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遗址的复原图上,我们看到一幅由家庭到氏族的完整生活场景:人们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居住区位于部落的中心,四周有保护壕,村北是公共墓地,村东是烧制陶器的窑场。
说到陶窑,半坡陶窑的结构令专家大为吃惊。最原始的烧制陶器方法根本没有陶窑。甚至直到近代,一些落后的民族烧制陶器就直接堆起草、树枝、把陶坯放在上面,露天烧制。或者把陶坯和柴草堆好后,外面用草拌泥涂封起来,下面留出孔,上面留出烟口烧制。与这些原始陶器烧制方法比较,6000年前的半坡人技术遥遥领先。
对半坡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许多问题目前仍找不到答案。例如,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原始村庄似乎被突然放弃,甚至连工具、粮食都没有拿走。这是为什么呢?是战争?洪水?灾疫?地震?宗教恐怖?都有可能。但没有证据。这是一神秘的谜!
夜郎国到底在哪里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原文是:“夜郎王与汉使曰:‘汉孰与我大?’”这样,“自大”的名声也就落在夜郎头上,一戴就是2000多年。
然而,“夜郎国”到底在哪里呢?
关于“夜郎国”及其“国都”,一种看法是沿袭清人郑珍在《弉柯十六县问答》一文里提出的“今安顺府地即汉夜郎县”这一观点而稍作发挥,或说在安顺北部;或说在安顺、镇宁、六枝一带;或说在安顺县东南广顺。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夜郎国”及其中心区应在今黔西南州及六盘水地区,其东南境到贞丰、望谟、册亨一带。有人还依据《安顺府志》和《威宁县志·夜郎县考》上的论述推断:西汉成帝河平中,烊舸太守陈立斩“夜郎王”兴时所到的且同亭,就是“夜郎国”的政治、军事机构所在地,它约在今贞丰、望谟一带,甚而指称“与北盘江会于贞丰之者香,即夜郎国都也。”
不过,围绕古代典籍有限记载进行考订的传统方法,已难以有新的突破,即如上述几种观点,大都只是沿袭明清学者的说法而已,且其中多有难以自圆之处。解放以来,贵州、云南等地的考古发现,则为探索夜郎故地打开了新的局面。几十年来,在贵州清镇、平坝、安顺、赫章、光义等十个县内,已发现了不少汉代遗址和汉墓等。如安顺县东南宁谷公社汉墓就有百座以上。众多的考古发现,不仅证实了“夜郎古国”的存在,而且还印证了“夜郎国”中心在贵州西部偏南地区的文献考订。尢其令人振奋的是,《史记》、《汉书》都提到过的“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中的“滇王”之印,早在1985年已从云南晋宁石寨山六号墓中发掘出来。我们可以期待,随着贵州地方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会为我们提供更多、更有说服力的有关材料。
龙游石窟的由来
位于浙江省龙游地区的地下石窟群,自1992年被发现以来,其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经过考证,对龙游石窟的由来,提出了许多的解释,但因难以自圆其说而根本无法让人信服。
其一,陵墓说。
据韩愈撰写的《徐偃王庙碑》记载为据,有考古专家提出龙游石窟是古代帝王的陵墓,难免有牵强之处。作为皇陵,石窟中却没有留下半点皇族的随葬品,这很不合情理。
其二,皇宫说。
有学者认为,龙游石窟曾是皇宫,这也疑点颇多。作为宫殿,理应对宽畅的宫殿作适当分隔,如百官朝拜的龙庭、帝王起居的后宫,将士卫兵住处等,而石窟中却空空如也,毫无遮挡的痕迹。而且石窟中没有一点人间烟火的痕迹,石窟壁依然如新。
龙游石窟
其三,采石说。
有专家认为,龙游石窟是古人采集石料而留下的废弃洞窟,也难圆其说。第一,采取石料最安全、经济的方法是露天作业;第二,石窟内石料属红土积沉岩,属容易风化的石料,又何必花如此浩大的工程去开采;第三,地下作业需一定的设备和条件,当时又如何解决?
