撒居民在萨珊时期起义反抗其统治,因而被毁灭。苏撒的宫廷,连同居民住宅一起都变为瓦砾,被掩埋在黄土之下,直至近代被考古学家发现才重见于世。

消失的古城埃勃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著名刊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法国《历史》杂志以及许多报刊相继撰文报道:在叙利亚沙漠地区发掘出了沉睡达3000年之久的死城——埃勃拉(EBLA)古国遗址。这是本世纪考古学上轰动全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有人把它喻为“古代世界第八奇迹”;有人甚至认为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相比,埃勃拉古国之神奇还要胜出一筹。

在亚洲西部的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与哈马之间,横亘着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沙漠区冬季雨量稀少,夏季酷暑难熬,据说盛夏午时地表沙土的高温能够烤熟鸡蛋和面饼。酷热的气候使得地表水的蒸发特别强烈,造成这里异常的干旱。令考古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古代叙利亚人竟然建立过繁荣富强的国家,创造出了堪称世界奇迹之一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1862年,法国考古学家梅·戴沃盖率先开始了对叙利亚大沙漠的考察活动。在这次短期的考察中,戴沃盖发现了一座巨塔和一些古建筑物遗迹。这些建筑物具有鲜明的特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发掘工作没能继续下去。

1955年,叙利亚的一个农民在沙漠中偶然发现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狮子和一个圣盆,盆的周围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1964年,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尔博士率领考古队来到叙利亚,追寻近4000多年前的青铜器时代。他们选中了兀立在沙漠中的特尔·马尔狄赫荒丘,对之进行了连续多年的大规模调查和发掘,结果大喜过望,意外地找到了一座不为人知的王国都城——埃勃拉。

考古队首先发现了宏伟壮丽的特尔·马尔狄赫陵墓,接着又发掘出埃勃拉王国的宫殿和神庙。这些建筑布局和谐,技巧精湛,堪称古代西亚建筑艺术的精华,让人惊叹不已。1968年,马蒂尔博士发现了一个公元前2000年的无头玄武岩男子雕像,雕像的袍子上刻着26段楔形文字铭文。在26段文字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铭文,其中写道:“因为埃勃拉之王和伊斯塔尔女神的缘故,将水槽献给大神庙。”这里第一次提到“埃勃拉”,但不能确认其真正的含义。1973年,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王宫。宫墙高达15米,宫殿鳞次栉比,千门百户,结构复杂多变,阶梯走廊曲折相通。在城墙和卫城之间是普通居民的生活区。1974年,马蒂尔博士在王宫里的一间小房子中,发现了42块散落在地上的碑牌,有些碑上的楔形文字是苏美尔语,另外的碑上楔形文字无法辨认。1975年,考古队又发掘出1000多块这样的碑牌,同年,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王室档案库,里面出土了大量完整的文书。这些文书不止一次的出现“埃勃拉”一词,其中有段文字写道:“人类创始以来,众王之中没有人夺取过阿尔马纳和埃勃拉,纳加尔之神为坚强的那拉姆·辛拓宽道路,赐予阿尔马纳和埃勃拉,又赐予阿那拉姆、杉树之山和大海。”那拉姆·辛是阿卡德帝国君主萨尔贡一世的孙子;大海指的就是地中海。据此,考古学家意识到,他们发现了消逝数千年之久的文明古国“埃勃拉”。

据早期泥板文书记载,在公元前3000年代埃勃拉大约处于奴隶制的初期阶段,当时国王是由选举产生的,后来,国王变成了世袭。有一块泥板文书记载,国王埃勃利乌姆在位达28年之久,这说明在埃勃利乌姆统治时期,世袭制已经确定下来了。

古埃勃拉王国的发现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类曾经在这样一个严重干旱、人迹罕至、鸟兽绝迹的沙漠地区建立过一个繁荣的奴隶制国家,创造过那么光辉灿烂的文化,的确是一项奇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八奇迹”。

虽然古埃勃拉王国消失了,但人们的记忆并没有因为它沉没于地下而淡化,古城再次向人们展现它辉煌的过去,这重见天日的古城带着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它向人们展示了其本身具有的一个个谜团。人们相信,随着对发现的“埃勃拉”文书的解读,可能会有一部新的中东历史展现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