其四,屯兵说。
有专家提出,龙游石窟曾经是越王复仇的练兵屯兵之地,理由是怕被奸细发现,故挖地下石窟进行备战,其疑点仍很多。第一,石窟非一朝一夕所为,耗费巨大;第二,在石窟中屯兵,自然需要采光,而石窟中并无烟火痕迹;第三,屯兵地必须道路通畅,进出便捷,而石窟上下一条道,间距3米;第四,既然屯兵、练兵,难免会留下刀枪痕迹,而石窟中却未发现。
龙游石窟之谜,至今尚未解开。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宏伟壮观的气势,扑朔迷离的奇迹,令人惊叹叫绝,也让人百思不解。
尼雅遗址——庞培城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那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12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运到英国时,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其被称为东方“庞培城”的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庞培城
1995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对尼雅遗址进行大规模科学考察。此次出土文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这次考古价值最高的发现是大量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织锦和写有佉卢文的木牍。
尤其是佉卢文木牍的内容犹令专家欣喜。解读它们发现,尼雅王国长期受到来自西南方SUPIS人的威胁与入侵。可以说,尼雅王国是在预感大难临头中,忧心忡忡地度过了最后的日子。木牍的文字表明SUPIS人对尼雅王国的威胁到入侵是一步步地加深,如“SUPIS人之威胁令人十分担忧,余等将对城内居民进行清查”,“现有人带来关于SUPIS人进攻之重要消息”,“现来有来自SUPIS人之危险……兵士必须开赴,不管有多少军队……”显然尼雅人无法抵御强大的SUPIS人的进攻,“SUPIS人从该处将马抢走”,“SUPIS人抢走彼之名菩达色罗之奴隶”,考古学家们在这个沉睡了1600年的废墟上,看到了宅院四周尸骨累累,内部各种遗物四处散落,房门敞开或半闭。用来存放佉卢文的陶瓮密封完好没有拆阅,储藏室里仍有大量的食物,甚至纺车上还有一缕丝线。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尼雅王国在面临长期的入侵威胁后,遭到了惨重的致命一击,甚至没有留下最后的文字记载。
而且,在各种史书上从来没有关于SUPIS人的任何记载,这个凶猛好战而富于侵略性的民族会是些什么人?尼雅王国后裔们的命运如何?这些未解之谜让历史学家们苦思不得其解,而尼雅王国的最后归宿,令人嗟叹不已。
清昭陵3大未解之谜
清昭陵即皇太极的陵墓,从外表看来,昭陵与其他皇陵并无多大区别,然而,在其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秘密。
其一,孝庄为何未葬昭陵。
作为皇太极妻子的孝庄,却没有与丈夫一同入葬昭陵,而是葬在了遵化的昭西陵。对此,史学界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孝庄临终前说:“太宗已经安葬很久了,不要再为我打开地宫与之合葬了,将我葬在孝陵旁边就可以了。”第二,孝庄已下嫁摄政王尔衮,不可再入太宗陵,不过,孝庄是否下嫁尚未成定论;第三,清初盛行的火葬制度在孝庄晚年已废除,如果葬到昭陵,仍需火葬,孝庄不愿意火葬,故改葬关内。
清昭陵
其二,为何选“昭”为陵名。
对于陵名的来历,史学界持两种观点:第一,是为了仿效唐太宗的昭陵,因为皇太极与李世民同是第二代开国皇帝,两人庙号均为“太宗”;第二,出于对“昭”字本身的选择,即将文德武功彰显于世。
其三,护陵兽为何拴铁链。
在昭陵隆恩殿后,有一座悬山式琉璃瓦顶的石柱门,门两侧各有一方形石柱,顶上各雕着一个坐南朝北的石兽,传说陵寝的地宫门就在石祭台下面,两只石兽是护卫陵寝的。但令人奇怪的是,护陵兽身上有一条铁链与石柱连在一起。相传,当年雕刻时,石匠的手不慎受伤,血滴在了石兽的身上。几年后,石兽有了灵气,常常跑到护城河饮水,还经常伤害守陵的官兵。一时间,守陵官兵人心惶惶。守陵官员将此事上报朝廷,皇帝下令将石兽用铁链锁在石柱上。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至于为何要在石兽身上锁铁链,至今仍是个谜。
花山36石窟为何开凿
经考古发现,黄山脚下的花山有石窟36个,这些石窟源于何时?何人开凿?数以百万方石料去了何处?这些问题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对于为什么开凿如此大规模的石窟,相对比较成熟的猜想有以下几种:
其一,屯兵说。
据《新安志》记载,东汉时期,孙权为铲除黟、歙等地山越人,派大将贺齐屯兵于溪大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这些水域为“屯溪”。这也似乎印证了花山谜窟是贺齐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
花山36石窟
其二,采石场说。
采石场说,是最普通的一种用途说法。徽州留有许多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桥、古道,还有渔梁水坝等古老水利工程,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
其三,徽商屯盐说。
徽商屯盐说,是指这些石窟由于屯放盐等大量的货物需要开凿的。自古以来,徽商的足迹遍及天下,其中尤以明、清朝代的盐商更为出名,而古徽州的对外运输渠道即为新安江,石窟为徽商的仓库。
其四,功能转化说。
功能转化说认为,这些石窟并非某一朝代某一时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开凿而成的,最初可能是为采石,但后来人们又将它用作避难、屯兵、储粮等用途。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同一石窟中石纹凿痕不同、花纹图案不同的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皇陵说、花石冈说、晋代说、临安造殿说、九黎氏部落说等等。猜测很多,然而,都没有史料记载而难成定论。
楼兰古城为何突然衰败
在丝绸之路上,曾经活跃着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王国——楼兰。作为西汉三十六国之一,它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然而,如今昔日的名城却陆沉于流沙之下,通往楼兰的古道也被沙漠淹没,留给人们的只是无限的悲凉与悬念。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了楼兰考古队,开始对楼兰古城古道进行调查、考察。在通向楼兰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队发现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几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型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种种神秘的联想。它的含义究竟如何,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楼兰古城
木棺中还保存了几具较为完好的楼兰女尸。这些“楼兰美女”脸庞不大,下颏尖圆,鼻梁高、眼睛大、双眸微闭,体态安详,她们的头发浓密微卷,散披肩后,充满了青春气息。头上戴有素色小毡帽,帽缘缀红色毛线,帽边插几支色彩斑谰的雉翎。女尸裸体,周身裹着毛织布毯,以骨针或木针连缀为扣,双脚着短统皮靴。墓中出土木器、骨器、角器,石器、草编器等器物。木器有盆、碗、杯和锯齿形刻木。有五件木雕半身人像,其中四件具有明显的女性形象,双乳丰隆,臀部肥大。这批墓葬标本,经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000年,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楼兰人的墓地。
然而,从考古学家的发现来看,楼兰遗址中虽然有大量珍贵的器物、丝织品和钱币等,但是没有发现大批尸骨,可见这是一座早被废弃的城市。那么它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灾难呢?有人认为是罗布泊的漂移和过度放牧开垦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楼兰人被迫远走他乡。那么,它的后裔究竟流落何方?这仍是未解之谜。
玛札塔格古堡之谜
新疆和田河畔的玛札塔格山,由红、白二山组成,两座山峰如两位披挂盔甲、长须飞翘的武士,头对着头,静静地仰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庄重安详,栩栩如生。红、白两山并立,又像一条双头巨龙,头在和田河戏水,尾巴延伸100多公里。玛札塔格山是塔里木地块内部断裂错动构造,形成南北两个山头,南山头由红沙岩泥构成,俗称红山嘴;北山头由白云岩构成,故俗称白山嘴。
玛札塔格山坐落在和田河下游中段的西岸,拔地而起的红、白两个山头见证着和田河的涨落盈亏、荣盛桔涸。每当洪水季节,河中形成众多的岛屿与沙洲,因为就成了野生植物的天堂,飞禽走兽的乐园,成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一条绿色走廊。
关于这座山的名字是一个难解之谜。“玛札塔格”维吾尔语意为“坟山”,因山上安葬着“圣战”中伊斯兰殉教者而得名。山头上屹立着汉代的古城堡、唐代的佛寺,唐代文献称此山为“神山”,《宋史》则把它叫作“通圣山”,可它孤悬于茫茫克拉玛干沙漠中间,它能“通”向何处?“圣”又指的是什么?莫非还有一个神秘的所在,可以从这座山通到那里?这是一个令人不解的疑团。
失踪64年的“北京人”头骨下落何方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是非常偶然的。1914年初,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接受中国政府的聘请,来华担任矿政顾问。安特生爱好广泛,学识渊博,不但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学者,还是一位出色的探险家。他来华后,非常关心中国各地的“龙骨”。1918年2月的一天,他偶然听说周口店附近一个叫龙骨山的地方有“龙骨”和石灰岩洞穴,于是只身前往,对一小块遭到破坏的含化石的堆积物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仅找到了两种啮类和一个种的食肉类化石,收获不大。此后的1921年和1923年由外国学者单方对另一地点又作了两小规模的调查和试掘,发现了更多种动物化石,但没有达到寻找人类远古祖先遗骸的预期目的。
直到1926年夏,外国学者在整理那一批化石标本时认出了一颗明确的人牙后,才再次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27年,在周口店第一地点中段进行了系统的大规模的发掘,挖掘深度近20米,挖出了动物化石标本500箱,特别是找到了一颗保存完好的人牙化石。
1929年,一颗沉睡地下几十万年的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终于天日,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以后的发掘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仅1936年11月间,贾兰坡就发现了相当完整三个北京人头盖骨,再次引起轰动。
北京人化石的出土,是一个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然而,令人十分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均于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中在美国人手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
有人说,北京猿人化石在秦皇岛被运上“哈里森总统号”邮船,在赴美途中与邮船一起沉入海底。
也有人说,邮船被日军俘虏,化石被日军截留,后来几经易手,终于下落不明。
还有人说,北京猿人化石根本就未出北京城,他被埋在美国驻京公使馆的后院里。
失踪64年的“北京人”头骨究竟在哪里?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明确的消息。
悬崖上的巨型足迹是谁留下的
在四川邦达至昌都的公路边悬崖峭壁上,印有一左一右的两个人余高的巨型神秘脚印。据目测,两个巨型脚印在离地七、八米高的悬崖峭壁上,长约140厘米,宽约40厘米,一左一右前宽后窄,绝非人工雕刻。